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自考《大学语文(专)》巩固练习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
1.(D)《杂诗》属于王维的
A.边塞诗B.山水田园诗C.禅趣诗D.抒情小诗
2.(C)对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在修辞上不含
A.对仗B.对偶C.顶针D.谐音
3.(C)小说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被称为
A.意象B.意境C.典型D.群体
4.(B)“隔江犹唱《后庭花》”句中“《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它是
A.词牌名B.乐曲名C.乐府诗D.七言绝句
5.(C)属于小说《断魂枪》中的人物有
A.赵七爷B.姚纳C.沙子龙D.九斤老太
6.(D)“忽哪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
A.《关山月》B.《从军行》C.《短歌行》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D)“王利发”是哪部话剧中的人物
A.龙须沟B.上海屋檐下C.雷雨D.茶馆
8.(B)元杂剧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A.白朴B.关汉卿C.马致远D.王实甫
9.(B)明代最负盛名的传奇作家是
A.孔尚任B.汤显祖C.洪升D.白朴
10.(B)闻一多和徐志摩是哪个诗派的代表诗人
A.怀旧B.新月C.复古D.七月
11.(A)《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一首:
A.七言歌行B.五律C.七绝D.七律
12.(C)张岱《湖心亭看雪》呈现的情调为:
A.平淡B.热烈C.孤寂D.旷达
13.(D)“罗山无地可耕,干校无事可干。”没有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B.对仗C.谐音D.顶针
14.(C)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包括几部分
A.5B.6C.7D.8
15.(A)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集为:
A.《传奇》B.《流言》C.《十八春》D.《半生缘》
16.(A)《恋爱的犀牛》中作者对马路的态度是
A.欣赏B.同情C.厌恶D.嘲笑
17.(A)《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谁的作品
A.海子B.食指C.三毛D.席慕容
18.(A)莫言《枯河》的主人公是
A.小虎B.小珍C.妞妞D.黑子
19.(A)高行健的《车站》深受哪部西方荒诞剧的影响
A.等待戈多B.娜拉C.战争与和平元D.麦克白
20.(C)《桥乡醉乡》的作者陈从周又是一位
A.书法家B.音乐家C.古建筑学家D.运动员
二、填空题
1.现代汉语就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它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汉语的现代形式。
2.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是共同语的分支。现代汉语方言,根据它自身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7)种。
3.汉字的构造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4.初唐四杰是指(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5.(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等态度明朗的诗句,表达了(表达了作者归隐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展开瑰丽的想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冬中之春,
不但使边塞风光披上一层绮丽的色彩,而且使送别环境充满盎然的春意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李白在《行路难》中运用比兴手法表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前途充满艰险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表示自己对前途充满自信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李煜《虞美人》中写亡国之恨的句子:“(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9.明清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的总称。“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作者是(凌濛初)。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从孔子师徒的对话展开,谈话围绕(闲谈自己的理想)展开,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观念。
三、名词解释
1.《诗经》:本来是从远古到西周的民歌、颂歌的总集,经孔子删定,与《尚书》、《礼纪》、《易经》、《春秋》并列为儒家五经。
2.边塞诗派:唐代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体裁。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了边塞艰苦生活,缭绕不尽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以及表现塞外奇异风情和民族融合。
3.汉乐府: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艺文志》记:“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除为考察民隐外,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以供娱乐.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四、简答题
1.柳永《雨霖铃》一词的艺术特色。
答:《雨霖铃》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
2.李白的《行路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过程
答: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五、赏析题
要求:①在概述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评述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⒈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赏析:《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2.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