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婚姻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题材,特别是在诗歌作品中更为常见,《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礼赞了纯洁自由的爱情,肯定了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表现了下层人民的习俗。
婚姻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题材,特别是在诗歌作品中更为常见,爱情诗几乎可以说和爱情本身一样,青春永驻,万古常新。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书中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们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出现的"、"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是人的本性,这种关系没有人想去阻碍,这是最自然的事,最必然的事。"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礼赞了纯洁自由的爱情,肯定了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表现了下层人民的习俗。
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倚靠夫妻来战胜灾害,希望家庭和睦。娶妻是头等大事,妻子的内在素质决定了家庭的未来。
细读《诗经》中的情爱诗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爱情的过程:从一个人情感的萌动,开始慢慢去寻觅,然后找到意中人,然后相互试探,相互寻找,最后觉得很融洽而结婚。结婚以后,或过得很快乐,或者因为种种的原因而导致分离,因此,整个《诗经》中男女的情歌,我们可以说它实际上就是表现了一种圆满的追寻过程。
一、倾慕
本诗叙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而直接,激励他们生命叠合的仅仅是对"有美"之"美"的情感直觉,一许"清扬婉兮"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异性的渴望确证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荡涤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同时,也使此处的"邂逅"两性血肉关系化生为性灵的合一。
又如:《郑风·出其东门》也是描写男对女的倾慕:
还有一首《秦风·蒹葭》也是一首男慕于女的情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你,
一会儿看云,
一会儿看我。
我觉得,
你离云很近,
而离我却很远!
2、女倾慕男:《诗经》中的爱情诗真实地再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多彩。悦慕、爱恋不仅只是男子,同样也有女子对男子的倾慕。如《郑风·叔于田》就是这样:
诗中所写的是一位女子对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再也没有她看得上的人。因为他不但能骑能饮,而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总之,在她的心目中,"叔"是最杰出的男子,举世无双,无人能及。这种夸张的写法,最真切地表现了相恋中的女子心理。这种坚贞简直不逊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
二、约会
2、相会于芳草萋萋城之南:《邶风·静女》便是这样:
应该说,《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4、相会于凉风习习明月夜:《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还有《卫风·木瓜》、《郑风·铎兮》也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在这些描写男女相会的诗中,或者写男子把刚刚猎获的小鹿作礼物以讨取少女的欢心;或者是女子把彤管作为礼物送给心爱的男子;或者写男女相约至送别的整个过程,无不写的热烈欢快,真情动人。
三、求婚
1、凰求凤:如《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苦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便描写的是一位叫"氓"的男子抱布求婚的情景。至于负心男子最后变了心,那是后话。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你看,这两首诗简直和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周南·汝坟》第一章代借枝来表示自己的性饥渴,公开表达"我要找寻配偶"的意图,表现的是《诗经》独有的高度人文关怀,率直大胆的内涵实则是对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灵的完整。
四、定情
当有了以上过程之后,接下来当然是要定情的。所有爱情的过程里,就像《红楼梦》里宝玉跟宝钗之间,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有一块玉,我们叫做金玉良缘。但是,黛玉跟宝玉之间我们叫做木石前盟。那么木石前盟总是比不上金玉良缘,因为两个人都有一块定情牌。所以,黛玉的内心里总是患得患失。因此,《红楼梦》就描写了一大段黛玉的患得患失过程,甚至无理取闹的过程,直到宝玉送她手帕后,她才善罢甘休。为什么呢因为这手帕可不是平常之物,那是定情之物啊!因此,在恋爱中的过程里,当然也须要某一些定情的东西把感情给稳定下来。
《木瓜》这首诗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形:
投之以木桃,抱之以琼瑶。匪为抱也,永以为好也。
《邶风·静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描写一对青年约期幽会、缘定三身的生动情景。全篇都出自男子的口吻。描写了静女与情人相见并送情人以信物的爱情诗。第一章写小伙子赴约等待对方时的急切心情。第二章写情人相见后馈赠信物,以加深感情。第三写静女赠送嫩草和男青年内心的喜悦。《静女》诗虽短,但格调明朗欢快,静女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他对静女所持的炽热情感,在这首优美的诗歌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相思
1、男思女:如《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显露。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用琴瑟和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快乐。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操。哥德的小说《小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主人公维特说:"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自女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间的至爱至纯!"所以,钟情的少男和怀春的少女的爱之火焰是不可以被压抑的。男女之间的谈情说爱是光明的、是正大的、是热烈的。
在男女之间,对我们来讲,最喜欢的,或者是最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红楼梦》。《红楼梦》里面有一句话,可能是大家最喜欢的,那就是宝玉对着黛玉做了一个保证,那就是"弱水三千,我但取一瓢饮。"而且几乎很多男女在表达爱情时都会引用"任凭弱水三千,我但取一瓢饮"这句话。我们之所以要"但取一瓢饮"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是有所谓姻缘相系的。
2、女思男:《郑风·子衿》和《王风·采葛》便表现的是这种情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郑风·子衿》)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
因为相恋之深,《采葛》诗中的主人公竟然有一日不见如隔"三月"、"三秋"、"三岁"的感受。话语虽然简单,但是却十分传神地表达出了男女之间缠绵相约的款款深情。而《子衿》诗中的女主人公以女子特有的矜持,埋怨情人为什么不主动地前来,为什么连个信也没有。她想起两人当时在城阙幽会时的情景,更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受,抒情真是细致入微。
3、单相思:《蒹葭》这首诗道出了一个委婉相思的的追寻过程:
这首诗共通的特点,就是它全部都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东西来形容,这叫做重章叠句。这实际上是在描写在一个人的心里,就像搭公共汽车时,你看到一个男子或女子,但是你从来都没跟他谈过话,只是你觉得那个男孩子我好象还满喜欢的,觉得他就是我理想中的好伴侣。所以,每次碰到他,在你的内心里就开始忐忑不安,心跳速度就自然加快了。于是你便开始幻想能有某种机会能让你让他讲一句话,但是,虽然是同坐在一辆公车里,却如同咫尺天涯,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种情景,这首诗就描写出这样一个痴心的青年,渴望去遇到他的意中人的那种无可奈何、怅然若失的那种心情。爱情就常常是这样,有时候今天好象是逆流,有时候今天又好象是顺流,但是不管你是顺流还是逆流,你都想要去追寻。六、遭干涉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郑风·将仲子》)
七、成眷属
恋爱的结果总要结婚,有情人终究要结为眷属。《诗经》中也给我们描绘了男女结婚的全过程:
这是卫君送妹远嫁南国的诗,诗以燕燕起飞,留恋不舍,表示依依惜别之情,又写伫足远望,临别挥泪,赠言嘱托,一片挚情。全诗三章重章复唱,从而把送别情景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其实女子出嫁时的哭,没有半点伤心的成分,完全流的是喜悦的泪水,不是自古就有"秀才落第笑是哭,姑娘上轿哭是笑"的佳句吗
2、送嫁歌:《邶风·燕燕》便是一首古老的送嫁歌:
这是卫君送妹妹出嫁的诗,表现了兄妹之间的真挚感情。此卫君是谁,已不可考。前三章写惜别的情景。每章头两句以双燕齐飞起兴,烘托气氛,象征嫁者、送者依依不舍之意;后四句写挥泪痛别。末章是别后回忆,头四句赞美嫁者贤德,后两句写嫁者的临别赠言。全诗情真意切,对后来的送别诗有一定影响。
3、迎亲曲:《小雅·车盎(xia辖)》便是一首迎亲曲(原诗见导读100页):
全诗写一个小伙子驾车去迎娶自己心爱的人,随着迎亲车轮的滚动他压抑不住满新的喜悦和激动,他想到新娘的美貌和贤惠,新婚结合的甜蜜,从而加快了车行的速度,感情真实,活泼动人。
4、赞新人:《周南·桃夭》便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写得想当精彩: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全诗反覆铺陈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盛美,是为了反衬其内心世界的丑恶与行为的污秽,铺陈处用力多,反衬处立意妙,对比鲜明,辛辣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5、闹洞房:《唐风·绸缪》便是一首闹新房时唱的歌: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6、合家欢:《郑风·女曰鸡鸣》写的便是夫妻间的幸福和谐生活:
女曰鸡鸣,士日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兔与雁。
宜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这儿的"鸡鸣"和"昧旦"是古代的两个时段,鸡鸣相当于现在的1点至3点;昧旦在鸡鸣后,相当于3点到5点。第一节诗是小两口儿床上亲热的谈话。女人说:"才是鸡鸣时,天还早哩,咱俩儿再躺一会儿",男的说:"不对吧,该是昧旦了。得起来了,趁天没亮,我得去射凫射雁。"女人说:"还没到昧旦,才是鸡鸣。"男的说:"是昧旦了。","那咱打赌!你看看外边,看看星星,看是谁对。"小两口儿从热被窝出来,揭开窗帘-看,哇!外面星光灿烂。女的说"还能躺一会儿。别起来,再躺一会儿么!"于是两个人就安心躺下了,男的就对女人讲用绳箭射凫和雁的故事,女的就听男人讲用绳箭射凫和雁的故事。
八、遭遗弃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当然,古代的婚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婚姻道德等方面),直接产生的流弊就是大量弃妇诗的出现。如《邺风·柏舟》,《邺风·日月》,《邺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篇都是《诗经》中的弃妇诗。我们来看一下《氓》这首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首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女子受到虚情假意的欺骗,与他结了婚,婚后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惨遭遗弃,女子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折磨与痛苦。全诗融叙事、抒情与议论为一体,将被弃妇女的怨情和心理,描述和刻画得楚楚动人,展示了当时社会部分妇女的悲剧命运。此诗最为感人之处是贯穿于全诗的"情",如初识时的缠绵之情,允婚后的渴望相聚之情,婚后的奉献之情和被弃后的痛悔之情等,形成了巨大悲剧美的效果,艺术感染力强。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它不仅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的诗意美感,比起我们现代婚恋作品充斥着低俗的肉欲,总不免让人产生无尽的追恋和精神的皈依感。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