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前几天SOHO中国在官方微博宣布起诉自媒体‘神棍局’,很多人大概不知道算命生意在互联网时代做得更加风生水起了。
相信公正的法律会战胜‘神棍搅局’,相信科学理性会战胜封建迷信。
结果这个公众号是被封了,但‘科学理性会战胜封建迷信’的想法似乎还是过于天真了,有人甚至发现谈论望京SOHO‘风水’的言论,最早还是潘石屹自己提出来的。
科技互联网不仅没有消除封建迷信,反而加速了传播,而AI技术又给这些玄学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这种旺盛需求背后真的没有一点合理性吗?
在线算命、头像开光、AI看相,总有一款适合你
尽管如此每个算命先生每周25个预约名额在公众号上放出后都瞬间被抢购一空,神棍局单靠线上算命一年的收入就超过2000万,并且还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成立不到两年就获得了近千万融资。
类似的线上算命平台还有很多,只要在淘宝上搜索‘算命’就能轻易找到不下百家算命的店铺,周易算卦占卜,事业姻缘财运应有尽有。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获得融资的主营易经命理业务的互联网公司,至少就有20家。
八字批命看起来是爸妈这些老一辈才会相信的东西,不过没关系,星座塔罗牌是年轻人的菜了吧。
据悉这位占卜师是从英国留学归来,拥有‘GPST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和‘国家注册情绪疗愈师’等多项认证,心理咨询和算命占卜看似不是一回事,但其实很多所谓的命理分析实际都在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应对客户。
算命平台帮帮测一位算命师江兵曾考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就表示对于一些客人几乎用不上命理学的知识,反而是心理咨询技巧管用。
根据爱范儿的测试,在这款小程序上传同一个人不同的照片,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而且如果你多测几个人机会发现,有很多话术都是雷同的。
爱范儿顺便给最近身陷性招待丑闻的韩国明星李胜利算了一卦,‘假如女士们要找个温柔体贴的丈夫,找这种面相准没错!’那些受害的女明星看到大概会一口老血喷出来。
根据用户付款和转发等操作,用户有意愿解锁和转发说明认可产品。
这款小程序之所以能火起来,还有赖于采用了一种类似传销的裂变方式,通过多级分销体系吸纳了成千上万的代理,尽管AI看相小程序被很多业内人士揭破是伪科学,但据称面相研究院已经开始内测‘AI看手相’。
原来在互联网算命时代,头像都能开光了。
AI‘未卜先知’的能力越来越强,算命看相也有科学根据了?
不管真假,风水命理在中国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很多人将其视为迷信,但在不少国人心里其实还是宁可信其有的,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的抽样调查’报告》,在中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非常相信’或者‘有点相信’算命。
即便科技行业也不例外,国内手机厂商发布会日期经常撞车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遵循了黄历上的黄道吉日。
至于那些推崇传统命理学的算命平台,为什么纷纷都披上了AI的外衣?一方面是运用这种方式能减少人力成本,24小时不间断接受咨询,还有一层原因是AI这种高科技能冲淡迷信的味道,增加可信度。
尽管如今看到的AI看相产品里的AI基本都是鸡肋,可实际上AI技术确实逐渐发展到可以‘未卜先知’了,可这些技术都相对神秘,很容易成为被人当成招摇撞骗的幌子。
早在2017年斯坦福就发布一篇极具争议的论文,该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人工智能鉴别直男和同性恋,准确率高达81%,如果将分析对象的图片增加到5张,鉴别男同性恋的准确率能达到91%,而女同性恋的也达到了83%。
而像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这样预测犯罪的AI,也悄悄被应用在我们的社会中。日本一些便利店的监视器接入了一款AI软件,可以检测出店铺内的可疑人物,去年还成功识别出一名盗贼。
美国新奥尔良警局也引入了一套预测性警务技术,由硅谷公司Palantir开发,通过追踪人们和其他帮派成员的关系和犯罪记录,并分析社交媒体,从而预测出某个人实施犯罪或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性。
这些AI识别技术虽然还没大范围普及,但是通过计算机视觉识别面部表情,再通过AI算法分析面部特征所表达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检测科技已经越来越成熟,所谓‘AI看相’似乎有了科学依据。
不过就算AI的发展已经超过很多人的想象,目前仍有很多局限性,比如会不恰当的训练样本会导致AI产生偏见,无论是‘AI判断性取向’还是‘AI预测犯罪’,在业界都还存在不少争议的。
因此,要通过AI来分析事业姻缘财运就更加不可能了。虽然没有证据表明面相学风水学完全是伪科学,但即使他们披上了AI的外衣,也不会变得更加科学。
为什么科技和理性无法消除迷信?
虽然算命和风水都不知道提倡,但不可否认其在心理层面有一定合理性,跟那些刷屏的心理测试一样,人们会对那些高度普遍与模糊的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这就是心理学家福勒所说的‘巴纳姆效应’,这或许这么多算命师占卜师都会去修心理学学位的原因。
至于为什么科技互联网的普及非但没有消除这些封禁迷信,反而为迷信提供了更大的传播平台,去年刷屏的‘锦鲤’就是很好的证明,就像前《南方周末》记者方可成在《拜锦鲤教》一文所说的,这是因为科学和理性都无法让我们获得对生活的完全控制感。
只要我们身处焦虑和不确定性的状态,无论科技和互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很难避免有人通过追逐迷信来寻求心理的确定感和安慰感。
就像我从不相信神佛,但这不妨碍我每天翻开某网红日历看看‘宜xx忌xx’,干上一碗明知道没有营养的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