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辞:此卦占之运气歹,如同太公做买卖。贩猪羊快贩牛迟,猪羊齐贩断了宰。
推断:占名不利,占利不全,疾病不愈,做事更难。
大象:中孚为诚信意,风吹在泽水之上,泽水必相应而起波浪,为共鸣之象。
运势:凡事以「诚」待人,以「信」处事则诸事皆吉,心存邪念则凶。
爱情:双方能以诚相待,良缘可定。
疾病:金木交战之象,士妥井啁理,注意胸腹脾胃。
周易卦爻辞原文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初九:虞吉,有他不燕。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九五:有孚挛如,无咎。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
周易卦爻辞解文
中孚卦象征诚信:诚信施及到愚钝无知的小猪小鱼身上,从而感化了它们,因此获得吉祥,利于涉越大河大川,利于坚守中正之道。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象辞说中孚卦的卦象是兑(泽)下巽(风)上,为泽上有风,风吹动着泽水之表象,比喻没有诚信之德施及不到的地方,说明极为诚信;君子应当效法“中孚”之象,广施信德,慎重地议论刑法讼狱,宽缓死刑。
初九,能安守诚信,可以获得吉祥,如果另有他求的话就会得不到安宁。
象曰:初九“虞吉”,志未变也。
象辞说:中孚卦的第一爻位(初九)“能安守诚信,可以获得吉祥”,是因为其没有他求的志向没有改变。
九二,鹤在山的北面鸣叫,它的那些同类们一声声地应和着它;我有醇香的酒浆,愿与你一同畅饮。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象辞说:“鹤的那些同类们一声声地应和着它”,说明它们表露出了内心的意愿。
六三,面临强劲的敌人,或者敲起战鼓发动进攻,或者兵疲将乏而致败退,或因为惧怕敌人的反击而哭泣,或由于敌人不加侵害而高兴地歌唱。
象曰:“或鼓或罢”,位不当也。
象辞说:“或者敲起战鼓发动进攻,或者兵疲将乏而致败退”,均是因为六三爻居位不正的缘故。
六四,月亮将圆而未盈,好马失掉了匹配,不会有什么祸害。
象曰:“马匹亡”,绝类上也。
象辞说:“好马失掉了匹配”,是指六四爻诚信专一,断绝与同类之间的交往,而专心事奉君主。
九五,具有诚信之德并以其牵系天下人心,天下的人也以诚信相和应,所以没有祸患。
象曰:“有孚挛如”,位正当也。
象辞说:“具有诚信之德并以其牵系天下人心”,是指居位中正适当,说明中心诚信这种教化作用可以施及整个邦国。
上九,鸟高飞着,鸣叫声响彻天空,有可能出现凶险。
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
象辞说:“鸟高飞着,鸣叫声响彻天空”,这种声音虚而不实,声高于情,怎么可能长久保持呢?
卦爻辞注解
中孚卦:猪和鱼,吉利,利于渡大河,有利占问。
倒数第一阳爻:安居,吉。有意外,不安。
倒数第二阴爻:鸣叫的鹤在树荫里,它的小鹤也鸣叫来应和。找存好的杯酒,我跟你共饮它。
倒数第三阴爻:得到敌人,有的击鼓,有的疲惫,有的哭泣,有的唱歌。
倒数第四阴爻:过了月半,马匹跑掉,无害。
倒数第五阳爻:有诚信连贯著,无害。
最上阳爻:鸡飞升上天,(鸡不会高飞,高飞会跌死)。占问凶。
卦爻卦辞诗
风泽中孚
心诚祭祀自然灵
有肉有鱼吉运行
冒险功成创大业
问求得利喜盈盈
中孚卦的互卦是山雷颐
互卦是本卦的2、3、4爻与3、4、5爻组成的卦
第61卦中孚卦的变卦有六个,分别是:
风水涣(动初爻)
风雷益(动二爻)
风天小畜(动三爻)
天泽履(动四爻)
山泽损(动五爻)
水泽节(动上爻)
中孚卦的错卦是雷山小过
错卦是本卦的所有爻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而形成的卦
中孚卦的综卦也是中孚卦
综卦是将本卦颠倒后而得到的卦
【易经】第61卦【中孚】风泽中孚巽上兑下
第六十一卦中孚卦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译文《象传》说:本卦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兑,兑为泽,泽上有风,风起波涌。这是中孚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有感于风化邦国,唯德教为先,因而审议讼狱,不轻置重典。解读中孚卦下兑为泽,上巽为风,故曰泽上有风。这是用卦象来解释卦名“中孚”的。泽是止水,风在止水上吹拂,寂而感,虚而通,风感水受,有至诚无所不入之象,所以才称之为“中孚”。君子们效法“中孚”之象,主张应该广泛施及诚信之德,从而泽被天下万物。用到社会政治生活上,则要能做到慎议刑狱,宽缓死刑,即《象传》所说的“君子以议狱缓死”。慎议刑狱就是说在判决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讨论,以求把所有可疑的或者不能据以定罪的东西都清查出来,仔细审议案件细节。宽缓死刑就是说判决死刑之后要从缓执行,尽量从其罪行中找到可以不死的证据。这样,经过慎议刑狱而判刑或经过从宽量刑而仍当判以处决,对君子来说,也算做到了尽忠尽诚。君子的诚信之德要无所不施,对犯人也不例外,从而使他们受到感化,因之弃恶从善。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象》曰:初九虞吉,志未变化。
译文初九:安守诚信,可以获得吉祥,别有所求就会不得安宁。
《象传》说:初九安守诚信,可以获得吉祥,说明初九别无他求的心志没有改变。
解读实际上正因为是居勿用之位,初九才获吉的。因为要“勿用”,所以要顺其自然,不存他求之志。初九本与六四有应,但有九二在路途上成为阻碍,初九很识时务,不再为六四而心有所动,安虞自守其诚信之道,故曰:“虞,吉。”若有他意于六四,不顾九二之阻而往应之,则“不燕”,即不得安宁。中孚一卦,讲的就是要内心诚信。这份诚信之德,无待于外,无求于外,所以中孚卦中六爻往应则凶,不应则吉。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象传》说:鹤鸟的同类以声相应和,说明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意愿。解读九二爻辞念起来像是一首短诗,不仅句式整齐,偶句押韵,而且形象生动鲜明。“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句中鸣鹤比喻九二,其子比喻九五,九二阳刚居正,处两阴之下,笃实诚信,声名闻于外,故有“鸣鹤在阴”之象。九五处上,也以自己的诚信之德遥相应和,故是“其子和之”。实际上这句的意思与上句是一样的,“我”、“吾”均指九二,“尔”指九五,以甘美酒浆共饮同乐为象,进一步说明九二、九五以诚信相互感通,相互应和。具备了这种诚信之德,就会有善言善行,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应之;反之,不具备这种诚信之德,就会有恶言恶行,即使千里外,也会违之。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象》曰:或鼓或罢,位不当也。
译文六三:内心不诚,树起对立面,忽而击鼓进攻,忽而疲惫败退,忽而因惧怕敌人反攻而悲泣,忽而因敌人不加侵害而欢歌。
《象传》说:忽而击鼓进攻,忽而疲惫败退,这说明六三居位不当。
解读六三以阴柔之质居于阳位,失其正,导致心意不诚,甚至将六四当作敌人。而且六三很不安分,轻视六四,有躁动之象,故而击鼓进攻,采取断然而又盲目的行动。六四履正承尊,以六三的实力恐怕是难以战胜的。所以六三的冒然进攻不能奏效,只能疲惫败退。同时又害怕六四的反攻,六三不禁忧惧哭泣起来,但六四阴柔守正,不会加以侵害,六三又无忧而欢歌了。六三因居位不当,其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完全系诸外物,而且不自量力,进退无恒。在日常生活中,六三这样的人心意不诚,有太多的私心杂念,往往多方投机钻营,言行无常,但是终将徒劳无益,白白浪费了许多精力。爻辞把一个心无诚信之人的态度描画得淋漓尽致。
《象》曰:马匹亡,绝类上也。
译文六四:月亮接近满圆但还没有满圆,良马亡失其配,不会招致咎害。
《象传》说:良马亡失其配,说明六四断绝与其配偶的关系而向上顺承九五。
解读六四以阴柔之质居阴柔之位,得正,上承于九五之君,犹如柔顺之德走上盛大而又未达到至尊而盈的程度,故有“月几望”之象。“月几望”是六四最佳处境,如果六四的地位达到极盛的程度,以至于与九五之君相匹敌,那就是“月满盈”了,就会引起九五的不快,必然要受到九五的制裁。马匹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初九为六四之匹配,中孚卦中初九与六四正好形成阴阳互应。我们从“月几望,马匹亡”的爻辞中已经可以看出六四选择了九五作为自己诚信的对象。六四既然已经专诚事奉九五,就不能分心去往应初九,怪不得六四像马失其匹配一样,与初九割绝一切联系。当断不断,反被其乱,只有断然割舍,六四才会“无咎”。六四爻辞道出了两个很重要的观点,对今人很有指导意义:一是系心于一,笃志立诚,这不论是对于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小事,还是对于树立远大理想并不屈不挠地为之奋斗这样的大事,都是有益的;二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爻辞认为奉事君王要高于同类相亲,故以奉事君王为正。而弃绝同类相亲的私应,在今天就是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而摒弃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
《象》曰:有孚挛如,位正当也。
译文九五:用诚信之德广系天下人之心,一定无所咎害。
《象传》说:用诚信之德广系天下人之心,说明九五处位中正适当。
解读九五以阳刚之质处阳刚之位,居中得正,又是君位,为中孚卦之卦主,九五的孚就是人君的诚信之德。九五之孚与在下诸爻之孚有所不同。在下诸爻因居于下位,居于下位的孚只要内心诚信,不系于外就行了;九五却不同,身为尊贵之君,必须能够使诚信之德施及天下,这样才会无咎。可见要想得为君之道,必须有中正之德和至诚至信之心,从而使天下人都能以诚信相通。以诚信广系天下之心,则天下也会以诚信相应之,如此行事,何咎之有!
《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
译文上九:高空飞鸟的鸣叫声响彻天宇,虚声远闻而缺乏笃实,必须守持正固以防备凶险。
《象传》说:高空飞鸟的鸣叫声响彻天宇,虚声远闻而又缺乏笃实,这种声音怎么能够保持长久呢?解读上九居中孚卦之极,诚信之德过中已衰,而与之相反的虚伪则随之生出,于是才有“翰音登于天”之象。声音飞得越高,越显得虚无缥缈。上九缺乏的就是至诚至信之心与笃实之道,忠笃内丧,华美外扬,一味地追求那种不实在的虚名,只以矫揉虚伪为尚,这种华而不实的人,是绝不会有所作为的。
第33章自知者明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始终不离根基的人就能够长久,肉体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长寿的。
【导读】
“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则更加重要。一个人只有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坚持不懈地推行,才能够算作真正的长久。
【解析】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老子从道的立场上阐释了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的概念,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在老子看来,最能体现道家观点的是“自胜者强”和“知足者富”两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时时反省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这一信念,就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面貌。
本章只寥寥数语,看上去浅显易懂,实则蕴含着极其深奥的道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能够分别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拥有了世间的庸俗智慧。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拥有世间的大智慧呢?通过外事外物反省自己,从而体察到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算得上是有大智慧,也就是“明”。老子还认为,依靠武力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有力量,因为这个力量是大道赐予给人们的,它是大道的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呢?能够战胜自己私欲和成见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强者。人的私欲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危害很大,如果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无所不容,他自然是强大的。
老子在本章中所提出的“知足者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足常乐”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所理解的知足常乐,意为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安于现状,这与老子所阐释的思想大相径庭。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呢?真正的富有不是家财万贯,也不是拥有宝马香车,真正的富有不是你实际拥有了什么,而是你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摒除私心杂念,抛弃自己的妄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称为真正的富有。
什么是妄想呢?人们在观察具体事物时,了解到大道的生命运行的轨迹,那么这个轨迹以内的事物便是道赐予我们的,也是我们理应获得的;而在这个轨迹以外的事物,便都不是我们应该获得的,如果我们产生了获得它们的想法,这就叫作妄想。妄想是难以实现的;即便实现了,也不会给我们带来益处;即使我们获得了微小的益处,这种益处也不会长久地保持下去。大道既然生了我们,就一定会赐予我们所需要的一切,我们还要奢望其他的什么益处呢?一个人担忧自身的处境,这就是对大道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从而违背了大道,必然会受到大道的惩罚。如果我们不妄想得到什么,也就无所谓得到和失去什么,自然无所有无所不有了。做到了不妄想,才算是真正的富有。
“强行者有志”。有句俗语叫作“人贵有自知之明”,而最早表述这句话的,就是老子。什么是“自知者明”呢?就是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一个人能做到有自知之明,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联系前面几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强行者有志,,中的“强”,指的不是自恃武力高强而妄自逞强的意思,而是指“自知者强”。什么是“自知者,,呢?就是能以外界事物来反省自身,从而确认生命本来面目的人。自知者十分明确生命本身的意义,也十分了解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他们深刻懂得,只有真正地把握自己,才能彻底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实现“存天理,灭人欲”(在这里所讲的不是要束缚自己的观念,而是要彻底解放人性),而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天理,指的是事物本来的合乎生命自然之道的东西;人欲,指的是自己主观滋生的不合乎生命自然之道的东西。天理是客观的,人欲是主观的,二者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只有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才算是真正的强者。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与上文有隔离之感:“不失其所”意为落叶归根,它所指的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叶子会回归到生它养它的根系中去;一个是人类也会回归到孕育他们的天地中去。人从出生到死亡,不过短短的几十个春秋。生老病死是合于道的自然规律,我们没有超越生命大道的能力,生死不是我们能够掌控得了的。在老子看来,“所”是我们最终要去的地方,是自然之所,是我们合于大道的切合点。我们从最初的不愿接受死亡,到现在的读懂人生、直面生死,正体现了天道不可违背的道理。我们只有顺应天道,与大道合为一体,才是真正做到了“久”和“死而不亡”。一滴水归人到它的生命之所~大海中去,它们就永远也不会消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本章里,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体现他“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的观点,并不是宣传“有鬼论”,也不是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可算做长寿了。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他的学说、思想及精神却能够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主要就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王弼《道德经注》
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于人,末若用其智于己也。用其力于人,未若用其力于己也。明用于己,则物无避焉;力用于己,则物无改焉。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而已,了解自己的人,才是超越了聪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而已,能够战胜自己的人,他的力气不会被外物损耗。把智谋用在别人身上不如用在自己身上。把力量用在别人身上的不如用在自己身上的。将自己明了、看透,外物就在你眼前准确清晰地呈现;力量用在自己身上,就不必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外物了。
知足,自不失,故富也。勤能行之,其志必获,故曰“强行者有志”矣。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久长矣。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
自己感到满足了,就不觉得缺失什么,当然就富有了。勤奋努力的人,他的志向必会实现,所以说顽强努力的人是有志的。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偏离自己的位置,必然能够长久。虽然死去而依然能发挥活着时候的作用和影响的,道不灭亡,他的寿命就没有完结。躯体死去但是道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何况躯体存在,道也存在呢?
苏辙《老子解》
分别为智,蔽尽为明,分别之心未除,故止于知人而不能自知;蔽尽则无分别,故能自知而后可以及人也。力能及人而不能及我,能克已复性,则非力之所及,故可谓之强也。
知足者所遇而足,则未尝不富矣。虽有天下,而常挟不足之心以处之,则是终身不能富也。不与物争而自强不息,物莫能夺其志也。物变无穷而心未尝失,则久矣。死生之变亦大矣,而其性湛然不亡,此古之至人,能不生不死者也。
能够区分事物之间的细微区别是聪明的,能够将阻碍自己认识、理解的因素除尽才是明了。如果还是执着于事物的区别,那就只能够了解别人而不能了解自己;遮蔽自己的因素除尽了,事物之间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就能够了解自己然后再去了解别人。身体的力气能用在别人身上,没法用在自己身上,能够克制自己,恢复本性,不是靠身体的力气能完成的,所以这也是一种强壮。
知足的人无论在什么境遇都会感到满足,所以没有不富裕的时候。即便拥有了天下,还总感觉不满足,那永远也不会富有。不与外部事物争夺而努力完善自己,外物没有能改变他的志向,阻挡他达到目标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的,但是人的内心保持稳定,人就能长久。由生到死、由死到生这种变化也是非常大的了,但是人的本性并不灭亡,就像古代最高明的人那样,能够不生不死。
【经典解读】
在上一章中老子说有了名分以后要知止,如此方可不殆。本章老子提出了“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等概念,在“知止”和“进取”两方面来论述如何加强个人的修养。章中内容和第十六章相接近,可以相互参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不易,大文豪苏轼曾感叹:“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所以,老子说了解别人是拥有智慧的表现。但了解自已却更难,这才是真正的明白。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医生不能治自己,卜者不能算自己”,人们看到的总是别人的事物,听到的总是别人的声音,感觉总是和别人相处时得来的,所以对自己的了解要比了解别人难得多。只有认识自己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智慧。第十六章中言:“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其实,只有“自知”才能达到“知常”,只有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吸纳别人的优点,包涵别人的缺点,才能做到胸怀广阔,才能最后达到“没身不殆”,即本章的“死而不亡”。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只能说明自己能力、力量很高,但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才能不断地前进、超越。战胜自己就要同自己的弱点、缺陷、惰性做斗争,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自制力、毅力、恒心,真正的强者就要敢于面对,并战胜自己的偏执和欲望。由此更可以看出老子所说的顺道、随性并不是放纵自己的欲望,老子的思想也不是消极的,而是充满着正能量,他要人们在认识自己、战胜自己中不断前进。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人们既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又要不断进取,做个强行者。何谓“知足”呢就是立足于现实,不做妄想家,不被欲望所驱使。何谓“进取”呢就是人生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不断追求新的进步,胜人、自胜。人和其他动物不同,人是有主观意志的,所谓“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睡觉、繁殖,还应该有精神追求、有目标、有理想。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这样才不至于沦落为行尸走肉。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人皆有立身之本,即第二十六章所言的不失根。老子认为的根本就是“道”,只有坚守“道”,人才不会迷失,变为失根之草。人生如寄,倏忽而逝,但“道”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老子虽然很早就去世了,但他的思想流传到今天。现在我们所称颂的先贤无不如此,这样的人才能死而不亡,才算做真正的长寿。如果不遵从“道”,为非作歹,即使长命百岁也会被骂一句“老而不死是为贼!”
【哲理引申】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名相,他本来辅佐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在争位过程中还用箭射过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逼迫鲁国杀死公子纠一党,并将管仲押送回齐国。齐桓公本来想当众处死管仲,以泄心头之恨,但他的师父鲍叔牙与管仲是至交,了解管仲的才能,向他推荐让管仲来治理国家。齐桓公听取了鲍叔牙的建议,任用管仲为相,其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了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身患重病,已经无法再帮齐桓公治理国家了。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齐桓公问鲍叔牙怎么样。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虽然是个君子,但他为人太过于刚强,善恶分明,见到别人的小恶终身不忘,这样的人是不能为相的。”齐桓公又问隰朋怎么样。管仲说:“隰朋的为人,眼光远大而能虚心下问。惭愧自己德行不如黄帝,哀怜不如自己的人。对于国政该不管的不管,对于家事不必知的不知,举重而若轻。且隰朋的为人,在家不忘公务,在公门不忘家事;侍君无二心,也不忘自身;如果不得已,隰朋可以作为齐相。”但他接着又说:“隰朋就像管仲的舌头一样,现在我死了,只怕隰朋也不久于人世了。”
齐桓公又问,易牙、开方、竖刁等人怎么样。易牙是齐桓公宠臣,擅长烹饪,一次齐桓公吃着他烹的乳猪说:“乳猪是这样美味,不知道婴儿是什么味道。”不久易牙进献齐桓公一道菜,桓公吃了赞不绝口,问易牙这是什么做的。易牙说:“大王曾说想尝尝婴儿的滋味,我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这道菜。”齐桓公惊愕之余,叹道:“易牙爱我比爱自己的儿子还亲啊!”开方是卫国公子,却孤身入齐侍奉齐桓公,连自己的父亲去世都没有回国。齐桓公叹道:“开方爱我胜过自己的父亲啊!”竖刁是齐国的贵族之子,他为了侍奉齐桓公自己阉割了自己。齐桓公叹道:“竖刁爱我胜过自己的身体啊!”
然而,管仲却对齐桓公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十五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立刻疏远他,怎么还能任其为相呢竖刁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这三个人,都是极其危险的小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不久管仲病逝,隰朋继承了他的位置,果然不久也病逝了。齐桓公开始听取管仲的遗言,疏远了易牙、开方、竖刁三人。然而不久以后觉得没有这些人在身边干什么都不舒服,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香。就将管仲的诫言抛到了脑后,不顾鲍叔牙等大臣的劝谏,将易牙、开方、竖刁召回重用。
两年后,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见此情景,拥立公子无亏,迫使太子昭奔宋,齐国五公子因此发生内战。齐桓公在宫中重病没人照顾,连吃饭都没有人管,最后活活饿死了。
管仲可谓知人了,他既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又能看到别人的缺点;既能为国家荐贤,又能劝君主远佞。可惜齐桓公却不能识人,以致落了个活活饿死、蛆虫出户的下场。
《论语》乡党篇1025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见齐衰(1)者,虽狎(2),必变。见冕者与瞽者(3),虽亵(4),必以貌。凶服(5)者式(6)之。式负版者(7)。有盛馔(8),必变色而作(9)。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1)齐衰:zīcuī,指丧服。
(2)狎:音xiá,亲近的意思。
(3)瞽者:盲人,指乐师。
(4)亵:音xiè,常见、熟悉。
(5)凶服:丧服。
(6)式:同轼,古代车辆前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时,驭手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这在当时是一种礼节。
(7)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版”。
(8)馔:音zhuàn,饮食。盛馔,盛大的宴席。
(9)作:站起来。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佛诞日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又称浴佛节、佛诞节等,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公元前565年,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在古印度佛教中即为一种重要仪式,其源则在释迦降生的历史记载之中。
传说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常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祖诞辰。
中文名:佛诞日
别称:佛诞节、浴佛节
节日意义: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辰
历史源起顾名思义,佛诞即释迦牟尼佛祖诞生之日。
如来生期,多有异说。虽则皆有理致,据考证佛祖诞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即公元前565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在北印度,有天上九龙吐出香水为太子洗浴。因此典故,便有了庆祝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香水沐浴佛身。所以,浴佛节又名佛诞节。
节日风俗
浴佛
相传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的生日,此日僧尼皆香花灯烛,置铜佛于水中,进行浴佛,一般民众则争舍财钱、放生、求子,祈求佛祖保佑,出现各种庙会。在农历四月八日,各地佛寺举行佛诞进香。在北方地区则传说农历四月十八日为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生日,即举行妙峰山庙会,南方地区龙华、九华、姑苏等地也均有盛大庙会。庙会期间还有堆佛塔活动。可见中国的庙会是多元的,既有佛寺庙会,也有道教庙会,还有佛、道、儒结合的庙会,北京的妙峰山庙会既有道教内容,也有不少佛教成分,但它的花会却是各种庙会都有的。
斋会
斋会,又名吃斋会、善会,由僧家召集,请善男信女在农历四月八日赴会,念佛经、吃斋,由于与会者要吃饭,必须交“会印钱”。饭菜有面条、蔬菜和酒等。在浴佛节期间,人们要讨浴佛水。节日饮食有吃“不落夹”,“不落夹”为蒙古语,是对粽子的称呼。还有一种乌饭,方法是以乌菜水泡米,蒸出后为乌米饭。这种食品本为敬佛供品,后来演变为浴佛节的饮食。当时还有放船施粥的风俗。
结缘
在浴佛节中还有一种结缘活动。它是以施舍的形式,祈求结来世之缘。民间舍豆结缘,寺院、宫廷也不例外。宫中要煮青豆,分赐宫女内监及内廷大臣,称作“吃缘豆”。
放生
求子
农历四月八虽为浴佛节,但是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愿望表现在节日的活动中,求子就是一个突出例子。各地拜观音求子者也不胜枚举。《吉林奇俗谈》中说:“吉地白山四月二十四日开庙会,求嗣者诣观音阁,于莲花座下窃取纸糊童子一,归家后置褥底,俗谓梦能可操胜券。”这种偷纸娃娃与抱泥娃娃性质是一样的。山东聊城地区有观音庙,神案前有许多小泥娃,有坐者,有爬者,有舞者,皆男性。四月八日这天,不育妇女多去拜观音和送生娘娘,讨一个泥娃娃,以红线绳套住脖子,号称拴娃娃。有的还以水服下,认为这样能怀孕生子。泰山除供碧霞元君外,还盛行押子,即在树上押一石,拴红线,以求吉利得子。陕西延安有一个清凉山庙会,祈求龙王降雨。同时设铡关,十二岁以下孩童腰扎草绳,手抱公鸡,先从铡刀下扔过公鸡,接着自己爬过去,俗称过关,从此年年平安,标志成年。
拜药王
此外,在浴佛节前后,还有一些其他宗教活动,如庆祝菖蒲生日,农历四月十八解灾,以傩驱疫,请符治病,偶像治病等等。人们也积极崇拜药王,祭祀华佗、孙思邈。因受道教影响,也拜感应药圣真人,流行神捡药,进行采药活动。这些活动不是偶然的,因为中国从远古时代起就流行巫医,后来中医、中药有很大发展,出现不少名医,除上述者外,还有扁鹊、李时珍等。中医是解除民间疾病的重要手段,而拜神求佛者,多半是为了解除疾病,所以庙会上也有不少卖药、治病者,患疾病看不好者,就习惯祭拜中医的祖师爷~药王、医圣。
2023年05月25日
农历兔年四月初七
周四
第3295天
睿见、前瞻、实用
仙言潮声
国泰航空侮辱国人的事件又上了热搜!数据显示,国泰航空近7成营收来自中国,但是,仍然歧视频发!不是说顾客就是上帝吗?既然国泰航空认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那么我们可以用脚去投票嘛!
美好的一天从挺起腰杆子做人开始!
经典诵读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注解: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便会将你阻挡。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节俭就会有节制,有节制则百善都会兴起;奢侈就会放肆,放肆则百恶都会爆发。
早安人民
世上没有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成功。所有出众的背后,都有着超乎寻常的努力。真正能够登顶远眺的,都是那些心无旁骛、坚持着往前走的人。再坚持一下,也许你离成功就差那一步。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