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各位朋友很高兴再一次来到这个中智视野这个文化讲台,有些是我的老朋友,有些是新面孔,那么对新朋友们我说一句抱歉的话,我烟瘾极大,讲课不抽烟萎靡不振,请大家原谅,先让我抽一次。我们今天来讲这样一个题目就是: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
王阳明这个中国明代的大思想家,在中国本来是家喻户晓,我讲的是本来历史上。在今天是不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不了解。王阳明新学的思想和王阳明的著作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其实是我们今天每一个中国的至少是中学生必读的,在台湾如此,在大陆如何?恐怕不是必读的。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最高成果。
因此王阳明心学就是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成果,《传习录》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读的书,就像基督教国家必读《圣经》,这样一个中国哲学传承,哲学教育的传统设置已久。昨天今天恐怕牵动着中国千千万万家长和考生的心,那就是高考成绩,很能理解很正常,但是我们给下一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对下一代的最根本责任是什么?其实就是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安心立命。
我好像记得我在中智视野这个文化讲台上做过命理学讲座,这命理学讲座的第一段的意思就是:你信不信命?我说过一句话后来复旦哲学系说这是王德峰的名言,什么话呢?
年轻人不相信可以理解,到了40岁还不知道有命只能说明悟性太差,不是智商不够啊!就不能领会人生最根本的东西。我们的生活的阅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比方说我们出生于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父母成了我们的父母,这件事情不容我们选择,你恰好出生在富豪家庭,他恰好出生在农家贫苦农民的家庭,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律的都成了人命,然后在其他事情上,我们都不相信有命了。孟子的话其实很重要,他说:人生总是有所求,但是求有两种,第一种就是追求的求:
这是一种求,第二种求是种什么样的求呢?孟子说:
一个应届高中毕业生要迎接高考,那就要努力,这里边有求,是求什么?当然求一个高考的好成绩,终于考取了一个名牌大学,这种求属于孟子讲的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求之有道,我认为是第二种啊!求之有道,你好好复习吧,有方法的,至于你恰好得到了一个考取北大或者清华或者复旦的分数,这件事情得之有命。你好好的复习,在增长着你的知识,增长着你的能力。求则得之,舍者失之,是求有益于德,那叫求在我者。所以在复习迎考的时候,迎接高考的努力当中。其实包含两种意义上的求。
所以现在中国有很多的基督徒,但他们在祈求上帝的时候,他们的价值观念仍然是中国的。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
因为现实世界的事物无一不是有限的事物,于是一个推论自然来:我们如何安顿好自己这个无限心的?第一步就是超越现实世界,这叫出世。大家细想一想我刚才的论证有没有漏洞?假如我的论证各位听下来是严密的,那么我这个结论你们能不能承认?就是无限心无法安顿在现实世界中,因为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有限的,再豪华的别墅也是一个有限的事物,再高的权位也是一个有限的事。假如各位听到这里发现我王德峰的论证没有差错是吧?到这里没有任何逻辑上的问题的话,那么一个揭露应该来了:
那么他如何安顿呢?无法安顿在现实世界中,它只有出世,这叫超越现实,这是第一步。我们要早早的让我们的下一代明白这个道理,先指引一条让他的心出世的路,我们能否从现实的利害得失中超拔出来呢?这一步我们从来没有指引过我们的下一代去做,我们不断的告诫他们现实是严酷的,利害得失要搞清楚,要学会在这世界上趋利避害,我们教他们的就是这个。我们从未想到过要教他们什么:先走第一步叫出世,然后再回到世界中来。这叫入世,先出世而后入世,然后一句话来了: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这一句普通的中国老百姓都会说的话,恰好就是中国哲学的境界。第一步出世,出世而后入世,入世的前提是什么?入的前提是出,你从未出过谈什么入,你不就在世中吗?
为就是做事,做事情。该如何为?针对的是有所为而为。从未有过出世的境界,那么我们做事情总是有所为而为,做事都有目标。我们始终是把所做的事情看成是达到另外一个目的手段。无所为而为指我之所以做这件事情,是因为他本应当做。他有自己的价值,并不是达到另一个目的手段。我之所以做这件事情是因为他你本应当做,不做是不对的。这样的人生将永不失败。举例,假定我王德峰发现上海杨浦区人口密集,但是缺医少药,于是我办了一家医院,但是由于我不懂经济学,金融学,不懂管理科学,经营不善,开半年维持不下去了,医院医生和护士工资都发不下去了,请问我失败了吗?我没有失败,半年里我至少做了一件事,救死扶伤,并且我提醒了别人这里真该有医院,于是让有本事的人来。它就当仁不让的来了,我就当仁而让。我没有失败,我们能不能跟年轻人讲一讲什么叫永不失败的人,那就是,我们之所以努力的去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价值。我们甚至凭经验和知识知道,这件事情做了肯定是不利的,但我仍然去做,这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儒家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统一。
道家的出世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道家反对人为就是反对伪,就是反对造作。天人合一,是儒家主张的,也是道家主张的。儒家的重点在人,道家的重点在天。道家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天,麻烦来自于自己,这是道家的出发点。道家的原则是叫我们做减法的,减去人为的因素,减得越干净越好。
我们重视生命,百般重视它,它就能存在吗?假如你是单位一把手,单位人际冲突,矛盾重重,这样下去企业怎么搞得好,你先停一停,把你自己从矛盾和纠纷中抽离出来,退出来,你把来自于你的让你人为的因素先拿掉,拿的非常彻底和干净,然后你再看这件事情的演变,到了实在出手处理不可了,你再处理。这个时候你处理的方式客观中立,时机符合天道。无为第一步就是把自己退出来,在麻烦中没有来自于你的任何因素。了解天道的唯一方法,道家告诉我们就是减去人为因素。把人为的因素全去掉之后天道你就看到了,顺应天道叫无不为,其效果出乎意料。学做减法的方法,你要带着这样的方式读道德经。不要企图从这些著作者获得天道的正面说明,要获得如何做减法的方法。道家的出世叫无为,做事不要增加人为的目标,把它拿掉。什么叫最好的人生?没有目标的人生。顺着天道走,幸福来了。与当代的文明相去何远,现在一做事,马上目标要加以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要加以确定,并加以坚持,立刻人为起来。
佛家出世的路指点的给我们概括四个字:
众生有差异但又相同,我们都带着东西来的,这东西不是父母给的,也不是成长的环境给我们的,是我们曾经在这个世界来过多次(人类基因承载着无数叠代先辈的适应环境的积累)我们来过多次了,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信不信?王德峰现在开始讲迷信了,坦率而言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带着业力来的。我的活你干不了,你的活我干不了。各自的业力不一样。你这辈子由来到世界上来了,你非做事不可,为什么呢?你要消业。因为你带着业力来了的,你就好好做吧,做事就是消业,因为做事情是为了消业的缘故,所以我们做事情不求结果,最好没结果,没结果更好,如果有结果,很可能旧业未消,新业又来。但是做事一定会有结果,但这个结果要跟你没关系,这就不是你造的新业了,这就叫无心而为。无心而为不是让你做事不用心,而是做到结果与你无关。做事就是为了消业。禅宗把它表达为除心不除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儒家:无所为而为,道家:无为而无不为,佛家:无心而为。三种出世的道路,三者合起来就是心学。
现在就来讲讲这个心,我们虽然存在形骸间隔,但我们又是连在一起的。什么让我们连为一体,是仁。当我看到小孩掉到了井里,我动恻隐之心,我和小孩连为一体,这叫一体之仁。小孩是人我也是人,他掉到井里我惊恐哀痛,因为我们是同类。假如非我同类,鸟兽哀鸣,也会产生恻隐之心,这个时候你跟鸟兽连为一体。看到植物,花草被践踏我们也会生怜恤之心,这时候我们跟花草连为一体。瓦石也能,瓦石无故被损坏,我们也会动恻隐之心,这事我们跟瓦石连为一体。人心感通万物,陆象山讲:
西方研究物质的宇宙,中国给出了道德的宇宙。究竟谁荒谬?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无机物的存在为有机物的存在创造条件,有机物存在,生命来了,植物来了,植物为动物创造了条件,动物趋向于有情物的人,人生命情感的核心是仁。于是仁心感通万物,仁者与天地万物于一体。理性的认识能力是头脑的事情,心是生命情感。离开生命谈真理是头脑的事情,头脑去认识外部世界,头脑让我们在世界中趋利避害,趋利避害的道理是在心之外的理。我们现在只是抓住了心之外的理,不知道心本身的理,心外无理。今天的文明到处是心外之理,非常可怕。跟着心外之理走,心之亡失。人与人处得不好,亲人关系处不好,同事的关系也处不好,人与人之间彼此互相防范,争夺利益,争夺利益的方法全是心外的理,而且还铮铮有词(有术无道)。
心是天理所在的地方。天理不是知识科学的理,天理在心里。王阳明用了一个词:良知。王阳明原话:
心即是理,阳明心学第一命题。理不要在心外去求。孟子言:
做学问不是今天讲的,做物理做经济学。做学问就是把已经亡失的心求回来。(心安理得)我们现在遵守道德规则,不是出于心,而是出于利益才遵守道德。禅宗就是心学,是用佛家的语言讲的心学。禅宗的原则:
禅宗的宗旨就这十六个字。成佛是佛家的追求,禅宗是其中一条道路。走向成佛的一道道路。我们都是佛,人人都有佛性,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所以修佛的道路就是直指人心。禅宗的心是悟空,再空空。自性若迷,福何可求。若只是求福田,不求脱离生死之苦海,又怎么可能达到不生不死的境界呢?世人生死事大,在佛家叫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死。每个人怀里都揣着一个佛,只是被蒙蔽了。见性成佛,见者是心,它才是见佛性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相,不着相。要做到不住相不为众相所惑。就要用心去看。禅宗就抓住修心。相就是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或人区分为高低贵贱,还停留在这种区分里,叫住相,如果你不住相,那就本心起来,而生其心,就是这个心见了佛性。修佛不要离开人世界,佛法在人世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惠能讲:
要摆脱众相对你的迷惑,这叫出世,回到世间中来,就拿烦恼来提,烦恼就是灰尘,别把烦恼拒绝了,烦恼来自于心,没有心就没有烦恼,只有肉体的痛苦。烦恼与智慧都来自于心,烦恼成了我们修行的材料,这是非常自信勇敢的修行方法,叫禅宗。后来的宋明儒学把禅宗吸收进来,吸收到儒家里来,变成了新儒学,一个叫程朱理学一个叫陆王心学。两条路不一样,彼此争论,但是这两个不同的学派,理学派和心学派,在宋朝和明朝目标是共同的,什么目标?就是王阳明说过的那句话:
那么心中贼如何去破?王阳明认为应该用我们的心去破。
我们指出了这个心的存在,但是每每被我们丢失,再把它求回来,孟子说这叫学问之道:
这个心的亡失,实际上是很容易发生,也比较自然。比方说,我们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初是孩提时代,那叫童心,本来在我们身上,后来会丢失的,丢失之后你慢慢成长,慢慢泯灭,知道这个世界上要趋利避害,学会了趋利避害就进入了人生的所谓功利境界,这就是心之亡失,心之丢失,然后人生也就不自在起来,中国老百姓的那句话说的真好:
我们现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的方式是让他们早早的不自在,越早越好。在幼儿园起就要设置学算术了,还要学点英语,到小学的奥数,这个幼儿园最好是双语幼儿园,汉语英语一起来,然后早早的把我们的孩子推上了人生竞争的舞台。就让他们知道利害得失,知道自己的前程如何取决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经济手段。让他们更好的丢失那个心,然后再把它们求回来,很难。他们到自己要求的时候是三十几岁之后,80后来了,80后正在反思自己的三观问题。我是80后的父母,凡是80后都是50后生出来的,所以50后对80后有一个不可推卸的债务,叫精神上的债务。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现在我和我儿子之间可以进行哲学上的交流了,因为他们需要这一点。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我最近在求回来,人要安心立命。我们下一代最缺失的不是知识、技巧、不是运用逻辑和符号的能力,而是缺乏人生的基本信念,最缺少这个。
唐朝时,偏远的广东南海有个叫惠能的穷人,以砍柴为生。有一天当他去一个富人家卖柴的时候,听到主人在诵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听了之后,这个年轻人似有所悟,就请教主人从哪里能得到进一步解释。“在湖北黄梅,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法师正在训解佛法。他对《金刚经》的理解是最透彻的,你去他那里学习吧!”于是,这位年轻人就上路了。惠能来到黄梅,弘忍问道:“你来做什么?”惠能说:“我从岭南来,来求佛法。”弘忍说:“哦,汝是獦獠人(南蛮子),如何学的了佛,”惠能当即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本无南北。此言一出,弘忍法师心里明白了“此獦獠根器大利”。根器就是慧根,现在来讲就是指智商,这样的人最适合把佛法传给他。
复旦大学医学院某学生给自己的同学喝的水里下了毒了。消息传来,我大为震惊。我以为这两个同学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后来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并没有。只是平时相处个性不合,有一点小摩擦。我想何至于如此。对这个事情的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下毒的那位学生在他成长的道路上,肯定没读过伟大的人文经典,至少没读过伟大的悲剧作品。他的心灵没有受到过震撼,他的灵魂没有得到过洗礼,心里他不懂得敬畏生命。他智商不会低,第一,考取复旦,容易吗?第二,他在医学院马上硕士免试直升博士,一定是高材生。智商怎么可能低?他缺少了什么?他根器不利。他的父母一度认为自己孩子成长的非常成功。考取复旦,而且马上要直升医学博士。现在他们怎么会这么想,他的孩子成长的究竟成功了没有?我跟我那些年轻的朋友们,他们成了年轻的父母。我跟他们讲,要重新思考一下,如何看待我们下一代的成功?什么是成功的标准?
我们这代人没什么希望。希望在80后90后00后身上。我们应当承认毛主席说的对。毛主席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句话我们还记得吗?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遭气蓬勃,正在兴旺的时候。我们(50后60后70后)日薄西山了。我们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们要脱贫,想发财,30年过去。我们留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怎样的社会状况。我们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是否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营造他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教育当中缺少了最根本的东西。我们追求卓越是吧?但失去了灵魂的卓越。哈佛大学前院长写了一本书,关于哈佛大学的自我反思。书名叫失去灵魂的卓越,副标题,哈佛是怎样遗忘教育的宗旨的?我看我们中国的大学更应该反思这一点,另外基础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我认为复旦投毒这件事不是复旦的责任,是他这样一路走过来,终于进了复旦,责任在于基础教育。我们有时候补课,为时已晚。我们都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成熟,成长起来的阶段,怎么能不读一点心学呢《传习录》最起码,然后《六祖坛经》,这两本书必读。
前面讲了孟子是心学的开创者,禅宗是用佛教的语言讲心学,修行的方式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么这个心如何理解呢?从《金刚经》里的八个字:
来理解,这句话不大好懂。我们平心不都有心吗?还要生干嘛?平时我们都有心,但此心是假的,支配着我们的,让我们形成了种种的欲望、期待、焦虑、恐惧、绝望等等的这个心,业力造成的,因此叫业识。这个业识由五个方面构成叫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指我们的五官接触外部事物,获得外部事物给我们的感觉、知觉、表象。受指酸甜苦辣各种感受,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就会产生惦念,即欲望来了,这叫想。想了以后想要达到自己愿望的目标,需要“行”,即意志。意志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辨别,区分各种事物,这叫识。色受想行识构成了我们平时那个心,业力所成,所以叫业识。我们就在此心之中,我们就在业识之中了。如何把它破呢?给同学下毒的那位学生,不就是五蕴驱动的吗?我们把自己局限于自己这样一个业识里面了,我们就这我们这个小我里,这个小我一定着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本心就来了,本心就是我们的心,也就是宇宙,是大其心。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就是守护和滋养我们的心。它不是针对头脑的。西方哲学针对头脑,中国哲学养心,要把我们的心养的和天一样大。那叫“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你相信这句话吗
不管什么时代的,其中一个方面叫爱情。仓央嘉措的一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读到这首诗,我的第一个反应,仓央嘉措用这首诗把爱情收归了佛门。什么叫我们的心?本心就是宇宙,什么叫宇宙?人类生活不朽的价值。它不性不来,不增不减。我们来到这世间上做一-次人,就是展开我们的人生,就是要进入这不朽的价值。佛学让我们活的更好,不是让我们拒绝生活。于是陆象山说了这样的话:
焦虑症发病率之高不是基因造成的,现在各所大学都开设心理咨询室来解决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问题在“心”。所以心学不是心理学,他们需要的是心学,改变人生态度,这才是最根本的事。他们的人生态度受制于这个时代的驱迫,时代把那些价值标准成功目标全部都给他们了,有人问,在今天讲王阳明心学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这就是,我们能不能还中国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王阳明临走之前留下八个字:
就是我还要说什么呢?不必说了,不管周围怎样的黑暗,我们的心是光明的。王阳明的心学在中国,果实结到日本。日本有个学者叫高濑武次郎,写过一本书《日本之阳明学》,我引用一段,念给大家听:“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滕树之大孝(滕树对父母的孝感动日本全体国民),蕃山之经论(学问),执离之熏化(执离是教育家),中乔之献身事业,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明治维新的领袖人物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的豪杰们,无一不是王阳明的信徒。日本有一个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一生一块腰牌挂在腰上。上面刻了一行字“终身俯首拜阳明”。日本国民之精神由阳明学所赐。我不免感到有点凄凉,这本该是我们的大思想家,你到绍兴去看一看,拜谒一下王阳明的墓,你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王阳明的墓是日本人修的。墓碑背面刻的全是日本人的名字,他们每年都要来。
自性就是自本性,就是自本心,也就是佛性,人人都具备。无论我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顺境也罢,逆境也罢,都不足于撼动它,万事万物的真理,我们本自信本来具备,这恰好是如孟子所说的那句话:
真理不要到本性之外去求,何其自信,能生万法,法就是事物,万法就是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的意义则像我们的佛性呈现。平时我们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意义都不是真实的,所以你见到了佛性之后,万事万物的真实意义才向你呈现,这就是五个何其。弘忍法师一听到他说出这五个何其来,知道他悟了,就把衣钵传给了他,我们讲惠能顿悟的例子,来说什么事,也就是在说金刚经八个字,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一来叫自本性起来,就成了佛,叫即心即佛。禅宗通过惠能奠定了基础。我们看到了禅宗就是佛教中的心学,他对心的领会,我们看到。叫自本心,也就是佛性。佛性人人都具备,但是平时没看到,因为心没起来你看不到,不是用眼睛看,佛教当中讲观想是吧?此观者不是眼睛,不是用眼睛看,是本心起来,本心可了不得,大如天。把小我放下来,那叫去除了人我别。把人我别给它去除掉了。
所以禅宗的历史上第一组是达摩,印度人。从印度来到东土就是来到中国,传心法。遇到了梁武帝。梁武帝笃信佛教。那么达摩就想度化他。两个人就交流。梁武帝问达摩,我这辈子不知造了多少庙,供养了多少和尚,你看我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回答说这不叫功德,然后梁武帝听了就很不高兴,有人就拿这个掌故(典故)问惠能,这惠能说切不可怀疑。达摩说的对。梁武帝那个不叫功德,叫福德。他修的是福报,那个人追问,那么在你看来什么是功德?惠能回答了八八个字:
为什么众生平等,根据在哪里?人皆有佛性。有一个弟子问他的师傅,因为这个弟子一直没有悟,因为你出家了就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吧?那么他有一天终于忍不住问师傅了,我们要皈依佛,师傅,你能不能告诉我佛究竟在哪里?师傅这么回答的,在你面前听你说佛法的就是佛,就这一句话那个弟子悟了,众生是佛,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所以佛教严格来说不是宗教,他是无神论的,没神的。释迦摩尼是普通的人,我们用汉字佛翻译,梵文当中那个单词叫Buddha,Buddha的本意是什么?是觉悟者。每个人都有佛性,这佛性跟宇宙一样大,只是没见到的情况下叫什么?凡夫。前面迷是凡夫,后面悟既是佛,所以永不可轻视任何人。假如一个人他犯下的罪过,不光道德上不能接受它,法律上还要制裁它,要把它关起来,让他坐牢,不让他继续危害社会。面对这样的人你仍不可轻视他,因为他佛性还在,他一旦悟了就是佛,所以中国老百姓就有一句话来了,叫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没有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希望的,因为他身上佛性还在,这是了不起的。
禅宗的心学讲我们本心起来,知识服务叫即心即佛。他讲述了中国思想以前没讲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境界,众生平等。众生之间差别很大,出生门第不同,资愚不等,有人聪明,有人笨,性格有很大的差别,男人和女人还有性别,种种之差别,都不足以让一个人可以比别人低,因为他佛性在。每个人都要堂堂正正自作主张,禅宗就是这个意思,惠能跟前来问他佛法的人这么说,不是我能够度你的,每一个人都是自性自度,我只是启发你,我们这些小根之人,因为根器不利对吧?需要什么?善根之人,叫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这是需要的。但是开导不等于他能让我们度了,我们还是自度,是在他的启发下,我们自性自度,这样禅宗的思想就为宋明心学做了准备了。
我上午讲宋朝和明朝中国的哲学是第二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在先秦,叫百家争鸣。第二次高峰,宋朝明朝。这个时代的到来是因为一个根本的问题要解决。宋明新儒学分了两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虽然两派对立目标一致,什么?中国人心中之贼,要去破了。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中国人如何树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什么叫独立的人格?道德自觉的主体,彻底的打破主奴关系的文化。王阳明后来这么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这叫中国人自己的独立人格的树立。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你最多叫贩夫走卒,我叫引车卖浆者流,不妨碍我们成为什么大英雄,那叫收拾精神自作主张,这个目标。宋明新儒学的共同目标,破心中之贼。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伟大的启蒙运动。禅宗为它做了准备。我们有了根据。因为禅宗告诉我们,人皆有佛性。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心即心,即佛。于是才有了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所以,第三个问题,什么是阳明心学?
这是大学的三纲领,那么还有八条目,具体怎么来做呢?一共是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八条目。那么,朱熹也讲《大学》。他就按照《大学》写的这个顺序。这时候,他提出的格物之学就是朱熹教我们怎么格物。朱熹是南宋人,南宋的思想家,王阳明是明朝的。少年时候到王阳明曾经跟他的老师做过一个讨论。他问他的老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的事情,老师回答说,读书做官。王阳明少年王阳明听了不能接受。他跟老师说这不是第一等事。那么,老师反问他,你认为是什么?他说读书学做圣贤。他老师听了哈哈大笑,你也太高了,太空了。我们做不了圣贤,我们好好读书去做官吧。你看少年的王阳明这个境界已经来了。第一等事,读书学做圣贤。那么,后来呢,王阳明不知道该怎么学了,有一个人告诉了王阳明,有一个路径,像朱熹教我们的,先从格物开始。
头脑和心有区别。要说明头脑和心的区分太容易了。比方说,有一个人恋爱了,后来有失恋了。失恋是一种很大的痛苦,他无法排解,后来只有一个办法,找到一个知心朋友,向他倾诉知心朋友想劝他把这件事情放下,想想看,该怎么劝,没办法劝。后来那个知心朋友满聪明的,想到一句话,跟那个失恋的人说,你要知道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话倒是符合理性的啊。失恋的人听了他这句话之后头脑想通了。因为它完全符合理性。他头脑想通了,他做出一个决定,把这件事情放下。他的头脑刚刚做好这个决定,心里又一阵难受起来。李清照那首诗写得好,“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就是头脑和心的区别,但心更根本。在头脑里边活动的是概念、判断、推理,在心里边活动的是生命体验,生命感受。我们头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是不可能把我们心中的生命情感给消解掉。这就是孟子所讲的心。所以,现在我们看到,朱熹理学跟阳明的心学,在哪里对立?
朱熹的理学让我们用头脑去理解天理,然后再诉诸生命实践。但我们头脑中理解了一种道理,但它不可能成为我们生命实践的动力。生命实践的动力来自我们的心,就是生命情感。驱使我们去行动的是情感的力量,情感发自于心。这个发自于心的情感要在它的本真的真相里面,那叫天理。这就是心即理这句话的意思。朱熹告诉我们,天下先要有孝之理,人才会有孝亲之心。孝之理是不朽的,本来就存在的。这是朱熹理学的出发点,所以先要把那些不朽的理说清楚,然后我们去认识他,由于认识了这份天理,我们就有了生命实践的那个心。但是这个道理是不能成立的。王元明把这个关系颠倒过来,认为天下因为有孝亲之心才会有孝之理。这道理在哪里?我们拿论语中一个典故来举例:礼崩乐坏
孔子拿什么做标准判断说宰予这个人不仁?心安与否。儒家的核心观念仁并不是一个概念,它是生命情感的真相。我们对父母的爱从哪里来?是因为我们亲身感受过父母亲给我们的关爱和恩典,我们在父母亲的关爱和抚养下长大,父母亲给我们的恩典,我们亲身感受过。如果我们还不去回报,我们会心安吗?孝亲之心就是这么来的。他不是来自我们的头脑对最一份道理的认识,而是来自我们对父母亲给我们恩点的亲身感受。由于有这份亲身感受,我们就要去回报,而不回报会心不安。安与不安,不是头脑的事情是心的事情。心不安是有声音的,这声音叫良知的呼声。
所以我对那些不断地跟我讲西方个人主义原理的学者们,我心里很反感,个人主义不适合于中国。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方式,我们这个民族的人生价值境界,在儒道佛里的,不在西方宗教和西方哲学里。王阳明讲的心是良知所在的地方,而良知不是理性认识啊,是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真相的领会。因为孝亲之心才有了孝之理,而孝亲之心就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来,我们感受到父母亲给我们的恩典,我们想要去回报。这叫孝亲之心。无此心,即无此理。一个孝字,在英语当中找不到任何一个对应的词翻译,也许你会翻译成respectandlove,对长辈的尊重和爱,但这个爱,它究竟是什么?我们中国人全明白什么叫孝。什么时候最明白。倘若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少数的几大大痛之一。一旦你在此痛之中,你一定全然明白什么叫孝。它不是概念,它是生命情感的一个方面的真相。我们在此真相中了,我们就在孝亲之心中,于是才有了那个孝之理。
第二致良知。王阳明新学的全部学问。如果概括的话就三个字:致良知。致不是获取。不是创设。为因为我们本有良知。和需要去娶她呢。我刚才说良知是有声音的,这个比喻蛮重要的,这是我对王阳明心血的一个重要体会,说出来请大家讨论,所以在我看来致良知就是听良知。根本的关键处就在听。怕的是你听不到。有时候受到干扰了你就听不到了。干扰来自种种,一种叫私欲,那你听不到。还有一种叫逻辑,理性的逻辑,你很发达,也让你听不到。良知是超越逻辑的。放下你那个逻辑的头脑。放下你的私欲对你的支配,你才可能听。这听是一种努力。那么下面有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去听了。要我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听,这个听就是行。行就是生命实践,离开行,永不可能听。我们跟年轻人讲一番做人的道理。解决问题吗?绝不解决问题。所以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听到良知呢?叫他们去实践。那么第三个命题来了,知行合一。
如何行的方法,致就是听,如何听,知行合一。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去听到良知。知和行不能分作二件事,它本不是二件事,它是一件事。不能以为,在行之前先要有知,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朱熹理学了。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才完成了知。想想这个道理是什么?并不是在行之前有知,知就是行的开端,头脑中认识的道理叫作头脑中的知,它带来不了行动。
所谓知是行之始,这个知是对真理的领会,凡是真理一定是我们心向往之的。心向往之,这就是行之始。你看到了美好的景色,你都要想过去,融入其中,因为你心向往之,所以心向往之,表明了知是我们行动的动力。人知道这东西好,就心向往之,人知道那东西不好,叫避之唯恐不及。这个知是行之始,就是不由自主,心向往之。比如我们中国人曾经认为西方文明是真理所在,所以中国近代史开端上,一批又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当时西方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心向往之。现代才终于发现它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终于西方文明不再是真理了,不再是东方人,阿拉伯人心向往之的了。但是这里我们看到凡是我们确认为真理的东西,它同时一定是我们向往的。心来了。这就行之始。
那行为什么是知之诚呢?这真理你既然心向往之,你就想要跟它融为一体嘛。你要融入其中啊,你想做的事情就是你要跟这个向往的东西融为一体。如何融为一体?行。不行如何融入一体呢?因为我们向往了,所以我们去行动,行动就是让我们自身跟它们融为一体。这样我们的生命因此有了意义,有了精彩。让我们生活在真理中,这叫行是知之诚。全部这一切都是实践的,而不是理论的。心学,这个学是实践。学了就要习,合起来叫学习,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曰乎”。习的繁体字怎么写,“習”。羽就是鸟的翅膀,一只鸟它一天要数飞之,要飞好几次,然后就拿这个习字来说。我们学做圣贤,这个学就是不断实践,“一日数飞,如鸟一般。学而不习,非学也”。学的不是指科学,不是这件事,是学做人,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和精彩,让我们生命在真理中,叫学而时习之。叫知行合一。
儒家讲人生最高成就是一生三不朽,王阳明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他多次带兵打仗,平定宁王叛乱。立德指他这一生的行为,是个榜样。立言指王阳明的心学。他如果没有实践给我们看,恐怕我们会认为这只是空论,但他做给我们看了,让许多人折服。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人物无一不是王阳明的信徒。曾国藩,李鸿章等没公开承认,因为他反对儒家学说是吧,但他的精神和王阳明一脉相承。这就是王阳明,这就是他的知行合一的学说,不要在那空翻书,讨论来讨论去,真理不在口中的辩论,真理就是在你的生命实践当中去听到天理。如果我们用王阳明心学去阐发孟论,让我们别忘记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为你有止于至善的目标,就是你有人生目标了,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静安虑,这些来自哪里。来自于知道目标,知道我最终要达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