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第页祠堂牌匾书写格式
匾额习俗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商铺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均可称匾额。在历史长河中,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超群的书法艺术,与宏伟壮丽的建筑相互辉映,成为建筑中不行分割的部分。同时,匾额作为一种生活技艺习俗,也形成了肯定的惯制和表现形式,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帝王将相与黎民百姓共享、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共有、大陆与台湾地区共存的、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习俗。
一、基本信息
(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匾额习俗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在中国的神州大地上便到处可见匾额或庄重,或雄浑的身影。从汉族的亭台,到客家的楼阁,从内地的院落,到台湾新竹光绪皇帝颁赐匾额的城隍庙,从如今都市里老字号,到现代新农村的小楼房,它们润物无声,亦情亦景,成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习俗。
上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得天独厚的地理及人文优势,传承着包括匾额习俗文化在内多种的文化遗产。就地理位臵而言,上海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地处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交通便利,腹地宽敞,地理位臵非常优越。全市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南北长约120公里。上海是大部分地区位于坦荡低平的长江三角洲平原,
水网密布,西南部散见小山丘,平均海拔高度约四米。地势呈东高西低走化状。正因为上海东南形胜、坐拥四方地利,造就了其优良的人文环境,汇聚了东西南北、古今中外文化资源的精华。目前上海仅名人故居、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就有100多处,有130余处国家和市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尤其在人文特色浓郁的徐汇区,各色展馆林立。翰林匾额博物馆现藏有匾额一千零六十方,是讨论、爱护、传承匾额这一中华文化习俗遗产极为宝贵的材料。正是由于上海在文化上这种有容乃大的精神,在近200年的开发兴盛过程中,始终吞吐着来自四周八方的文化,聚焦着越来越多海内外人士的目光,促使匾额这一中国传统习俗文化的奇葩在上海得到了很好的爱护与连续。
二、项目说明
(一)分布区域
匾额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分布范围也是极其宽阔的。几乎在汉文化分布的地区,都能觅见匾额的踪影。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各个地区都有悬挂匾额的习俗,如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等;而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也因为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而可见匾额的踪迹,如在云南“沐府”金碧辉煌的殿堂楼阁上,就挂有十余块历代皇帝御赐的匾。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御赐寺名、匾额成风。蒙藏地区凡闻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几乎都有清廷皇帝御赐的寺名和匾额,以示朝廷的重视和关怀。在台湾地区,中国历代帝王的题匾也特别丰富,如明代宁靖王为台湾台南关帝庙所题亘古一人匾额,新竹的城隍庙还有光绪皇帝颁赐“金门保
障”匾额,证明白海峡两岸自古以来的不行分割的中华血脉。
匾额除了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就连与中国一衣带水,比邻而居的国家,如日本、越南、韩国等国,也都受到了匾额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汉文化传到了这些国家。而作为汉字的载体,匾额自然也随之传到了那里。日本国从奈良时代就受到了五台山佛教的影响,圣武天皇仿效中国武则天赐额五台山大华严寺的圣举,也曾将大华严寺的匾额挂在日本国东大寺的南大门上。在越南河内的文庙内,悬挂着一排排写满汉字的匾额。匾额文化也深深地刻入韩国的历史和文化当中,他们书院和寺庙都悬挂着用汉字写成的匾额和对联。
(二)历史渊源
秦汉初现:匾额在中国建筑物中历来占有“点睛”的重要地位,其习俗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匾额产生的准确年月难以考证。在《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中,已经消失了“秦书八体,六曰署书”的记载,可以推想可能在秦代,甚至更为久远的年月,在“阿房宫”这样宫阙或是一般百姓的楼宇之上,或许就已经消失了匾额的身影。匾额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汉高六年(即公元前200年),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因此,匾额习俗的正式形成,至晚应在西汉,宰相萧何亲自题写“苍龙”、“白虎”二匾之时,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匾的本义,依据《说文解字》的记载:“扁(匾),署也,从户册,署门户之文也。”可见,匾额最早的功用,是命名建筑,署门户之名,亭台楼阁,配以恰当的名称,既提升了建筑整体的风貌,又展现了主
人的心境意趣,于是从西汉起匾额就开头融于人们的生活,在后来岁月的进展中,匾渐渐演生出诸如镌刻书法、称颂功德、字号招牌等功用,起着协调人际、励精图治、促进商业等作用,慢慢成为一种生活的习俗、生活相。这种习俗,不仅需要文人雅士的书法艺术、言辞匠心,而且依靠民间手工艺人的精雕细作,是文人才智与民间技艺两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因此,朝野上下,上至帝王,下至黎民,匾额皆成为其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习俗。
明清盛行:社会进入到明清时期,匾额已经是非常盛行,形制也
已经相当的完备,从斋堂雅号到官府门第,从修身立志到旌表贺颂,匾额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匾额的记载也丰富相近,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特地论述联匾,此外在各地方志以及中央政府的钦定则例中都不同程度的消失了关于匾额的记载。明清时期,匾额作为官府以及皇室的一种表彰的方式,渐渐成为一种礼俗,担当礼仪规范的功能。清朝律例规定,进士及第、孝子节妇和有贡献之人,各级政府都可以以匾额的形式对其功绩、德行进行表彰。在今日台湾的一些古建筑上,如大天后宫、城隍庙等,都可见中国历代帝王尤其是明、清皇帝封赠的匾额。它作为一种传承性跨时空传承的习俗,更是证明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行分割的一部分。民间赠匾礼俗中,则尤以赠祝寿匾为典型,这与当时社会尊崇长寿养生的价值取向有关。清朝律例规定匾额作为一项特别的旌表物品赏赐给寿民,无形中使得这种官方形式自然而然地转向民间,进而被广泛运用到祝寿之中。
当代连续:时至今日,匾额的习俗作为一个国家的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依旧在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匾额同样发挥着字体乐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