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阿里正式发布智能音箱“天猫精灵X1”,其2016年成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也首次高调亮相。BAT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至此已让人眼花缭乱。本文将为您梳理和比较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三家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架构、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并希望能从中一窥这三巨头的AI前进方向。
百度:人事动荡,陆奇带来研究院大调整
百度的AILab全称是SiliconValleyAILab(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
在百度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官方网站上,他们的自我介绍是:“硅谷AI实验室的使命是开发AI技术,我们认为这将对至少1亿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我们的研究建立在深度学习,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的强大组合之上。事实上,SVAIL拥有深度学习和系统研究团队,能够携手共同探索最新的深度学习算法,以及通过新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来寻找创新的方法来加速人工智能研究。”
正如他们自我介绍里所说,百度在硅谷的AILab专注于深度学习技术与国内较为知名的深度学习实验室(IDL)功能类似。百度硅谷AILab在学术研究上较为活跃,经常在官方博客上介绍最新研究,比如最新的深度学习基准工具DeepBench。DeepBench是一种深度学习基准工具,用来评估深度神经网络训练中的基础操作的表现,现在已经开源。
从这一点上看,百度硅谷AILab与谷歌大脑和Facebook的FAIR很像,他们专注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研究,经常有前沿的技术成果放出。
从百度整个公司层面来看,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这些年来,百度人工智能的技术核心,还有一个关键词——深度学习。四年前,也就是2013年1月,百度正式宣布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IDL),李彦宏担任院长,余凯任副院长。
同年,在美国百度也建立了人工智能团队,还是以“深度学习”命名,叫“深度学习研究中心”,也叫“美研院”,第二年人数便从30多人扩充到超过100人。
2014年5月,百度在硅谷成立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同年7月,百度成立大数据实验室。
从2014年到2017年,在人工智能上,百度研究院大致的划分如下:百度研究院由吴恩达统领,其下辖四个实验室: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SVAIL)、深度学习实验室(IDL)、大数据实验室(BDL)与AR实验室。
不过2017年上半年,百度内部发生人事震荡,迎来硅谷华人传奇“陆奇”,但也失去了“深度学习大神”吴恩达。随着吴恩达离职,陆奇担任COO,百度的组织架构也迎来了一次大调整:百度研究院成为陆奇手下五大业务体系中AI技术平台体系(AIG)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王海峰全面负责,吴恩达的接任者——林元庆,需要向负责人王海峰汇报。AIG成为继IDG(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后百度最新的事业群组。AIG即AI技术平台体系,将进一步深度整合包括NLP、KG、IDL、Speech、BigData等在内的百度核心技术。
陆奇的五大业务体系中,除了AI技术平台(AIG)外,还有搜索、新兴业务事业群组、IDG(智能驾驶事业群组)和FSG(金融服务事业群组)。
至此,百度研究院被正式“收编”。
腾讯:自带应用的AILab
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属于技术工程事业群,与腾讯大数据等部门并列,是公司基础AI技术的提供者。
张潼作为腾讯AILab第一负责人,带领50余位AI科学家及200多位AI应用工程师团队,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这四个垂直领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腾讯AILab的特点,那就是:Lab里面是自带应用的,这和只专注技术的实验室不一样。
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在宣布张潼加入腾讯时曾表示,“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除了依靠算法和计算能力的快速提升外,也离不开丰富的应用场景、海量的大数据及强大的计算能力。在过去18年里,腾讯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多的积累,这对于我们AILab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从刘炽平对腾讯AILab定位可以看出,“丰富的应用场景、海量的大数据及强大的计算能力”是腾讯认为自己的优势所在。腾讯AILab曾经喊出“学术有影响,工业有产出”的口号。
此前在接受新智元的专访时,张潼曾表示,腾讯不同事业部旗下都在开展不同领域的AI研究。他们是协同关系。以AILab为例,张潼说:“技术工程事业群TEG一直以来是腾讯技术的基础设施大本营,TEG是腾讯内部的技术支撑平台,为公司提供全方位的运营解决方案和服务支持。因此,AILab的重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的结合,为其他事业群提供一些AI底层技术支持,也会有一些的跨部门合作。打造全面AI能力,MakeAIEverywhere,让真正的人工智能未来无处不在。”
AILab
主任:张潼副主任:俞栋
2017年3月23日,腾讯任命张潼为AILab主任,新智元曾对此做过特别报道:腾讯任命张潼为AILab主任,“无”恩达时代BAT人工智能三国杀。
加入腾讯前,张潼博士曾经担任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IBM研究院研究员、雅虎研究院主任研究员,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和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期间参与和领导开发过多项机器学习算法和应用系统。
据AILab官网显示,目前实验室有超过50余位世界知名学院的AI科学家(90%为博士)、及200多位经验丰富的AI应用工程师,力求做到“学术有影响,工业有产出”。
AILab研究方向:
腾讯比较重视内容生态,包括如何将用户连接至最好的内容,这就需要推荐和搜索。另外,协助生成一些内容,比如说用机器人写新闻(前有Dreamwriter,即将又要推出APP“新闻超秘”)。同时,图象识别技术将帮助腾讯做内容理解和内容生成方面的东西。
在云方面,腾讯也希望能提供一些基础组件,放在云上,“让小企业用到AI能力”。今年3月份腾讯DI-X深度学习平台的推出可以看作是这方面努力的代表。在发布“腾讯云小微”的腾讯云峰会上,腾讯又推出了“智能云”,借此输出AILab的技术。
此前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张腾讯云AI产品图示
研究领域:在腾讯AILab官网上,列出了四个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这四方面的技术将支撑AILab朝上述研究方向行进。
腾讯优图:
腾讯优图是腾讯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柱之一,创立于2012年,专注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业务落地。团队成员将近百人,大都是来自于清华、北大、中科院、上海交大、浙大等顶级院校的博士、硕士。
2017年5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博士加盟腾讯优图实验室。作为杰出科学家,贾佳亚教授将负责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及人工智能与各应用场景结合的深度探索。对此,新智元曾有过特别报道,并对贾佳亚教授进行了采访(【独家】贾佳亚教授正式加盟腾讯优图,计算机视觉大师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2017年以来,继张潼、俞栋之后,又一位加入腾讯的重量级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专家。
2017年4月,腾讯优图实验室在国际最权威、难度最高的海量人脸识别数据库MegaFace中,以83.290%的最新成绩在100万级别人脸识别测试(Challenge1/FaceScrubidentification)中拔得头筹。
此前,在国际权威人脸识别数据库LFW上,腾讯优图实验室在无限制条件下人脸验证测试(unrestrictedlabeledoutsidedata)中提交的最新成绩为99.80%,提升了去年6月取得的99.65%的成绩。
腾讯西雅图AI实验室:2017年5月2日,腾讯宣布任命语音识别技术顶级专家俞栋博士为AILab(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并成立美国西雅图AI实验室。俞栋博士将负责西雅图AI实验室的运营及管理,推动腾讯在语音识别及自然语言理解等AI领域的基础研究。
阿里:AILab偏向消费级产品
2017年7月5日,阿里巴巴举办智能音箱“天猫精灵”发布会,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AILabs)负责人浅雪在接受专访时说,阿里人工智能实验,不仅有科学家团队、算法团队,还有产品经理,也有终端的负责人。相对来说,iDST是一个核心AI基础技术的提供者,AILabs许多技术来自iDST。最大的区别在于,AILabs更多地偏向消费级产品。
“浅雪”,原名陈丽娟。根据此前公开的信息,她曾经担任淘宝首任产品经理,一淘网运营总监,阿里智能云总监等职务。据内部人士透露,浅雪曾一手建立了阿里智能生活事业部。
由此看来,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在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偏向消费级产品。这从负责人“浅雪”的职业经历也可以看出来。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
首次亮相:2017年7月5日
负责人:陈丽娟
杰出科学家:王刚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杰出科学家、前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王刚
研究方向:消费级AI产品的研发。如实验室的第一款智能语音终端设备“天猫精灵X1”,以及背后的智能语音助手和开发者平台AliGenie。
据介绍,AliGenie开发者平台有以下核心技术开放: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搜索/推荐算法和知识表示及推理问答系统。阿里方面表示,"上述能力阿里将免费开放给开发者和硬件厂商,无需从头搭建AI语音系统,节省在研发上的巨量投入,使开发者能够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iDST(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院长:金榕
首席科学家:任小枫
计算视觉组负责人:华先胜
左起:任小枫、金榕、华先胜
任小枫是前亚马逊资深主任科学家,他加盟阿里巴巴iDST后,除担任首席科学家和副院长,同时负责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西雅图团队的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