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有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为三观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大相径庭。作为佛教徒,应该怎样修行和生活?消极还是积极?乐观还是悲观?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无情还是大爱?……这一系列问题,不仅社会有诸多误解,即使学佛者本身,多半也不甚了了。如果定位模糊,不仅会影响自身修行,也无法向社会传递佛教的思想内涵,展现佛弟子应有的精神面貌。有鉴于此,本次讲座将从八个方面,为大家解读“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在一般人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信佛只是老来无事的安慰,或事业、感情受挫后的疗伤之道……由于这些误解,许多人对佛门敬而远之,担心信佛后失去人生乐趣,或从此成为另类。那么,佛教徒究竟是不是消极的?如果不是,他们的积极又表现在哪些方面?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探讨:什么是消极?什么是积极?

说到消极和积极,离不开另一个话题,那就是悲观和乐观。两者的相似在于,消极往往和悲观互为因果,积极往往和乐观互为因果。区别在于,消极、积极主要体现在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悲观、乐观则体现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说,是一种人生的底色。

出家人的形象是独身、素食、僧装,身无长物。而在原始僧团中,出家人更简单到三衣一钵,乞食为生。“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一池荷叶衣无数,数树松花食有余”“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等禅诗,也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这种无欲无求的生活方式。所以,世人普遍认为佛教是禁欲的。年轻人往往对学佛心存畏惧:以后还能结婚吗?还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吗?似乎学佛后就要与世隔绝,无欲无求。其实这也是由来已久的误解。因为欲有不同内涵,并不仅限于物质。同时,佛教对出家、在家等不同修行者有相应的戒律,并不是人们以为的,学佛就等于禁欲。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欲望的呢?

生和死,是人类无法回避的永恒话题。今天的人已能上天入海,但面对死亡依旧束手无策。死了会去哪里?生命就此终结了吗?有人说,既然活着就还没死,不必在乎;既然死了就无法思考,所以不必追问真相,那只是庸人自扰而已。果然如此吗?对时刻都在走向终点的我们来说,如果对死亡一无所知,能安然吗?能走对人生路吗?当生命接近终点,我们能坦然面对吗?回望来时路,我们能无愧于心吗?当年,佛陀正是因为目睹老病死的痛苦,才出家修行,探寻生命真相。而在佛教修行中,念死无常、临终关怀、超度亡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有人因此认为,佛教不重视生,只重视死。是这样吗?佛教所说的念死究竟有什么内涵?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都有各自应尽的责任,佛弟子也不例外。遗憾的是,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佛教徒是自私自利的,指责出家人抛家别子,只图个人清闲,不顾念养育之恩,不承担家庭责任,不关心社会疾苦。虽然这些年来,随着各种弘法活动的普及,这一印象已经有所改变,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当一个人要出家时,父母会认为他是忘恩还是报恩?社会会认为他是逃避还是承担?那么,佛教徒究竟是自利还是利他的?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什么是利益说起。

世人奋斗目标不同,但都是为了获取利益,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小处说,有情生存离不开物质基础。不论古代的自给自足,以物易物,还是现在的工业生产,商品流通,都是对利益的获取和交换。从大处说,个人的地位、权势、荣誉,以及国家的资源、领土、主权,也属于利益的范围。总之,凡是能满足自身欲望的事物,均可称为利益。所以对利益的追逐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并促进了社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作为佛教徒,同样无法回避利益。即使不事生产的出家人,也要具足“饮食、三衣、卧具、药物”四事供养,所以有“法-轮未转,食轮先转”之说。作为寺院来说,一方面要保障出家人安心办道,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弘扬佛法,这都需要相应的建设和投入。除了物质利益,佛教中也经常说到法的利益,包括现前利益和究竟利益。佛陀还经常告诫弟子们,在自己得到利益的同时,还要饶益有情,让更多众生受益。所以佛教并不避谈利益,而且认为利益和人生有着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利益?

佛教把人类叫作有情,就是有情识,以及所有的动物、微生物等,都属于有情的范畴。情,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心理之一,也是艺术作品中长盛不衰的主题。从文学到音乐、绘画、雕塑等,人们以各种形式抒发并传递情感。包括那些纪念性建筑,也被赋予表达情感的功能。古今中外,世界各地,虽然人们的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们观赏艺术作品,也不妨碍我们心生共鸣,为之感动。因为其中蕴含的情感是相通的,是超越时空的。

1.学佛是无情吗?

现在有个网络流行词叫“佛系”,泛指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并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父母、佛系生活等一系列用语。这种调侃虽然没有多少恶意,本身也不是针对佛教的,但因为网络传播速度快而覆盖面广,迅速成为时下对佛教最新也最为普遍的误读。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可能和“随缘”的概念有关,是把随缘理解为无所谓,随它去。事实上,佛教所说的随缘完全不是这样。

本次讲座从八个方面,解读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希望消除世人对佛教的误解;一方面,希望人们通过对佛教的正确认识,从中受益。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玄谈,而是佛陀亲证的,是一代代祖师大德用生命践行的。在今天,这一古老智慧已经传到全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听闻佛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当我们的观念改变,知道选择什么,舍弃什么,知道怎么看世界,看人生,心态必然随之改变。而心态的积累会成为性格,性格的积累会成为生命品质。希望大家能以“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对照自己的三观,检查自己的言行,止恶行善,去染成净。

THE END
1.弘一法师:最消耗一个家庭福报的,是这三件事,要避开最消耗一个家庭福报的,是这三件事,要避开 ——弘一法师 人生,是一场复杂而精彩的旅程,充满了各种挑战和机遇。 然而,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常常会感到福气不济,命运不佳,甚至陷入困境。 有人说,一切福祸的出现和消失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缘由的。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095304785_1095304785.html
2.做了坏事的后果会让福报快速消耗,晋灵公的故事告诉你但是任何一件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你会发现如果你不用心去爱,迟早都会出现问题。 比如刚刚说的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身体,还有你的家人,不管是你的伴侣还是孩子,你会发现如果你不爱他们,他们迟早要跟你决裂。 那么什么是爱? 爱其实就是你为别人做的好事。 https://www.jianshu.com/p/1e3858514a11
3.分享9个鲜为人知的玄学秘密1最消耗人的气血的就是杂念多。2每个1、最消耗人的气血的就是杂念多。 2、每个人总有那么几年事事不顺,步履维艰。 3、一个人最大的福报莫过于有人指引你走出轮回之苦。 4、不要和因果争辩,它比你更了解你。 5、人到中年吃过苦头便收起锋芒,默默接受。 6、多说正能量、夸赞别人的话,学会为人处世。 https://xueqiu.com/2027572105/280534800
4.一个人最大的福报:做个厉害的老实人一个人人最大的福报,做个厉害的老实人。 梁晓生的一位读者曾向他请教一件事,他说他的饭馆在开业之初,曾邀请很多朋友来免费吃了两个星期。 可其中的一个人自此把他的饭馆当成了免费食堂,不仅自己顿顿白吃白喝,还经常带亲戚朋友过来蹭吃蹭喝。 读者很苦恼,他想跟朋友说清楚,又怕伤了多年的感情,可不说自己的https://blog.csdn.net/weixin_38235131/article/details/139609466
5.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生活中充满着悲欢离合,并由此引发我们的喜怒哀乐。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会因事事如意而情绪高涨;当我们处于逆境时,又往往因困难重重而情绪低落,我们的心总是随着外境的转变而起起落落,时而悲观,时而乐观。 (一)、悲观、乐观究竟是什么? 悲观和乐观是我们对待现实生活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件事,都http://fowap.goodweb.net.cn/news/news_view.asp?newsid=671
6.你知道最消耗福报功德的事情是什么吗?人体靠血气滋养,血气的来源是饮食。没有消耗完的血气会在人体深度睡眠时转化为精,藏于肾中,封藏于骨内,以备不时之需。 过度耗精会导致各种症状,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亦有差别,但综合来说,常见的无非以下这些:腰膝酸软,关节疼痛,耳鸣,尿频,力量下降,耐力不足,怕冷,头晕,嗜睡,易流鼻血,慢性鼻炎,饥饿等。这也恰https://www.meipian.cn/576klq0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