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下午,继畅销四百万册的非虚构作品《皮囊》之后,暌违八年,蔡崇达携长篇小说新作《命运》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新书首发暨研讨会,本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和广州出版社联合出版。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阎晶明,以及贺绍俊、潘凯雄、陈福民、张柠、梁鸿鹰、何向阳、李舫、付秀莹、张莉、林秀美、石一枫、徐刚、杨庆祥、丛治辰、行超、李壮等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由诗人、学者吕约主持。
蔡崇达
蔡崇达是从广州起步的作家,他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广州的媒体,他说自己受益于大湾区的活力和包容,把广州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乡,并以此为骄傲。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刘炬培表示,从广州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蔡崇达,“也是我们广州本土的作家,广州应该为有这样一位著名作家而感到自豪”。
李敬泽
蔡崇达由现象级作品《皮囊》为读者所熟知。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透露他在为《皮囊》写序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这本书可以如此畅销,甚至像《平凡的世界》那样成了很多人的人生之书和信念之书。对于蔡崇达的新作《命运》,李敬泽认为读者可以在其中找到我们生命里、我们精神中一个几乎没有被充分言说的底部逻辑,“让我们领悟到支配着、支持着、激励我们祖先的那些东西,实际还在激励着、支撑着我们的生命。”
李敬泽表示,真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的艰难困苦的时候,支持我们的未必来自书,而是来自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特别基本但又特别坚韧顽强的信念,而蔡崇达通过《命运》中的主人公阿太很好地展现了这种信念。“我觉得崇达是要让这些无声的信念、让这些无声的信念所植根的长久的澎湃的生命力获得声音,能够有一个言说。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也许这本《命运》真的是一个不同于贝多芬的,是一个关于中国的、普通的、最基本的或者说涉及我们中国人生命根性的一本书。”
贺绍俊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观察到,《命运》中的阿太体现了一种对死亡的自然的开放的态度,甚至达到了无喜无悲的境界,这种来自海边的难以把握的生死命运,和中原文化中对于死亡“哭天抢地”的态度完全不一样。“蔡崇达把命运的非喜剧性的纯自然性呈现出来,把死亡的悲剧性、喜剧性都滤化一下,呈现一种超越性。”
石一枫
作家石一枫说,作家应该追问生活、人物、历史之上更高的东西。对于中国人而言,可能某种意义上来说,最重要的词也许就是命运,蔡崇达作为一个小说家去直面这个核心命题,是非常了不起的。
潘凯雄
刘德华为新书发布发表视频讲话
《命运》的魅力是真正回到文学本身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命运》讲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人间故事,“阿太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女性,我们不太清楚她上过什么学?在旧社会怎么过来的?知识储备是哪里来的?不知道。但是她说的话做的事都能上升到普遍的人生哲理。”而读者不在乎她有什么社会身份,也不去追问她的知识储备,觉得她应当如此,这是小说非常有趣的部分。这种原创的绵密细致的叙事风格,涉及对于生和死、灵魂有无等等的探讨,包含着独特且不可复制的地域文化内涵,阎晶明认为将为大家带来很多启示。
广州新华领导视频发言
《命运》是一部打破小说定法的作品
丛治辰提出,蔡崇达通过这本书重新定义了命运,“使得《命运》比中国当下任何一部小说都更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作家、《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则表示《命运》颠覆了她以往对长篇小说的阅读经验,用阿太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物,对命运这样一个宏大、永恒的主题进行探索,是一种以小搏大的做法。“那种包容、平和、无喜无悲,跟命运握手言和的姿态非常打动我。”她还认为《命运》的叙事非常的举重若轻,有很多闪闪发光的金句,像珍珠一样的金句也给了这部小说巨大的光芒。“这部小说是有飞翔的姿态,不是匍匐在人间大地上写人间烟火,总能从滚滚红尘中飞翔起来。当你真正认真咀嚼消化以后,它神奇地参与了你精神骨骼的构建。”
阿太是中国当代文学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跟何向阳都表示书中展现的对于女性心理的把握让人叹为观止,“在男作家中,真正以女性为第一讲述人的这种口吻‘我’来结构小说的,我觉得寥寥无几。”而阿太这个人物形象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