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之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五鼠遁元”用于推算八字之时柱,是命理学经验的精华总结。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时辰的地支很好确定,中午12点是午时恐怕连小学生都能答出来,但一天当中子时的起法却有异议。
有观点认为晚上的23点(子初)是一天的起点,过了23点就应当算第二天。
(上图为易学号的科普图片)
这种观点是不区分“早子时”与“晚子时”的,比如2021年3月22日22点30分是己巳日乙亥时,到23点30分,日柱就变成了庚午日丙子时,再到23日23点30分就是辛未日戊子时。
这种起子时的方法与“五鼠遁元”的规则可以对应,其缺陷就是日的分界点规定为23点,难以让人信服,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只用一句“古时候都是以子时为日柱分界的”来含混而过。
显然,以23点为日柱分界点是站不住脚跟的,因为在古代历法就没有以23点(子初)为日柱分界的记载,相反却有不少历法都记载子正(夜半、子半)为日界。
汉代《尚书大传》“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汉代《白虎通义--三正》“日分夜半,夜半朝正”
宋《新唐书--历表》“李淳风言,古历分日起于子半”
元《革象新书》“子时之上一半在夜半前属昨日;下一半在夜半后属今日”
部分版本的《渊海子平》论行大运法:如正月初一子时生,上四刻仍作上年十二月。
我国古代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推算“上元”、“积年”都是以冬至日夜半来推论。
《授时历》作者郭守敬像
民国命理大家袁树珊先生也指出“所谓夜子时,乃今日之夜非明日之早也。凡在午后十一点至十二点钟生人者为夜子时,其生日干支仍属今日,生时干支当作明日算。所谓正子时者,乃明日之早非今日之夜。凡在午后十二点至一点钟生人者为正子时,其日干支始可俱从明日推算……”
可见古时候也是分早晚(夜)子时的,日界的分界点一定是以0点(子正)为标准的。
日中、夜半都是顶端,符合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思想。就如同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道理是一样。
既然夜半是一日的分界点,0点前后子时分属两个不同的日柱,根据不同日柱子时起法口诀不同,其所对应的天干又不相同,难道0点前后子时的天干还能有两个吗?
显然不能这样认为,一天就十二个时辰,时辰的流转也是循环往复,五天60组干支正好要用完,不能多一个干支也不能少一个干支。
例如,2021年3月22日是22点30分是己巳日乙亥时,我们逆推到0:30分,这个天干显然是甲子时,这样也是与“五鼠遁元”相对应。而顺推到半个小时到23点30分,不用考虑日柱,乙亥时下一个时辰是丙之时,过了0点也还是丙子时,时柱不会改变,只是日柱改变而已。
这种早晚子时的起法叫“今日明时”,我个人认为是最正确的日时分界法,盲人师徒口耳相传的起时之法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现在有很多电脑的排盘软件,没有弄清楚早晚子时的含义,在0点前后出生的八字经常被排错,甚至有的排盘软件在23点到凌晨1点间是不同的两个时辰,这显然不正确,若是两个时辰,六十甲子的顺序都会被打乱。
大家想一下,一个时辰是2个小时,那么前半个时辰与后半个时辰怎么可能天干相同而地支不同呢!
无论是哪一个日柱,癸亥之后必定甲子,甲子之后必定是乙丑,天干要顺排,地支也要顺排,绝无“加插”之可能。
结论:1.日界分界点是0点。
2.算命要分早晚子时,0点前是当天的日柱第二天的子时,0点后日柱转换为第二日,子时干支不变。
我个人是认可真太阳时论的,算命一定要使用真太阳时,这一点毋庸置疑。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必须要回到命理的本质层面,搞清楚八字四柱与人生轨迹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四组天干地支揭示的是一个时空片段,这个时空片段是地球在宇宙中相对恒定循环中的一个特定节点,这个节点会循环出现,大约每六十年循环出现一次。
这种理论是中国古代比较固定的封建社会生活模式中的规律,封建社会士农工商阶层固定,人们的生活模式也比较固定,一个人一生的穷通贵贱,成长发展,妻财子禄寿也较为规定。
这样,八字命理应运而生,只不过它采用了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来代表这样的关系,就好比数学方程式中所设的未知数XYZ或MNR一样。
八字这一套理论,十天干十二地支所代表的含义都是来自于中国以中原地区为中性辐射而出气候规律特点。
如果把这套理论方到北半球的其他国家,准确性会大打折扣,如果方到南半球去使用,情况可能完全相反。
八字算命不可能百分百准确,要想尽量算的准确,就必须对个人出生的信息校正精准。
国命大过人命,国运大过人运的道理是不错,但八字是个人的标志,是普遍规律之中的特殊规律,可以被涵盖,不能被替代。
中国最东部的抚远县,北京午时,炎日当空,最西部的乌恰县可能还有皓月高悬,怎么可能都按午时出生呢。
现在有很多排盘软件,可以直接输入出生地,按真太阳时排盘,方便很多,但这种其实并不是真太阳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时(午时最中间点)每天可能都有偏差,偏差在-14分15秒和16分25秒之间,约半个小时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