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晚到达奉节,开启了本次旅行的瞿塘峡白帝城之旅
三峡之巅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之首,因杜甫“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的诗句而得名,是长江三峡物理形态的最高处,景观形态的最美处。主要包含白帝城、瞿塘峡景区等风景。
下山到橙园吃午饭。经过望夫坳观景台
望夫坳附近有一农家乐,橙园很不错。
诗意栈道藏身于茂盛的树林之中,走在栈道上,一步一生莲,宛如行走在云层之上,放眼望去跃入眼帘的尽是五颜六色连绵不绝的山海。诗意栈道全长1.68公里,从古象馆至坳口段,是一条通往三峡之巅的主要干道。三峡之巅徒步舍去了危石鸟道,从拗口进入诗意栈道。半程徒步。
赤甲楼位于长江北岸瞿塘峡口,因修建在赤甲山下而得名。赤甲楼匾额由书法家沈鹏题写。楼内外镶嵌历代名人咏三峡的诗、词、歌、赋,由中国书法家、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国第一刀”的陈复澄以刀代笔刻制而成。刻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刻有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赤甲楼临江平台处是古炮台遗址,安置有两门硕大的铁炮。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夔门位于瞿塘峡西口,赤甲山雄踞江北,白盐山耸立江南,隔江对峙,绝壁如削,天开一线,峡张一门。江两岸则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设的大门。这里的河宽只有百余米,杜甫诗赞“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高约千米的赤甲、白盐两山对峙,滚滚激流、滔滔浪花就从这门中争喧着挤进去。因其水大河窄,故汛期水位一日之间可陡涨20米,年水位的变幅甚至可相差50米。
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距奉节县城以东10千米。四面环水,踞水陆要津。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四川,见此地险要,易守难攻,便修建城池,方圆约五里,并屯兵防守。当时城中有口古井,常常有白雾升腾,有人传言这是“白龙献瑞”,要出新天子之吉兆。于是公孙述“跃马称帝”,自号“白帝”,其所建城池得名“白帝城”。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汉光武帝刘秀派兵入川,公孙述战死成都。公孙述称帝12年,在其称帝期间,各地战乱频繁,唯白帝城一带较为安宁。他死后,当地百姓感念其恩,便在白帝山上修建一座庙宇,供公孙述像以做祭祀,为白帝庙。乾元二年(759年),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早发白帝城》诗使白帝城蜚声海内外。2007年三峡大坝蓄水至海拔175米后,白帝城已成四面环水的孤岛。
白帝庙庙门是白帝城的标志性建筑,重建于清代,沿袭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前为砖砌牌楼式石拱门洞,后为木结构单坡式门殿,牌楼两侧为“八字”照壁,东西两侧画降龙云气图案和宝瓶云气图案。门洞竖匾上三周为五龙围绕的浮雕图案,中间竖写隶体“白帝庙”名,用蓝点白瓷镶嵌。原宋人张珖隶书“白帝庙”因年代久远,字迹破损,1957年由当代书法家刘孟伉重书,已被列入《中华名匾》。大门两边墙上两只带有双喜图案的花瓶,右边插牡丹,左边插菊花,寓意富贵和吉祥。门柱对联由民国时期名人黄元澡题写,上联“万国衣冠拜冕旒,暨号称尊,岂容公孙跃马”,下联“三分割据纡筹策,托孤寄命,赖有诸葛卧龙”。
白帝庙位于半岛最高处,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91.2平方米。庙内有前殿(托孤堂)、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白楼等古今建筑,有东碑林、西碑林、文物陈列室、悬棺陈列室等景点,白帝庙北侧有“三峡第一碑林——竹枝园”。史载:“述殁,国人于白帝城建庙祀之。”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川巡抚林俊以马援“子阳(公孙述字子阳)井底之蛙耳”为据,毁公孙述像,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汉将马援(伏波)像,改称三公祠。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巡抚司朱廷立和按察司副使张俭取“先主武侯同门宫”之意,将三公祠更名为义正祠,祀蜀汉昭烈帝与丞相诸葛亮,并塑立雕像。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巡抚段锦又增塑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像,改义正祠为明良殿。至此,“白帝庙内无白帝,长祀蜀汉人物”的格局一直沿袭至今。清代先后整修过庙宇,格局基本形成。1974年至1976年进行全面维修,1977年春节开放。1992年,白帝城博物馆在白帝庙北侧修建“三峡第一碑林——竹枝园”,形成今格局。
托孤堂位于白帝庙前殿。为21尊仿真人高度的彩色玻璃钢塑像,再现“白帝城刘备托孤”历史。
观星亭位于托孤堂西侧,为六角重檐亭。底层由12根木柱、上层由6根木柱支撑,飞檐翘角,造型考究,亭中有一古钟高悬。传说诸葛亮率军入川时,曾在此夜观星象,故名“观星亭”。
竹枝园位于白帝庙北侧,为纪念唐代诗人刘禹锡而建,于1995年竣工开放,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园内设碑廊、竹枝楼和展厅。碑廊镶嵌竹枝词书画石碑108通,其中竹枝词书法碑88通,历代竹枝画及金石篆刻碑20通。内立有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石像。刘禹锡,长庆二年(822年)至长庆四年(824年)任夔州刺史(监察官员)。在夔州期间,刘禹锡深入最底层广泛收集民歌,创作仿民歌诗体竹枝词,被后世誉为“诗之《国风》,辞之《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