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早发白帝城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白话译文:早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行程。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山峰。
3、《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创作的一首诗,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次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一、拓宽意境,激趣引情
二、提供感知,启迪思路
三、充实信息,自主求知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古诗是国学经典的一部分。小学阶段,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几十首脸灸人口的古诗,其中不乏写景状物、叙事抒怀、咏物寄意之作。毋庸置疑,每一首诗几乎就是一首歌、一幅画。那如何让学生能够心领神会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要创设出诗中的“无穷之味,不尽之意”的意境,铸造心灵,陶冶性情,体会感情,发展能力,进行审美教育。
一、语言描述,描述诗的语言美
每一首古诗的创作都和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的境遇密切联系的。诗既是社会生活的镜子,又是诗人的生活遭际、政治态度、思想倾向的反映,教师、诗人与学生三者产生情感共鸣是古诗教学达到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语言描述必不可少,它必须贯穿于课堂始终。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他是唐朝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是他58岁时写的。李白因受皇族争权夺利斗争的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远离亲人的偏远的贵州夜朗。李白在途中一个叫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赦令,你们想,当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同学们立刻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喜悦心情,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高兴”“欣喜”“开心”“手舞足蹈”等词语,学习这首诗时,他们就把这种自己体会到的心情注入到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入下,推开了诗的意境的大门。
二、画面展现,展现诗的画面美
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壮,还是“两只黄鹂鸣翠柳”的清新,无论是“凌寒独自开”的孤傲,还是“春风吹又生”的婉约,一句诗往往就是一幅饱含意蕴的画面。以图配诗,为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这对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为美的认识有很大的作用。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图画,这对体会诗意有很大的帮助。偶尔让学生自画诗中的描绘的景物,则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描写了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当学生把庐山瀑布的全貌就画出来时,他们的画未必高明,但他们却从诗中想象出了画面,又从画面悟出了瀑布的气势,从而既很好的理解了诗意,又体会到“诗中有画”的语言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诗意理解,理解诗的意境美
赏析字、词、句,抓住诗中感彩极浓的,被称为“诗眼”的词语,反复推敲,必要时引导学生进行换词对比,要把诗中的景物、形象以及蕴含的情感加以再现。这对理解诗意,深入意境有重要作用。
王维的《鹿柴》一诗,教师在解词释句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到:前两句是写空山人语,以有声反衬寂静。其中“空山”是指山的空旷、寂静。“不见人”具体地写出了鹿柴附近林深山空,杳无人迹的意境。“但闻”所表现的意境十分精妙,难以言传。仔细品味,这“人语响”更衬托出山的寂静。诗的后两行写残阳的一缕余辉,照在林中的青苔上。“深林”描绘出“空山”的林木郁郁葱葱,蔽日遮天的壮观画面;“返景”则描绘出太阳的余辉折射回“深林”的动态形象。“返景”的微弱短暂与“深林”长久空旷的幽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以上重点词句的理解,可将学生带到一种“空山人语,深林返照”的幽静深沉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得到自然美的享受和艺术美的满足。
四、反复吟诵,吟诵诗的音乐美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嘤嘤成韵,极具柳扬顿挫的音乐美,令人百读不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吟诵诗歌,缕缕情思便会从心底萦绕而上,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有助于体会情感。因而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朗读、细品味。
听张立本女吟
无名氏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吟诗女子的形象。
答:
2.“清歌一曲月如霜”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盆池
韩愈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的特点。
2.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注]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元:原来。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
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宿城南亡友别墅
温庭筠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注]。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南县。
1.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成都府[注]
杜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注]这首诗是杜甫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写的十二首纪行组诗的末篇。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杜甫举家从同谷出发,经过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
1.诗中有着喜和忧两种感情的掺和交融,内心微妙的变化,曲折尽致。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请简要赏析本诗情与景的关系。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江曲
苏庠
属玉①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O②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属玉:一种水鸟。②白O:水中浮草。
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认为可与李白的诗媲美,谓其与太白诗有相似处。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③,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①毵毵(sān):形容柳枝细密下垂的样子。②不那:无奈。③玉鞭:华贵的马鞭。云外:此处指遥远的江南。
1.恰当巧妙地运用虚词,可以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更”字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虞美人
琦君[注]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注]琦君: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①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③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④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⑤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桡:船桨,指代船。②赊:语助词。③翡翠:翡翠鸟。④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鹭鸶栖息的地方。⑤旆:旗。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手法。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注]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野菊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西塍废圃
周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
3.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W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进行赏析。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课文的思路
【教学难点】课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设想】[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
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
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
“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
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
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
雄伟壮美
巫峡秀、奇
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
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四、分析课文
1.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①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作者“一个古怪的念头”缘何跳出来?熟读第二段后再反复思考和体味。
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③再想下去。
⑤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2.作者的思路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
提出了“天问”式的疑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在这个总题目下,作者首先肯定了这个人的存在而不着眼于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然后宕开一笔,延展开去,寻找一连串问题的答案: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
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①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②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③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④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⑤新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
3.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五、思考:
六、继续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第三部分)
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况几千年的人们。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
七、结束语
同学们,原本带有神秘与幻想之感的21世纪已充满竞争气息地站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一课一得”中能对“三峡精神”写点新的注脚吗?让我们拿起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去穿越更多的“三峡”!
八、课后比较本文和《长江三峡》在写作方面的异同。
①内容②表达方式③语言特点
词句赏析
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变得狂暴了。
忽然,写出感情变化之大;落进,写出水势落差之大。
后两句则从感觉上写出河面变得窄小,水流变得汹涌。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设问——回答,字里行间演绎着的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轨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的探索精神。
八、总结
1.体会三峡的像征意义:三峡风光神奇、雄伟壮美,但却充满了风险,今天的“新”犹如穿越三峡,行程是艰险的,但我们应该有敢于冲越险阻,向着既定目标执着前进的大无畏精神。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本文借游三峡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九、布置作业
2.当堂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3.作文: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过》有感
(写作启示:联想;文化底蕴——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阅读上千本书。
过万重山漫想(2)
[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设想]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2、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3、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
三.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1、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2、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3、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
四.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
五.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
[学习方法点拨]
题目分析法
例如:<过万重山漫想>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
"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
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
第一步:探路.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
<1>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
<2>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
图示:
起点----------------------------------------------------终点
(夔门)(过三峡)
现实-------远古--------现实-------未来-------现实
(联想\想象)
"第一个"(首创者\开拓者)
"三峡"(未知领域)
第二步:循路.遵循作者的思路去联想体会作者叙述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三步:悟路.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思路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本文以丰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织成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写眼前的景物与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的②文中提及史料和引用古人名句的作用是什么
段落分析法: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
表现手法分析法:区分不同表现手法,注意筛选文中抒情和议论的句子.
[学习方法点拨]以文中第五至第九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写出局部思路图示.
远古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精神:知难而上,义无返顾
六.总结,思路拓展
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人。"第一个"可称为开拓者和首创者.作者赞扬"第一个"实际上是讴歌知难而上的首创精神.
我们应该发扬"第一个"的精神,去体味开拓的喜悦.
七.作业
⑴摘录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⑵诵读课文;⑶以"第一次"为题作文.
教学目的
2.学习用联想、想象拓宽写作思路,活跃思维,培养创造力;
3.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勇当“第一个”。
教学设想
以作者的联想与想象、首创精神为重点,以开发学生联想、想象能力为难点,以思路为点拨教学的“引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式点拨
1.文题“过万重山漫想”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
提示:a文题揭示了写作内容,同时也交代了缘起。
2.文题中关键词语是什么?
提示:“漫想”。漫:本义不受约束,随便。作者这里所想是否散漫无约束?(埋下伏笔,第三步解答)。想:游览中所感所想。
(二)研究性、鉴赏性点拨
1.船过夔门后面对浩瀚的时空,作者是怎样开始打开想象之门、展开联想的翅膀的?
第二段中概括景物特点:“落”“狭小”“狂暴”“神奇”——险、奇
面对景物,作者心理活动是什么?作者触景生情,“头脑里一无所有”,“……空白,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这种以设问|、疑问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我们应该学习。
2.这种漫想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联想?
3.作者接下来又连续四次进行了联想,分别是什么?这些引出想象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都使用了由疑问引出想象的方法。
4.在这之后,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宕开的?
5.作者的思路之波是不是一直发往过去?
提示:不是,“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表明漫想由古入今,引出葛洲坝工地。而且又向未来发射,“千百年后”,“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放眼未来看今天:“今天是对过去的超越,而未来又是对今天的超越。”
提示: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收束全文,抒发穿过三峡时精神上的喜悦。点拨学生抓关键词语:“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
(三)反馈性点拨
提示:“漫”而不散,一根红线即“一种精神”“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2.主旨总结:
(四)迁移性点拨
古诗词以其语言精炼,意味深长,充满画意的特色,成为独领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几十首古诗,新大纲在“附录”中又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因此,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对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空前重视,而且在各学段目标中又提出了专门的教学要求,所以,着力探讨古诗词教学方法,深化古诗词教学研究,使之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发挥更重要作用,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