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而成为《弟子规》。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

《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纂而成。然后再以《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部分来加以演述。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总叙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

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出则悌

17、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18、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解释】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19、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释】饮食用餐,就坐行走;长者优先,幼者在后;

20、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释】长辈呼唤别人,应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前去转告;

21、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

【解释】称呼尊者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尊长面前,谦虚有礼,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22、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解释】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长辈没有说话时,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23、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解释】骑马或乘车,遇见长辈,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24、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解释】长辈站立时,晚辈不可先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25、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解释】在尊长面前说话,要低声细气;声音太低而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26、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解释】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当注视聆听,不可以东张西望;

27、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解释】对待别人的父辈,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别人的兄长,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28、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解释】早上要比长辈起的早,晚上要比长辈睡的晚;人生易老,珍惜时光;

29、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解释】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后,马上洗手;

30、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解释】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

31、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解释】放置衣服时,要有固定的位置;衣物不要乱放,避免造成脏乱;

32、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

【解释】服装贵在整洁,不在华丽;穿着上要根据自己的身份,与家庭的情况相称;

33、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解释】对待饮食,不要挑食偏食;饮食适量,不要过少过量;

34、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解释】少年未成,不可饮酒;酒醉之态,最为丑陋;

35、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解释】走路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上门拜访他人时,拱手鞠躬,真诚恭敬;

36、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解释】进门时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不可抖动;

37、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解释】进入房间时,揭帘子、开关门的动作轻缓,不要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宽处转弯,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

38、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解释】拿着空的器具,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

39、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解释】做事不要慌慌张张,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惧困难,不可草率行事。

40、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解释】打斗、赌博、色情等不良场所,绝对不要接近;对邪恶的事情,不要好奇过问;

41、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解释】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

42、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解释】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让人无法分辨是谁;

43、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解释】借用别人的物品,要明着向人请求、征得同意;没有征得同意,擅自取用是偷窃行为;

44、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解释】借人物品,应该及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不难。

45、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解释】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

46、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解释】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47、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解释】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气,千万都要戒之;

48、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解释】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

49、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解释】对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50、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解释】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51、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解释】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背后说别人的长短;不关自己的是非,不要无事生非;

52、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解释】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渐赶上;

53、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解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以警惕;

54、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解释】唯有品德才学可以与人相比,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修养德才;

55、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解释】若是穿著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生气;

56、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解释】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生气,听到别人的称赞就欢喜,坏朋友就会来找你,良朋益友就会离你而去;

57、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解释】听到他人的称赞,唯恐过誉;听到别人的批评,欣然接受,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

58、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解释】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59、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

【解释】知错改过,错误就会消失;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

泛爱众

60、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解释】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61、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解释】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敬重他,并非他的容貌外表好;

62、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解释】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们佩服他,并非他会说大话;

63、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解释】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

64、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解释】不要献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65、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解释】别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扰;

66、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解释】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自私自利,切记不要去评说;

67、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解释】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68、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解释】赞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69、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解释】互相劝善,德才共修;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

70、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解释】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给予宜多,取得宜少;

71、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解释】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72、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欲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应该短期抱怨、长期报恩;

73、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解释】对待婢女和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

74、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解释】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亲仁

75、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解释】同样是人,善恶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

76、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解释】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讳,不会查色献媚;

77、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解释】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无限好的事情;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逐日减少;

78、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释】不肯亲近仁义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影响我们,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余力学文

79、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80、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解释】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

81、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解释】读书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82、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解释】做学问要专一,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懂,又想搞其他学问;

83、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解释】读书计划要有宽限,用功要加紧;用功到了,学问就通了;

84、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解释】不懂的问题,记下笔记,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求的正确答案;

85、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解释】房间整洁,墙壁干净,书桌清洁,笔墨整齐;

86、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解释】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写字就不工整,心绪就不好了。

87、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解释】书架取书,读完之后,放归原处;

88、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解释】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

89、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解释】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

90、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解释】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词句注释

1.弟子:旧时对学生或小孩的称谓。

2.圣人:指孔子。

3.弟:同“悌”,尊敬、顺从兄长。

4.文:文献、典籍。

5.勿:不要,不。

6.教:教育,教诲。

7.责:责备、责骂。

8.顺承:顺从地接受。

9.省(xǐng):问安,请安。

10.定:服从父母安定地入睡。

11.反:同“返”,返家,返回。

12.常:固定不变,保持常规。

13.变:变化,改变。

14.擅为:擅自做主,盲目行动。

15.苟:如果,若是。

16.子道:为人子女之道。

17.亲:父母。

18.好:喜好,爱好。

19.力:尽力,努力。

20.具:置办,准备。

21.谨:认真、严肃、恭敬的态度。

22.去:去掉、除去。

23.贻:遗留,此处引申为带给。

24.羞:羞耻、耻辱。

25.何难:有什么困难,不难。

26.方:才。

27.过:过错,过失。

28.怡:和悦。

29.柔:柔和,温和。

30.入:听取,采纳。

31.随:紧接着,跟随。

32.挞:鞭打。

33.疾:疾病。

34.丧:跟死了人有关的事情。这里指守丧。

35.悲咽:因悲哀伤心而哭泣。

36.居处变:举丧期间,子女的日常生活起居应当有所变化、简化,以示孝道,如夫妻分居、禁食酒肉等。

37.绝:杜绝,戒除。

38.丧:丧事。

39.礼:礼节。

40.事:对待,侍候。

41.友:友爱。

42.恭:恭敬。

43.睦:和睦。

44.在中:体现在其中。

45.忿:愤怒,怨恨。

46.泯(mǐn):泯灭,消失。

47.呼:呼喊,呼唤。

48.代叫:就代为呼唤。

49.呼名:直呼姓名。

50.见(xiàn)能:炫耀自己的才能,见,同“现”。

51.疾趋:快步走上前。

52.揖(yī):作揖,古时的一种拱手礼。

53.恭:恭敬。

54.骑:骑在马上。

55.乘(chéng):乘坐在车中。

56.过:长辈走过去。

57.犹:还,还要。

58.待:等待。这里指在原地稍等片刻。

59.乃:才能。

60.趋:走快。

61.诸父:伯父,叔父。

62.诸兄:堂兄堂弟。

63.盥(guàn):洗脸,洗手。

64.辄:立即。

65.顿:放置。

66.秽:弄脏。

67.华:美观。

68.分:名分,职分。

69.称:和家里的身分相称。

70.则:规定,一定的数量。

71.阙:门槛。

72.跛:偏。

73.箕距:两腿叉开蹲着或坐着。

74.髀:大腿。

75.棱:物体的棱角。

76.虚:空。

77.盈:满。装满东西。

78.扬:高,扩大。

79.傥:通“倘”,假若。

80.悭:吝啬,小气。

81.诈:欺骗。

82.妄:胡言乱语。

83.奚:何,怎么。

84.惟:只有,只要。

85.是,恰当,无误。

86.佞:会说动听的话。

87.的:鲜明,明白。

88.道字:说话吐字。

89.舒:流畅。

90.不关己,莫闲管:《孔子家语》“无多事,多事多患。”

91.纵:虽然。

92.跻:登,上升。

93.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94.戚:忧患,悲哀。

95.友:友直,友量,有诚信。

96.直谅士:正直诚实的知识分子。

97.非:用作动词,做坏事。

98.辜:罪,罪过。

99.覆:遮盖。

100.载:承担。

101.言大:夸大其词,吹嘘。

102.訾:诋毁,怨恨。

103.勿谄富,勿骄贫:《礼记·坊记》“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

104.已:停止。

105.端:直,正。

106.信:的确,确实。

107.札记:分条记录,作为参考的文字。

108.卷:卷轶,书本。

109.束:捆绑。

110.齐,整齐。

111.圣书:指儒家经书。

112.屏:除去,放弃。

113.驯:渐进,逐渐。

114.致:达到。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弟子规》的中心思想围绕《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阐发。主要包括:

1.孝亲敬长

儒家认为,德行最根本的就是孝道,所有的道德都建立在孝道之上,一切善心都从孝心开始,《弟子规》全文讲的主题就是孝。

孝是做人的根本。《弟子规》开篇的“首孝悌”就强调了孝的地位和重要性。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人之所以能立于天地之间,是因为底下有根,根就是自己的父母,能不忘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才能对他人以及社会怀有感恩之心。对父母的关怀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在生活上要关心父母,每天早晚向父母请安。“出必告,反必面”,不论是外出还是回来,都要告知父母,不让父母为孩子担心。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在物质方面满足父母的需要,让他们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快乐。“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养父母之心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让父母操心。要修身养性,洁身自好,让父母因自己的德行而骄傲:要勤勉工作,报效社会,让父母因自己的成就而自豪。“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唤,要立即应答,不可怠慢;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去做,不可偷懒。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弟子规》从个人修为做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强调做人要从人性的原点——“孝”出发,首先修养身心,当德行充盈,在家就可以让家庭和谐,全家长幼有序,共享天伦,治理国家就能起到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从而带领并影响自己的团体、国家,共同建设幸福家园,共谋和平安宁;相反,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心的人,更不会爱护别人和社会大众,这样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难以担当起社会的责任,说不定还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2.慎行谨言

《弟子规》中,“谨慎”一词的含义对于方今的社会秩序建设的启发可以归结为:其一,社会生活中务必要谨慎于细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社会秩序的构建,社会和谐的构造在很多情况下,都能从细枝末节中窥出,墨子说:“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一个社会秩序的细微之处,两个社会秩序的细微之处出现扭曲,对于社会秩序的运转并无大碍,但无数个社会秩序的扭曲堆积到一处,如是楚王爱细腰,而国人多饿死的惨状就不可避免。所以《弟子规》将“谨慎”落脚在留意于细节。

其次,良好社会秩序的确立要求社会成员务须谨慎彼此间的交往,其核心之要义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例如交友当交益友,勿交损友,待人接物,更当小心翼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完成个人的社会分工,安守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而要持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再次,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拥有一种自反省的精神,是非之心,廉耻之心,恻隐之心是儒教思想中对于人之为人的定位,并将这三种“心”作为先知先觉赋予人类的三种济世情怀。所以,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捍卫共同的社会秩序,每个人都要谨慎的解剖自己,对照着圣贤的教诲,祛除一切利小、损群体的利益诉求,推及此心用之于塑造社会秩序之平稳。

3.讲求诚信

《弟子规》把诚信作为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指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儒家认为,在待人接物中,人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以诚信作为基础,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可轻易许诺,因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爱众亲仁,善以待人

《弟子规》中的爱,成为一种大爱,先用“见人善,即思齐”“非圣书,屏勿视”的方式提离个人修养,然后从爱亲人开始,进而爱国家、爱整个天下。当爱推己及人,当朴素的亲人的情感发展为爱他人、爱国家、爱世界的情感时,爱的境界就得到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

5.学习规范及能力

《弟子规》要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才可以学习技能、知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并重,而实际上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并不存在矛盾,而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弟子规》认为“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味理真。”对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践的德行,如果只是在学问上研究探索,却不肯亲身力行,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弟子规》中,“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同样是人,却良莠不齐,随流俗者多,有仁德者少,人们之间的智力差距是有限的,而差距渐渐拉开,是因为人们在道德修养、人格品行上有一定的差异。

创作背景

清康熙年间,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儒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清康熙九年(1670年),清朝朝廷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另外,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荐举山林隐逸,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设明史馆,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等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成文依据

《弟子规》的成文依据主要是参考古贤盛典和结合个人生活经历。

1.参考古贤盛典

作为行为规范类蒙学教材的集大成者,《弟子规》是建立在对其之前蒙学教材的借鉴与继承之上的。

(1)参照《论语·学而》

在著书立说时,作者没有脱离“圣人”的教诲另辟蹊径,而是参考圣贤著作,遵循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对其进行合理的发挥。李毓秀在创作《训蒙文》时以《论语》为基础,对弟子进行谆谆教诲。《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弟子规》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梯,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是依据此句的意思改编的,并以此为基础,对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以文字进行了规范。

(2)参照《礼记·曲礼》

(3)参照《童蒙须知》

《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参考《童蒙须知》;《弟子规》中的许多段落都是依据《童蒙须知》改编的。如:《童蒙须知》:“若父母长上有所召唤,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

(4)其他参照书籍

有学者认为,作者创作《弟子规》时还参考了古代的许多经典著作,如程端蒙、董铢的《程董学则》,陈淳的《小学诗礼》等。

2.结合个人生活经历

《弟子规》的形成与作者本人所受到的教育及个人修养密不可分,是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感悟和对自身经历反思的结果。《弟子规》的部分内容是李毓秀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感而发的。

李毓秀一生都只是个秀才,没有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放弃了科考,几乎是断了人仕这条路,为什么生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的李毓秀偏偏此后再未考取更大的“功名”,依据推测,原因有二:

一是受他的老师党成的影响。从乾隆年间的《直隶绛州志》直至民国年间的《新绛县志》中都提到,李毓秀的老师党成是当时著名的名儒,李毓秀随师游历二十年,受其影响颇深。

二是李毓秀家庭条件很富裕,没有生活上的苦恼和压力。据史志记载,李毓秀出身于地主家庭的说法可能比较可靠。由于家境富裕,家资丰厚,其生活应当十分优越。正是有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李毓秀才能专志于学问,著《训蒙文》。

因此,《弟子规》中一些内容也因此而来,体现了李毓秀所处的家庭环境。

后世影响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内容浅白易懂、顺口押韵,以精炼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受到了儿童们的喜爱;再加上全文灌输的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内容符合封建伦理,也受到了统治阶层的提倡,清朝统治阶级将其定为幼学必读教材。因而,《弟子规》成为清朝流行较广泛的蒙学教材,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

在当代,《弟子规》不仅仅被用于幼儿教育,而且被运用到中学教育,甚至是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中,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蒙学教育范围。

作者简介

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出生于山东潍县(即潍坊市寒亭区)李家营村。李毓秀平生只考中秀才,以教书为主,从师党成,游历多年,精研《大学》《中庸》等,且颇有建树,后创办敦复斋讲学,听众很多,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是清初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著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

《弟子规》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对前面所学《弟子规》知识做以梳理,进行汇报。

2、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教学过程】

一、展示活动:

1、班级姓名歌(全班齐说)。

(要求:右手伸向所说名字的同学,脑海中闪现姓名中的每一个字)

2、展示《弟子规》的【总叙】和【谨】两部分。(展示形式:全班齐诵,带动作,2生在前领诵)

3、看图,说出相应的弟子规句子。

二、导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在家尽孝的行为,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出则悌”的第1段。(板书:出则悌)

二、初读文,解答疑难字词。

1、自读一遍这一段文字,找出不能理解的字词,共同交流、学习。

2、解答疑难字词(板书)。恭:ɡōnɡ睦:mù

三、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学习第1段:兄道友弟道恭

1、齐读文字。

2、指名说说这段文字的意思(两名)。引出词语:兄友弟恭

3、师:关于兄友弟恭,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学生:想)

4、播放《孔融让梨》动画故事。

5、问: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故事?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6、延伸:有谁是家中的兄姐?你们在家都如何照顾弟妹?(情景提示:①当你有好吃的东西或者好玩的玩具时;②当父母不在家时)

四、检测学习情况

看图,说出相应的弟子规句子。

五、总结

做兄姐的要友爱弟妹,弟妹则要恭敬兄姐,因为兄姐年龄较长经验丰富,比较懂得照顾弟妹,做弟妹的要尊重兄姐的指导与安排,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父母内心就会感到宽心安慰,孝道就在其中了。

《弟子规》教学反思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弟子规》教育的结合点

语文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规律,以学定教,选择教学策略,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学习需要。教学《弟子规》,也应该如此。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锻炼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教学契机,给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想象,当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学习积极性被老师的“按教案上课”这一思想打击之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还有多少呢?对他们的个性发展,一生的发展会有多大影响呢?假如,我没有改变教学步骤,学生会老老实实地随着我的牵引,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效果如何呢?而这样,我们还能欣赏到孩子们稚嫩的、闪着火花的独特体验吗?……

二、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增强《弟子规》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中,我把教育作为课堂的主要目标,紧紧围绕“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这三句话的思想教育内容展开,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明白如何去为人处世,切实把思想教育的核心牢牢抓住。

三、认真开展以《弟子规》为内容的班级活动,巩固教学实验效果。

课堂上我设计了运用《弟子规》的环节,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环境,使用恰当的《弟子规》语言,来规劝或赞扬别人。这个环节主要是促进《弟子规》的运用,真正让《弟子规》学习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中,使《弟子规》得思想深深在学生心中扎根。

THE END
1.净宗参究念佛〔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便蒙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云:“庶可正念昭彰,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印光法师文钞·饬终津梁跋》)〔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念念相续〕佛号彼此之间不被妄念间断,但可https://www.cfolu.com/xiuxueyd/331jingzongcanjiunianfo.html
2.命里犯小人是什么意思?命里犯小人有化解方法吗?命里犯小人是什么意思? 犯小人意思是容易得罪小人。 小人是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造谣生事的人。生活中处处不乏小人。他们造谣生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丑化对手,唯恐天下不乱,惯用“听说”开始,假借他人之口歪曲事实,无中生有。他们见风使舵,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舍弃谁,对上司、用得着的人,花言巧语https://m.k366.com/wuxing/129331.html
3.紫微天相入十二宫吉凶解释,紫微斗数天相星代表什么意思?一、紫微斗数天相星代表什么意思?紫微斗数天相星详解 天相星属水,南斗第五星,化印,为官禄主。 天相星入命,主人相貌敦厚、持重,脸色清白或淡黄,方圆脸型,中等身材,入庙丰满肥胖,好酒食,衣禄丰足。言语诚实,事不虚伪,见人难,有恻隐之心,见人恶,抱不平之气。言行谨慎,思考周详,有正义感。 https://ly.yishihui.net/bz/index.php/3527.htm
4.床上十段炼丹功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三)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气,用意;咽入下丹田(约脐下二指许),以补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微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354013.html
5.电影版本含义解析(TS,TC,CAM)网络冲浪如果你常常望着电影视频文件那一大长串的字母不知所措,不知道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后缀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含义,哪个版本是最好的,那就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GPT4.0+Midjourney绘画+国内大模型 会员永久免费使用! 【如果你想靠AI翻身,你先需要一个靠谱的工具!】 https://www.jb51.net/article/25276.htm
6.孤辰对女命婚姻的影响女命有孤辰是什么意思家庭是一个人的生命根基,只有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才能让人获得安身立命之所。 因此,在婚姻中,女命带孤辰煞的人应该多下功夫维护家庭的和谐,认真解决家庭中的问题,多体谅和理解配偶的行为和想法,让家庭成为彼此关爱和支持的港湾。 女命有孤辰是什么意思 https://www.qiyuange.com/bazi/87156.html
7.知识问答甲子研究院网友问:八字里的「红鸾」、「天喜」是什么意思? 力总说:红鸾、天喜是广义桃花,与姻缘有关,但不是正统八字理论,而是从星命理论中借来的(紫微斗数、七政四余之类)。流年遇到,有利姻缘;自身带有,则容易跟人私奔。 网友问:弱弱问一句,「七杀」大运怎么样? http://www.jiazimao.cn/7
8.功夫巨星李小龙:最短的生命,最无悔的人生(像水一样吧,朋友)书评在学功夫时,李小龙不仅最勤奋,还是最爱动脑子的那一个。他会仔细思考师傅的话,想办法突破自己的困境。有一次,他始终不明白师傅说得“顺势而为”是什么意思,一直被困于自己的招式。愤怒之下他乘船来到河里,在船上练习招式的时候,一拳打到了水里,由此,他突然明白了师傅的意识,原来,师傅是想让他像水一样,接受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720135/
9.无极功,性命双修之学(4)炼神还虚:为无为功夫,其具体过程有乳哺、温养、出神、还虚等。 道家无极功高举“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旗帜,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无极内丹功,道家的性命之学,我们通过科学、正确地修炼,是一定会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https://www.wudangpai.com/html/553.shtml
10.极乐之光—有人快死了,他从来没有学佛,也不懂得念佛。我们给他“临命终”这概念能不能也指平时念佛时? 师父,我活得很苦很累。求求你帮帮我吧! 师父,打佛七是什么意思? 闻是闻名号音声,还是闻阿弥陀如来的恩德?信心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是不是我们要常思维 我念佛,可我体会不到佛恩,也感觉不到是佛在念我。 我的亲人走了,现在我白天都不敢出门,老是害怕,念佛也欢https://www.fobenyuan.com/menuinfo.php?mId=938
11.功夫之爱的速递分集剧情介绍(144集)大结局陶雯毫不领情,表示自己不像一一那么好命,不用付出什么就能得到男人的一片痴心,两人再次不欢而散。 月月催赵树搞定门面的事情。 借酒浇愁的一一喝多了,被陌生男人们搭讪,并跟众人玩起了拼酒游戏,输了就脱衣服,危急时刻被熊旦解救,出手教训了坏人们。 功夫之爱的速递第14集剧情介绍 柳均浩展开追求 一一熊旦扮http://www.northnews.cn/p/1673615
12.《佛缘》《发菩提心百问答》之十~二十一一句阿弥陀佛念纯熟了,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清清明明的呈现在心头,叫灵照不昧,也叫功夫成片。 作务之时,应酬之际,能念所念亦能清清明明呈现在心头,这叫不失正念,也叫一尘不染,也叫功夫成片。 念佛念到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叫功夫成片。 念阿弥陀佛一佛,就是念十方一切诸佛的境界,是功https://www.wannengye.com/pages/RvDx1qFc/
13.头条文章「偏财」也可以看作是意外之财,「偏财」旺不为忌的“日主”中奖率较高,若是与命中的“喜用神”相连,几率会更高(横财不富命穷人)。 「偏财」与正财在心性上的区别很大,正财对它所控制的事物高度重视,所以比较谨慎、珍惜,所以容易患得患失。而「偏财」则是对你自己所控制的事物,拿得起也放得下,是一种可有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735776943636938
14.禅思:生命之花绽放与凋落并行船子禅师以死表示:你会的都已经会了,还不肯自信还存希求之心吗?以后不用再来问我了,我也不会再出来见你了。 禅师用生命为坚定弟子信心,这就是一代祖师的风范,这就是为法捐躯。 憨山大师对此曾有拈提说“假如夹山那时还停留在文字知解上,船子如何为他舍得命来”。 https://www.meipian.cn/4zmfapck
15.说贯口顺遛的嘴一定很厉害今日奉了我家元帅之命,在此等候于你,所谓骗取你的枪马,你虽有恨天无把恨地无环拔山之力,掌中无枪,胯下无马,如失手足,难道你要死在韩元帅刀下?还不拔剑自刎,等待何时?”霸王闻听,顿足捶胸,拔剑在手:“想当初悔不听亚父范增之言,今日果有此败,我有何面目去见江东父老,看来我真乃一浑人也。”想当初,https://www.aipiaxi.com/article-detail/267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