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络理论来分析,腧穴从属于经络,它是通过经络系统与体内的脏腑和有关部位相联系。形式上,腧穴与经络是点与线的关系。这些点有的直接与经脉相通,有的与其支而横者的络脉相通,位置有深有浅,区域有大有小。如位于四肢末端的穴位较小较浅,位于大关节附近的穴位则较大较深。《内经》称腧穴为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处,即指腧穴为经络气血集散之处,这是腧穴输注气血的特点。
腧穴部感觉、色泽和形态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脏腑经络的病变。其主要表现在压痛、酸楚、硬结、隆起、郁血、松陷等。明代张介宾于《内经》:留瘦不移,节而刺之的注解中说:凡病邪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指四肢关节)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结聚,当是指皮下硬结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限定在四肢,更多见于躯干部穴位。它既可反映局部软组织的疾患,还可反映脏腑病症。如肺脏病症常可在中府、肺俞、膏肓俞等穴出现压痛;冠心病病人可在神堂出现压痛;胃下垂病人常在足三里处出现条索状物,中脘处出现结节,胃俞处出现凹陷等。要据穴位能反映脏腑病症这一特点,近代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穴位,如在小腿外侧部的足三里和上巨虚之间找到反应阑尾病变的阑尾穴。近人还应用了穴位温度测定、电学测定、光学测定等法,以进一步探索研究腧穴和脏腑及其疾病的关系。
明汪机《针灸问对》说:经络不可不知,孔穴不可不识。不知经络无以知气血往来;不知孔穴无以知邪气所在。知而用,用而的,病乃可安。指出了经络与穴位的关系及其重要性。针灸等法都是通过作用于腧穴而实现的,它基于经络腧穴所具有的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功能。针刺穴位时所出现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传导感应功能的具体表现。《素问五藏生成》解释穴位的特点时说: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针灸等法就是通过穴位来调气,以补虚泻实,扶正祛邪。针刺穴位首先接触到卫气,其次到营气,再次到谷气,到达谷气即出现应有的感应。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主要是指谷气。《千金翼方》说: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穴位是通过经络而与人体各部发生联系,能引气远入而治疗有关病症。近代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证明,针刺穴位所起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的,除对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影响外,还对内分泌、呼吸、血液循环(包括微循环)、消化、排泄、防御等系统的功能以及体温与物质代谢等方面的调节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诊断疾病大夫可以通过腧穴反映病症,并且协助诊断。
预防疾病通过针灸、艾灸、拔罐等方法对腧穴的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近治作用所有腧穴主治作用都有相同的特点。所有腧穴都能治疗所在穴位以及邻近部位、器官等疾病。
远治作用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就是远治作用。在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治疗本经及远隔部位的疾病。
整体治疗作用针灸或按摩某些穴位,可对某方面病症起到整体性的调治作用,进而治疗全身疾病。
特殊作用指某些腧穴所具有的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而言。
养生保健作用穴位可以调整肺腑、气血、经络,让人产生自我修复。不用吃药,甚至不用花钱就能让人恢复健康。
一、诊断作用
人体有病时就会在腧穴上有所反应而做为针灸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过敏压痛,有时并可在五至八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
因此,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局部肌肉的隆起,凹陷坚实虚软程度,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等来协助诊断。
近来,在利用腧穴协助诊断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如耳廓中耳穴的测定,对原穴用导电量的测定,对十二井穴用知热感度的测定等等。通过仪器对这些腧穴的测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为协助诊断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治疗作用
①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均能治疗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诸穴,皆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皆能治疗胃病等。
②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则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腕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颈部和头面部病症,同时,还能治疗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仅能治疗下肢病症,而且对调整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③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引起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例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砭石来砥刺放血,割刺脓疡;或用热熨、按摩、叩击体表;或在体表某一部位用火烤、烧灼等方法来减轻和消除伤痛。久之,逐渐意识到人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就是腧穴发现的最初过程。
我国最早的经典医籍《黄旁内经》一书,便论及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从而为腧穴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针灸甲乙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该书集晋代以前针灸学之大成,为腧穴学理论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针灸学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针灸工作者对腧穴的作用以及一些规律性联系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有效腧穴,使腧穴学得到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此外,还对穴名、拼音以及经穴的数目和排列顺序等的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切对腧穴学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和理论的充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分述如下:
1.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这些腧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经穴随着人们的医疗实践,也经历了一个由少至多的过程。《灵枢本输》篇在五腧穴上冠以所属脏腑之名。《素问气府论》统计腧穴数目上冠以诸经脉气所发者字样,说明《内经》为腧穴的分经已奠定了基础。从其经文来看,虽屡有三百六十五穴之说,但实际上其所载有穴名者仅一百六十穴左右。《甲乙》用分经分部方法详载穴名、穴位,共得三百四十九穴。《千金翼》所载与《甲乙》相同。到《铜人》、《发挥》等书时才有所增加,其穴名数达到三百五十四穴。而后《大成》已载有三百五十九穴。《逢源》一使经穴总数达到三百六十一穴。现将历代具有代表性针灸医籍及所载经穴总数汇表如下。
①《铜人》、《发挥》增加单穴2:灵台、腰阳关系出自《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双穴3:膏肓俞、厥阴俞系出自《千金方》;青灵出自《圣惠》。
②《大成》增加双穴5:眉冲出自《脉经》;督俞、气海俞、关元俞均出自《圣惠》;风市出自《肘后》。
③《逢源》增加单穴1:中枢;双穴1:急脉;皆出自《素问气府论》王冰注。
2.奇穴
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其有奇效,故称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以外,故又称为经外奇穴。《灵枢刺节真邪》称奇输。它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明确位置,且有名称的称为有名奇穴;一些仅有明确位置,但尚未定名的则称为无名奇穴,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为数较少。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
历代文献有关奇穴的记载很多,如《千金方》载有奇穴一百八十七个之多,均散见于各类病证的治疗篇中。《奇效良方》(简称《奇效》)专列奇穴,收集了二十六穴。《大成》便专列经外奇穴一门,载有三十五穴。《类经图翼》(简称《图翼》)也专列奇俞类集一篇,载有八十四穴。《针灸集成》(简称《集成》)汇集了一百四十四穴。这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
奇穴的分布虽然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虽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有的奇穴并不指某一个部位,是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有些虽名为奇穴,其实就是经穴,如胞门、子户,实际就是水道穴;四花据《针灸聚英》(简称《聚英》)指出就是胆俞、膈俞四穴;灸痨穴据《聚英》指出就是心俞二穴等。
3.阿是穴
就阿字而言,《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会阿的一声,故名为阿是。阿是之称见于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因其没有固定的部位,故《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简称《玉龙经》)称不定穴,《医学纲目》称天应穴。其名虽异,而其义皆同。溯本求源乃始自《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腧。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是以痛处为穴,直接进行针刺或艾灸,有的往往有比较固定位置的效果显著。
《灵枢五邪》说: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缪刺论》也说: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还说: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说明或痛、或快、或有特殊感应之处,都有阿是之意。近代又称压痛点、压敏点,但不一定是阿是穴。有的经穴或奇穴亦以压痛取穴。如《灵枢背腧》: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说明取经穴时,也可按压痛点取穴。又如奇穴中的阑尾穴、胆囊穴等,莫不以所在的一定部位上再以压痛,或特殊感应为准而刺之。就是说经穴或奇穴,亦可应用阿是之法取之,但应与阿是穴相区别,不能混淆。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以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两方面。
1.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张介宾《类经》注说: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说明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过敏,有时并可在第五至第八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可以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因此,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局部肌肉的坚实虚软程度,并审其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来协助诊断。这就是《灵枢官能》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以及《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的具体运用。近来,在利用腧穴协助诊断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如耳廓中耳穴的测定,对原穴用导电量的测定,对十二井穴用知热感度的测定等,通过仪器对这些腧穴的测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为协助诊断增添了新的内容。
2.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指出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所,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腧穴防治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腧穴在防治疾病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1)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主治作用的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均能治疗胃病等。
(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同时能治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病证,而且对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3)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内关又可使之恢复正常。此外,腧穴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人体中腧穴是相当重要的穴位,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腧穴是一类穴位的总称,腧穴的各有自己的位置,腧穴的定位是否准确决定了,利用腧穴来治疗疾病的效果。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四种。下面小编和朋友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几种方法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杨上善说:以此为定分,立经脉,并取空穴。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伸直,以中指端为准)也为七尺五寸。
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兹分述如下:
1、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二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俯首显示最高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等。在两骨分歧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分歧处取巨骨;胸骨下端与肋软骨分歧处取中庭等。此外,可依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为标志取背腰部腧穴。
2、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又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取肩髃时应将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当肩峰与肱骨粗隆间出现二个凹陷,在前方小凹陷中是穴;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取养老穴时,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当尺骨茎突之桡侧骨缝中是穴等等。这些都是在动态情况下作为取穴定位的标志,故称谓活动标志。
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一般有下列几种:
1、中指同身寸此法源于《千金方》。《外台秘要》(简称《外台》),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一寸。宋代《圣惠》提出: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云一寸。后人大多以此为准,所以称中指同身寸或中指寸。《针灸大全》(简称《大全》)更具体地说明:大指与中指相屈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夫,扶的意思。《礼记》注:辅四指曰扶。此法亦出自《千金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也就是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故明代张介宾之《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长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则人瘦而指长,人肥而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可见不能离开骨度分寸而只用指寸。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食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上,就是本穴。又如风市,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之处就是本穴。此外如垂肩屈肘取章门,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等。这些取穴方法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小编特别提醒:因为腧穴有通表理的作用,内在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可以反应于体表腧穴,相应的腧穴会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凹陷等反应。因此,我们利用腧穴的这些病理反应可以帮助诊断疾病。
随着人们对科学治疗的方法的认识,很多人在疾病方面,已经认可了很多的西医治疗方法,不再选择药物治疗方法,像一些穴位治疗法,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学习一下,腧穴定位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1)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耳后两完骨(乳突)间9寸。
(2)胸腹部: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9寸,歧骨至脐8寸,脐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5寸;两乳头间8寸。
(3)背腰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6寸,大椎至尾椎共有21椎。
(4)上肢部: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5)侧胸腹部:腋至季胁(第11肋端)12寸,季胁至髀枢(股骨大转子)9寸。
(6)下肢部: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上缘)18寸,内辅骨下缘(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13寸,髀枢至膝中19寸,臀横纹至膝中14寸,膝中至外踝高点16寸,外踝高点至足底3寸。
2.自然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两乳中间取膻中;活动标志: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手指为标准。
(1)中指同身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以上就是几种腧穴定位吧,主要是针对我们的骨头,再有关于骨折的状况下,腧穴定位法,已经变成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他的方法比较简单,并且见效快,对身体的康复和恢复有一定的作用,所以不能够认可这种治疗方法的患者,要对他们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积极的接受治疗。
经络腧穴学对于很多人而言是比较陌生的,经络腧穴学这种说法在中医中比较常见。身体内的诺是非常复杂的,但也可以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调理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想要更好的了解经络穴位,也要清楚经络腧穴学的意义。那么到底什么是经络腧穴学呢?详情了解。
1.定义
2.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所主病候,掌握腧穴的归经、定位及主治功效,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腧穴,了解现代对经络腧穴的研究进展与成果。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经络和穴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达到能够对病证辨经、进而辨脏腑,准确定取穴位,运用经络学说和腧穴防治疾病的目的。为今后学习掌握临床各科,尤其是《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学》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是学好针灸推拿学的关键所在。
3.理论
在针灸推拿学科中,经络和腧穴的理论是指导运用针灸推拿防治疾病最基本的最基础的理论,而且又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内容,经脉的循行路线和经脉的作用,穴位位置掌握的准确与否决定着临床治疗疾病的疗效。因此,《经络腧穴学》,它既是一门专业临床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针灸基本技能操作课。
心律失常,心脏病,冠心病,这些疾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所以平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好自己的事情,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遇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也不要想不开,否则危害的只能是自己的生命健康和自己的未来。
1腧穴特异性研究
关于腧穴特异性研究主要涉及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腧穴生物物理特异性、腧穴病理反应特异性、腧穴刺激效应特异性等几个方面。
1.1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
(一)腧穴与感受器
《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张介宾《类经》注说: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说明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过敏,有时并可在第五至第八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可以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因此,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局部肌肉的坚实虚软程度,并审其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来协助诊断。这就是《灵枢官能》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以及《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的具体运用。近来,在利用腧穴协助诊断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如耳廓中耳穴的测定,对原穴用导电量的测定,对十二井穴用知热感度的测定等,通过仪器对这些腧穴的测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为协助诊断增添了新的内容。
导读:中医推拿按摩方法之经络与腧穴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总结、积累、归纳、升华而成的系统理论,对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具有沟通上下表里、联系脏腑器官与通行气血的功能。《内经》认为: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具有行气血而营阴阳,儒筋骨,利骨节的生理功能。《内经》又认为:邪气侵袭人体,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才舍于孙脉;留而不去,才舍于络脉;留而不去,才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这是邪气通过经络从体表皮毛而逐渐里传入五脏六腑的病理过程。当然,通过经络的联系,内脏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如,肝阳上亢可见目赤、头痛;肺疾可见胸痛、咳嗽;心疾可见胸闷、心悸;脾疾可见湿困疲乏;肾疾可见腰膝酸软等。
推拿治病,尤其是对内、妇科疾病的推拿治疗,经络学说更具有指导意义。推拿时主要是根据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附近或按经脉循行部位上取穴,通过手法刺激,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如太阳头痛取风池;阳明头痛取合谷;胃脘痛取足三里;心痛取内关等。由此可见,经络腧穴对指导推拿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人体的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较为粗大的,分布较深且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亦称经脉。而较为细小的,经的分支,深浅部均存在,网络于经脉间的称为络,亦称络脉。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十二经脉(统称正经)和奇经八脉(统称奇经)是经络的主要部分(若十二经脉加任、督二脉即为十四经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会聚于体表的部位,这些部位大都处于人体经络循行的路线上,当针刺或指压、点穴后反应比较强烈,疗效比较显著。所以,每谈及经络也一定离不开腧穴。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是经络以穴位为据点;穴位则以经络为通道。例如,经络尤如火车的铁轨,穴位则为其线路上的一个个车站。而腧穴又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为分布于十四经上的腧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
温馨提示: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中国酒的种类和特性
凡是含有乙醇(也就是酒精)成分的饮料都叫酒。酒的种类很多,因其生产方法的不同、含酒精量的多少和商业上的习惯,所以分类方法和标准不一。若按商业习惯分,可分为白酒、黄酒、果酒、药酒、啤酒五大类;若以生产方法的不同来分,可分为蒸馏酒、发酵酒、配制酒三大类;若按酒精含量不同分,又可分为高度酒(40度以上者)、中度酒(40度以下20度以上)和低度酒(含酒精成分在20度以下者)。如葡萄酒、黄酒、各种果酒和啤酒,都属低度酒。现在市场出卖的39度以下的所谓低度白酒,实际上应该算作中度酒。我国比较习惯根据商业上的传统习惯给酒分类。下面分别介绍白酒、黄酒、果酒、啤酒和药酒的特性,以备读者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要选择,适量小酌。
白酒:是一种高浓度的酒精饮料,是用谷物或薯类为原料酿造的。它同果酒、黄酒的生产工艺不同,是用蒸馏法制造的,其酒精含量多在50~60度左右,就是现今市场上走俏的“低度白酒”,也多在30度以上。我国是世界著名的酒文化古国,在世界酿酒史上独树一帜。从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以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以五粮液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等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型繁多的白酒家族。白酒很讲究色、香、味,即清澈透明,醇香诱人,香型独具。酱香型酒的特点是醇香馥郁,香气幽美,回味绵长;清香型酒的特点是清香纯正,醇香柔和,余味爽净(如汾酒、西凤酒、衡水老白干等);浓香型酒的特点则是“香、甜、浓、净”四绝,芳香浓郁,回味余长(此香型的酒家族较大,且名酒较多,诸如五粮液、剑南春、沪州老窖、古井贡酒、洋河大曲、全兴大曲、双沟大曲等);另外还有一种米香型酒,其特点是蜜香清雅,落口甘爽,回味怡畅,如桂林三花酒。至于混合香型酒,顾名思义,其特点是一酒多香,无论是闻、品其香,还是回味其香,各有不同香味,如董酒。
黄酒:因其颜色而名之,又称老酒,是一种低度酒,酒精含量一般在15%到20%之间。黄酒也是用谷物酿造的。它与白酒的酿造方法完全不同,是采用压滤工艺生产的,因而较好地保留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葡萄糖、糊精、甘油、矿物质、醋酸、醛,酯等。据分析,黄酒可提供给人们的热量比啤酒和葡萄酒都高得多。黄酒中含有十多种氨基酸,大多数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而且是人体必需的。据测定,每升黄酒中的赖氨酸的含量,在中外各种营养酒类中最丰富,所以人们把黄酒誉为“液体蛋糕”。还由于黄酒酒精含量远远低于白酒等蒸馏酒,不但营养丰富,且具补血气、助运化、舒筋活血、健脾补胃、祛风寒的功能,所以医学上被广泛用于治病制药。如绍兴的加饭酒、状元红、即墨老酒等。
果酒:是以水果为原料发酵而酿成的酒。由于葡萄酒的产量、质量和品种、名声都远远超过其他水果酒,自然也就成为果酒类的代表。由于葡萄酒不经过蒸馏过程,它属于发酵酒类,因此较好地保留了鲜葡萄果实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同时在发酵和陈贮过程的一系列生化变化中,又产生了对人体非常有益的新营养物质。这些成分形成了葡萄酒的特殊风味,也构成了其营养性能。酒中含有醇、酸、糖、酯类,矿物质、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因此,适量饮用。非常有益于健康,不仅能滋补健身开胃和助消化,而且对心血管病、贫血、低血压、神经衰弱等症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葡萄酒酒精含量较低,一般在8~24度之间,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我国生产的葡萄酒大多在12度左右。
啤酒:是风行世界、老弱咸宜的营养饮料。啤酒是外文的译音。它传入我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啤酒是大麦发芽的辅料糖化后,加啤酒花和酵母发酵而制成的。啤酒是含酒精度数最低的一种酒,只有3~5度,又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除水和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酒花、蛋白质、二氧化碳、丰富的氨基酸、钙、磷和维生素等。据测定,一公升12度啤酒(按啤酒瓶上所标的这种度数不是酒精度数,而是特指啤酒液中原麦汁重量的百分数,也就是糖度)相当于770克牛奶或210克的营养。因此,啤酒又素有“液体”之美誉。还因为啤酒花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使啤酒兼备了特殊香气和爽口的苦味,因而有了健胃、利尿和镇静的医药功效,而二氧化碳,使啤酒有了消暑散热之功能。
药酒:属配制酒,中医称之为酒剂。它是用白酒、食用酒精、黄酒或葡萄酒,根据不同病症,选择不同药方,用不同方法制成的,多为浸泡药材后配制而成的。药酒是中国的传统产品。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有69种药酒,有的至今还在沿用。药酒品种繁多,功效各异,既有滋补功能,又有医疗效用。
一般称起滋补作用的药酒为补性酒,疗效作用的药酒为药性酒。因为选用的酒不同,所以酒的度数也有高、低。药酒剂量浓缩,针对性强,疗效快,服用简单,便于储藏和携带,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和妇科等某些疾病。但由于酒性强,适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有些病人不宜内服,在临床上应遵医嘱,切忌滥用。
导读:对于饮食,我们可能都不知道食物中也含有四气与无味哦。了解食物的特性之后就要合理的调节饮食了,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食物中的特性哦!
食物中的四气与五味
节饮食的重点在一个节字上。可能有人会问节是什么意思,是少吃点还是多吃点呢?其实饮食量的多少,只是节饮食的一个方面。
从中医上来说,节饮食其实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要过饥过饱,过饥不好,过饱也不好;
另一方面还包括中医里的一个基本概念,叫四气五味。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来阐述节饮食的原则。
四气五味是什么概念呢?中医把食物从属性上分成寒热温凉四气,还有就是食物本身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味。
前面讲过人体五脏体系的一个模型图,在这个模型图里,我也讲过五味,而且是说五味入五脏。
那么,除了要节制自己的饮食,使自己不要过饥过饱外,还要注意四气五味的调养。
关于气与味的概念,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例子。
比如说,今年刚刚下来的龙井茶,主要是要它的气,就是要它芬芳的气味,但是如果把龙井茶用开水煮1个小时,茶还能喝吗,它芬芳的气味早已没有了。
如果中药没有经过煎煮,而是把中药直接放在蒸锅里去蒸,那么它的有效成分也一定出不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根据气与味的原则来注意一些事项。
比如说,中医对食疗方面非常讲究,它首先讲的就是气和味搭配的概念,然后讲的是食物之间搭配的合理性。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对我们的饮食给出了一个原则上的指导,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什么是形不足?形不足就是指一个人的体质已经非常弱了,比如说久病在床、濒临死亡等。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比如说一个人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而这时候,给他煮一点参汤,用东北的野山参,这样补气非常有效,就可以延长他的生命。
食物的养生特性
有一本医书叫《温病条辨》,是清代的名医吴鞠通所写的,他就把海参、鲍鱼等作为一个滋补的材料写进去了,认为这些都是食疗非常好的材料。
《温病条辨》是中医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中作为药物来用的食物,为数不少,粗略统计有七八十种之多,其中包括谷类、果类、兽类、禽类、菜类等
按照中医温病(外感病)的说法,有外感初起,邪热伤津直至病后,饮食调养、运用也甚为巧妙。一味食物,因其干鲜不同,其效用也是有别的。
比如说,经常见到的荷叶、鲜荷叶与干荷叶的挥发性就不一样,因此,夏季暑热之时,以鲜荷叶熬粥取其芳香之性,才可透邪外出,而干品自然没有这样好的功效。
再比如说,经常服食的姜,关于姜的食用是比较早的。《论语》中就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记载。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姜就已用于食物中。而且在很早以前,姜就被用于药用。
《温病条辨》中关于姜的药用就有六种形式之多,如生姜辛温,北方民间习俗用于受寒风、冷雨之后以姜、糖冲沸水以御寒,从而防止外感的发生;
而桂枝汤解肌表的作用,更是少不了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
生姜还有中和之力,如民间食用螃蟹时要以姜、醋作为作料,这便是借用生姜的暖胃之性以中和蟹肉之寒性;
姜还可辅助阳气,如《温病条辨》中的露姜饮,即以人参之甘合于生姜之温,以辅助阳气。
顺便提一句,南方有些地方蒸螃蟹的时候要放些紫苏叶的,也是取紫苏辛温之性,解螃蟹寒性的。
果实入药也是比较久远的,其用法与食并无大异。
如山楂酸甘微温,具有消积化食的作用,并能化淤,单独服食可以治疗食积,与麦芽、神曲合用则效果更好。
习惯上我们将这三味统称为三仙,且在当今临床上极为常用,尤其是普遍用于小儿停食积滞,效果颇佳。其实这种用法在民间也广为传用。
合理地调节饮食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种情况,这也是在临床中经常能看到的。比如一个小孩拉肚子了,老拉稀,所以家长就带他去医院。
化验的结果是他的大便没事,没有任何特殊的细菌,不是肠炎也不是胃炎,但他表现的症状就是上吐下泻。
为什么会老拉稀呢?他可能本没有病,也许就是因为吃了一个热馒头以后,又马上吃了一根凉冰棍,结果导致他脾胃运化功能出现问题了。
中医管这种情况叫脾虚腹泻,这种腹泻其实本身不是病。比如说老年人吃多了,因为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一定不如年轻人,所以他吃多了就消化不了,也有可能会产生腹泻。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合理地调养脾胃,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进行控制,这种症状很快就会好转。
但事实恰恰相反。遇到这种情况,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腹泻,去医院又查不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