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博士毕业后,伍德沃斯继续对生理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心脏、胃的运动、糖类的代谢作用、神经的电传导、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反射活动等。至1902年,他在纽约市的哥伦比亚-贝卢伏医学院任生理学讲师三年,其间于1900年夏天短期访问英国爱丁堡大学,与英国生理学家沙弗(EdwardSchafer,1850—1935)进行合作研究。1902年,伍德沃斯受英国著名生理学家谢灵顿(CharlesScottSherrington,1857—1952)的邀请赴利物浦大学生理学实验室共事,并成为谢灵顿的研究助手。受到谢灵顿的邀请,这本身就是一项殊荣,因为谢灵顿可以说是当时全世界最著名的生理学家,这也反映了伍德沃斯在生理学方面的成就及其被认可的程度。一年后,谢灵顿甚至邀请伍德沃斯永久地留在他的实验室,从实验心理学和脑生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开展研究工作,从而使伍德沃斯又一次面临职业选择的关口:接受谢灵顿的邀请,意味着伍德沃斯将成为一个生理学家而不是心理学家。恰在这时,卡特尔邀请伍德沃斯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任讲师。权衡之后,伍德沃斯还是决定回哥伦比亚大学,并在这里度过他充实而同样富有成效的心理学家的一生。
由于伍德沃斯在生理心理学方面的造诣,耶鲁大学的赖德(GeorgeTrumbullLadd,1842—1921)邀请他合作修订自己于1887年初版的《生理心理学》教科书,由伍德沃斯负责修订有关生理学及生理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赖德自己负责修订其中更富哲学味道的内容,并于1911年出版修订版,改为赖德和伍德沃斯合著。按波林(EdwinG.Boring,1866—1968)的记述,这本书至1934年还是心理学内的标准教科书,足见其影响之广泛和深远。
1921年,作为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的结果之一,伍德沃斯出版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至1947年出到第五版。同样,作为讲授心理学流派课程以及作为他自己关于心理学史研究和思考的结果,伍德沃斯又于1931年出版《现代心理学流派》一书,并于1948年全面修订,出版第二版。在去世前不久,伍德沃斯还与他人合作,对这本书进行修订,并在他去世后出版新的修订版。
像伍德沃斯这样一个对心理学及其历史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人,自然会在心理学界及整个科学界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普遍的赞誉。他在191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24年,他又当选为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ResearchCouncil)中人类学和心理学分会(DivisionofAnthropologyandPsychology)的主席。1931年当选为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ocialScienceResearchCoun-cil)主席。此外,伍德沃斯一生还接受了包括他的母校安默斯特学院以及由他母亲创立的伊利湖学院等多所院校的荣誉博士学位。他一生有过两次退休的经历,第一次是在1945年,但退休后,他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直到1958年89岁时第二次退休为止。
伍德沃斯于1962年7月4日在93岁高龄时去世。由于长寿的缘故,他的去世还带有一层附加的历史意义。我们知道,伍德沃斯是詹姆斯和卡特尔的学生。不仅如此,他还与冯特(WilhelmWundt,1832—1920)、霍尔、闵斯特伯格(HugoMünsterberg,1863—1916)、屈尔佩(OswaldKülpe,1862—1915)、让内(Pi-erreMarieFelixJanet,1859—1947)、皮尔逊(KarlPearson,1857—1936)、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等这些心理学初创时期的先辈人物有直接的联系。至20世纪60年代时,不仅这些先辈人物都早已仙逝,而且,与这些先辈人物有过直接联系的其他人也都已不在人世。所以,随着伍德沃斯的逝世,心理学的新世界与旧世界在人事意义上的联系彻底断裂了。
这里翻译的这本《动力心理学》,与上述著作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特别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内容,以伍德沃斯1916-1917年度应邀在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面向公众的讲座为基础,而不是以大学教科书的形式完成的,因此不受教科书形式的束缚而有更大的思想自由的空间。伍德沃斯利用这个机会整理并表达了他自己关于心理学的系统的观点。为了整体理解伍德沃斯的系统的心理学观点以及作为这个观点的表达形式的《动力心理学》一书,就必须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关于这个背景,应该主要指出以下两个方面。
关于这个背景的第二个方面,正涉及动机或动力的概念。在西方心理学史中,动力心理学(dynamicpsychology)这一名称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广义上指20世纪或更早时期以来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长盛不衰的一种理论思潮或思想倾向,即试图从动力或动机的角度来理解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这种含义的动力心理学,实质上与动机心理学同义,包括历史上多种涉及动机问题研究的心理学体系,如麦独孤(WilliamMcDougall,1871—1938)的策动心理学、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勒温(KurtLewin,1890—1947)的场论、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以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当然也包括伍德沃斯的动力心理学。二是专指伍德沃斯的动力心理学思想,因为伍德沃斯明确地用“动力心理学”这个名称来表达他的体系心理学思想。实际上,伍德沃斯对动机或动力问题的思考始于学生时代。在他与桑代克同学于哥伦比亚大学时,二人常在一起讨论,其中主题之一就是动机问题,并立志要建立一种“动机学”(motivology)。从这个背景看,《动力心理学》可算是对他的这个早期志向的一个实现。
概而言之,这本书在关于行为的上述一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为的两个基本变量,即机制(mechanism)和驱力(drive),并认为,有了这两个变量,就可以完满地解释全部行为现象。其中,机制是联结的结构,亦即从刺激到反应的具体构造关系,它回答的是关于行为之“如何”的描述性问题;驱力是激活或推动机制的原动力,它回答的是关于行为之“为什么”的机能性问题。机制是驱力得以满足的外在行为方式,驱力则是激发机制的内在条件。在这里,伍德沃斯指出:刺激并不是引起某一特殊反应的全部原因;有机体及其变化着的能量、有机体现在和过去的经验等,也对行为反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对这种决定作用的理解,构成伍德沃斯心理学思想的核心。
关于伍德沃斯对行为的机制与驱力及其关系的理解,他的学生海德布莱德(EdnaHeidbreder,1890—1985)曾给出的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法,非常有助于说明伍德沃斯的思想,引述如下:“甚至象[像]装有弹药的炮这样的机械,其动作也不是仅由刺激(启动触发器)决定的;炮的结构和它储存的能量(药粉),也必须考虑进去。人类有机体象[像]装上弹药的炮一样,与启动触发器相应的刺激在引起动作时是必需的;但是动作的性质既决定于引起这种动作的刺激,也同样决定于有机体本身的结构和条件。”[6]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通论心理学思想史,并在这个线索中说明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的经验科学诞生的背景、条件、趋势等。第二章在学理的意义上讨论心理学的问题和方法,并在这个背景中引出作者自己系统的主张,即“动力心理学”体系,及其基本问题,即“机制”和“驱力”。第三、四两章分别考察人类先天遗传的能力和后天习得的能力,并以此为动力心理学提供一个关于人性存在的本体论基础。第五、六两章主要从发展的视角讨论机制和驱力的形成及其关系。其中,第六章专门考察作为发展的特殊形式的创新性问题。第七、八两章具体应用动力心理学的原理分别考察异常(或变态)行为和社会行为,并由此体现动力心理学作为体系的逻辑完备性和作为理论的实践解释力。
本书的翻译,初稿是由当时在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的高冰莲女士完成的;其后,由我的博士生邢雷雷参照原文做了系统的校订和修改;最后,由我润色定稿。在此,对他们的付出和辛苦表示感谢。当然,文责须我来负。译文中不当或错误处,敬请读者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