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一个苹果》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教学要求: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结尾一段话的意思。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鹏博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指名背诵。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个苹果》,讲的也是抗美援朝中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根据预习提示中的要求检查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这个防炮洞怎么样?课文中是怎么讲的?
3、课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们都口渴难忍?
三、进一步自学理解。
1、提出进一步自学的要求:
(1)默读课文,把讲传苹果和吃苹果的两个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
(2)想想传苹果和吃苹果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
(1)课文哪个部分讲传苹果?哪个部分讲吃苹果?同座的两人分别把这两部分读一读。
(2)传苹果的结果怎样?吃苹果的结果怎样?传苹果和吃苹果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练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二、同座轮流朗读课文,相互评议、订正。
三、讨论课文。
1、“强烈感情”指的是一种什么感情?
2、为什么说进出的泪花是“幸福的”泪花?
3、练习朗读最后一段,读出感到幸福,感到骄傲的思想感情。
四、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要求: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前两篇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概括一下。
2、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概括,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个学生读读概括的中心思想,师生共同从内容和格式两个方面进行评议。
4、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应该怎样概括?
5、学生修改自己概括的中心思想。
五、布置作业: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上甘岭》,查找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卸完、撕开、润喉咙、烟熏火燎、翻来覆去、眼眶、沙哑、面颊、一瞬间等词。(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例如:(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小结: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
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习,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感动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第一圈——原样回到手中
团结就是力量
第二圈——还剩下大半个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
5、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学习他们在危难的时刻心中始终装着他人,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去关怀自己战友的伟大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洋思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关于“上甘岭战役”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书写课题,齐读。
2、一个苹果对于我们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可在志愿军抗美援朝时的朝鲜战场上,在七天七夜没有一口水喝仍坚持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们眼中,它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一个苹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2、检查字音,尤其注意订正以下词语的读音
血迹斑斑血丝烟熏火燎
三、入情入境,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阅读,交流感受。
1952年冬,我志愿军在朝鲜金城以北的上甘岭阵地上,粉碎了敌人对这个阵地的大规模进攻,取得了歼敌两万五千人的巨大胜利。
在这次战役中,敌人为了攻占我军扼守在上甘岭前沿的两个阵地,在43天的战斗中,出动了大批兵力,向这个总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头上,倾泻了290万发炮弹和5千多枚炸弹。这是世界战争所没有过的最密集的炮火,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岩石被炸成一米多厚的粉末。但是,疯狂的敌人最后还是遭到了可耻的失败。在这次战斗中,我志愿军指战员在给予敌人严重杀伤之后,转入坑道作战,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不仅守住了坑道阵地,并且经常向敌人发起反击,大量地杀伤敌人。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一个苹果》写的就是这次战斗中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借助这样一段记录当时战役的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战斗的激烈和残酷,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艰难处境。为下一步引导学生感悟战士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做好铺垫。]
2、渲染情景,凸现矛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敌人继续疯狂地发动攻击,战士们在防炮洞内坚守阵地,敌人的狂轰滥炸使他们已经七天七夜没喝上一口水,水成为战士们维系生命的源泉。就在这个时刻,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苹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请同学们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2)同学们,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战士,在连续作战,身体极度疲乏,急需水来补充体力的情况下,看到这个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香味的苹果,你会怎么做(几口把它吞下。)而战士们是怎样做的难道他们不渴吗难道他们不需要这个苹果吗
(3)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无比需要这个苹果请你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3、品评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指导感情朗读。
(1)关于连长,抓住一个词语“烟熏火燎”和一个句子“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2)关于步话机员小李,除了抓住一个词语“沙哑”和一个句子“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外,还可以利用文中对他的这段描写:“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进行一段语言拓展训练,让学生尝试填补此时小李的内心活动,补写他关心战友胜于关心自己的伟大品质。
(3)关于通讯员小蓝,除了抓住一处外貌描写“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之外,还要抓住他的动作描写“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体会他的情感变化。
4、看来每个人都很需要这个苹果,吃了这个苹果,连长的喉咙不再会干得(烟熏火燎);吃了这个苹果,步话机员小李沙哑的嗓子会得到(缓解);吃了这个苹果,通讯员小蓝干裂的嘴唇会得到一丝(滋润)。可为什么每个人都把这个苹果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5、这是多么可爱的八位战士,残酷的战争没有击垮他们顽强的意志,反而把他们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凝聚成一股更强大的战斗力。当谁也不肯吃这个苹果的时候,连长只得动员大家分吃一个苹果,感人的一幕再次发生了。
(1)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2)出示这个句子:“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再出示一个句子:“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引导学生对比性地阅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原因,谈谈感受。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
二、以情激情,读中传情
教师小结并引读: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士们拿到苹果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战友),因而,没有一个人去吃那个苹果;分吃苹果时,战士们又不约而同地想到自己少吃一点,让战友多吃(一点)。这是战士间怎样的深情厚意呀!这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呢此时,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都在(擦眼睛)。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情感(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有时运用巧妙的引读,能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状态,借助朗读,传达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再齐读课题。
2、这仅仅是一个苹果吗这苹果里有什么还有什么更有什么
[通过让学生补充苹果的含义,再次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一个苹果
动员传递
关心他人胜于自己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发展的顺序。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积累手口一致点数的经验。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发展的顺序。
活动难点:
积累手口一致点数的经验。
活动准备:
图书、故事数字卡片、一个苹果
一、介绍图书《一个苹果……》的书名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1、了解故事的名称。
2、仔细看看、请记住故事中会出现的东西。
二、听听故事、数数说说故事中出现的数。
1、我们打开书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有多少?
2、接着发生了什么事?数数有几条虫子?
3、猜猜下面谁来了?为什么?数数有几只?他们想干什么?
4、突然出现了几只熊?
5、四只熊急急忙忙的在干什么?会发生什么事?
6、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三、幼儿操作卡片进行讲故事
师:刚才大家都听过故事了,现在能按照故事,把这些故事卡片排排队吗?并能讲讲故事吗?
四、大家一起讲故事
师:故事卡片都排好队了,那我们一起来讲讲这个好听的故事吧!
五、故事卡片回家(有序整理卡片)
师:我们的故事讲完了,故事卡片也要回家了。
活动反思:
由于小班的年龄特点,他们并不是很能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发出的指令,经常会出现一个小朋友说什么,其余的`小朋友就会说一样的这种情况。我们先从了解苹果的外形特征开始了这次的活动。我首先让孩子们自己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知苹果,用眼睛看一看苹果像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苹果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边观察苹果边说一说,并讲述自己得发现,孩子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提问“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吗?”大多数小朋友会重复同样的回答。所以,如何有效的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点还值得我去深入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我应该多引导幼儿进行回答,而不是帮幼儿将答案说出来,这样既没办法突破活动的重难点,也没办法提高幼儿的思考、表达能力。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不但了解了有关苹果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同时也掌握了运用不同感官去感知事物的方法,学会用探索的方法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苹果是孩子们喜欢的水果,能在愉快地游戏中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出其中的科学秘密,收获甚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掌握科学知识是其次的,对活动感兴趣、有探索的精神、探究的欲望、敢于展现自己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标。
活动目标:
1、仔细地观察画面,大胆的想象帮小老鼠过河的办法。
2、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幼儿用书《大苹果》,洗净切好的'苹果一盘。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挂图一:“瞧,这是什么”“你吃过苹果吗”
幼儿将平时的经验予以讲述:“谁看到那只苹果小老鼠会怎么想”
幼儿大胆想象。
2、自主阅读:
幼儿阅读故事的前半段。
3、分析理解
教师出示挂图二:
“你从哪里看出来小老鼠推不动苹果”“我们帮小老鼠一起推。”
幼儿可以用非语言的形式表现。
教师出示挂图三:
“小老鼠过不了河怎么办”
幼儿讨论想办法。
教师出示挂图四:
“小老鼠想了什么好办法”
幼儿可表演小老鼠与大河马的对话。
教师出示挂图五:
“小老鼠的苹果呢”
完整欣赏
4、教师完整讲述一遍,幼儿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表现。
教具准备:
鹏博士
2课时
1、提出要求: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前两篇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概括一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苹果》的教学,倘若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想象,就难于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我力求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有让学生抓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散想象等等。
2、学习的课文:《一个苹果》、《古诗二首》、《水就是生命》
二.学习目标:
1、《一个苹果》的教学目标是: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思考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古诗二首》的教学目标是:
1)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包括诗句和引申义。
2)对诗句文字美感的体会,培养语感。
3)渗透写作方法。
3、《水就是生命》的教学目标是:
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说明文。
3)理解水就是生命,养成珍惜用水的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2、《古诗二首》:诗中阐述的道理。
3、《水就是生命》: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培养珍惜用水的好习惯。
四、和老师一起学:
(一)《个苹果》
1、本课生字:
卸:左边是7画,右边是硬耳刀;
熏:共14画,上边的横最长。
2、词语解释: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
诱人:吸引人。
迸出:由内而外突然发出。
烟熏火燎:干极了的感觉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3、理解课文
问题1: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为什么这么多人还吃不完一个苹果?
要理解这两个“为什么”,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提示同学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子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问题2:战士们想的和做的有什么共同点?
(战士们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的同一件事就是把苹果递给别人。)
从表面上看他们传递的是一个苹果,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他们传递的是什么?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问题3:“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阶级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问题4: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材。
(二)《古诗二首》
形声字:势与拭与试的区别
桑:三个又上面最后一笔是点
宜:下面是且
2、对苏轼和白居易的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3、《浪淘沙》课文理解:
首句“白浪茫茫与海连”,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浩大雄浑的境地当中: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一朵连着一朵,海天连成一片,令人心胸开阔。
“平沙好好四无边”:水中间的田地十分广阔,也看不到头。
“暮去朝来淘不住”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到暮色渐至不停地拥着大地。
“遂令东海变桑田”:致使浩瀚无边的东海变成了令人赞叹和美丽的桑田。
4、《饮湖上初晴后雨》课文理解:
1)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粼粼。重点理解:“潋滟”和“晴方好”和“雨亦奇”。
2)第二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了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重点理解“淡妆浓抹”和“总相宜”的意思。
(三)《水就是生命》
1、生字:
溶与熔和榕三字的区别
泄与屉的区别
唾与捶的区别
惕与踢的区别
剂与济的区别
役与疫的区别
2、理解课文:
(1)自读思考,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2)水在我们的身体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水占体重的4/5;水是高超的师;水是优秀的运输兵;水是体温的调节器;水是良好的润滑剂;水是人体的卫士。
(3)不吃饭可以坚持十几天,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就是生命)
(4)喝水有什么道理?
(两顿饭之间要喝水,饮料有害处和白开水的好处,早晨喝淡盐水)
水资源扩展资料:
监测资料表明,全国日排污量在1.3亿吨左右。全国1200条河流,有850多条受到污染。
199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除个别水系支流和部分内陆河流外,总体上仍呈加重趋势,78%的城市河段不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
一、我会读,还能组词语。
局()治()凌()按()
居()冶()陵()鞍()
廉()破()瞪()游()
兼()颇()镫()旅()
二、我会填。
技术的()凌空的()高超的()
飘动的()浓厚的()悠久的()
历史()久神形兼()四蹄()空
动作()调叹()叫()
三、我会连。
文物平衡动作叹服
激发奔放令人协调
自由想象神形轻盈
保持珍品体态兼备
四、我能写出下列词语。
细微——()浓厚——()
反义词:
轻盈——()优雅——()
五、句段推敲。
同一个句子,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意思不同,请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几种不同的标点符号。
(1)小红小刚滑冰去了你去不去
(2)小红小刚滑冰去了你去不去
(3)小红小刚滑冰去了你去不去
六、阅读理解。
小白鹅
我爱小白鹅!
我家的小白鹅可漂亮哩。红红的小嘴巴又扁又宽,微微向上翘起;高高的额上突起一个淡黄色的小包包;一双圆溜溜的小眼睛镶嵌在脑袋两侧,总爱东瞧瞧西望望;一身雪白的衣裳,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还闪闪发光哩;两只翅膀像两把大扇(shànshān)子,一扇(shànshān)起来,“呼呼”作响;一双扁扁的小脚支撑着肥胖的身子,没事的时候,摇摇摆摆踱(duòduó)着方步。
小白鹅生气的时候挺可爱,它摇起大翅膀,瞪起双眼,伸长脖子怪叫,连跑带飞狠狠地向你扑来,看那架势,非拧(nīngníng)你几口不可。可是,只要你拍拍手,跺跺脚就把它吓住了。
小白鹅戏水最有意思,它像小帆船似的浮在碧绿的河面上,一双橘红色的小脚掌轻轻地拨着水。顿时,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徐徐向外扩散。你瞧,它玩得多开心呀。有时它弯着脖颈对着天歌唱;有时它把脖子伸入水中觅食,向后背洒水,还不时地翻着跟头哩!
小白鹅吃饱了、玩够了,到了中午就回家生一个沉甸甸热乎乎的大鹅蛋,足有三四个鸡蛋那么重。奶奶收鹅蛋的时候,总是笑眯眯地说:“瞧,小白鹅多能干!”
轻松闯关
第一关:
1、用“∕”划去文中带点字的不正确读音。
2、写出两个与“徐徐”意思相近的词语:______________
第二关:
把第三自然段中描写小白鹅生气时的动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关: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它像小帆船似的浮在碧绿的河面上,一双橘红色的小脚掌轻轻地拨着水。”这句话中“像小帆船似的”是比喻什么的?
【试题答案】
略
技术的(领域)凌空的(风筝)高超的(技艺)
飘动的(红旗)浓厚的(真情)悠久的(历史)
历史(悠)久神形兼(俱)四蹄(腾)空
动作(协)调叹(为)观(止)
近义词:
细微——(细小)浓厚——(深厚)
轻盈——(笨拙)优雅——(低俗)
(1)小红小刚滑冰去了,你去不去
(2)小红:小刚滑冰去了,你去不去
(3)小红小刚:滑冰去了,你去不去
1、用“∕”划去文中带点字的不正确读音。略
2、写出两个与“徐徐”意思相近的词语:轻轻慢慢
摇-瞪-伸-叫-跑-飞-扑-拧
答:小白鹅在水中游动的样子。
一、实物展示谈话引入
1.师展示实物—一个香气诱人的苹果。看到这个苹果你想到些什么
2.一个苹果对于我们来说算不上什么,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在七天七夜没有一口水喝仍坚持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们眼中,它是多么的珍贵。那战士们是怎样对待这一个苹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个苹果》。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勾画不认识的生字,自主学习生字。
2.教师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生字认读情况。
3.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一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递了几次,却还剩大半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们来细读课文。
2.齐读1~3段,思考:这个苹果是在什么环境下得来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苹果来之不易
3.读4~11段。
(1)思考:每个人都处在什么环境下他们需要什么可又是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演一演当时让苹果的情景,体会战友间的情感和战士们的品质。
(3)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边感悟。
4.读12~13段。
(1)体会吃苹果的情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扮演战士,表演吃苹果的情景,谈谈自己这时想到的是什么。
(3)说说:为什么这么多战士还吃不完一个苹果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个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对“我被这种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的体会。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情
1.学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找出最让人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1.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2.结合自己,谈谈生活中互助互爱的事情。
3.抄写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教学反思: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苹果》的教学,倘若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想象,就难于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我力求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有让学生抓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散想象等等。
教材分析
《水就是生命》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的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学校学生状况分析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
3.理解水就是生命,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4.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
2.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水的美丽,水的激情,水在大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的神奇魅力,并且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板书、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随机评价)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调动学生读书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指读,解释词语不言自明、粗制滥造等(注意分层次识字)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自读思考。
(2)集体交流:
(帮助学生梳理出课文主要写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道理。)
2.自由读课文,将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记录下来。
3.重点研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1)出示:液、汗、泪、尿、泄,齐读这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2)水在我们的身体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读书,划出有关语句。
(随学生回答,板书:化学师、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水是化学师、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呢?一边读,一边划出有关的依据。并将自己的感受强烈的地方做好批注。
(4)集体交流。一边交流一边谈感受,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水对人体的重要性。
(5)齐读第七自然段。
小结:的确,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但是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板书:维持生命)所以我们要讲究饮水卫生。(板书)
4.研读第三部分
(2)集体交流。(归纳板书)
5.归纳提纲:
(1)学生对记录下来的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进行修改,试着归纳成提纲,在小组中交流。
(2)集体交流。将学生写的提纲与课后提供的提纲相对照找出不足。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写比较详细的提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具体的掌握内容要点)
6.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水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有一位科技日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专家们,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纲进行对话。
(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补充资料,课外延伸
1.补充课前学生搜集的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是当你听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学生畅所欲言)
(让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五、书写生字
学生自学,然后给大家当小老师讲解生字。
提示:比较形近字记住字形,如:溶(溶解)与熔(熔化)、榕(榕树),泄(排泄)与屉(抽屉),唾(唾液)与捶(捶打),惕(警惕)与踢(踢球),剂(剂量)与济(经济),疫(防疫)与役(兵役)等;胃、尿与字的意思相联系来记住字形。
作业:
点评:
通过学生、教师的资料整合,唤起学习的情致。在结尾部分,还设计了课外延伸内容,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大苹果1个、小朋友、各种水果的贴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美丽的秋天来到了,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拉!都有哪些果子呢”
小结: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拉,有红彤彤的苹果,有黄澄澄的生梨,有紫色的葡萄,还有桔黄色的桔子,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二、理解儿歌
1、学念儿歌第一、二句。(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有爱我)
出示小口袋(装有大苹果一个)请幼儿猜一猜、摸一摸口袋内是什么
出示苹果
小结:苹果是圆圆的的,摸上去很光滑,上面有个柄,下面有个小小的坑。
“你们说对了,我是一个大苹果。你们喜欢我们吗”
2、学念儿歌第三、四句。(出示小朋友)
“小朋友们都爱我,瞧,军军也喜欢我,伸出小手想碰我,哎呀!别碰我。”
提问:
过渡
3、完整欣赏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
“我们一起来念念大苹果的儿歌吧!”
4、请幼儿做做大苹果的样子,表演儿歌。
三、尝试仿编儿歌
1、学习仿编儿歌。
提问:“你们除了喜欢大苹果,还喜欢哪些好吃的`东西今天,大苹果还请来了许多好朋友呢,你们看:(出示水果贴绒)
2、请个别幼儿为手里拿的好吃的东西编儿歌。“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快上来选一个吧。”
3、集体仿编儿歌。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1、理解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理解和体会“这个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的苹果所体现出的战友间的关怀
重点词句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引导谈话:一个苹果对我们来说并不稀奇,可在战场上,在七天七夜没有一口水喝仍坚持作战的战士眼中,它是那么的珍贵。可是八位焦渴难耐的战士还吃不下一个苹果,这是为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个苹果》,感受这个动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生字情况(用生字卡片)
卸完撕开润喉咙烟熏火燎翻来覆去眼眶通讯员面颊一瞬间
指名读、齐读生字卡片,注意纠正字音:
四、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1.一个苹果哪儿来的
2.什么情况下得到的苹果(极其干渴。)
3.划出表现战士们干渴程度的词语。
(烟熏火燎、沙哑、嘴唇干裂……)
4.这个苹果都到过谁的手里用笔划出来,看共有几个人(8人)
五、指名读课文,讨论刚才的思考题
(板书:极其干渴、运输员连长)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查字典理解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做好记号。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谁来说说“一个苹果”这篇课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板书:递→传→吃→泪)
2.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还吃不完一个苹果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这个苹果都到过谁的手里怎么传的(板书)传了几圈(传了两圈。)
三、朗读,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用投影)
(对“烟熏火燎”进行理解。)
②连长和战士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战斗胜利。)说明了什么(连长与战士们心意相通。)板书:心意相通。
③为什么为了吃一个苹果,连长还要作一番动员经过动员八个人吃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连长心里有大家,大家心里有连长,战友之间情相融。)(板书:情相融)
步骤:
①自己朗读思考。
②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③大家讨论分析。
④朗读训练。
四、总结深化
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习,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我们知道:高年级在阅读方面,教学中
1、一直重视积累,而不是过多地费劲“深挖洞”,
2、重视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感受,而不追求记忆标准答案;
3、重视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不是围绕阅读的结论下功夫。
可见高年级的课堂上,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自读笔记,交流讨论,评价,教师的讲解应步减少,尤其是不应该在课堂上像原来那样设计问题,安排阅读步骤,统一标准答案,一味地牵着学生走。我认为这样是不是更好:
一、一条关系式——1个苹果8人分吃剩下大半
二、三处描写——连长、小李、小蓝
初读之后,一般学生势必理解战士们不吃苹果并非不渴,顺此引导学生细读表现极度干渴的三处描写(可取朗读形式)。这一步既属语言积累,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为本课后《怎样选择材料》的教学作准备(作者详写三个人实为第三步选材的结果)。
三、三个词语——烟熏火燎诱人动员
四、两个句子——“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通过前面三个步骤的学习,可望形成感情的蓄积。但“沉静”句较难,像一道闸门。教师可扶一把,以类比法启发学生理解,打开此闸门;继而通过整段的表情朗读,领会“幸福”和“骄傲”的内涵,将教学推向高潮。(这种朗读同时具有检查的功能)。
诚然,以上建议从严格意义上说,还偏于保守,但我觉得它符合目前农村小学的实际。
推而广之,此类课文的教学应着眼于方法的训练,确定重点后,大刀阔斧削斩枝节,决不能被课文牵了鼻子,这样才能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特色。
2、一个苹果对于我们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可在志愿军抗美援朝时的朝鲜战场上,在七天七夜没有一口水喝仍坚持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们眼中,它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一个苹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借助这样一段记录当时战役的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战斗的激烈和残酷,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艰难处境。为下一步引导学生感悟战士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做好铺垫。]
(1)敌人继续疯狂地发动攻击,战士们在防炮洞内坚守阵地,敌人的狂轰滥炸使他们已经七天七夜没喝上一口水,水成为战士们维系生命的源泉。就在这个时刻,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苹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请同学们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2)同学们,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战士,在连续作战,身体极度疲乏,急需水来补充体力的情况下,看到这个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香味的苹果,你会怎么做?(几口把它吞下。)而战士们是怎样做的?难道他们不渴吗?难道他们不需要这个苹果吗?
(3)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无比需要这个苹果?请你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1)关于连长,抓住一个词语“烟熏火燎”和一个句子“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2)关于步话机员小李,除了抓住一个词语“沙哑”和一个句子“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外,还可以利用文中对他的这段描写:“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进行一段语言拓展训练,让学生尝试填补此时小李的内心活动,补写他关心战友胜于关心自己的伟大品质。
(3)关于通讯员小蓝,除了抓住一处外貌描写“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之外,还要抓住他的动作描写“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体会他的情感变化。
4、看来每个人都很需要这个苹果,吃了这个苹果,连长的喉咙不再会干得(烟熏火燎);吃了这个苹果,步话机员小李沙哑的嗓子会得到(缓解);吃了这个苹果,通讯员小蓝干裂的嘴唇会得到一丝(滋润)。可为什么每个人都把这个苹果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1)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2)出示这个句子:“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再出示一个句子:“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引导学生对比性地阅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原因,谈谈感受。
教师小结并引读: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士们拿到苹果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战友),因而,没有一个人去吃那个苹果;分吃苹果时,战士们又不约而同地想到自己少吃一点,让战友多吃(一点)。这是战士间怎样的深情厚意呀!这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呢?此时,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都在(擦眼睛)。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情感(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有时运用巧妙的引读,能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状态,借助朗读,传达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
2、这仅仅是一个苹果吗?这苹果里有什么?还有什么?更有什么?
[通过让学生补充苹果的含义,再次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
绘本《首先有一个苹果》以一个苹果展开,带来一系列食物链和关系链。Z这样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蕴含了10以内的数量关系,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而数学活动本身又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在选材上将内容锁定在7以内的数量,引导幼儿感受绘本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和各事物间的联系,让幼儿在看看,猜猜,说说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绘本的乐趣。
1、通过看看、猜猜、说说,感受故事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及事物间的联系。
2、能准确说出绘本中的数量匹配关系。
3、体验数学绘本带来的乐趣。
课件(绘本故事),操作图和操作卡两人一份。
感受故事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及事物间的联系。
能准确说出数量匹配关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有趣的绘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这个故事的名字叫《首先有一个苹果》。首先是什么意思?(首先就是第一、最早、最先的意思)
教师:除了苹果,这个绘本中还有哪些朋友?猜猜看,他们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课件,理解绘本内容。
(1)仔细观察画面,目测物体的数量。
教师:今天我讲的这个故事就是关于它们的'。首先有一个苹果,长在哪里?它长得怎么样?。
教师:谁来了?有几条?两条毛毛虫想干什么?
教师:这时,谁来了?有几只?三只小鸟又会干什么?
教师:看看它们在干什么?为什么只有两只鸟捉到了毛毛虫?
小结:因为小鸟有3只,毛毛虫有2只,小鸟比毛毛虫多1。
(2)仔细观察画面,比较物体的数量
教师:就在这时,谁来了,有几位?4位猎人拿着枪想干什么?
教师:你们猜猜4位猎人都能捕猎到小鸟吗?为什么?
教师:我们一起看看几位猎人捕猎到小鸟了?
小结:因为猎人有4个,小鸟有3只,所以4个猎人比三只小鸟多1。
教师:接下来谁来了?有几只猎狗?(5只)
(3)仔细观察画面,讲述画面内容。
教师: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猎人猎狗在干什么?什么事情会让他们这么害怕呀?
教师:谁来了?有几只熊?熊为什么要追猎人和猎狗?
小结:因为猎人打鸟这个行为是不对的,所以熊要追猎人和猎狗。
教师:猎人和猎狗为了阻止被熊追上,他们就把7个蜂窝全扔向了熊。可是谁也没想到,里面飞出了蜜蜂,蜜蜂把所有人都蛰了,哇。整个场面变得很混乱。
教师:现在你还能数得清他们分别有几个吗?
(4)回忆故事中出现的事物,梳理事情发展的顺序。
教师:好了,合上书,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中首先有什么?
2、演示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教师示范排成阶梯形
教师:故事里首先出来的是一个苹果,把它排在哪里?一个苹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1)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引导幼儿边回忆故事边按顺序排队。)
(3)检验幼儿排序的结果。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排的?
(4)了解阶梯排序中的秘密。
教师:从这些排列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
小结:他们的排列就像走楼梯一样!从上往下数量越来越多,一个比一个多1;从下往上数量越来越少,一个比一个少1。
三、结束部分
1、介绍故事中剩下的三位朋友,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教师: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中还有三位朋友,我们一起看一看是谁?
小结:他们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答案就在这本绘本里面,等会儿我们回教室一起看一看,好吗?
在整个活动中涉及到了计数的核心经验,计数有助于儿童理解数量,关于计数的核心经验主要包括:
1、可以通过计数来确定一个集合中数量的“多少”
2、计数的基本原则适用于任何集合。
3、小集合的数量可以不数数就直接感知到。
掌握正确的数序是幼儿理解计数的前提,在我们约定俗成的数系统中渗透着一定的结构模式,每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比后一个数少1、本节活动的设计主要通过“读图解意——寻找联系——排图讲述”三个环节来完成。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数感,对于小集合(4以内)的数量可以不用数数,通过感知估算获得,对于4以上的数量,能准确进行一一对应,正确计数。从活动的效果看,孩子们兴趣浓厚,在看看,猜猜,说说中习得了数量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