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优秀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落日》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品味人们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方式和情感态度,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表现方式。

了解记者朱启平所写的通讯风格

体会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领略作者对胜利后前景的认识,增强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现场的真实感,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表现方式。

教学难点:

品味人们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方式和情感态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导入新课:自然界的落日,大家都曾目睹过、观赏过、感叹过,但是二战历史上的落日大家都不曾见过,今天我们就着朱启平来目睹这次意义非同寻常的落日。

一、作者简介:

朱启平: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被派往昆明,采访滇缅路通车新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自荐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当随军记者。获悉1945年9月2日,朱启平马上乘美国军舰到达东京湾,目睹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他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闻教材。他后来在谈这篇通讯的写作时说:“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

二、速读全文,整体感悟

思考:

1、《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什么新闻事件?(用一句话概括)生: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签字投降仪式,向联合国投降。

2、通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每段材料各自侧重写了什么内容?

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中心内容。

第二部分,“签字场所”,着重写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

第三部分,“代表到来”,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

第四部分,“仪式开始”,写了双方代表签字。

第五部分,“投降书脏了”,是全篇通讯的尾声。写了三个小插曲。

3、在这篇通讯中,你觉得印象异常深刻的细节内容是什么?如何来看待评价?

生: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来时的气氛庄严而热烈,日本代表团到来时则一无声息。对比突出正义的力量。

生:日本代表重光葵“挣扎卜前”,“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几乎一个动作一顿,表现他想用遵守外交礼节,保持外交家的风度的种种做作来掩盖精神崩溃的状态。“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这个细节生动地显示出,他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在签字落笔以前装出的矜持,这有意装出来的舒缓之态,显得相当可笑。

梅津美治郎“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从相对明快的动作中似乎告诉人,他想赶快结束这使自己尴尬的场面。无怪乎引起军舰上层观看仪式的“毛头小伙子水兵”的轻笑。作者借水兵们抑制不住的轻笑,写出内心的欢愉和对敌人的蔑视。

生:第3段描写受降仪式举行之前会场的情景,乍看上去是闲笔,但是实际上起着渲染气氛,把各种人物调度开来的作用。突出上文中“简单、庄严、肃穆”的气氛。

生:“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签字的位置搞错了,作者借题发挥,把日本代表又嘲弄了一番。这里是对日本投降的喜悦,对日本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的伤害的愤恨,对日本毁坏人类文明的痛恨。

三、研习文本

2、第2段扼要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角度有何特点?

“70年的奇耻大辱”是指自从1874年5月xx日本发兵侵略台湾事件以来中国所遭受到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被迫签订的种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文中“简单、庄严、肃穆”是写氛围的,这些是总的介绍,笼罩全篇,为后面的展开,伏下一笔。“永志不忘”,写出了作者的也是我们民族的`历史印象。作者更重要的是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说的,体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把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抒发感慨。用了“14年”三个“918”,写出了历史的无情和有情。仪

式结束9点18分,1931年日寇制造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车,到

四:表达交流

读完这篇通讯,涌动在你心中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为什么?

生:精神上倍受鼓舞,心中觉得异常痛快,报道表现出了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生:抑制不住的想笑,内心充满欢愉和对敌人的蔑视。

生:大快人心,毁坏人类文明的毒瘤终于被产除了。

五:作业

1、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献资料。

2、观看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xxx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课后推荐阅读书目:

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短文,作者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浓墨重彩的描绘,鲜活的比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而如何让学生理解,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词语小黑板、挂图、幻灯、配套光盘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一、导入

1、日出的美景,我们许多同学都欣赏过,但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日落的情景呢?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播放课文录音。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美妙绝伦风情挺拔俊秀软软地活泼

毫无倦态依旧赤朱丹彤溅出收敛

硕大无朋光芒悄然无声边缘缘故

水波不惊顽皮玫瑰涨溢灯盏

①、朗读词语

②、交流词语意思: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硕大无朋:大得无与伦比。朋,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你以为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1)点名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第二部分(2)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

第三部分(3-5)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四、作业

1、习字册描红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佳句。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方,有一座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三亚,那里的日落景象富有诗意,美妙绝伦。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三亚欣赏美丽的落日。

2、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三亚地处热带,所以它有着许多独特的热带风光。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欣赏欣赏三亚的热带风光,把你认为最美的热带风光介绍给同学。

2、交流:

海与天蓝极了椰树挺拔俊秀

海鸥洁白沙滩细腻松软

3、小结:的确,三亚就像同学们描绘的那样,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是一个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地方。你们看,那里的天和海蓝极了。(引读: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挺拔俊秀的椰子树沙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4、同学们,你们喜欢三亚的热带风光吗?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三五自然段

1、三亚的热带风光美,三亚的落日更美,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呢?轻声读第三五自然段

板书:像孩童

像灯笼

像跳水员

3、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4、学生选读交流

帮助理解第三幅:

(1)、你从哪里看出太阳很活跃?

(2)、这时候的太阳和第一幅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在太阳的映照下,海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4)、太阳是怎样落水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4自然段

6、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不得不由衷地发出赞叹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练习说话,总结全文

1、三亚落日的确很美,你们想不想来赞美它呢?请自选一幅,用三亚落日,你()的格式说一段话。

2、小结:大自然懂得景象变化万千,只要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就一定也会发现更多的美。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练习背诵课文,总结课文,完成练习。

一、复习,总结

1、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落日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2、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二、指导背诵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2、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画面。

4、轻声练习背诵全文,指名背诵。

三、迁移练习

以三亚落日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从太阳、海水两方面描绘,也可以选择日落时的一个画面描绘。

1、摘录课文中描写落日的你喜欢的语句。

2、组词

软()浅()敛()玫()

次()溅()剑()枚()

丹()硕()悄()张()

彤()领()消()涨()

3、多音字组词

悄qiao()

qiao()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两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2三亚落日(板书)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渎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浯:

美妙绝伦硕大无比收敛涨溢

赤朱丹彤热带风情悄然无声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浯:

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比玫瑰

涨溢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

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比:硕,大;无比,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第3~5自然段)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酬艮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学生划分段落。

四、精读训练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板书:真右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有涛情画意,能止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渎。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

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

芒:-亡下结构,“亡”不要漏掉点。

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

一、复习旧知

1.听写生字词:

2.齐渎第一段。

二、精讲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力

1.(出示三亚风光图)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交流:

①“蓝透子”、“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①“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②“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③“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齐读第二段,渎出喜爱之情。

(5)指导背诵。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

(板书:像孩童)

投影映示: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红扑扑、抖落、溅出)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④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问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映示: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板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②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i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映示: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b、第二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指名说。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日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板书:像跳水员)

d.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e.齐读第二句话。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指名读,再抄下来。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气景观。

教学目标

2、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3、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科学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意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玻璃杯、水、筷子

(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将筷子放在盛水的玻璃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下面老师将为大家演示这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小声议论)

生:我看到了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记忆中有关“落日”的古诗词。

刚才有位同学说出唐代诗人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在说明原因的时候,课文运用了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4、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对此现象你能给出自己的解释吗?

(这是由于眼睛的错觉造成的。同样一个物体,在庞然大物的衬托之下会显得较小,而在微小的背景下会显得较大。太阳也是如此,早晚时分,我们看太阳时其参照物是地面上的建筑、树木等等,而中午看太阳时,其参照物是诺大的天空,故而出现早晚看到的太阳较大,中午看到的太阳显得较小。)

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科学知识学得还可以,这么深奥的知识都能看懂,因为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这种从落日的现象入手,由表及里的.解释了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说明顺序就叫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这是说明文的一种说明顺序,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

三、品味语言:

删除法:删除这个词语或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味表达效果的变化。

(1)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该句能否删去一般来讲,为什么?)

不能删去,一般是指通常情况,“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但不包括特殊情况(如暴雨后,空气非常清新,烟尘就少),这样说明则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如果删去的话,就变为“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显然这样太绝对太肯定,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删去。

(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该句能否删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此句运用比喻说明,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落日的形状,如果删去,则不能写出落日的具体形状,语言也显得平淡无味,所以不可删去。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子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句中的无不改为都,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能,无不是双重否定,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而都是表示一般的肯定,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所以不可替换。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句中的可惜改为但,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可,可惜不仅有转折的意味,而且带有感情色彩,让人深感遗憾这种紫光不多见,而但字则无此感情色彩,仅仅表示转折,所以可惜要比但字好,不可替换。

四、拓展研究

1、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2、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用简洁优美的语句描绘自己看到过的落日景象。

例如:①、西边的天空悬着一轮红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落日的余辉洒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落日幻觉:深黄、殷红暗弧、亮弧紫光变扁变大

原理: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眼睛叠合折射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学生还能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1课时

一、导入:

落日很美,甚至可以用”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来形容,其实这是我们对落日的幻觉.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积累字词.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眼睛的`叠合效应

3,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这些描写,像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红但没有热度、有时会出现晚霞等,我们不少人都有体会,而有些现象则不太容易观察到,可适当引导学生要勤于观察。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第4段中“1871年……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6、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7、本文的结构安排有怎样的特点?

8、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四、课堂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写一篇描绘日出的小短文

幻觉:深黄、殷红暗弧、亮弧紫光变扁变大

落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通讯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文本,感受落日的壮丽景象和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反思历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

掌握通讯的写作特点,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落日场景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落日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落日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落日的感受。

(2)引出课题《落日》,介绍本文的背景和作者。

整体感知

文本分析

(1)分析落日场景的描写

①找出文中描写落日的段落,朗读这些段落,感受落日的壮丽景象。

②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落日,如色彩描写、动态描写等。

③讨论:这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①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自豪、感慨等。

②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进行赏析。

(3)探究通讯的特点

①小组讨论:通讯与消息、记叙文有什么不同?

②教师总结通讯的特点,如真实性、时效性、生动性等。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谈谈对二战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珍惜和平。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日出或日落的短文,要求运用本文所学的描写方法。

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落日场景的描写、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讯的特点等。

(2)强调爱国主义情感和珍惜和平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通讯的文体特征,了解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描写落日场景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落日的壮美。

(3)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珍惜和平。

重点

难点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读写结合法: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展示一些著名的落日图片,如海上落日、山顶落日等,让学生欣赏并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

初读课文

精读课文

①学生默读课文中描写落日的段落,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了哪些景物等。

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体会落日的美丽和壮观。

②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落日?落日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①引导学生回顾通讯的定义和特点。

(1)播放一段关于二战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2)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

(2)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和珍惜和平的意义。

布置作业

(1)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的短文,要求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THE END
1.艮是什么意思艮的解释艮怎么读1. 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山。见〖八卦〗。 2. (Gèn)姓。 「艮」 拼音:[gěn] 怎么读: 1. (性子)直;(说话)生硬:这个人真艮!。他说的话太艮! 2. (食物)坚韧而不脆。【组词】发艮。艮萝卜不好吃。 上一篇:艤 下一篇:艥艮是什么意思 艮的解释 艮怎么读热门https://zidian.bi0.cn/826E__xinhua.html
2.山表示着包容与收纳,根指的是根本的意思,所以山根代表一个人的鼻梁直挺/ 在相学中,我们把鼻梁的根部叫做山根,就是位于两只眼睛内眼角的中间区域。 山表示着包容与收纳,根指的是根本的意思,所以山根代表一个人的心能够收纳万物,包容万物,也就是心胸开阔。 要是女性的鼻梁高挺的话,说明这样的人头脑比较灵光,做起事情来简单干练,所以事业上会比较成功。而且旺夫运也比较强,能在https://weibo.com/5580903908/P4qiT5UGe
3.从几何学定义到网络文化流行梗,钝角一词的多语境含义解析在网络语境中,“钝角”通常被用来表示一种莫名其妙、无厘头的抽象文化展现,它并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更多地被看作是对既定框架的打破、对传统范式的叛离以及一种荒诞的艺术表达。“钝角”可以代表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有事物,或者更直接地说,它就是一种没有意思的意思。 http://qlhub.cc/qlgl/38060.html
4.《学习笔记》神断绝技:东西丢失寻找的口诀壬日、癸日丢失的东西,可去东北方向寻找(艮卦在东北)。 口诀(二)时辰定人: 甲己男人乙庚阴, 丙辛童子暗来侵; 丁壬不出亲人手, 戊癸失物不出门。 说的是失物可能被什么人拿走,具体来说,就是: 甲日、己日丢失的东西,在男人手中; 乙日、庚日丢失的东西,在女人手中; https://www.meipian.cn/222t4ubj
5.www.sjzyl99.com/moken16602.html新《还珠格格》前两集播出完毕后,很多观众都反映,演员台词功底欠佳,说台词像背课文。新版紫薇太小家碧玉,少了之前林心如版紫薇的大气与温柔。友情出演夏雨荷的林心如出场后,不少观众感叹:“如果不是有老版熟悉的插曲,不是有小燕子、紫薇这样的角色,恐怕真的看不出这还是《还珠格格》。”|_。 http://www.sjzyl99.com/moken16602.html
6.《大话西游》手游FAQ1,手把手教你玩大话360大话西游22、帮派修炼是什么? 人物修炼点 23、帮派有禁言功能吗? 没有 24、帮派怎么升级? 消耗一定银两可以升级 25、帮派怎么突然被合并了? 活跃度<10 26、帮战场地怎么进入,没有帮战的时候可以进入吗? 玩家可由“帮战传送人”传送至帮战场地;不可以 27、帮战什么时候开始? http://u.360.cn/dhxy/article/66164/
7.“艮”不读liáng,那该怎么读?“艮”是什么意思?艮卦是什么?良字此外,段玉裁还引用了其他文献来支持他的解释,比如“方言曰:艮,坚也。”和“释名曰:艮,限也。”,分别指出“艮”字可以表示坚硬和限制的意思。综合来看,在《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中,“艮”字被解释为具有坚硬、停止或限制的含义。这个字的形象来源于两个相互对峙的眼睛,象征着一种坚定不移或难以改变的https://www.360doc.cn/article/503199_1135229862.html
8.玄学说之阳宅风水“开门见膳”“开门见灶”“艮位窗”(当时群聊人太多,这个没有回答,冰箱在现代风水定义中,它属于“小财库”) 星如雨:太吝了不好。 紫紫:嗯嗯嗯嗯。 开门见灶的问题, 大家都懂了,下面说 紫紫提到的镜子 ,她自己会画画 。 紫紫:哈哈哈哈! 她的卧室在东北角,房子比例来说门的位置,大概接近正北。 东北角是艮位 ,艮为山。如果镜子不对着门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51796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