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不饿但就是非常想吃东西,好像所有烦恼在大吃的那一刻就烟消云散了。
如果您一遇上烦心事,就习惯性地开始放纵地吃吃喝喝,还停都停不下来,就得警惕“情绪性进食”了,此时食物不再是解决生理饥饿的粮食,而被当成了一种弥补情感需求的工具。
借吃消愁,真的有用吗?
很多人在遭遇工作压力、情感挫折或者感到孤独时,最简单的宣泄方式就是吃,仿佛只有美食才能让他在苦闷的日子里找到一丝快乐的感觉,这主要跟以下原因有关:
01
副交感神经系统活跃
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面对压力时,大脑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我们会全身心进入一种“战斗模式”:心跳加快、新陈代谢亢进、肌肉工作能力增大。
而“吃东西”则会激活大脑的另一种“副交感神经系统”,把我们的“战斗模式”强行切换到“修养模式”,人就会感觉舒心了点。
02
多巴胺带来愉悦感
美味食物可激活调控情绪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神经系统,促进多巴胺释放,令人产生愉快的感觉。
03
血糖升高带来满足感
人体血糖水平相对较高的时候,情绪更加稳定和愉悦;血糖水平低的时候,更容易出现烦躁、易怒、情绪低落的情况。
“借吃消愁”一时爽,却不能够一直爽。一方面,情绪性进食的刺激无法维持很久,另一方面,持续的情绪性进食会慢慢演变为一种“惩罚”,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长期情绪化进食
让身体“溃不成军”
很多时候,情绪化进食往往伴有一定的“报复性进食”,不饿但想吃,甚至吃饱了还想吃,有些人可能还会吃到呕吐,给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
热量超标,容易变胖
有研究发现,人在积极情绪时倾向于进食比较健康的食物,而在消极情绪下偏爱高热量食品,比如油炸食品、甜品、辣条、含糖饮料等。
长期吃这样的食物,容易热量超标,增加患上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的风险。
陷入不良情绪的循环
每次吃完那些高热量的食物,我们会意识到自己摄入了太多的卡路里,这时一种对于体重和健康的焦虑会油然而生,产生更加强烈的负面情绪,陷入“借吃消愁愁更愁”的恶性循环。
补偿性行为伤肠道
有些人在大吃大喝之后,可能出现补偿性的极端行为,比如通过吃泻药、催吐来“清肠胃”。
这些行为对身体的伤害很大:长期催吐,胃酸逆流会腐蚀食道,容易引发食管癌;泻药吃多了会导致结肠黑变病,另外吃泻药会让人产生依赖性,逐渐失去自主排便的能力。
情绪化进食,你中招了吗?
到底是真的肚子饿了还是情绪冲动想吃东西呢?如果你符合以下的情况,基本就是情绪性进食了。
②渴求一些特定的食物,一般是高糖、高热量的,而不是说能吃饱的就好;
③经常无意识地进食,意识不到自己原来已经吃了很多东西;
④即使吃饱、吃撑了,也没有满足感,停不下来;
⑤过量进食后会觉得后悔、愧疚。
四步帮你停止情绪性进食
调节情绪,释放压力
当出现闷闷不乐、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时,要学会自我调节:
①可以尝试“蝴蝶抱”,这是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自我放松。
操作方法:两脚放在地上,闭上眼睛,做几个缓慢而自然的呼吸,双手交叉抱在胸前,左右两只手交替轻拍自己,做4到12次。
②听一些轻音乐,轻音乐可以帮助人体分泌多巴胺。
④在不会受干扰或者不会打扰他人的地方,大声呼喊以宣泄自己抑郁的心情。
细嚼慢咽,专注品尝食物
专注于自己所吃的食物,有意识地感受到我们在吃什么、吃多少、吃得饱不饱、好不好吃。
而且只有细细地咀嚼,放慢进食速度,身体才能及时接收到胃传出的饱腹信号,防止饮食过量带来的身体不适。
降低自己暴饮暴食的几率
保证一日三餐,不要让自己太饿或者太饱;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尽量不放食物,尤其是垃圾食品,很多时候不买就不会吃。
04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好的状态
每天坚持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研究发现每天35分钟的运动可降低17%的抑郁症风险。
早睡早起不熬夜,保持7-8小时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增加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让人更难以应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