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母亲说“守着老屋,就是守着一份念想”。如何理解母亲所说的“念想”(7分)
A、指引功能
B、评价功能
C、教育功能
D、强制功能
A、望峰岗
B、老屋基
C、滴道矿
D、临涣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李白的《小桃源》道出了安徽黟县乡村的独特意境老巷、老屋与老人,以生动的方式,让人领略到曾领风骚数百年的徽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神韵。材料说明了
A.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在教育中培养起来的B.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的力量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深远的特点
有专家指出,拯救老屋不能停留于粉墙刷漆“表面光”,而应该活态保护。外面修旧如旧,力图保留传统风貌。里面则要注重实用,既契合当地生活习俗,也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活态保护老屋是因为()
①任何精神产品都要体现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②老屋所承载的文化既要有所继承、发扬,又要有所淘汰
③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变迁,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传统文化的特征始终不变,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结合材料,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阐述S县推进古村落保护举措的合理性。(10分)
(2)S县在“堵”“疏”结合,保持古村落原汁原味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其“政府的责在”的?(10分)
()和绿绕亭这两幢完好的明代古建筑标本。
A.老屋阁
B.宝纶阁
C.观音阁
()和绿绕亭是两幢完好的明代古建筑标本。
A.老屋阁
B.宝纶阁
C.观音阁
D.文昌阁
68岁的周老太太自老伴去世后,独自住在北京市朝阳区祖传的老屋中。1993年4月,周老太太分别给3个子女写信,要求他们每人每月给自己100元赡养费。其中甲、乙分别是周的继子和继女,甲住在北京市海淀区,乙住在北京市丰台区。丙是周的亲生子,8个月前由河南省信阳县某部队复员,现在北京市昌平县一家制鞋厂工作,其户籍已由河南信阳县迁出,但尚未落户。甲、乙对周老太太的去信置之不理。周老太太的信到达丙的工作单位时,丙已被派往天津出差1个半月,也没有答复周老太大的信。1993年6月,周老太太决定向法院起诉,向3个子女追索赡养费。
请问
周老太太应向哪一个法院起诉?
五、现代文阅读(10分)
老屋
楚岩
第29题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
方某留学英国,5年未归,老屋无人看管。一天,好友辛某路过方某家,看到房子年久失修,摇摇欲坠,又闻气象台预报近期将有强台风,于是就花钱请人对方某的房子进行了修缮,共花费3000元。辛某没有现金,只好从银行提取未到期的定期存款先行垫付。但无奈台风达到9级,最后还是将方某的房子吹塌了。现在方某回国,拒不认账,辛某气恼,诉诸法院。辛某的以下请求哪些应当支持()。
A.辛某有权向方某请求返还3000元及提前支取存款的利息损失300元
B.辛某无权向方某请求返还3000元及提前支取存款的利息损失300元,因为方某未实际受益
C.辛某有权要求方某补偿误工费200元
D.辛某有权要求方某按市场价格支付修缮房屋的报酬300元
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出家乡戏,或是一泓碧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脉、灵魂和风韵,每个地方的人也有着独特的“乡愁”记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材料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乡愁”是:
A、农业文明生生不息的物质载体
B、一种浓厚的村社精神文化积淀
C、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D、城镇化发展建设中的形象标志
张某年近40才娶到妻子,其母已经66岁,身体状况不好,张某娶妻之后把老母从新房搬到年久失修的老屋。张某行为侵犯了老人的()。A.享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B.社会保障权C.生活保障权D.居住权
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出家乡戏,或是一泓碧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脉、灵魂和风韵,每个地方的人也有着独特的"乡愁"记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材料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乡愁"是()。
A.农业文明生生不息的物质载体
B.一种浓厚的村社精神文化积淀
C.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D.城镇化发展建设中的形象标志
[单选]()蒲松龄几岁时分家,他分到了薄田二十亩,家场老屋三间?A.A.十五B.十八C.二十D.二十五
赵某在翻修家中老屋时,在房梁上一个包裹中发现一幅古画,画上盖有赵某爷爷的印章,记有××××年××月收藏的字样。为了对画的价值进行评估,赵某将画送到了书画鉴赏家钱某家中。钱某因家中水龙头漏水淹了房屋,将包括该古画在内的一应物品送到表弟孙某处代为保管。孙某发现该画价值约10万元,起意将该画据为已有,便对前来索画的钱某称画已被自己卖掉,卖了5万元钱,并将5万元交给了钱某。钱某虽然很生气,但也无可奈何,只好找到赵某,问他是否愿意以5万元将画卖给自己,赵某一口答应。钱某于是直接将孙某给付的5万元钱交给了赵某。至此,该古画的所有权应当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