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MBTI是一项针对人格类型进行测量的测验,最终经由问卷答案形成一个匹配你人格类型的答案,并给出解释。而测验的意义在于,是理解和欣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由于所有类型都是平等的,因此没有最好的类型。
我们能从文中很清楚的了解到作者观点:MBTI的创始人并非心理学科班出身。这简直就是作者的杀手锏,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非心理学出身的人能做出什么像样的心理学人格量表,这种源自灵魂的拷问几乎将MBTI直接抹杀。但,真的是这样吗?
碧瑞斯和麦尔斯母女的确并非心理学出身,更不是硕士、博士,结合当时美国的教育情况,女性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堪称凤毛麟角,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才慢慢改善。更重要的是20世纪初期,心理学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1913年行为主义流派的华生向主张研究意识的冯特发起挑战,从而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风暴。在我看来,此时的麦尔斯母女其实更像是心理学蛮荒年代的开拓者。
有意思的是,MBTI在心理学领域引起的争议的确不小,并非所有人都认可MBTI的效度。在阐述我的观点以前,我想先列举20个20世纪心理学领域的大师:
这些鼎鼎大名背后的性别标签中含男量高达100%,20世纪心理学界的状况只能说男性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哪怕换成是我,非科班出身+男性地位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也一定会认为这对母女充其量就是借心理学名头敛财的不入流货色罢了。
很显然,麦尔斯母女并不这样想。她们在创造MBTI后,也同样意识到其理论的不足之处,四处奔走积极完善其理论。麦尔斯的父亲偶然间向华盛顿医学院的校长提起他女儿的工作,麦尔斯因此获得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去检验自己的理论;1962年麦尔斯受邀在「美国心理学学会」发言,这是获得学界认可的重要突破;此后在ETS主席的支持下被允许用于研究领域。这些努力使得MBTI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1969年麦尔斯遇到了玛丽·麦考利博士,后者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对麦尔斯的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两人在佛罗里达大学中创建了一个实验室,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心理类型应用中心」(CAPT),其所发起的「类型测量学会议」参会人数与日俱增,类型测量学逐渐兴起。1975年,咨询心理学出版社(CPP)成为MBTI的出版者,从此MBTI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席卷全球的浪潮就此开启。
信度:迄今国外对MBTI的信度已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几乎在所有的研究样本上MBTI的四个维度的内在一致性都很高,无论是逻辑分半、连续项目分半还是α系数其值均在0.86至0.94之间;
蔡教授获得的关于原始版本MBTI信度的数据。
效度:这表明样本观测数据与模型拟合近乎完美,该量表的结构非常清晰,完全符合理论构想,具有非常理想的结构效度。
蔡教授运用实证性因素分析对数据和模型的拟合性进行检验,得出上述结论。
因此蔡教授认为:翻译后的中文修订版MBTI量表都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其MBTI修订工作是相当成功的,在中国大学生中应用具有较为理想的鉴别力以及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尤其是这一段令我对这位学者的立场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他所使用的这个例子,可以说是将读者带到了沟里。本身题目「你是喜欢坐在屋里看电视,还是喜欢找人侃大山」,这里其实是在问你对独处时光的偏好,崇巍用「特殊境况下的选择」偷换了「一般境况下的选择」,如同你最喜欢吃的水果其实是芒果,但当你极端口渴时,有人问你现在是喜欢西瓜还是芒果,你必定会选择水分含量极高的西瓜。
这里需要先讲解一个概念,就是MBTI中反复提及的「偏好」,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对某种心理功能或态度具有天生的偏好。我们对该理论的真正科学性暂且不表,但崇巍在不了解量表使用方法的前提下,用这种方式来说明「MBTI的题目存在问题」这一结论很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但,用「一点也不科学」「从头到脚不靠谱」这种形容词来形容MBTI,我只能用「一点也不科学」「从头到脚不靠谱」来形容两位作者了。
现在我们已经对MBTI的诞生背景以及理论所具备的信效度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就对MBTI测不准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MBTI于1942年问世至今,已经过数次修订。麦尔斯最早开发测试了新的题项形式和计分方法,其后又有众多专业心理测量学家做了改进,每个修订版较前一版在技术上都有所提高。最新的版本是M量表和Q量表。以下给出官方网站
从前文我国两位学者所选的被试来看,主要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获得了相当理想的信效度水平,其论文所引用的外文文献也指出几乎所有群体的被试都具有极高的内在一致性。必须得承认,MBTI作为一个外国人格量表,需要对其跨文化效度进行研究,翻译的中文修订版量表其信效度也依赖于翻译质量。在互联网上反馈测不准的同学,哪怕有专业MBTI施测者指导,使用正版MBTI量表,也同样可能因你的群体相对特殊,致使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在测量统计学中,对心理量表的施测过程有着非常的限制。心理量表的测验结果准确性非常依赖标准的施测过程,要素如下:
MBTI在测量人格类型时,采用了被测者自我报告、问卷选答、他人报告与测评师辅导下的类型探索相结合的全方位评估模式,其评估并非简单地依赖于问卷结果。若没有测评师参与,仅使用问卷,结论的误差率高达30%,在未经认证的测评师的误导下,结果更糟。因此,MBTI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使用资格要求,严格执行规范施测程序,通过全方位的评估确定个体的人格类型,并做出准确的解释。
这是来自另一位心理学学者的硕士论文,这一段很好的说明了严格遵守施测程序的必要性。官方提供的施测流程分为五步:「心态调整」—「作答问卷」—「概念介绍」—「计分比较」—「阅读类型描述并确认」。即使以最标准、严格的方式完成MBTI测试,其结果仍可能有20%左右的误差。
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被错误信息误导而获得的MBTI量表,以及测验环境、流程明显不具备以上要求,所得误差显然会更大。如同一根卡尺,一个根本不知道如何读取游标卡尺数据的人,在充满噪音与震动的车间,满腹牢骚的去测量产品数据,如何能够苛责他能够获得精准的测量数据呢?纵然游标卡尺是具有极高测量信度与效度的工具。因此,诸如「第一次测的不准」、「测几次结果都不一样」这些灵魂拷问,也就可以从这个角度予以解释了。
我并不为MBTI站台,但我尊重已有的事实。
无论是盗版量表的横行,还是浑水摸鱼的非专业心理从业者,能够看的出来心理类型测量领域是相当混乱的。这些有违心理学职业道德的现象,我希望大家一定要予以警惕,正确的寻求心理咨询。毕竟: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人将MBTI测量结果视作娱乐,花小钱寻欢作乐无可厚非;但也有人会将MBTI类型视为人生方向,错误的测量结果其后果之严重我难以想象。随着人类自身的秘密被不断挖掘,我们正在成为透明人的道路上裸奔。祝好,读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