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云“虎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生命在此一冲激之下,将何以安顿?《杂诗》之三云:“壑舟无须臾,引我人得住。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恐惧、忧伤,不是引向否定生命,相反却令人振发、警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远游》)
于是,“自然”在作为宇宙与万物之根本属性的同时,又成了个体生命、精神灵魂的依托与安顿;由对文明所带来的灾难、异化的反感、失望、厌弃,而产生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转换。于是,道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基本问题的见解,就不同于儒家以人为本位,而是以自然为本位。其基本致思中心,就是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以自然的方式对待社会,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我,譬如,《庄子·至乐》篇有一则“鲁侯养鸟”的寓言: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秦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
鲁侯以美酒佳肴、礼乐文化去“养鸟”,此种方法,属于由原始祭祖图腾仪式(玄鸟即殷民族始祖)转化而来的儒家礼乐文化之方法,即以人道(礼乐)的方式去对待自然。庄子所说的“以鸟养鸟”,正是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此即为老庄精神的根源。由此出发,对待社会,主张“游于彀中”、全生远害,以无用为大用,以无为为自由;对待自我,主张人的内面的静与柔,人的深层的虚与远,开示一种“真人体道”的境界,在“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心斋”的审美态度中,获取个体生命存在的安顿与止泊。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汽,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
迥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第十一)
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第十)
时光飞逝的感受,引起最大的刺激,莫过于生命短促的悲哀: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第十)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第十四)
汉魏士人以他们特有的时代苦闷,在庄子那里接受生死忧患,在屈子那里悲世情怀。阮籍《咏怀》八十二首正是亦庄亦骚的时代音调之典型。如第三十三首云: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拟古九首》之七)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拟古九首》之四)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饮酒二十首》之三)
第二声部,则是庄子的乐观调子: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饮酒二十首》之二)
陶诗中不少作品,即是上述结构之完整凝缩:由第一声部的渐弱,到第二声部的渐强:如《饮酒二十首》之七即由“草木零落之哀”,到“酒”到“归鸟”。后两类意象,乃是陶潜最具个人独创性的诗化哲学意象:
秋菊本佳色,裛露掇其英。沮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人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将进酒,杯莫停,……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将进酒》)
百年三万六千日,日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
吾欲搅六龙,四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颜光。屈子令龙弭节,望崦嵫无迫,为实现社会性的价值。李白劝六龙觞饮,为延长感性生命。酒在李白眼中,已不仅为个人之一种“忘忧物”,乃是普天同醉、万古同醉之物。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人对酌》)
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前者有酒樽引》)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楚城》)
浮世已随尘劫换,空江仍入大荒流。(戎昱《登黄鹤楼》)
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咏古诗代代相承的典型音调。山色依旧青青,河水依旧长流,英雄当年之事业,则一去不复返。“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全陵怀古》);“升平旧事无人说,万叠青山但一川”(吴融《过几成口》)。柳色照样青,山花照样开,明月照常有,而昔日那美好的人、事,如今安在?“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即事》)。自然山川千秋永在,而人世价值转瞬即逝,无论是人间至宏大、至精微之创造,到头来:“弦管变成山鸟弄,绮罗留作野花开,金舆玉辇无踪迹,风雨惟知长碧苔”(李远《听人话丛台》),永远敌不过青春永在、生命常存的大自然。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
“风雨如晦,鸡鸡不已”,“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气象皆相似。
唐子西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堦,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初汲山泉,拾松枝,煮苦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麋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清泉,漱齿灌足……归而倚仗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人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忽忽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