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锡洪: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心学的根本特质是主张即用是体,亦即在承认理与性的本体地位的同时,还以作用层的本心为本体。本心不仅是道德实践之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据,而且是体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本心即是王阳明说的良知。良知是直接发自性而要不容已地实现出来的情。这个说法可以涵盖已经实现出来的四端,尚未实现出来但却有冲动要实现出来的道德意识,以及作为它们的支撑的戒惧之念。戒惧之念是在人的意识中持续存在的,对人的意念加以监督、调节、控制的意念。人所要做的工夫即是让意识指向它,让它逐步主导人的意识和行动,从而实现成圣的目标。
关键词:本体;良知;戒惧之念;工夫;即用是体
阳明学的核心内涵是追求在生活中契入本心并发挥其作用。而阳明主要以“良知”表达本心的意思,因此也可以说阳明学是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并发挥其作用的学问。
本心在阳明学中是联结本体与工夫的关键。由于本体与工夫这一对概念可以概括宋明儒学的核心问题,因而认为其在宋明儒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并不为过。关于本体与工夫的含义及其地位,牟宗三先生指出:“自宋明儒观之,就道德论道德,其中心问题首在讨论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先验根据(或超越的根据),此即心性问题是也。由此进而复讨论实践之下手问题,此即工夫入路问题是也。前者是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客观根据,后者是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主观根据。宋明儒心性之学之全部即是此两问题。以宋明儒词语说,前者是本体问题,后者是工夫问题。”从本体与工夫角度概括宋明儒学,并不意味着忽略其具有的政治社会与历史文化的维度,因为这些维度也是本体的展开以及工夫的场域。关于牟先生谈及的本体与工夫如何体现在阳明学中,我们分别从本体、工夫以及体用关系三方面加以分析。而本体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涉及的问题较多,具体将从其一般含义、心学中的本体、作为本体的良知三个层次来分析。
一、本体的一般含义
二、心学所说的本体
三、作为本体的良知
四、阳明学所说的工夫
以上所说自然有其合理性,从“工夫”的字面意思出发,的确是主观的努力才足以称得上是工夫。不过这只是狭义的或严格的工夫。正如广义的本体的含义可以跨出先天的范围而涵摄后天的因素一样,广义的工夫也可以跨出主观的范围而包含凭借先天因素而做的道德实践。故牟先生也曾不加“主观”限定,直接认为:“道德的实践就是工夫。”
五、阳明学中的体用关系
六、结语
刊载信息
傅锡洪.阳明学的特质:以本体、工夫及体用关系为线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21.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网址
一审:王胜军二审:何茂莉三审:张清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