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服老思P话收录于话题#科技3#数据3#人格1
MBTI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职业测试。题目数量从60到120不等。它将人格分为5个维度,其中4个维度的组合,形成了2^4=16种不同的职业倾向。最后一个维度是关于职业发展策略的,对于坚决或者谨慎两种性格的人,他们可以发挥所长。
16personalities上有一个在线的、免费的60题版本。大家感兴趣可以扫码试试。以下是中文版入口:
测试结果
—
我的结果是“谨慎的建筑师”:INTJ-T(TurbulentArchitect)
作为人数最少且战略能力最强的人格类型之一,“建筑师”们对此深有体会。他们仅占人口的2%,女性则更为稀少,只有0.8%。这让他们很难找到志同道合能够与其过人的智慧和审慎的思考方式比肩的同类。建筑师人格类型的人想象力丰富却很果断,雄心壮志但注重隐私,充满好奇心但从不浪费精力。
其实,人格的好坏并不是重点。如果有心观察,会发现它对16种人格的解释,全部都是用褒义词。
于是我想到了几个可能性:
建筑师存在于一些特定的空间。
测试题目有多个版本(包括不同语言),也许换一个会出不同的结果。
我有三个维度的得分接近50%,可能职业类型(Type)的划分对于阈值太敏感,或者阈值的设定并不适用于我的人口统计分类。
这是一个美国人发明的测试,对中国人不适用
MBTI本身有设计缺陷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们各个击破,也许对你也有所启发。
建议先做测试,再看分析。这样后续内容可能对你解读自己的结果会更有帮助。
以下是简体中文版入口:
寻找建筑师
根据下图官方的统计数据,INTJ(Architect)大概占2.1%,稀有性上来说排第三。另外还有两种Commander、Advocate的占比更低。乍看起来,要找到同类似乎不容易。
最高的五个国家是:Algeria、Syria、Georgia、Poland、Paraguay。
接着,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做一些简单的调查。看下是否能发现一些INTJ的痕迹。
第一幅图,是澳大利亚的人格分布。其中,男性的INTJ占比高达10%!这是很厉害了。如果真是这样,感觉需要把澳洲列入全球跑路计划的顶端。不过,这个图已经无法溯源,看起来是一个NGO做的统计,未知面向的是什么群体。
第二张图中,其INTJ的占比也非常大。仅次于INTP。考虑到J-P的区分度不大(我的结果是53%v.s.47%),可以合并成INT这个分类,居然占了将近40%!这是远远大于全人口的统计。所以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
溯源后,发现它来自“SuperSmashBros”这款游戏的一个论坛。调查者搜集了2000份回复,希望研究MBTI人格与玩家所选角色的关系。
听起来确实很像游戏玩家的特征。
接下来的这张图同样有趣。学者从Twitter上抓取有MBTI特征的tweets,比如提到Myers等。如果中间包含一个四字母的编号,则用于语料库的MBTI标注。如果把语料库的分布和美国的人口统计比较,发现其中有很大的差异。
其中INTJ类型(Architect),在语料库里面占据10%,而在美国真实只有2%。——所以INTJ的人更喜欢在网上自爆?
另外,可以看到E打头的,即外向型人格,在图中基本都排在比较低的位置。然而,他们在美国实际人口中的比例,远大于Twitter上的比例。
所以,互联网确实是促进了自我表达的平等性?平时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声音,通过互联网,得到了释放。在真实世界过分注重隐私的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无障碍地连接。
无独有偶,接下来这张图里,INTJ也排到了第一,达到30%。
这是一篇神文。作者是一个2008年开始工作、立志要在35岁达到财富自由的设计师。他从2012年开始,坚持写blog,报告自己的理财进度,目前净资产已经超过百万美金。如大多数爱好钻研的人一样,作者订阅了很多其他关于理财的blogger。为了研究人格和理财的关系,他独自向这些人发起了调查,并成功回收了100个样本……然后有了上图。原文有这100人的详情,包括blog链接、国家、性别、MBTI数据等。可以扫码阅读:
最后这张图中,INTJ的占比位列第三。这是按照男性所占比例的排序……
有趣的是,以上的几张图并非刻意筛选后的结果。我只是到GoogleImages,搜索“MBTIdistribution”,排在前面的一些就是他们。
所以,我的理想人生应该是hea在东欧、以投资为主、玩游戏为辅、再刷刷Twitter?
切换语言
考虑到问卷有多个版本,可能会影响结果。但要寻找其他的测试网站,有点费事。简单的方法是换一下语言,看看结果是否有所不同。
我的英文版测试结果如下:
这个观察,或许要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问卷的全球性结果。问卷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语言,也暗含了文化。问卷的翻译者,和他所成长的文化根基,很打程度上左右了问卷的倾向性。
比如,有一道题,在中文里大概是问,“你周末是更喜欢一群人玩吗?”。英文里同一个点位的题大概是“你周末更喜欢参加派对吗?”(Party)。如果是前者,我的第一印象会是几个人,可能来自中文“三五成群”的概念;至于后者,我的印象会是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可能来自影视作品中的印象。所以,中文版我可能给出一个中性的答案,而英文版则是反对——我是这样看周末的: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在做题的过程中,也有体会到翻译者的谨慎。而中文使用者,本来以中性语言为主。这就导致不少题目翻译过来后,程度有所弱化。
所以,按照中国的标准来讲,我可能是一个时而内向、时而外向的人。但用美国的标准来看,我就是非常纯粹的内向了。
再看其他的几个维度,发现NTJ中英文变化并不大。其中N,即直觉,在两份问卷中表现都很一致。而T(思考)和J(计划),都是处于边界状态。
考虑到我目前的职业社交圈以英文为主,所以后续的分析就采用英文版的结果。
[New]人格组合模型
观察前面的结果,会发现有几个维度是处于50%附近的。那么稍微有一些随机因素,譬如过几周再来做这份问卷,就会导致某个维度的突变。而在MBTI的原始模型中,16种类型的划分,又是刚性的,这就导致职业类型(Type)可能会发生突变。这是MBTI常被诟病的地方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引入概率。
人格特质,描述的是一种可能性,并非绝对的标签。比如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人,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可能会滔滔不绝。一个长期理性的人,可能在关键决策上感情用事。这些都是一个概率问题。
比如,这对上表,我们可以用概率解读此人:
79%的时候内向,21%的时候外向
29%的时候观察,71%的时候直觉
56%的时候思考,44%的时候感觉
51%的时候计划,49%的时候展望
31%的时候坚决,69%的时候谨慎
这是一些人在推广的基于特质(Traits)的解读方法。虽然有所改进,但以上数字看得人云里雾里。而各个维度的定义,就更让人糊涂了,比如“直觉”和“感觉”的区别是什么?……
再想一下MBTI流行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一个很强的地方,是对16种人格组合,给出了对应的职业标签,这就让INTJ这个抽象的符号,变成了Architect(建筑师)这样具体的形象。这极大程度降低了普通人理解的门槛,最后得以让一个学术成果推广开来,甚至成功商用。
所以,我们可以结合以上两点,通过联合概率,把人格特质映射到职业一个组合(mixture)上,得到更加直观的结果。
这个表的读法很简单。16%的时候,他像Architect;15%的时候,他像Logician;13%的时候,他像Advocate;12%的时候,他像Mediator;……
这个模型,相比于MBTI更加稳定。哪怕4个维度中,测试的原始数据有一些变化,联合概率最高的几个职业类型,也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以上职业的英文单词太过晦涩。其实,翻译成中文也未必看得懂。好在网站对每种类型,给了一些代表性公众人物。于是,我们可以找到人格混合模型中,最高的四个职业,再就每个职业找到四个代表性人物。
根据上面的联合概率表格,以及网站的数据,我的16个小人是这样的。
Architect:
只有当独处的时候,我才能把波函数展开。但作为自己的观察者,理论上我是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
所以,以上和以下的分析,都可以忽略了。
中国人MBTI
开头说过,在我成长和工作的经验中,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离群感。以上的人格组合模型是一个解释。另外,地域和文化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接下来看看中国人的MBTI结果。
可以看到,我的4种主人格,在中国的人口统计中,占比达到了25.68%,略微高于平均(1/4)。相比之下,世界人口统计中,这四种只有11.3%。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对我的成长环境并没有什么不适。这种组合,放在中国就是一个标准的普通人(averageperson)。
有趣的是,除了Architect依然稀有之外,Mediator、Logician、Advocate这几个职业在中国是高于平均水平的,但它们在全球范围是非常稀有的。我们来摘抄几段:
调停者:调停者人格类型的人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总是从最坏的人和事中寻找最好的一面……他们仅占人口的4%,常常被人误解,……
逻辑学家:只有3%的人口为逻辑学家型人格,极为罕见,尽管如此,他们也并不以为意,因为他们根本不屑与“平庸”为伍……
提倡者:提倡者人格类型的人非常稀少,只有不到1%的人口属于这种类型。……在“提倡者”们看来,世界充满了不必要的不平等……
建筑师:……他们仅占人口的2%,女性则更为稀少,只有0.8%……他们把生命的过程当成一盘大棋……对很多其他人格类型的人来说,“建筑师”们对感情用事的不屑可能使他们看起来不受道德约束……
这几个职业在中国的普及,可能与我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Mediator)、利他的传统文化(Advocate)、以及对基础教育的重视(Logician)有关。很难说,我的人格组合是基因使然,还是长期适应的结果。
MBTI和天赋
虽然MBTI不是智商测试,但很多时候,人们热衷于研究MBTI类型和表现(Performance)之间的关系。这里的表现,可能是游戏的胜率、投资回报、或者学术成绩。
比如下面这个表:
N>S:直觉大于观察
I>E:内向大于外向
T>F:思考大于感受
P>J:展望大于计划
N-S是好理解的。N,直觉,在这个模型中,代表的是一种整体、全局、想象、演绎的思维方式。这使得他们在不同领域都能发现一些潜在的、隐藏的、将来的知识。
MBTI缺陷
因为MBTI太过流行,所以也成了学术界热衷批判的对象,这么多年来已经被打成筛子了。
我们来看一些主流的批评。
根据Myers的理论,人们在四个维度上,会有倾向地作出选择,所以数据呈双极性(bi-modal)分布。有研究发现(Tammy),早期样本小,几个维度上呈现双极性分布,但在加大样本后,呈现类似正太分布的集中分布。——这个统计,和我最初对于TF/JP的疑问是一致的;至少在我身上,这两个维度似乎不能很好地区分。
参考:Bess,TammyL,andRobertJHarvey.“BimodalScoreDistributionsandtheMBTI:FactorArtifact,”n.d.,6.
关于有效性。NAS曾经复核过MBTI的数据,认为只有I-E维度是有效的,即内向和外向。这个结果由若干研究重现过,通常I-E是最强的,然后是S-N。至于T-F/J-P,通常比较弱。我想这里面大多数研究,是以英文问卷为对象,如果加上中文,可能会发现更意外的结果。比如在我的测试中,中文版其实不能反应I-E的区别。
另外有一些人研究测试的可重复性。Fortune杂志有一篇文,说如果隔五个星期再测,50%人会得到不一样的类型(Type)。但也有学者(Capraro)做了metastudy,即汇总不同学者的工作,发现主流结论还是支持MBTI的可重复性的。
需要注意的是,MBTI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从最初的版本到现在,已经过了快80年。中间有很多变种,题目的数量从60到128不等,测试的对象群体、语言等都有不同。这些都影响了测试结果的稳定性。比如,以我个人例子,同一天内,中英文的测试结果,在I-E维度的表现就大不相同。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更多探讨5大特征(Trait),而不是16类型(Type)。有趣的是,虽然16personalities这个网站的名字暗含了16种类型,但它是在推广特征法解读、而不是类型法解读。
正确和有用
尽管有如此多的批评,为什么MBTI还是很流行呢?
我们注意到,大多数批评,都集中在MBTI的学术正源、统计可靠等方面。但是,普通人需要的并不是“正确”,而是“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