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及翻译(附鉴赏+教学设计)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及翻译(附鉴赏+教学设计)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句话乃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有哪些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翻译

(语文版)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或有所作为];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因此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另一版本)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赎回。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之苦,使他备受穷困之苦,让他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强起来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灭亡。由此可以知道,因有忧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却足以而使人败亡。”

(考试要求版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在田间被任用,傅说在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在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里被选拔。

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使命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使他做事不顺利。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被困扰,思虑被堵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或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祸患,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之后才明白,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发展,而在安逸享乐中则会萎靡死亡。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2)舜(sh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任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3)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商朝人,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商朝贤臣,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做买卖的地方。

(8)降大任:下达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降:下达。任,责任,使命。

(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饿,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使……贫穷。乏:绝。此指让一个人受贫困之苦。空乏:资源缺乏,即贫困,使……不顺。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拂:违背。所为,所行。乱:扰乱,使……错乱。

(15)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不能:没有的才能。

(18)恒:常常,往往。

(19)过:错误,此处指犯错误。

(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晓。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弼,辅佐。则,如果。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没有与之敌对的国家或突发事件。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死:使……死亡。

文言现象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一词多义

拂:

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2、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

发:

1、发于畎亩之中(任用)

2、发于声(显露)

士:

1、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2、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愤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鉴赏】

(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原文是这样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这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辞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

如同所有成就辉煌的文人学者一样,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写得如此出色,诚为“发愤抒情”的结果。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要奋发图强;一个人若安逸享乐,没有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的能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就消沉绝望,就如同立于坍墙之下,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孟子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在提醒人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方可长盛不衰;若安于现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醒来再琢磨”,就有可能终身忧愁、困顿一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资料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傅说()胶鬲()行拂()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师生共同补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大意,进而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最后理解课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鉴于课文内容,我设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采用反复读——引导探究——知识拓展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二、说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年文言文的积累,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对于本文的学习应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还是要加强阅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忧患意识。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反复诵读、不断引导的方法使学生来理解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的意思。接着利用拓展探究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进行德育教育,最后通过展示让学生来积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四、说过程:

1、创设情境,用《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首先展示生字词,舜(shùn)孙叔敖(áo)畎(quǎn)亩傅说(yuè)鬲(gé)奚(xī)法家拂(bì)士,让学生共同识记。

接着,诵读课文,加深理解。

(1)一生读,师指出不足。(引导划分节奏)

(2)师范读,学生听读。

(3)生齐读。

紧接着,师介绍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明确: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

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

补——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介词或宾语

调——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最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理解内容。(师逐字逐句逐字考察)

3、引导探究,总结方法。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加深对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师引导分析:首先列举6位名人事例,接着说明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练,然后从正面论述个人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从反面论述国家无忧患意识易灭亡。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拓展探究,知识扩充。

把课堂交给学生,扩大学生知识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请根据查找的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1、(生自由发言,师给与鼓励)

2、点拨明确:

(1)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2)爱迪生: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3)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4)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5、引导小结,德育教育。

教师提问:学习完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陈述观点,进行总结,教师引导鼓励。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沉溺于安逸舒适的环境当中,要有忧患意识,一旦遇到困难挫折,要善于思考,付诸行动,改变现状,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6、课外积累,打好基础。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1、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人无远虑,必在近忧。——(论语)

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魏征)

7、布置作业,积累巩固。

对于不同类学生,布置了不同的作业,巩固所学。

A:练习册课外文言文。

B:课后题第2题、第4题。

C:文中重点实词及通假字。

五、说反思:

1、优点:

(1)故事导入,学生兴趣浓厚。

(2)逐字逐句引导,便于学生理解。

(3)设置问题合理,逐层深入。

(4)德育教育到位。

(5)板书设计合理,精炼美观。

2、不足: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想象中的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最近读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感受颇深。

孟子说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列举了百里奚,孙叔敖等人为仕的事例,说明了担当重任,必先磨练;有忧患意识,逆境磨练;努力奋进,方能成功的道理。

读完后深有感触,正所谓逆境出人才、乱世出英雄,只有在逆境中成长,才能磨练意志,提高能力,成就自我,获得成功。

人不在逆境中磨练,怎能获得成功?想汉朝开国元勋韩信不忍那胯下之大辱、十年之贫苦,怎能成就大汉王朝?忆张良,如不受那老者‘无礼傲慢’之气,不在家园灭亡的逆境中奋起,何能饱读诗书、通晓兵法,为刘邦统一天下出谋划策,成就四百年伟业?话司马迁,父亡身伤,为正义直言不讳,却招杀生之祸,而其视减刑为奇耻大辱!若不是意志坚强,信念坚定,奋发上进,何来史家之绝唱《史记》?

再说外国伟人林肯,多次败选,不灰心、不气馁,逆境中奋起,坚定目标,终成美国总统。交响乐之王贝多芬深受耳疾之扰,且疼爱的侄子桀骜不驯,其如无坚强意志、奋起拼搏,与命运斗争,何来钢琴之绝音?

正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逆境中奋起’成就了他们。

风雨过后是彩虹,暴风雨前总宁静。不经历风雨,怎能绽开生命之花?不在逆境中磨练,何来成功之喜悦?不在逆境中奋起,更待何时?风雨过后见彩虹,只有坚强奋进才能成功!

逆境出人才!只有在逆境中奋进,经得起磨练、吃得起苦,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THE END
1.食饥息劳是指的什么生肖,词语解释释义生肖一一相连当为贵成语“食饥息劳”在十二生肖中一般是指【 生肖鼠 】【 生肖虎 】【 生肖猪】。食饥息劳拼音:shíjīxīláo 该成语的释义:指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 该成语的出处:无示例:无 。与成语“食饥息劳”意思相关的三个生肖,可以从生肖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寓意中寻找与热情、活力或领导力特质相关的生肖: https://www.yechangzhipin.com/yczx/488954.html
2.饿虎扑羊,深入解读生肖与词语的多维含义百科小熊饼干在百科发布了:饿虎扑羊,深入解读生肖与词语的多维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与成语、俗语等词汇紧密相连,共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饿虎扑羊”这一词语,既包含了生肖的元素,又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将围绕这一词语,探讨其代表的生肖、词语的释义以http://boante17.com/post/3528.html
3.饿劳什么意思饿劳是方言,湖北武汉包括周边都说饿劳。是形容吃饭太快太猛象饿的非常历害的样子,狼吞虎咽,这叫饿劳。平常家里家长会叫孩子吃饭不要太快太猛,第一对消化道有影响容易得胃病。第二要细嚼慢咽有营养。不要猛吃猛喝https://edu.iask.sina.com.cn/jy/3rD2cexD5uZ.html
4.饱汉不知饿汉饥是什么意思饱汉不知饿汉饥的解释是什么语本《晏子春秋·谏上二十》:“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飢,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清黄彭年《家书》:“明知不可充飢,仍復时时画饼,旁观者谅必讥笑,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飢也。” 国语词典: 吃饱的人不知饥饿者的难过滋味。比喻不知他人的苦痛。也作「饱人不知饿人饥」https://m.hao86.com/ciyu_view_9bb85743ac9bb857/
5.你真是饿了,什么都吃得下免费阅读言恬,李鹏,王彩琴《你真是饿了,什么都吃得下》主角:言恬,李鹏,王彩琴简介:嫁到李家已经三年,我为老公一家人当牛做马,年夜饭甚至都不能上桌吃。好不容易怀上双胞胎,婆婆却在我月子里断水断饭,逼我下奶。老公妈宝,也事事由母亲大人做主。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发现我的恶婆婆出轨了。 https://www.qimao.com/shuku/1803003/
6.晚上到了11点经常饿是为什么专家文章一般情况下,晚上到了11点经常饿可能是饮食习惯、生物钟紊乱、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原因引起的。具体分析如下: 1.饮食习惯:如果在晚餐后太早就进入睡眠状态或在晚餐后太长时间没有吃任何东西,那么到了晚上11点时有可能已经是数小时没有进食了,从而引起饥饿感。这是正常现象,可以适当进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https://www.bohe.cn/article/view/oeupuobfkmifz7n.html
7.每日热点09281.什么是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相对封闭环境引起胃肠炎暴发。诺如病毒为RNA病毒,极容易发生变异,每隔几年就有新的变异株出现,引起全球或区域性暴发流行。 https://www.sccdc.cn/Article/View?id=32123
8.全国全省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展:张伟袁守根胡梅洪齐丽1995年,母亲去世,胡程六成了孤儿,照顾哥哥的重担压在胡梅洪的身上,当年已经54岁的胡梅洪,膝下4个儿女,没成家的要成家,在读书的要供养,早年当民办教师又没什么积蓄,靠种几亩田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生活一直过得清苦。面对哥哥的现状,胡梅洪对妻子说:“我是弟弟,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决不能让哥哥饿着。”善良的https://www.jju.edu.cn/info/1047/82840.htm
9.苏少版四年级美术上110课教学设计美术2、想想看我们还可以把苹果变成什么呢? 四、作品赏评、交流想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瓜果除了能变成小姑娘,还能变出其他更奇特的东西?你们想看一看吗?赶快把书翻到第6页,6-9页都是噢,找找看,能发现你认为最奇特的一个作品吗?并说说看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http://www.zpxx.wj.czedu.cn/html/article1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