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常说的北京中轴线具体指什么?
北京市正在全力以赴准备北京中轴线申办世界文化遗产事宜。蔡奇同志在视察中轴线的时候曾说过:“北京城市中轴线是北京古城的灵魂与脊梁,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也见证了时代变迁,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中轴线既是历史轴线,也是发展轴线,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魅力所在、资源所在、优势所在。”
北京城的中轴线指得是贯穿北京老城(即北京旧城),从城南永定门到城北钟楼的一条南北轴线,全长7.8公里,换成市里约为15华里。15正好是数字9和6的和,9是单数,个位里最大的数,在中国古代,9代表天;6是双数,代表地,合在一起的中轴线则代表了天地之和。
中轴线从永定门开始,东侧是天坛,西侧是先农坛。穿过正阳门能看到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中轴线东侧是国家博物馆,西侧是人民大会堂,北边是天安门。天安门后面有一座古年间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城门,叫端门。在天安门和端门两侧,东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古时称太庙),西边是现代的中山公园(古时称社稷坛)。穿过端门就进入了紫禁城(今天的故宫博物院),里面有皇帝的金銮宝殿。紫禁城后面有一座山,被称为景山,上面有五座亭子,过了景山之后就是地安门。皇城的建筑,从现在的天安门基本可以一直望到地安门。过了地安门之后又有一座桥,叫万宁桥,老百姓管它叫后门桥。这座桥和天桥遥相呼应,一个为天,一个为地,天在南,地在北,所以大家也称其为地安门桥。中轴线最后两组建筑,一个是鼓楼,一个是钟楼。从沙盘上看古都北京,位于正中的口字形就是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古时称皇宫、紫禁城)。中轴线从中间穿过,组成汉字“中”。中国的“中”鲜明的刻在这个城市的正中间,它宣示了北京城最大的特点,就是中正。在我们的价值观里有对公正的诉求,实际上公正、公平正是“中正”的引申义。
在申遗过程中,我们报的申遗项目名称是北京城中轴线,这说明它不仅是元大都的中轴线,也不仅是明清时期或民国时期的中轴线,而是从元、明、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的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在申办的时候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讲究原创。现如今的这条中轴线是由元大都开始形成的,它不但继承了古代的中轴线,而且在元大都的设计基础上又注入了很多新的理念,经历了元、明、清、民国,特别是新中国的传承,形成了不同时代的风貌,因此具有很强的原创性。
北京中轴线展示了民国时期的老北京风貌及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化
旧城中轴线所展现的历史风貌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永定门到正阳门,展示的是民国时期的老北京风貌。这种文化特点体现出北京是个海纳百川、包容繁华的大都市。
中轴线从永定门开始,古老的永定门前面是箭楼,后面是城楼,中间有瓮城相连,下面是护城河。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需要修建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和奥林匹克竞技场,因为公园和竞技场和传统的中轴线相连,永定门一度在旧城改造中消失。2004年,永定门复建,中轴线南端的起点得到恢复。
北京城的发展要继续贯彻人文北京的理念,现代化的道路要兼顾传统和现代。永定门城楼恢复以后,我们要继续恢复箭楼和瓮城,这样北京中轴线南端的起点才会完整,顺着这条线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领略到北京城市中轴线的风光。起点之后,两旁都是栽满了绿植的建筑,东边是天坛,西边是先农坛。在古代,北京城中轴线被称为城市的脊梁,如果把永定门比作头,那么天坛和先农坛就相当于两个绿肺,为城市提供氧气。人吐出的是二氧化碳,树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我们可以把天坛和先农坛称为两个天然的大氧吧。当直升机从空中略过的时候,我们才发觉如今这两个绿肺出了问题,患了“肺结核”,里面有了“钙化点”。这些“钙化点”是什么呢?是很多的建筑。比如天坛医院、北京口腔医院、先农坛体育场以及后来插进来的一些建筑。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进行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我们会陆续把它们迁移出去,使两个“绿肺”恢复健康,这样的话北京的氧气就更多了,环境质量也会更好了。
过了永定门,再往前走,有一座老天桥。如今的老天桥已经是名存实亡,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并没有亲眼见过,但通过很多作品中对老天桥的描述,我们得知它和地安门是相互呼应的。它在南边,地安门在北边,天南地北,它是代表天的,因此它是一座很高的桥。照片资料显示,古代的老天桥是汉白玉的,有透雕的栏板、荷花的望柱,当年应该很是精美。古年间,天桥是皇帝出巡时走的,普通的老百姓不能走。天子经过的时候乘坐龙撵,旌旗招展,黄色的伞非常耀眼,浩浩荡荡的,轿夫经过时只能走两侧的砖石桥面。
那么古年间的龙须沟什么样?也是一条臭水沟吗?皇帝从这里经过,底下是条臭水沟,那皇帝肯定接受不了。古年间的龙须沟是清澈的,只是民国以后没有皇帝了,这里也就没有人管理了,龙须沟就逐渐变成了北京最脏的沟。后来经过人民政府的治理,这个地方又恢复了往日美好的环境。为了纪念这件事,人民艺术剧院排演了一部话剧,就是《龙须沟》,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
有很多老专家在对天桥进行过调查之后说它很高,到底高到什么程度呢?站在桥下,从北边看不见永定门,从南边看不见前门楼子,这说明天桥至少高过我们的视野。到了民国时期,1929年,永定门外要修有轨电车,专家试验,如果保留天桥,有轨电车从天桥上过去就变成了过山车,根本就过不去,国民政府为了有轨电车在全城的通行,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留有石栏。到了1934年,为了拓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天桥两旁的石栏杆也被全部拆除,只保留了天桥的地名,却没有实质性的建筑。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到城南前门乘车坐到天桥站,欣赏下北京天桥(地名)的今日风貌。
过了天桥,我们沿着中轴线继续往北走,就到了前门。在中国起名文化里,给小孩起名通常会有一个正名和一个乳名(即小名)。前门就相当于这样一个小名,是老百姓给它起的俗称。因为这个城门在皇宫前面,并且巍峨高大,所以管它叫大前门,这个叫法延续到今天又被逐渐简化为前门。
前门的正名叫做正阳门,那么正阳门是什么意思呢?毛泽东同志曾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正阳指得是上午的大好时光(太阳升起之后,10点到12点之间),有蒸蒸日上的寓意。正阳门得名于明朝正统年间,取“圣主当阳,日志中天,万国瞻仰”之意,因此蔡奇书记说“中轴线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与古人的美好期盼不谋而合。
正阳门外有并列的三座桥,回想起之前提到过的一座桥——老天桥,再加上后面天安门前的五座金水桥,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非常明显的中国式审美特点,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我的朋友从苏州来北京参观颐和园,从北门一进去,迎面就是苏州街,他觉得很奇怪,就问我说:“颐和园不是很大吗?怎么也是苏州街,跟苏州园林差不多啊。”后来我们登上山顶,到了佛香阁,向南望见昆明湖辽阔的水面,朋友才意识到颐和园的恢弘气势。中国文化就是藏而不露,无论从颐和园的哪一个门进入,都不可能一下子欣赏到昆明湖水,要的就是曲径通幽的过程,先看到假山、宫殿,然后突然豁然开朗。再比如说四合院,门虽窄小,但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这就是北京文化。
桥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也很好的体现出了循序渐进的审美特点。一、三、五,在数学里叫奇数,在阴阳里叫阳数;二、四、六、八、十在数学里叫偶数,在阴阳里叫阴数,九座桥全都朝向南方,从一到三再到五,让人逐渐领略。现如今,曾经的老天桥和前门外并列的三座桥都没有了,只剩下五座金水桥,因此北京中轴线想要申遗,还有许多整治工作要做。
桥没有了,还有牌楼。古年间每个城门前都有大石桥(因为正阳门是国门,太过重要,所以有三座大石桥),每个桥前头都立有一个牌楼,一般城门前的牌楼是三开间的,只有正阳门前面是五开间的,俗称“五牌楼”。这个牌楼在老北京城非常有名,那时候老北京人常用“你家有钱,有钱能买得起牌楼吗”来调侃有钱人,其中的“牌楼”指的就是前门大牌楼。仔细观察老照片中老牌楼的样式,我们不难发现,牌楼上面写着“正阳桥”满汉文,这是清朝时候留下来的遗迹。现在牌楼还在,桥还没有恢复,于是我们预留了一个广场,要逐渐地将桥恢复。
恢复桥先要恢复桥下的护城河,如此才能再现牌楼与桥与河之间的和谐良好关系。修复一新的牌楼、恢复了的正阳桥以及正阳门箭楼都延续了民国年间的建筑风格。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这个小小的改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貌,1915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世界从古代社会进入到近现代社会,北京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也进入了近现代社会。近现代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对现代建筑材料的使用,最突出的有两个,一个是钢铁,一个是水泥。当时,拥有钢铁和水泥是国家富裕、强大的象征。比如法国在塞纳河边上修建了埃菲尔铁塔,铁塔完全由最好的钢材建成,显示着当时法国的富有及国势的强盛。再比如北京城添建的正阳门箭楼护栏,用了最好的水泥,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坚固无比,标志了北京城的发展和进步。
穿过正阳门箭楼,向南就是前门大街。街道两边多是驰名京华的老字号,贩售各种小吃及特产。此外,前门大街恢复了老北京的有轨电车,并作为游览观光车开放。老北京的有轨电车,又叫铛铛车,车头都会挂一只铜铃铛。另外,前门大街上还有两条出名的对街胡同,东边的叫鲜鱼口,西边的是大栅栏。
民国年间,前门的东西两侧是老北京的火车站,迎来送往的旅客数量庞大,为了便于交通,政府将原先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造成了铁道博物馆。
对于民国时期优秀的近现代建筑,我们都应该列入到保护范围之内。当今世界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非常重视,比如美国华尔街上的建筑,大多是上个世纪的,历史比我们的火车站还要短,但都被列入到保护名单当中了。
民国年间对前门的修复和改造,不仅给古老的城楼增加了新的建筑材料、体现了当时的水泥工艺,还是中西文化结合、碰撞的一种体现。
正阳门(今称前门)是国门,在内城九门当中最为重要,皇帝出巡、外国使节觐见皇帝都由此门出入,它不仅代表了首都,更是国家的象征。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帝面对大好河山很是得意,令群臣向东望,并问他们看到了什么。那时候没有高楼,视野里最突出的是天坛(古时称祈年殿),有位大臣便说自己看到了“天”,于是乾隆打断他说我们要敬天。“敬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的变化办事。接着乾隆又令大家向西看,西边是先农坛,先农坛由庆成宫、太岁殿、神厨、神仓、俱服殿等部分组成。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以种植业为主,每年开春皇帝都会在先农坛扶犁种地。先农坛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象征,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一种传统,不能丢了。
正阳门与其东边的观音庙和西边的关帝庙刚好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最稳定的几何图形)。两座寺庙从门到殿再到旗杆,修得一模一样。观音、关帝,一个代表佛教,一个代表道教,这种建筑格局体现出宗教和国家政权的和谐统一,说明宗教要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国为主,教为辅,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古时皇帝出巡从正阳门箭楼穿过,箭楼的门洞是经常开闭的。瓮城两侧老百姓走的地方叫闸楼。出来之后周围有护城河环绕,河上三座石桥及牌楼连接外界。高大的城墙和城门组成了北京内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防御体系。
完整的正阳门应该包括城楼、箭楼、城墙,如今保留下来的老城墙只有崇文门处的一小部分。对正阳门的保护已经被提到了日程上,我们正在加大对周边环境的整治,把总站、商铺等全部迁徙,为日后瓮城的修复提供条件。另外,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是观赏北京城中轴线的最佳地点,登上城楼,向前可以看到天安门广场,向后看是正阳门箭楼。等到箭楼也开放了,就能从箭楼一直望到永定门。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阶段,从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正前方)到天安门,它的风貌体现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化。
1949年北京(时称北平)和平解放,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时天安门的布置是这样的:正中间挂一幅毛泽东像,另外两侧各有一条标语,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因为两条标语的字数不一致,为了让它们看起来对称,当时书法家钟灵利用了视觉错觉的原理书写,着实费了一番功夫。由此我们可以发觉,北京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左右对称,突出中心,要中正。当时布置天安门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也有亲自参加,这就是北京和一般城市不一样的地方,它是首都。北京城的发展建设一定要经过中央批准,包括接下来对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都是通过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之后的结果。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应当具有一种强烈的首都意识,大国首都的意识。
当时对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实际上是要把封建的帝都变成人民的首都。广场两侧的衙门被拆除,东边建设了国家博物馆,西边建设了人民大会堂。1950年,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公布并被安到了天安门正中央,取代了原先写有“天安之门”的牌匾。天安门刚建成时其实叫做“承天门”,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为了表示皇帝的统治是正统,就说是接受了上天的旨意。
古人在给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些城门命名时都带了一个“安”字,突出强调了稳定、安定。故宫里的三个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与故宫外面的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共同组成了内和外安,巧妙地诠释出中国的“和”文化。
说到长治久安的文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就是长安街。长安街这个名字是由西安借鉴来的,早年的西安叫做长安。自汉朝以来,长安就有一个小县城叫长安县,因为历朝历代都期盼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这种思想就不断被历朝历代沿用,一直延续到今天。从古至今,唯有国家稳定、安定团结,社会生活才能发展,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有一张记述了八国联军侵华的老照片很有纪念意义,它不单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还巧妙地展示出了北京中轴线的魅力。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我们耳熟能详,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了北京城,向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要求——参观皇宫(故宫)。面对全副武装的八国联军,清政府根本无法拒绝,结果就是侵略者骑着战马以一副战胜者的姿态在皇帝宝座上又蹦又跳的留影留念,恣意抢夺故宫里的珍宝,临走还将天安门的门窗用枪戳子砸破。首先,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照相技术,所以这张照片很可能是由国外的随军记者拍的。其次,照片是从天安门南面照的,离我们最近的是天安门。透过天安门的门洞,里面有一个圆形的是端门的门洞;透过端门的门洞,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方形是午门的门洞。要知道金水桥距离午门有1000多米,还是相当远的,几座城门能笔直的在一条线上排列,充分体现了北京中轴线“中正”的特点,当然,这也是其魅力所在。
古人不偏丝毫,据说皇帝出巡的时候时常会用视觉观察中轴线的情况。如果中轴线是正的,皇帝就会觉得他的江山坐得稳;如果中轴线是偏的,皇帝就会不乐意,觉得江山不稳。因此,至少从视觉上看,中轴线是笔直中正的。
如今的天安门前方两侧有人民观礼台,突出着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广场上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式的,很有特点;广场东侧是国家博物馆,就是当年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据说它最早叫“万人大礼堂”。毛泽东同志还在延安时就曾说“要和人民打成一片”(即走群众路线),表明了同人民一起探讨国家大事的意愿,并提议建造“万人大礼堂”,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但是当时的延安没有这个条件。到了解放以后,
万人大礼堂的修建终于实现,为了体现党的特色和新中国的特点,将其名称改为人民大会堂。严格来讲,人民大会堂使用的是罗马柱,属于西洋式建筑,但是它的装饰雕刻左右对称,完全符合北京文化的特点,尊重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天安门广场南侧是毛主席纪念堂,也是古代社会皇宫大门的旧址,明朝叫大明门,清朝叫大清门,民国以后叫中华门。
从毛主席纪念堂一直到天安门,展现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城市风貌,如今的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一条中轴线,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特点。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明清皇权及宫城都市文化
新中国首都的建设特别注重对明清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对明清皇宫紫禁城的保护,这也是现在的故宫紫禁城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展现了明清皇权的宫城和都市文化。
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端门前铺起了红地毯,习近平及其夫人彭丽媛在那里迎接世界各个国家的元首,大家才开始意识到端门的含义。“端”字在汉语里有两重意思,第一个是正(端正);第二个是开始(开端)。端午节就很好地契合了这两层意思,一来,它提醒大家夏天开始了;二来,进入夏天以后,雨水增多、空气潮湿、蚊蝇滋生,要经常通风、注意卫生、劳逸结合,才能不让疾病缠身,保持一身正气。另外,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中包括许多传说故事及传统习俗,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吃粽子纪念屈原。屈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化身,他爱国爱民、一身正气,与端午节行端坐正的精神内核最是贴合。
从古至今,端门都被称为礼仪之门,皇帝出巡时的仪仗队就从端门开始排列。另外,这里还有一座双龙盘钮大钟,每逢早晚朝、节庆日或皇帝出巡、回銮时,端门敲钟,午门擂鼓,钟鼓齐鸣,声震数十里,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如今再想看到皇帝的仪仗是不可能了,八国联军侵华时,一伙英属印度兵窜上端门城楼,打开端门大殿,疯狂地抢掠满屋的仪仗、兵器、金器。尽管有这段屈辱的历史,但中国人自古就讲究礼制、礼节,每当有外国政要来华访问,我们的中央首长仍然会在作为礼仪之门的端门前铺上红地毯列队欢迎。
说到玉皇大帝,原先我当美术老师的时候有人找我画过天兵天将,我赶紧找插图,按照古代大将的打扮画,画完之后交上去,被美术馆给退了回来。对方说我画的不是天兵天将,是宋将。于是我就反问他“你见过天兵天将什么样吗?”对方回没有。我:“那画一个冒充不就好了吗?”他:“不行,天兵天将是有讲究的。”我问他有什么讲究,他让我去看《西游记》里是怎么讲的。翻过书之后我才知道,
天兵天将叫二十八宿。天分四方,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东边的天兵天将长着龙脑袋,西边的天兵天将是老虎脑袋,南边的天兵天将是朱雀的脑袋,北边的玄武则是龟和蛇的化身。
按照这个分法,紫禁城南边的午门实际上是朱雀的化身,又被称为朱雀门。古时的午门是专门用来迎接打胜仗的军队凯旋的,相当于西方的凯旋门。将军打了胜仗回来不能直接带着军队进入紫禁城,这样皇帝该觉得不安全了,那要怎么办呢?城门外有高大的城墙,在紫禁城外面奏乐欢迎。皇帝坐在中间,两边是预备吹奏乐器的人,武将领着部下向皇帝献兵符、报告成果。皇帝表彰过将军以后,两侧钟鼓齐奏,大将率领众人退回,仪式结束。至于现在很多人都听过的午门斩首,那是戏词,是根本没有的事。
午门的背后是两座雁翅楼,从前面看上去像一只大雁伸展出一双翅膀,也像一个人拥抱世界。刚才我们讲了内和外安,下面我们讲中华的和谐文化。故宫三大殿就很好的诠释了中华“和”文化的精髓。
第一间是太和殿。古代“太”和“大”相通,“太和”指得是气蕴未分的混沌状态,也是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宇宙是怎么来的?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两种气组成的。太阳照耀着的地方非常暖和、明亮,属于阳气;背对太阳的地方寒冷、黑暗,属于阴气。依据这种对世界本源的认知,老祖宗创造了阴阳鱼的图案。韩国的国徽上印的也是阴阳鱼,但是没有眼睛。我们的阴阳鱼是有眼睛的,黑色里有小白眼圈,白色里有小黑眼圈,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中国人对事物的认知跟其他地方的人有所不同,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认为黑与白应该是截然分明的,而阴阳鱼中用S形曲线分割阴阳的做法,恰恰表明了中国人认为阴阳是可以相交的,与之相应,黑与白虽然冲突但也可以相互交融。这种认识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体现在了我们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上,不同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可以和平共处的理论基础就是“太和文化”。阴阳鱼的鱼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提醒大家要考虑共生共赢。
第二间是中和殿。中和”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于孔子的思想。中华和谐文化发展到2500年,中华民族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孔子。孔子认为“和”要不偏不倚,要保持中正,这种中正之和谐、公平之和谐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庸之道。中和殿刚好位于三大殿的中间位置,它是一个四角攒尖顶的亭式建筑,讲究“致中和”的思想理念。我国的许多公园里都悬挂着写有“致中和”三个字的匾额,旨在强调和谐大道应该是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中和”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于孔子的思想。
第三间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式建筑,上面有三层高台阶。《易经》里讲“保合太和,乃利贞”,意味着和谐到一种圆满的境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艺谋导演在开幕式的活字印刷术节目中展现了中国汉字“和”的演变过程,不仅令世界各国的代表叹为观止,还被当时的奥组委主席雅克·罗格夸赞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反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观众从中领略到了中国“和”文化的巨大魅力。今天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和钦佩,也少不了和谐文化所带来的包容能力的影响。
三大殿各有其职能用途。其中,最大的太和殿是专供皇帝登基、举行大婚典礼的宫殿。中和殿是举行大型活动的地方,比如礼部官员汇报工作情况,宗教领袖、各国使节来访等,通常是在这里进行接见,相当于我们今天开会时的报告厅或是接待客人的贵宾室。那么保和殿是做什么的呢?主要有两个用途。第一是春节的时候皇室人员集中在保和殿一起吃团圆饭,现在我们叫国宴。第二个重要功能就是挑选天子门生。古时候,考进士,最后一关(殿试)皇帝会亲自提问来考核入围的进士的能力,最后钦点出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其他的赐进士出身,这些人都被称为天子门生。原本殿试是在太和殿举行,后来由于太和殿太过空阔又挪到了保和殿,皇上能够看清楚考生的面孔。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高台阶上,我们从比较高的地方向下俯瞰,三殿共处的大台基刚好可以组成中国汉字的“土”字。金木水火土,土居于正中央,这种布局体现了五行原理。三大殿的周围没有任何的树木植被,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在五行中属“土”,木克土,因此没有“木”。
每次我带记者参观完三大殿就会说,接下来大家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为什么呢?接下来这条街是东西宽,东西宽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放松;反之,南北长则代表要约束。北京的胡同绝大多数是东西向的,在胡同里你可以找到小卖部、公厕等地方,可以稍事休息再接着逛。
清朝雍正以后的皇帝主要在养心殿处理政事,养心殿前面有个值班的朝房叫军机处,和珅就在这个地方办过公,参观故宫时千万不要漏掉这些景点。把军机处设在养心殿附近主要是为了提高办公效率,紧急公文送到军机处可以马上呈送皇帝,皇帝批复过之后又能立刻交还军机处,赶紧发出去。
故宫的布局是“前朝后寝”,我们可以理解为“前朝”是皇帝的办公区,“后宫”是皇帝的生活区。说罢前朝,接下来我们看看皇帝的后宫什么样。后宫的大门叫乾清门,“乾”代表天,“清”指清明的统治或一种至高的境界。乾清门旁有小门,有八字墙,这一点与许多大户人家无异,不过北京老百姓的门楼和八字墙都是青砖灰瓦,而故宫的是黄墙琉璃瓦;普通老百姓的砖花一般是荷花,表示和和美美,或是牡丹,寓意富贵吉祥,皇帝的故宫是真龙天子,砖花皆为蟠龙雕刻。比较人性化的是,到了后宫,前朝那些高台阶全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石板路,从乾清门到皇帝寝宫,无论散步还是坐轿,都十分平稳。
作为皇帝寝宫的乾清宫是重檐九开间的建筑,象征着九五至尊,它所表达的意思与乾清门相同。乾清宫里的陈设摆件都绘有龙纹装饰,包括龙椅、龙案、龙屏风等。古时帝王被尊称为真龙天子,皇帝一开心就是龙颜大悦,一生气就是龙颜大怒,皇帝的寝宫里到底有多少条龙,数也数不清。首师大历史系有位老师曾出于好奇想进去数一数,结果直到闭馆都没有数尽。第二次他带上了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接着数,给每个人分工划片,一人数一个区域,据说数到快下班的时候,把数据汇总起来一共有两万多条龙。没有准确数值,这是为什么?因为龙纹并不是清晰完整呈现的,而是相互交融堆叠在一起的,找到龙头找不到龙尾,找到龙尾又看不到龙头,这种隐蔽性让人很难数得清。尽管如此,两万多条龙纹饰也足以令人震惊了,单看这一处,足见中国具有浓厚的龙文化。
乾清宫内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正大光明”四个大字,它和清朝的立储制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管理学上,衔接管理是最难的,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的衔接,如果衔接的好,事物继续向前发展,如果衔接不好,就会出现中断、断裂,甚至危机,所以危机管理很重视衔接管理。比如说之前谣传2012年是世界末日,其实那一年是衔接管理年,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选举,美中俄法四国更换了国家领导人。通过类似的调整之后我们发觉世界发展是以和平为主流的,在和平条件下的衔接呈现出断裂少、发展性强的特点。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这种衔接就是朝代更迭及对皇位的继承。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泰”有“通”的意思,寓意国泰民安,指得是国家政令畅通,百姓安居乐业。“交泰”意为天地交合、阴阳相通,倡导无为而治,强调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交泰殿后面的坤宁宫是皇后的居所,同时也是历史上一些皇帝的洞房。在八卦中,“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中国有两句古话说的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也是清华的校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就是说皇帝要效法天地运行的法则,巩固自身的统治力量,皇后要筑德行,母仪天下。纵观明清六百年历史,皇后基本不是什么美人,多是端庄贤惠的类型。据说清朝时选皇后非常严苛,要查祖宗三代的德行,因此皇后作为六宫之主,没有必要与其他妃嫔争风吃醋,希望大家不要被那些清宫电视剧里的皇后形象误导,认为她们整天就是搞阴谋诡计争宠。
皇帝所住的乾清宫和皇后所住的坤宁宫,一天一地,一阳一阴,再加上中间代表天地交合、阴阳相通的交泰殿,此三殿一起被称为故宫的后三宫。
在讲故宫三大殿的时候我们说到了“太和、中和、保和”,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讲“人和”。“人和”主要指皇帝、皇后要像天地相通一样相互依存照应,保持和谐良好的关系,这样才能协力治理好国家。御花园里有不少姿态奇绝的古树,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乾隆年间种下的“连理柏”,这棵柏树像极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挎在一起的样子。据说皇帝、皇后在大婚之后会一起逛御花园并接受一次伦理教育,就是要他们做到阴阳和谐,对国家起到领导示范作用。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缺一不可,家庭的和睦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这就从根上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最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在中轴线上有一座明朝时修建的宗教建筑,里面供奉着玄武大帝,就是专门管水的。甘肃有个地方叫天水,我曾经询问过一些当地人这个地名的由来,据说是从道教古籍《洛书》中“天一生水”的说法演化而来。古年间故宫最大的特点是怕火,不怕水。不知道大家对2012年7.21大水还有没有印象。那天我正在讲课,一个学生跟我请假说想到故宫去拍一张水映午门的照片,我说“我还真没见识过午门的倒影什么样”,于是就叫他赶紧去拍。没想到那天雨水特别大,北京好多地方都被淹了,车行驶到立交桥底下都出不来。那个学生回来之后我问他“拍着了吗?”他说“没拍到。”我追问他是怎么个情况,他说“原来大雨天比晴天更适合去逛故宫。那天雨下得奇大,就跟老天爷往下泼水似的,我们躲在廊子上看,然后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观。
故宫的每个龙嘴都往外喷水,雨越大水喷的越远,喷完水之后整个宫殿雾气昭昭的,像在云雾中的仙宫,就有玉皇大帝的宫殿的感觉。”据他所说,等到雨停之后,他拿着照相机冲出去想拍照,结果发现故宫里没有积水。他觉得特别奇怪,城里头许多地方都积水了,没有积水就没有倒影,像就照不成了,那水都流到哪儿去了呢?一问故宫里的老同志才知道,故宫里有很好的排水设施,没有水泥管子,但是非常科学、合理,借着故宫的地势和良好的排水设施,水被排得相当干净,这套排水设施现在也在很好地远转着。故宫的同志还补充说,我们现在了解的只是一个地上的故宫,对于地下的故宫什么样还不太清楚,如果积极去了解,会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古年间没有避雷针,夏天一打雷,故宫里中轴线上的建筑因为建得高、目标大容易被雷击中。那时候一旦由雷击引发火灾,只能靠人力浇水来灭火,因此古年间的故宫里有许多大缸,缸中时常蓄满水,充当消防设施,这种原始的办法往往还没把火扑灭宫殿就先被烧完了。通过以上两个事例我们可以得知早年间的故宫怕火不怕水。现在我们在每间宫殿顶上都安装了避雷针防火,必要时还有救火中队出马,就安全多了。
清安殿里供奉着玄武大帝,与之对应的宫门原先叫玄武门,相信大家都听过唐朝时期秦王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后来清军入关,清朝有一位康熙皇帝叫玄烨,这个“烨”字是火字旁,按照五行生克原理“水”克“火”,如果大家老是念叨玄武门,是对皇帝不敬。为了避讳,玄武门被改成了神武门。“神武”指的是皇家御林军的后卫军,寓意护佑紫禁城。
如今的故宫已被改造成故宫博物院,幸运的是北京城建筑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被保留了下来,不断将中国文化里讲究的天地之和思想传达给后来人。
有一位美国学者曾经到50个城市游历过,在回忆这段旅程时,他说有两个城市最有文化内涵,一个是东方的北京,一个是西方的巴黎。这两个城市的共同点是博物馆多、文化遗产多、馆藏文物多。在谈到北京时,他说北京城的两个建筑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分别是一个蓝色的圆形建筑和一个黄色的方形建筑,前者是天坛,后者是天安门。除了这两处古建筑,现代化的北京还有两处新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一方一圆,都是在修筑奥林匹克公园时修建的,分别是水立方和鸟巢。
出了紫禁城形势就更壮观了,我们可以望到高高的景山及山上的亭子,其中位于中部最显眼的是万春亭。回忆之前我们由永定门(永远安定)出发,经过天桥、正阳门(正午时光、蒸蒸日上)、天安门(天下安定)、端门(讲究礼制、秩序井然),然后进入三大殿太和殿、保合殿、人和殿(强调天地相和、人的和谐),接着穿过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直到出了紫荆城望见景山的万春亭;这一路走来,每一步我们都充分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每一个建筑的名称都承载着一个美好的寓意,饱含着古人思想文化的成果,连缀在中轴线上,共同形成优美的文化链条。
景山上的五座亭子是乾隆年间的杰作,它符合中心明显、左右对称的特点。亭子中间是方形的,三重檐,黄琉璃瓦;两边是八角形,绿色琉璃瓦,黄色的镶边重檐;再两边是重檐的蓝色琉璃瓦,既有变化又对立统一,体现了北京城鲜明的城市特征。这种设计把北京城的文化推向了一个极致高峰。
北京奥运会时我们修建国家奥林匹克公园,选址在仰山附近,仰山上该修什么建筑呢?起初,许多国际建筑大事师讨论之后,迎合奥林匹克公园注重生态文明的主题,打算建一座敬天的建筑,为此设计了一楼、一阁、一亭。后来他们发现《诗经》里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仰”相互对应,就去参考了景山上的建筑。对比之后,建筑师们都认为景山的建筑设计的非常完美,一时想不出好的方案使仰山与其对应,再加上奥运会开幕在即,就放弃了仰山上的建设工程。直到现在,仰山山顶上都只有几块泰山石,没有任何建筑。
反观景山上乾隆年间留下来的五座经过精雕细琢的亭式建筑,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水平,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五座亭曾供奉过佛教的五方五佛,五座佛像都是镏金的,八国联军侵华时,这些搬不走的佛像都被他们给破坏了。现在我们恢复了正中间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建设现代、人文北京离不开对中轴线文化的继承及延展
北京中轴线终止于钟鼓楼周围一片汪洋的四合院,其延长线的发端正是奥林匹克公园。北京申奥成功圆了中国人的奥运梦,接下来我们要努力实现中国梦。当年那些国际知名的设计大师在仰山的工程上留下了遗憾,其实不只是仰山,在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主线及其延长线上,还有更丰富的文化需要挖掘,更多需要后来人规划建设的地方。
中轴线向南还要发展,一直延伸到大红门甚至大兴区。大兴区的一个村曾经联系过我,说要请我去给他们讲讲有关中轴线的内容。当时我很纳闷,中轴线是城里的事,一个村子为什么想要了解呢?出于好奇,我就问了他们村具体在什么位置,他说自己是魏善庄的。对方让我找一张北京地图,拿一把尺子比着天安门往下画直线,这个村子就在这条直线上。我拿出地图一看,果然是这样,魏善庄在正南方,再往前就到新机场了,半壁店森林公园也在那里。对方还跟我讲,来的时候可以走南中轴。我问:“还有南中轴呢?”对方回答说:“我们出了永定门,过了大红门,就上了南中轴了。上了南中轴之后,往前走有条路叫磁大路,这条路一直走就到了新机场。”他还问我说:“你知道我们的新机场是什么造型吗?”据他所说是凤凰,正好和南朱雀对应。另外,魏善庄还有个礼贤村,取自礼贤下士,文化味很厚重,北有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有半壁店森林公园,周围还有很多其他的建设。
沿着古代的中轴线,北京城的中轴线正在不断的向南北延伸,一个更加现代化、更加美好、更加有人文气息的北京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