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心为上:一切管理学都是心理学杂谈

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精华在于“攻人之心”。它们研究的都是如何攻心,这其中,霍桑效应和巴纳姆效应是绕不开的,它们两个既是心理学案例,又可以转化为管理学谋略,都是“攻心为上”之术。其中,巴纳姆效应由心理学家福勒提出,和霍桑效应简直如同孪生兄弟,“长相”难以区分,只是有些微妙的“性格”差异。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说的是:当人们用一些宽泛的、模糊的用语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就会对号入座,认为所说的就是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即使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再进一步,如果在这些描述中有些是正面的、褒奖的,有些是负面评价,那么,人们更愿意认同和聚焦于那些听起来舒适的“好话”。

后来人们又以著名的马戏艺人巴纳姆的名字将这样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因为这位艺人曾经说,他的表演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巴纳姆效应让人想到三样东西:

第二个是心理催眠,无论是被动的诱导式催眠,还是主动的自我暗示催眠,它们的积极方面都在于,通过令人轻松愉悦的言语,以及令人兴奋满足的定位描述,使人进入自适和自信的心理状态。

第三个是算命。事实上,“星相效应”正是巴纳姆效应的别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王将相、传奇名人,从他们出世到建功立业,要么必有神迹显灵,要么必遇算命高人,以泄露天机的方式指点迷津。

战国时期的蔡泽,有口才,有谋略,但在很长一段时期穷困潦倒,后来他去见了当时的相术大师唐举,唐举风趣地说:虽然您颜值堪忧,但没关系,因为但凡圣人一般都是不可貌相的,所以放心去折腾吧,您命中必有四十三年的荣华富贵。其后,蔡泽果然在秦国历任四朝为相,虽有仕途波折,但也得富贵终生。

种种类似的玄妙事件,究竟是后人添枝加叶、编排类似故事来为名人们增加传奇色彩,还是其中真有事实成分,已不得而知,但大众更愿意相信后者。因为人们更喜欢的故事是:一个有能力、有潜质的高人,却在一段时期内处处碰壁、缺乏机遇,斗志渐渐削弱。就在此时,算命高人的话语给了他一针强心剂,让他重建信心,相信自己注定会成为某种人、成就某种事,然后对前途充满希望地去拼搏,而机遇也水到渠成地出现了。

正如心理研究者们对“心想事成”这个用滥了的词语作出的新解,使它从一个祝福句子演变成一种可实操的心理策略——通过“心想”,然后“事成”。也就是对某一件事,要敢想、常想,想得强烈而坚定,让这种“想”时时刻刻与你同在同行,你的一切行动都围绕着它运转,成为你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想做时是在做这件事,不想做时还是在做这件事,那么你的愿望就一定会达成。

另一方面,算命先生是靠话术吃饭的。他们的话术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语言的伸缩弹性;第二,意义的模糊含混性。这就为预言占卜的话留出了许多解释空间,怎么理解都行,怎么都能靠得上。比如对运势的描述会说:你的人生经历过不少岔路和坎坷,经常身不由己,但关键时刻又总能做出正确选择,甚至会有贵人相助。或者对性格的描述:你是个表象沉稳的理性的人,但内心又有着自由奔放的感性力量。

坦率地说,这些都属于“无用的废话”,因为大多数人的性格都绝不简单,更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复杂多面体,所以在那些性格分析的套路中,由于混合了多面性格,混合了日常表现与潜意识欲望,所以会发现“总有一款适合你”,总有那么一两句比较吻合。同时,正因为人性格的多面性与不稳定性,再加上世事无常,人们在面对各种境遇时的选择,也就充满了随机偶发性,那些说人生“有危机也有转机”的套路,当然也就听起来都有对的地方了。

信息遴选与心理暗示

话术套路虽相似,但关键还在于察言观色、活学活用,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功夫所在,因此,真正高明的算命先生少之又少。他们先是抛出各种模棱两可的表述,然后闪烁其辞,观察对方反应,一旦发现对方在哪句话上有感触有回应时,便立即作出判断和定位,顺着这个方向继续布局。

更准确地说,算命其实是一个双向试探合作的过程:算命先生列出一批模糊信息,将人们更喜欢的、更希望听到的内容隐藏其中,至少最后是要以“希望”、“转机”作为收束;被算命的人也在有选择地从中摘取自己更喜欢听的、更希望听的。人们去算命,去完成这种“合作”,最终是要获得一种释放与慰藉。哪怕是暂时的,哪怕是自欺欺人的。

因此,每一次算命过程都很像是一次心理治疗,也很像是一次巴纳姆效应的案例。

巴纳姆效应蕴含的道理,绝不仅仅是“好话人人爱听”这么简单,而是提醒我们,人对于别人传递的信息,有一个主动筛查遴选过程;对于自身,也有一个“成为别人眼中的更好的自己”的正向心理暗示过程。

我们可以将巴纳姆效应运用在别人身上:人们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有能力的人、特别的人,或者是有潜力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如果你在言行中有意识、有技巧地埋伏下“你很好”、“你很特别”或其他正向评价与期许,对方就会下意识地顺着这种倾向去表现、去做得更好,迎合你的期待。

我们也可以将巴纳姆效应运用在自己身上:预设一个理想的目标、愿望、状态,相信自己可以达成,然后不断加强暗示,坚定信念加上科学操作,就会渐渐成为希望的自己。在这个层面上,巴纳姆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完全可以打通的。

运筹“心里”的价值

霍桑效应和巴纳姆效应一旦结合,那就进可攻退可守,自己的心、他人的心,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运筹“心里”,决胜千里,在自我管理和企业管理中收到奇效。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大层次,从低到高排列,分别是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及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在实际生活中,生存需求看似是压倒一切的,但是人们内心深处希冀的被爱、被需要、被肯定,总是如影随形。

在巴纳姆效应中,则通过进一步的激励、暗示与正向引导,使霍桑效应的效果升级,使员工相信自己是一位潜在的高手和强手,并有可能在这种激励下完成能力的提升。

在笔者制定的新方案策划中,就包括对霍桑效应和巴纳姆效应的综合运用:

譬如管理层全覆盖式与所有员工谈心,除了释放情绪,凝聚人心,也借机全面调研员工的兴趣爱好;之后在每个员工生日时,都会送出专门契合其需求的礼物,务求使其有惊喜感,感受归属与关爱。

譬如建立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奖赏机制。

譬如对于一些实力优秀但个性较强或一些具有潜质但长期缺乏热情与主动的员工,管理层在与其他员工谈话的环节中,故意隐约地传达出对这些“潜力股”的褒奖信息,比如某某某很优秀、很有独立创新精神、有能力推动公司发展等,让这些内容通过第三人进行传播;进而让这些优秀员工参与到公司管理和某些重要事项中,激发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下)

THE END
1.心理学中的效应简单解读(r12笔记第24天)51CTO博客心理学中的效应简单解读(r12笔记第24天),如果你看很多宫廷剧,会看到里面的勾心斗角,看悬疑剧,很多时候都是心理的碰撞和较量,而如果回到工作生活,https://blog.51cto.com/u_5646435/3177402
2.人的思维谬误与心理学效应心理学规律会被随机性事件打破人的思维谬误与心理学效应 启发法 用一个容易的问题代替难以回答的真正问题。这个容易的问题的答案就是对真正问题的启发,但启发经常和真正的答案差得很远,而人却往往把启发当成了真正问题的答案。 接下来介绍和启发法相关的心理效应和谬误。每一个谬误都会注明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而用以启发的简单问题是什么。https://blog.csdn.net/hebtu666/article/details/104078631
3.30个实用心理学效应这应该是大家最熟知的一种心理学效应了,这种效应在职场中非常常见,简单的举个例子就是当大家都在加班的时候,你也会不自觉的跟着加班,当所有人都小声说话的时候,你也会跟着小声说话,这就是破窗效应带来的团体惯性。而我们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行为是否是自己想做的,还是跟着团体惯性走的。 https://www.jianshu.com/p/9dc96720256d
4.关于心理学的一些知识1福勒效应(forereffect)这是一种心理学现象1、福勒效应(forer effect) 这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于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很多算命、占卜、星座等就是利用了这种现象而广泛传播。 https://xueqiu.com/8224662622/121172201
5.算命十余年,讲讲从算命是不是心理学。心理学文章我道号旭阳,籍惯山东泰安,学易十载有余,机缘巧合下受益于恩师子和居士,从此着迷于命理玄学,在恩师的指导下,学周易,测风水,背甲子,断吉凶祸福。出师后,到处漂泊,为人推运断命。 为了能让大家更容易领会和八字的玄奇,我会尽量的通过我这十年来积累的一些案例,来深入浅出地剖析一下八字命理的科学性。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31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