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余映潮(实用5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二)读清句读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解释重点实词虚词旨:甘美善:好处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解释重点实词困:不通反:反省强:勉励长:促进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事例

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平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事例

二、老师平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思(大概吧?“

(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即庐,表示房屋。

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指导背诵

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请背诵第一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板书设计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嘉肴()兑命()学学半()

自强()教学相长()

(二)正确使用词语

1、通假字兑命通

2、古今异义①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②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解释下列的词语。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四)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五)寻找生活中自己经历的或者听过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事例,将它写下来。

学校: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姓名:宋登水

20、虽有嘉肴【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学习重难点】

一、自主学习

1、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

选集。相传为西汉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

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认读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嘉yáo()弗食()

不知其zhǐ()兑命()学学半()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乎.

其:

此之谓乎:

4、翻译课文。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三、即时训练: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美味)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学记》

1、解释下列句中粗体的词。(l)虽有嘉肴.

()()()(2)虽有至道

至()

至道()(3)不知其善也

()(4)教然后知困.

()(5)故曰:教学相长也()

()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4、你同意本文的观点吗?谈谈看法。

四、评点总结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安徽黄山市屯溪六中

张新宇

教学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2.读懂道理,学以致用;3.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策略:1.以朗读为主,多任务、多形式朗读。2.结合学生的学习经历,体会文中道理。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

一、由课文出处导入

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是“五经”之一。同时,“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也出自《礼记》。可见,《礼记》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生发言)那么,这篇课文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1.先请学生个别读。注意让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及停顿上的错误。2.投影字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

自强

兑命

学学半3.学生提出须注意朗读的节奏。

其中强调“其此之谓乎”一句的节奏停顿,明确:句首语气词后应有停顿。4.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并注意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三、读懂意思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3.逐句投影简要译文。

要求:学生逐句回忆、试背诵对应的原文。

四、读出味道

(一)读出对称之美。

1.将文中对偶句的前后半句设成两种颜色后投影。2.师生对读后思考:读出了本文句式上的什么特点明确:宽式对偶。

3.思考:本文采用对偶句式有什么好处分男女生对读体会。

明确:句式工整、节奏分明、琅琅上口等。(二)读出情味之妙。1.首句。

教师引导:如果有一份美食放在你面前,你没有去吃它。有一种极好的道理放在你面前,你没有去学它。这是一种什么心情生或言惋惜、可惜、遗憾等。学生自读体会后,请学生个别朗读。朗读指导:重音落在“弗”“不知”等词上,读出一种遗憾之情。2.第二句。

教师引导:不学就不知不足,不教就不知困。可见,学了教了才自知。知道自己差得很远,知道不懂的还很多,你是怎样的心情生或言难过、惭愧、羞愧等。

学生自读体会后,请学生个别朗读。朗读指导:语速渐慢,表达出一种沉重的心情。重音可落在“不足”“困”上。

3.第三句。

教师提问:这句强调什么学生明确:自反、自强。

教师引导:想象他如何反省自己,如何勉励自己。他会对自己说什么话呢让学生反复自读该句,揣摩其中的心情。生或言激励、振作、发奋等,并朗读该句。朗读指导:重音落在“自反”“自强”上,读出一种振奋之感。4.第四五句。

教师引导: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这最后两句可作怎样理解呢学生自读末两句体会。

明确:感悟出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朗读指导:语速稍慢,读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5.教师小结。

五、读出体会

1.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体会。

教师引导:同学们有没有教别人的时候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形生自由发言。

2.谈谈从文中得到的启示。生自由发言,如:以教促学等。3.投影:学习金字塔理论图表。

要求:概括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与本文内容做比较。教师补充点拨:这是美国学者1946年提出的理论。但是,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礼记学记》中这么简洁、精辞地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与自豪。

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情味吧。文言文承载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怎么可能仅仅

是那些生僻拗口的文字呢我们与古人是一脉相承的啊!4.齐诵全文。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南京市伯乐中学李艳华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学习重点】

1、2【教学思路】“言”→“文”,“文字”→“文本”。【课堂实录】

一、预习检省——读读写写

师:这个演讲给我们的启发是,工作着是幸福的。没错儿,萧伯纳的幸福是工作,是创作。其实,学习着也是幸福的。你看,《论语》中的颜回学习起来快乐不?

生:快乐。

师生(齐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论语十二章》,我们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以想见,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四书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经典——生:《礼记》。

师:正是。今天,让我们走进《礼记》中的《学记》,探寻其独特之美。

板书课题虽有佳肴(ppt展示,本课学习目标)生:读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生:齐读课题一遍、两遍、三遍师:有没有问题?

生:老师“嘉肴”的“嘉”字,不是“上好佳”的“佳”,应该是“王嘉婧”的“嘉”(众笑)。

师:呵呵,你看书很仔细。这是读书的好习惯。可以写一写吗?生:一笔一划写“嘉肴”二字。

师:写得时候,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嘉”字,上边“一横“长,下一横短;“嘉肴”两字都是上下结构,注意结构要匀称(师示范)。谁能试着讲讲课题“虽有嘉肴”的字面意思?生:虽然有好的饭菜?

师:你是说“虽”的意思是“虽然”?生:“即使”。

师:对。“即使”更契合文意。

生:合起来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

师:之前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介绍一下作家作品。生:读课文下注①

生:《虽有佳肴》出自《学记》,《学记》出自《礼记》。师:谢谢。你梳理了三者的关系,且准确清晰。

生:我补充一下《学记》的介绍: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生:据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生:《学记》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师:好。你们预习充分,值得全体同学学习。那么,我们怎样“读懂”、“读厚”《虽有嘉肴》呢?这节课后,便可知晓。ppt展示:读的三个要求读清楚读得好听读得有味

(6个同学范读文,每人一句话)

师:读清楚,就是要读准确,看看下面字音,你能都读对吗?生:4位同学分别板书,错一,自强的“强”错为二声调。明确: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a学学半xiào师: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读课文了。要“读得好听”。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的美感。

师:注意停顿自然、适当

(此环节:结合课后练习“一”,意在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律之美)生:(边读边做记号)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学习交流——比比说说记记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4.一词多义

学学学半音xiào,教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它的5.文言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三、思考总结拓展——诵读深思生:自由朗读、熟读课文。

师:呵呵,这是咱班同学的墨迹,想看吗?有横幅,有立轴。为了同学更好的学习古文,他们花了功夫呢。他们一人挥毫一句话,只是李老师打乱了顺序。你能排除正确的顺序不?

生:6位同学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

同学排序。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呀,效果也不错。仔细请想一想,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生:意思是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生:(分4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哦。是的。结合具体的语句,你能说得再详细些吗?生: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师:引出下文什么?

生: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师:事.或者说,由“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生:“类比推理”

师:好的。咱们回到文本的思路上。

1、2句“佳肴”、“至道”作类比,引出第3句教与学的关系的具体阐述,再得出第4句所言的生:“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生陷入思考,这个,对初一学生,确实有难度。但,这个班是千里马班。)生:(若有所思)不是赘言。

师:那么,它的作用是?

生:第5、6句用傅说的例子证明,前面的话。师:傅说的例子,哪里来的?生:《尚书》

师:准确地说是:引用论证,补充说理。使说理更缜密。让我们理一理,课文说理的艺术:

生:类比推理、层层推进、补充印证。

师:是的。如此说理艺术,如此章法,也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再来看,行文语言的艺术吧。生:语言简洁

生:对偶句,结构整齐。师:出示ppt生:理解体会明确

生:(悄悄地)对,《论语》中告诉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嘛。

师:很好。你们能把今天学习的方法与昔日的相互勾连,加以理解运用。那么,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

(以上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重点学习思考的是“文”的理趣)

生:谢谢老师。讲到“言”的艺术,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文题,想起来了,记得我们小组,提出了:题目《虽有嘉肴》有什么内涵。生:即使有好的菜老师,前面同学讲过了。师:呵呵,不急,不急。我们听他把话讲完

师:我们先来看看:

ppt展示“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汉代的郑玄对篇名《学记》的解释

生:这是对题目的直接解释。刚才我们也对《虽有嘉肴》做了这样的解释了呀。师:那,我们不妨试着在“字理”上做些推敲。也有些意思呢。边讲解边板书:生:边听边记边体会(不少同学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嘉”:形容词。形声。《说文》,美也。从壴(zhù),从加,加亦声。“加”意为“用呐喊声助力”。“壴”为“鼓”省。本义:呐喊声伴随鼓声。引申义:齐心协力,结局完美。《尔雅》,善也。

(2)“肴”:名词。从乂(yì),从有,有亦声。“有”为“以手持肉”之形,意为“生鲜肉食”。“乂”即“又(右手)”。本义:做熟的鱼肉和猪牛羊肉。《说文》肴,啖也。《广雅》,肴,肉也。

ppt展示

1.《学记》全文,摘抄名言。2.《礼记,观其大略。》

3.了解《尚书兑命》及傅说其人。生:(朗读)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学记名言》

(以上环节重点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发拓展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初步感知“言”的理趣。)

师:同学们,作为初中生,我们未必对每一个汉字,都要知之甚深。同样,我们一节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问题。但是,学习古文,了解汉字,热爱汉字,古为今用,汲取母语文化的精华,提升我们思维的品质,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这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读书、质疑、思辨、明晰——这样,教学相长,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五、拓展延伸

六、小结

七、作业

学习目标1、2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导课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1、给下列红字注音: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食旨学知不足自反

学习重要性教学相长学学半

至道学善教知困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THE END
1.兑是什么意思兑的拼音兑怎么读兑是什么意思兑的解释 兑怎么读 汉字兑 (笔顺、组词) 拼音duì,ruì,yuè 怎么读 注音ㄉㄨㄟˋ,ㄖㄨㄟˋ,ㄩㄝˋ 部首丷 笔画7 结构上中下结构 五笔UKQB 笔顺 组词 兑换 兑现 兑换券 兑奖 兑坊 兑转 兑头 兑音 【兑】的意思(怎么读,拼音) http://zidian.gjcha.com/5151.html
2.兑命怎么读:兑命的兑怎么解释应该读dui还是yue目录1.兑命的兑怎么解释应该读dui还是yue2.“兑命”中“兑”的通假字、意思、读音。求知道的告诉我啊。急求啊。。急求啊。。Thankyou!3.兑命曰 读音1.兑命的兑怎么解释应该读dui还是yue八卦中念dui但涵义中确实包含着相当一部分的悦(yue)的义另一相当部分为毁折义(由dui引申而来)其它的涵义均占少量部分2.“http://dns2.ynzslm.com/show-398660.html
3.汉字“兑”的意思解释在线新华字典为人巧转而兑利。——《管子·小匡》 兑则若莫邪之利锋。——《荀子·议兵》 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史记·天官书》 词性变化: duì 〈动〉 更换[convert;commute]。如:兑转(交换);兑拨(调拨;调给);兑支(支给);兑便(唐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兑命(抵命);兑坊(小当铺);把外币兑https://zidian.7139.com/3767/31/3583.html
4.女兑卦之人的命运,兑卦西四命女什么意思算命中的“兑命”是什么命啊,是什么意思 ※天干无合。地支有卯酉年月相冲,卯酉年日相冲,酉酉月日自刑,酉巳月时半三合金局,酉巳日时半三合金局。正道居士提醒:没有完美的八字,也没有完美的人生。 会有车关,口才好,辩才无碍,比较会得理不饶人,易抄近路,求速度(会钻),适合外务。日支为用神→照命盘结https://www.tai26.com/?p=126960
5.兑是什么意思,兑怎么读,兑的含义解释组词和笔画笔顺兑是什么意思 兑怎么读 兑的解释 兑字组词 兑duì,ruì,yuè 兑 部首丷 总笔画7 部外笔画5 繁体 吉凶吉 五行金 统一码5151 五笔98UKQB 仓颉码CRHU 郑码UDJR 四角号码80212 结构上中下结构 笔顺点、撇、竖、横折、横、撇、竖弯钩 基本解释 兑的基本解释https://zidian.xhlylx.com/ge1a1zmd8kco6t5v.html
6.兑的意思,怎么组词,怎么读,兑的读音,兑的拼音是什么,在字典中的解释为人巧转而兑利。——《管子·小匡》 兑则若莫邪之利锋。——《荀子·议兵》 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史记·天官书》 兑duì 【动】 更换〖convert;commute〗。如:兑转(交换);兑拨(调拨;调给);兑支(支给);兑便(唐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兑命(抵命);兑坊(小当铺);把外币兑本国https://www.netshop168.com/article-135899.html
7.兑的意思兑组词兑字组词怎么读读音拼音是什么?为人巧转而兑利。——《管子·小匡》 兑则若莫邪之利锋。——《荀子·议兵》 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史记·天官书》 兑 duì 【动】 更换〖convert;commute〗。如:兑转(交换);兑拨(调拨;调给);兑支(支给);兑便(唐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兑命(抵命);兑坊(小当铺);把外币兑本国http://www.13co.com/zd/hz/2497.htm
8.成语/组词/笔顺,兑命的拼音,兑命是什么意思,兑命的繁体字简体:兑命繁体:兌命拼音:dui ming读音:duì mìng英语:造句:暂无此词造句近义词:反义词:单字解释:兑 命组词,组成语:兑 命兑命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未知来源 1:《书经》篇名即〈说命〉。《礼记》〈学记〉、〈缁衣〉、〈文王世子〉皆引作〈兑命〉。相关成语https://wap.chacihai.com/cidian/3438.html
9.兑是什么字,拼音,意思,解释,部首,词语,成语兑的拼音,兑是什么字,兑的意思,兑的解释,兑的部首,兑的词语,兑的成语,兑的笔画,兑的笔顺,兑的五笔,兑的声调,兑的偏旁https://www.dictionarysearch.org/zidian/%E5%85%91
10.兑兑字的笔顺兑的解释兑是什么意思以上是兑字的详解解释、兑字的拼音、兑字的读音、兑字的五笔、兑字的部首、兑字的笔划、兑字的的笔顺、兑字的笔画,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含义深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本内容通过网络收集整理,是为了方便广大网友学习认识汉字提供方便,为传承中华汉字的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https://www.gdzz114.com/dictionary/898.html
11.兑运的意思兑运的解释兑运的拼音荀子 議兵:“兑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史記 天官書:“前列直(對着)斗口三星,隨(讀橢)北端兑。”漢書 天文志作“鋭”。3.yuè ㄩㄝˋ 集韻欲雪切,入,薛韻,喻四。月部。喜悦。“説(悦)”的古字。易兑:“兑,説(悦)也。”禮 文王世子:“兑命曰:念終始典于學。”按今 尚書作“説命”。http://www.wuhangangcai.com/zi/83471b4f9e87241187ffef66f8a4f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