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公滋既成庙,明岁二月,自荆南以旗节朝京师,留六日,得壬子春分,率宗亲子属,用少牢于三室。既事,退言曰:『呜呼远哉,维世传德,袭训集余,乃今有济;今祭既不荐金石音声,使工歌诗,载烈象容,其奚以饬稚味于长久?惟敬系羊豕,幸有石,如具着先人名迹,因为诗系之语下,于义其可。虽然,余不敢,必属笃古而达于词者』。遂以命愈,愈谢非其人,不获命。则谨条袁氏本所以出,与其世系里五居。起周历汉、魏、晋、拓拔魏、周、隋入国家以来,高曾祖考所以劬躬焘后,委祉于公。公之所以逢将承应者,有概有详,而缀以诗,其语曰:周树舜后陈,陈公子有为大夫食国之地袁乡者,其子孙世守不失,因自别为袁氏。春秋世,陈常压于楚,与中国相加犹疏,袁氏犹班班可见,可谱。尝居阳夏,阳夏至晋属陈郡,故号陈郡袁氏。
博士固,申儒遏黄,唱业于前。至司徒安,怀德于身。袁氏遂大显,连世有人,终汉连魏晋,分仕南北。始居华阴,为拓拔魏鸿胪。鸿胪讳恭,生周梁州剌史,新县孝侯讳颖。孝侯生隋左卫大将军讳温,去官居华阴。武德九年,以大耋薨,始葬华州。左卫生南州刺史讳士政。南州生当阳令讳伦,于公为曾祖。当阳生朝散大夫石州司马讳知玄。司马生赠工部尚书咸宁令讳晔,是为皇考。
惟以告之。
注: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唐德宗时官至彰义节度使,后为湖南观察使迄终。袁英齐摘自【古文辞类纂】
《袁氏世範》是袁采在任職樂清縣所完成的,一向被視為宋代家族規範的重要史料。然而從作者袁采的為官經歷及訓俗目的看來,其對於家族糾紛與人際關係的看法,可能是他處理過的案件或是一般縣衙常見的訴訟糾紛。因此,更進一步大膽而言,《袁氏世範》固然有描述某一階層(官紳?)家庭組織的條目,但是應該也有袁采對於地方官員在處理民訟時,若干心得與經驗。
《世範》分成三大部分:睦親、處己與治家。作者把「倫理」性的睦親列為第一,又花了很大的篇幅談論「天性」與「人倫」的關係,其主旨多半環繞在避免「爭財」糾紛的出現。所以就讀者的立場而言,不難看出袁采提出「睦親」的重點是在於解決爭財的問題。換言之,看似高談天倫的條目,卻內蘊現實問題,即財產的分配影響家族組織發展。從「睦親」的研讀,一方面體會南宋家族成員間的互動,一方面卻看到身為父母官的袁采之譐譐教諭百姓,條目的內容並沒有太深奧的學理與典故,但是自然流露出父母官的為政之道,尤其地方官員對於家族爭財糾紛的處理原則與心態。
(一)袁采
1.登進士第年?隆興元(1163)年(《(天啟)衢州志》、《袁氏世範序─謹書》)(陳智超認為有待商榷)
2.三宰?四宰?《(嘉靖)衢州府志》卷一0〈人物記〉:「登第,四宰劇邑,以廉明剛直,蒞民繩吏,皆有科條,著為三志,終監登聞鼓院。
浙東路溫州樂清縣(今浙江樂清)淳熙五年~十年(1178-1183)《(永樂)樂清縣志》卷七〈宦跡〉
福建路建寧府政和縣(今福建松政)淳熙十(1183)年《(民國)政和縣志》卷十二
江東路徽州婺源縣(今江西婺源)紹熙元(1190)年《(弘治)徽州府志》卷四〈職制〉
3.政績(評價)
a.剛明
祝禹圭:「廉而近介,公而過剛,勤而苦節。」(《(嘉靖)衢州府志》卷十〈人物記〉)
祝禹圭:字汝玉,信安人。乾道七年為全州教授,淳熙中知休寧縣,為政清簡。(《宋人傳記資料索引三1803》
b.知樂清縣時:修建學校、姜公橋、黃花西大埭。
c.《誠齋集》卷七○〈薦舉徐木袁采朱元之求楊祖政績奏功〉
奉議郎知徽州婺源縣袁采,三衢儒先,州里稱賢,勵操堅正,顧行清苦,三作壯縣,皆騰最聲,及來婺源,察見徽之諸邑,其敝之尤者,專以科罰為理財之源流,廣開告訐之門,每興羅織之獄,大者誣曾參以殺人,次者謗陳平之惟薄,至其小者,不可彈舉。采首摘其敝,白之監司太守,請痛禁止,自是諸邑之民皆得按者。
4.其他著作
a.知樂清
《袁氏世範》、《樂清縣志》十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八〈地理類〉)
b.知政和:《欷歔子》、《政和縣志》、《縣令小錄》。
c.《閱史三要》、《經權中興策》、《千慮鄙說》、《經界捷法》。
(《(嘉靖)衢州府志》卷十〈人物記〉)
(二)《袁氏世範》共三卷
1.時間:淳熙戊戌(五,1178)年脫稿(劉鎮「袁氏世範序」);淳熙己亥(六,1179)年初版(寶顏堂祕笈版本「跋」);紹熙元(1190)年再版。(知不足叢書版本「跋」)
2.書名:原為《訓俗》
3.目的:「厚人倫而美習俗」(劉鎮「袁氏世範序」),「息爭省刑,俗還醇厚」(「袁氏世範跋」),「其書於立身處世之道,反覆詳盡,所以砥礪末俗者,極為篤摯。蓋本為垂訓家塾而設,故其行文間,不免於鄙淺。然大要明白切要,覽者易曉,未始不可。」(《四庫提要》)「南宋袁采的家事教訓書」(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
灵菊植幽崖。擢颖陵寒飙。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复得脯腊之。
黄鹄摩天极高飞。后宫尚得烹煮之。
人亦有言。得意则欢。
佳宾既臻。相与游盘。
微音迭咏。馥焉若兰。
苟齐一致。遐想揭竿。
四眺华林茂。俯仰晴川涣。
激水流芳醪。豁尔累心散。
遐想逸民轨。遗音良可玩。
古人咏舞雩。今也同斯欢。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叁,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石楠、、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水石。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於世。其地世主袁氏,故以名焉。
(东晋)袁宏诗选
峩峩太行。凌虚抗势。天岭交气。窈然无际。澄流入神。玄谷应契。四象悟心。幽人来憇
息足回阿。圆坐长林。披榛即涧。藉草依阴。
周昌梗槩臣。辞达不为讷。汲黯社稷器。栋梁表天骨。陆贾厌解纷。时与酒梼杌。婉转将相门。一言和平勃。趋舍各有之。俱令道不没。
无名困蝼蚁。有名世所疑。中庸难为体。狂狷不及时。杨恽非忌贵。知及有余辞。躬耕南山下。芜秽不遑治。赵瑟奏哀音。秦声歌新诗。吐音非凡唱。负此欲何之。
高馆百余仞。迢递虚中亭。文幌曜琼扇。碧疏映绮棂。
袁郊,字之仪,朗山人,滋之子也。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诗五首,前四首皆为咏物诗,但其写法与同样以写咏物诗著称的罗隐有所不同,后者多直接从所咏物本身出发,结合一些有关的俗谚常理,反用其义,以达到引人深思的效果;而之仪的诗多结合神话历史故事,挖掘新意,给人以悠远奇幻的感觉,如《月》、《霜》、《云》皆是如此。《月》一诗联想嫦娥偷长生灵药、奔入蟾宫(即月宫)的神话故事,使“(她的丈夫)后羿遍寻无觅处”,谁曾想到她会躲在天上月里呢?“谁知天上却容奸”,神仙居住的天界居然藏着个小偷.写得十分生动,意趣盎然。
月
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
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
古今何事不思量,尽信邹生感彼苍。
但想燕山吹暖律,炎天岂不解飞霜。
湛湛腾空下碧霄,地卑湿处更偏饶。
菅茅丰草皆沾润,不道良田有旱苗。
楚甸尝闻旱魃侵,从龙应合解为霖。
荒淫却入阳台梦,惑乱怀襄父子心。
故乡归路隔高雷,见说年来事可哀。
村落日中眠虎豹,田园雨后长蒿莱。
海隅久已无春色,地底真成有劫灰。
荆棘满山行不得,不知当日是谁栽。
年代:唐
作者: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生为遗臣,殁为正神,独有千古,今受大名,昔受赐姓,谅哉完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西晋末年,司马睿帝带着大批豪门贵族逃到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这些有功之臣多是王、谢、袁、萧四大姓,他们依仗开国之功,掠夺权位,为后代开辟了高贵的门第。此后,四大姓执掌南京政权达两百年,《乌衣巷》中的王谢指的是开国之勋王寻与谢安两大家族,他们世居南京鸟衣巷,常手执尘尾,高谈阔论儒佛之学,吟诗赋词,附庸风雅,享尽荣华富贵。魏晋南北朝时期,“王谢”二姓就成了望族大姓、高门显贵的代称。
绿阴深院宇。正帘卷华堂,午风清暑。榴花红半吐。记仙翁此夕,城南别墅。酒朋诗侣。共欢宴、瑶池容与。笑横空老鹤飞来,还入五云深处。念此闲情如许。别后蓬莱,迥隔风雨。冰纨翠缕。终不似旧眉妩。自胸中、温养金丹乐事,莫负花前尊俎。最堪欢,满眼儿孙,彩衣戏舞。
菊后秋深,梅边春近,江天积雨初晴。日湖南畔,光现老人星。尽道元戎公相,今朝里、福寿相仍。当华诞,黄麻诏下。万里被恩荣。生来真活佛,心田一片,宽厚和平。好贤哉乔梓,雍肃家族。顾我寒*书客,经年里、眼特垂青。情欢处,新词一曲,把酒祝长生。
短棹乘风湖上游,湖光一鉴湛于秋。小桥夜静人横笛,古渡月明僧唤舟。鸳浦藕花初过雨,渔家灯影半临流。酒阑兴尽归来后,依旧青山绕客楼。
袁士元,一名宁老、字彦章,浙江鄞县人。性至孝,以茂才授县学教谕,调贸阝山书院山长、寻为江路学教授、擢翰林国史馆检阅官,任命刚下即卒,未赴任。他平生爱菊,于庭中植菊百株,自号菊村学者。有《林外集》传世。
袁公正
洪武二年题
昔日从戎驱鞑虏,
今朝屯田太行东。
洪洞分支老门第,
曹州安居旧家凤。
古岗植槐三五株,
铭记晋中父老情。
卧雪传说流千古,
后昆霞蔚赛劲松。
此诗存于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
其一
积雪既填户,冲风或入衣。空庐独僵卧,岂不念寒饥。薄俗何足干,
固穷良自为。自非洛贤令,谁能顾荆扉。兹事已云往,高风今绝稀。
其二
填山积雪四无邻,冻雀啼饥迁我驯。卧室岂应慵作客,出门生怕易于人。
氍毹梦嚼梅边腊,肺腑收来天下春。遂使洛阳贤令诲,也因孤榻学呻吟。
其三
风雪漫漫一冻云,闭门僵卧怕干人。琼瑶内里恬清梦,粉饰中间著此身。
污沼幻为银汉水,高枝摧作爨炊薪。时人莫笑枕头小,龙有窝中别样春。
唐朝王维画袁安卧雪图,大雪屋畔却添上芭蕉树。
袁枚广西探访叔父,巡抚金鉷赏识他的才华,以【铜鼓赋】试之,挥笔立就,文采不俗,因举荐他上京考博学鸿词科,时年二十一岁,全场202人,袁枚之外,其余六十岁以上。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侵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任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战罢文场笋阵收,客徒不觉是中秋。月明银汉三千里,歌醉金秋十二楼。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客路过庚岭,乡关渐已违。江山原不改,世事近来非!瑟岂齐门惯,人宁狗盗稀!驱车从此去,莫作旧时归。咏独秀峰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抵树满红尘。如今著足空王地,多悔从前学杀人。入狱北阙勤王日,南冠就絷时。果然尊狱吏,悔不早舆尸。执法人难恕,招犹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天上月分明,看来感旧情。当年驰万马,半夜出长城。锋镝曾求死,囹圄敢望生。心中无限事,宵柝击来惊。
河水奔流去,暄腾万马声。源从天上落,性本地中行。独处真须激,清来自太平。济川吾有愿,击楫动深情。
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道说还山是,惟言出塞非。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
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戎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生平!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弟兄于汝倍关情,此日临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不能兵。才堪逐电三驱捷,身上飞鹏一羽轻。行矣乡邦重努力,莫耽疏懒堕时名。
衡岳镇南方,无气自滃郁。支分走别麓,峋嵝乃独出。山尖神禹碑,兀然千古立。奇字蝌蚪形,后人不能识。昔吾读韩诗,奇语动魂魄。所愧生南方,恨不长两翼。奋飞到山顶,亲手为拂拭。今日扁舟过,系缆应努力。晓起裹糇粮,殷勤带纸笔。攀援曷云疲,汗喘不敢息。但见白云起,林深万感寂。归路志东西,自朝至日晨。高下通幽寻,此碑沓无迹。岂果有神物,呵护作秘惜。或缘我痴蒙,当前末由觌。因思朱晦翁,考异得其实。禹碑徒传闻,山上无此石。始知昌黎叟,好奇误著述。我乃为所愚,枉折游山屐。振策出山中,山花露欲滴。
游温哥华拜访陈胡袁至孝笃亲公所袁英齐作
千代一枝帝苑花开来灿烂满天涯地上有源通舜井人间无处不陈家
临门矗翠云山丽映槛流丹烟水赊常见地图妫汭在祇分万派更繁华
加拿大多伦多陈胡袁至孝笃亲公所成立赋贺袁英齐作
妫汭芳流远姚墟孝悌长宗枝藩大地王道正纲常
敦谊诗书训同源昭穆彰五洲开奕叶万世共时昌
余自一九六二年离乡,二零零零年归乡,有诗为记。
袁英齐
归难还甚别时难万日乡心未稍安旧苑凄风惊矢鸟汪洋恶浪涤尘冠
征蹄踏碎金山梦夙志犹赊菽水欢欲就过鸿轻悄问关山可剩几分寒
北乡浪迹忝吹埙幸拥诗心稳寄存弊帚自珍怜陋室管城花发灿儒门
时从鸥侣湖边唱记取瓜根梦里温未尽飘零千斛泪朝风暮雨祖先墦
注:幼时台风折木瓜树,锄其根煮而充饥。
四十年时叹远游冰寒水冷几经秋芳心未近乡先怯旧事寻思爪半留
托迹一身羁绝国登高万里望神州今逢寰宇风云静约会春光昔日楼
赠别诗声响彻天灞桥恍在市楼前行囊浅不装衣锦策马今欣载玉篇
未见多城枫树绿方期梓里百花妍长亭芳草心先醉翰墨深情胜绮筵
袁子英齐,吾社隽秀,励志好学,业晋日精。乃以怵惕时危,惊心忘本,爰不辞苦辛,孤诣独往,发奋将家藏福安袁氏家谱,重行修订。并配以新进科技,输入计算机,阅数寒暑而臧事。问序于余,余嘉其志而壮其行,敬书短句两章以报命。
木本水源人共知承先启后澓奚疑开篇指处瞭如掌雍穆怡怡百世期
前人汗为后人流流水落花感不休赢得嘉名传异代绝胜千镒子孙留
步前韵题袁氏家谱英国黎均全根荄祖德亦须知纪念由来自不疑文物存仍原孝道却成藻鉴启先期
宗枝奕叶溯源流万子千孙继不休俎豆逢辰虽已荐何如一卷细详留
曾经读过一段典故,说唐朝王维画袁安卧雪图,大雪屋畔却添上芭蕉树。
震日摇星出酒泉功成一举耀山川
天弓力未曾虚发网络人无不竞传
或掠银河仙浪涌还期赤县玉龙旋
吴刚且慢狂挥斧料有惊雷摘月船
风光无尽取用缀夜衣冠
挂瀑林间响流霜涧上寒
朦胧迷远近恍惚忘危安
才到幽昏处谁知世路难
才过此夕或如春远望家山染绿尘
幻里莺声林表啭愁边梦呓客中频
沉天漫漫添新色绕鬓皑皑失旧真
忽听熏风滋井臼寒肩一耸倍提神
棹歌行1
妾家白苹洲,随风作乡土;
弄篙如弄针,不曾拈一缕2。
四月鱼苗风3,随君到巴东
4;十月洗河水,送君发扬子5。
扬子波势恶,无风粮亦作;
江深得鱼难,鸬鹚充糕(左月右霍)6。
生子若凫雏7,穿江复入湖;
长时剪荷叶,与儿作衣襦。
1.棹歌行是乐府旧题。诗从渔妇的角度写渔家的艰苦生活。
2.“不曾”句:未作过针线活。
3.“鱼苗风”、“洗河水”,皆渔家习用语。
4.“巴东”,郡名,今湖北秭归一带。
5.“扬子”,杨子江。
6.“鸬鹚”,音lúcí,水鸟名,渔人养以捕鱼。“糕(左月右霍)”,泛言食物。“(左月右霍)”,音huò,肉羹。
7.“凫”,音fù,水鸟名,欲称野鸭。
作者:(明朝)袁凯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元凛诗选》(元凛)《袁枚诗选》(袁枚)《原妙词选》(原妙)《员南溟诗选》(员南溟)《源乾曜诗选》(源乾曜)《袁峤之诗选》(袁峤之)《元卿词选》(元卿)《袁求贤诗选》(袁求贤)《袁去华词选》(袁去华)《袁山松诗选》(袁山松)《元晟诗选》(元晟)《袁士元词选》(袁士元)《袁树诗选》(袁树)《袁恕己诗选》(袁恕己)《袁?词选》(袁?)《元万顷诗选》(元万顷)《元问好词选》(元问好)《苑咸诗选》(苑咸)《元希声诗选》(元希声)《袁易词选》(袁易)《元遗山词选》(元遗山)《袁邕诗选》(袁邕)《苑由诗选》(苑由)《元友让诗选》(元友让)《元友直诗选》(元友直)《元载诗选》(元载)《元稹诗集》(元稹)《袁正真词选》(袁正真)《于敖诗选》(于敖)《庾抱诗选》(庾抱)
记得相逢一笑迎,
亲承指授夜谈兵。
才兼文武无余子,
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
模糊热血面如生。
背人痛极为私祭,
洒泪深宵苦失声。
太息弓藏狗又烹,
狐悲兔死最关情。
家贫罄尽身难赎,
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
爰书冤及魏元成。
备遭惨毒缘何事,
想为登坛善将兵。
九顶云霞披雾出三峨风雨过江来
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扬风惠政卧雪清*(袁宏袁安)
才捷当庭赋铜鼓节高卧雪对梅花(袁枚袁安)
疏陈五弊曲列三绝(袁恺袁松)
忠臣孝子四世三公(袁桀袁最父子和袁安家族)
政得民心,后刺史称前刺史(袁滋)
春交郎手,小登科兆大登科(袁筠)
到处自开诗世界无人不拜老神仙(黄之纪赠袁枚联)
黄初词赋空千古白下江山送六朝(孙子潇赠袁枚联)
叱逆怀忠谁出其右(袁桀)
负图卫主义重予生(袁淑)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袁崇焕自题)
尚书世泽御史家风(宋大司马袁琛)
尚书门第御史家风(潮汕袁氏大宗祠联)
明德自有达人后忠臣心求孝子门(上海袁公祖德祠联)
汝水源流远崑山世泽长(福建上杭白砂崑山祠联)
高祖袁滋唐朝功臣郡西昌先辈清隐元代宗谱衍中华
袁首为土良土可育栋梁材龛足是龙蛟龙能兴江海浪
扬风仁政
卧雪清操
上联说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字彦伯,阳夏人。曾为谢安的参军、桓温的记室,后自吏部出任东阳太守,谢安赠他一把扇子,他说:"我一定要奉扬仁风,抚慰那里的百姓。"因不满当时已出的几种《后汉书》,继苟悦的《汉纪》,著《后汉纪》;又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篇。下联说东汉汝南汝阳人袁安,字邵公。曾客居洛阳,恰逢大雪,洛阳令巡行到他门前,见关着门没有行迹,就命人扫雪人内,见他僵卧在屋里,又听他说:"大雪天人们都在挨饿,不好去麻烦别人。"便认定他是贤人。明帝时,历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历官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弹劾窦氏专横。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叱逆怀忠,谁出其右
负图卫主,义重于生
上联说南朝宋文学家袁淑,字阳源,陈郡阳夏人,曾任彭城王军司祭酒,元嘉年间官至太子左卫率。元凶刘劭将作乱时,胁迫他参与,他叱责道:"这样作为天地之所不容!"于是被杀。有才辩,能诗词,后人辑有《袁阳源集》。下联说袁淑的侄子袁粲,字景倩,历官尚书吏部郎、太子右卫率、侍中、吏部尚书,以尚书令(宰相)受明帝遗命,与褚渊共同辅佐苍梧王(后废帝)。顺帝时,字中书监,镇守石头城。当时萧道成(齐高帝)权势日重,他密谋起兵灭萧道成,因褚渊泄密,他父子均被杀。当时人们唱道:"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
水东追祖源,姓字尝开传帝后
埭南立门户,农桑自可乐田园
袁晓园诗选
袁晓园自己曾写过两首诗,表达对推进汉字现化化的由衷热爱与殷切期望,一首借《老松》喻意现代汉字改革:参天高村问童子,为何众死我独存?
山童笑答老寿星,你为中华才诞生。几千年来枝叶茂,东方文化大光明。
翁如有病宜速治,全国扁鹊效忠心。病愈更添新血液,民族与你更荣升。
《汉字颂》
神州老树几千年,人家说我该靠边。
干动根深枝叶茂,奇葩异彩赛人间。
《述怀》
夕阳未必逊晨晖,昂首飞鬃奋老蹄。春蚕萦绕千千缕,愿为人民吐尽丝。
年华虚掷恨难追,久滞他邦今得归。万里长空清似水,檐前小燕学鹏飞。
--中国文学史(四卷本)---袁世硕古典文学研究袁世硕古典文学研究
袁世硕,1929年生于山东兖州。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出版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古典学学会会长。多年从事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师从袁世硕先生已有二十几个年头,从先生处获益实在太多太多。袁先生大学毕业时便被著名学者冯沅君教授指名推荐留校,并师从冯先生修习中国古代戏曲。经过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培育出了满园桃李,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者之一。袁先生常以自己老师的八字箴言“工夫要死,心眼要活”传授给诸多弟子。而我则深深感到,袁先生之所以能够取得骄人的成就,就是因为他自己正是这八字箴言的身体力行者。
袁先生虽已年过古稀,却依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继续着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数十年来,他的弟子遍布各地,“工夫要死,心眼要活”这八个字也必将成为不熄的薪火而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天下三分成故事江山一统看今朝
作者简介:袁本清,隆中管理处文史馆员。
1999年,隆中管理处在隆中山顶新建了气势雄伟的腾龙阁,随即通过《襄樊晚报》向社会各界公开征联,共从应征作品中遴选出24幅佳作(另5幅楹联为原有作品),有的进行了必要的修改。然后,将大部分楹联请全国各地书法家书写后刻木悬挂于腾龙阁上下五层四周。
袁安碑本初颜公祠状元楼新华门袁公路墓袁家大院
陈卿墓小仓山随园袁公林三袁墓石阡大桥袁氏邸宅
白山寺国师吉六墓督师祠太和殿袁崇焕公园
袁氏故居位于项城市王明口镇,是袁世凯出生的地方,以前这里没有开发,每年游客很少。今年,项城市文化局对袁氏故居进行了小规模开发,希望借长假之机吸引游客。此举果然奏效,“五一”期间,安阳、许昌,以及周口市区及各县市的游客慕名而来。7天长假中,约有200多名游客前来造访,虽然数量不大,但较之以前已是大大的突破。
项城市博物馆是当年袁世凯行宫。项城市博物馆借助袁氏行宫的知名度,在那里搞起了大规模的袁氏家族展。此外,他们还搞起了秦始皇兵马俑展览。这两大展览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外来游客,平均每天接纳游客300多人。
袁氏老宅聚集两处,相距四、五十米,占地八千平方米左右,房屋高大,院落众多,至今仍住着袁氏后裔,他们的祖先袁随、袁九皋官至左布政使、监察御使等要职。袁随,字民悦,嘉清丙辰(1556年)进士,仕户部主事,监兑江西,惩恶扬善,极尽好事。袁九皋,字君呜,万历已丑年(1589年)进士,他廉明正直,被提升为御史,先后巡视山西、浙江、河南、顺天四省。袁氏叔侄,为官一世,刚正不阿,为民谋利。如今,他们的后代又为国家作出新贡献,老宅里又走出众多骄子。袁运开,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袁运昌,林业部资深总工程师,中国第一批资源航空测绘工程师;袁运甫,清华大学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袁运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第四画室主任,著名画家。老宅里蕴藏着不少故事,有相当的历史文化涵量,古代建筑与文化历史融于一体,可辟为人文景观
地址:南通市寺街93号和石桥头24、25、27号
位于河北区海河东路39号,据说是为袁世凯兴建的花园寓所,现为居民居住,建于1918年建成后由袁乃宽等袁氏亲属居住,北欧建筑风格。其设计和装饰考究精致,为德国特色建筑,融合了西欧古代、中世纪、近代建筑流派的特点,兼具创造性,是近代建筑艺术的奇葩,也是伫立在海河畔的一颗明珠。主楼平面为“L”形,三层砖木结构,局部带地下室,占地1836平方米,建筑面积2217平方米。入口处设四层塔楼。门廊方柱与圆柱相结合,底层有大客厅、餐厅、书房等。客厅外有柱廊,其上也有一塔楼。二层为卧室。全楼大小房间20多间。主楼东侧有二层次楼,上部有一小穹顶是供佣人居住。
东汉袁安客居洛阳。洛阳令冒雪来访,见院子里的雪很深,要扫出一条路才进到屋里,袁安卧于床。问:“何不求亲戚帮助?”袁安说:“大雪天,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其贤德,举为孝廉。“守正堂”:袁安后当了楚郡太守。楚王谋反株连数千人。袁安审清问明,释放4000多人。后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袁氏还有“陈郡”、“汝南”、“彭城”、“陈留”等堂号。
(宜春市史志办袁赣湘先生作为宜春城知名的历史专家,通晓宜春城的古今脉络。)
“宜春八景”之一。袁山,古名五里山,在城北2公里春台秀柏木头村后面。因东汉隐士袁京居此而得名。据《宜春市志》记载,东汉隐士袁京不乐仕途,曾在稍大的山中隐居,潜心读书,讲学,死后并葬在这里。后人仰慕这位高士,便在这里立有高士坊,并将此二山命为大小袁山,以纪念袁京。袁山海拔208米,面积近1平方公里,山的西面0.5公里处有一小山相对峙,名小袁山(又名望家尖),两山屹立秀江北岸,素有“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江东西一带横”之称。因林木丛茂,苍翠欲滴,故题曰:袁山耸翠。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宜春市中山中路,驱车过袁州大桥,沿高士路向城北走一里许,可以看到公路两侧有东西两山蜂峦挺秀,巍峨壮丽。两山比肩,树木茂盛,四季苍翠欲滴。
[袁山耸翠]袁山,古名五里山,在城北2公里春台乡柏木头村后面。唐朝时,诗人有“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之句描叙宜春山川形胜。袁山有大小两座,山的西面0.5公里处有一小山相对峙,名小袁山(又名望家尖),大袁山海拔208米,相传古代隐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袁山以袁京而得名,袁州以袁山而得名。流经宜春的秀江古名南水,后也更名为袁河。以袁山为中心,现在正在建设袁山公园。
[袁山公园]城区北部中心位置,因大、小袁山而名之,总面积近100公顷。其中山林面积近40公顷,水面约15公顷。公园规划建设将按照突出自然生态特色、体现历史文化底蕴、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的总体思路,建成自然风景美、文化品位高、富有个性特色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公园。园中设置了百花园、珍稀植物园、水生植物园、动物园、鸟语林、观光果园、梵音飞瀑、花台叠水等自然生态风景区;设置了览胜阁、文澜阁、清风亭、松风亭、历史广场、名人草堂、归田园居以及碑林、石刻等历史文化景观区;设置了儿童乐园、欢乐广场、音乐花园、攀岩、益寿园等休闲娱乐区。
韩愈贬潮州,作诗颇多。及量移袁州,途中亦有诗。后内召还朝,沿途亦有诗。惟居袁州9个月,据傅义教授考证,未见有一诗。是遗佚不传,还是政务繁冗不及为之,令人颇费猜测。关于韩愈袁州无诗,古人即有所觉察。明成化十七年宜春进士张凤曾赋诗“公在袁州几许时?赎民为隶政声驰。五台三峡多形胜,何事公无一句诗。”惟韩愈在袁州之前的唐元和初年送同年王涯任袁州刺史,有送行诗二首,其中之一即为《祖席得秋字送王涯刺袁州》。诗云:
淮南悲落木,而我亦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悉。
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秀江”,并非是整条袁河的别称,秀江只是数百里袁河之中的一截江段。西踞化成岩数里之遥的袁河与稠江交汇处,乃是秀江的起点。自此至化成岩一带,山野之清奥,汀渚之清幽,无不令人心旷而神怡。“城郭嚣尘外,山川胜地中。铿然一滩水,和以万松风。”古人曾于此用写真的笔韵泼墨流珠。芦花白,蓼花红,此处江中的老龟滩究竟有多少神奇的传说?曾有人为此而猎古搜珍。松声落,钟声起,此处江边的化成寺究竟有多少玄秘的因缘,尝有人为此而问道参禅。春花秋月,沧桑互易。如今的秀江上游,虽没有了“水碓无人昼自春”那种野旷,也没有了“蓬背鸬鹚晒夕阳”那份寥寂,却另以一色时新的灵气与神韵,展现于耽山爱水者的面前。
悠悠秀江,涛声依旧,而又不复依旧。于今,循江而上的秀江西路,已将郊野景致与都市风光连为一体。枕山带水的秀水公园,浓妆淡抹,将新的审美理念裁云缕月,溶入天趣。百余年前,曾有位诗人称誉秀江:“分明一道澄江景,误作扬州郭外堤。”百余年后的今天,倘若还是那位诗人,重游秀江后,又往游他地临流赋诗,模山范水之际,是否会朗吟高唱“分明一道澄江景,误作袁州郭外堤”呢?想必如此。
荆门山
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曰:南崖有山名荆门,北对崖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对,其荆门山在南,上合而下空彻,山南有像门也。
勾将山
袁山松《勾将山记》曰:登勾将山南望,见宜都、江陵近在目前,沮潭沔汉诸山,嵎嵎时见,远眺云梦之泽,皛然与天际。四顾总视众山数千亻刃者,森然罗列於足下;千仞以还者,{山畾}嵬如丘浪势焉。今在上洛县西北。
虎牙山
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曰:虎牙山有石壁,其文黄赤色,形如齿形。
高筐山
袁山松《勾将山记》曰:登勾将,北见高筐山,嶷然半天,《荆州图副》云:“昔尧时大水,此山不没如筐,因名也。”
苏州市东南十余公里的渡桥头,又称袁村,古属长洲县东吴乡,后归元和县尹山乡,今为吴中区郭巷镇六浦村渡桥自然村。村南是吴淞江,北临赭墩湖、尹山湖,东北方位有镬底潭(古称蛟龙浦),西连京杭大运河,四面皆水,名副其实水乡泽国。村民出门向西一条土路到尹山,向东向南向北水网河港,舟楫成行,村民男女老幼均会摇船……渡桥袁氏系元代藏书家、诗人袁易之后,我们祖上宋代出过“以进士起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的袁仲贤;从高祖袁易回到渡桥“庐墓著书,终身不出”后,我们袁家向以耕读传家。
我祖父袁润芝年幼时体质较弱,并患肺疾,种田无力,遂在村上开家中药铺,一为自己服药方便,二为周围乡民服务。天长日久,施医看病远近传名,年轻轻的有了一定的声望,凡邻里或家族发生争讼纠纷,难以解和时,只需“九相公”(对祖父的尊称)一句秉公闲话,双方当即诚服。而祖父也热心为乡里服务,无论红白喜事,他都乐意全力襄助。
家居水乡,家家有船,每日上圩耕作,也需解缆摇船,耕牛则泅水而过。乡民但凡婚嫁聚亲都摇一种特别大的"堂船",形似园林中的石舫(约三四舱房),一舱坐迎娶送嫁的至亲,一舱鼓乐手吹奏,一舱安置花轿。船头挂红绸搭彩门,两面大锣喧天;船艄双橹并拖翠竹,一橹朝外挑出,没有船上工夫者很难得心应手,摇橹有数人轮换进行。锣鼓响起,爆竹震天,河岸村民倾巢而至……村上有户人家娶亲,因女家远在镬底潭往北,迎亲需用“堂船”,派人请求祖父袁润芝作主――组织堂船运行要联络各方面人员,没有地方威信的人是调动不起来的。祖父对来人承诺说:"我身体不好,有些事情就顾不及了,但堂船一事包在我身上好了,绝对没问题,你们放心吧。"事后,祖父找人逐一落实堂船的组织工作,凭着大家对他的信任,一切安排圆满顺利。
谁知那次“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佳期临近在即,天公溯风凛冽,气温骤降,翌晨起床,祖父大呼"不好了!"原来天冷风息,河面封冻,而且来了个“连底冻”,这可如何是好呢?堂船不能行,新娘如何迎,乡村喜事一般是不能延期的,怎么办?新郎家人急得团团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人们不约而同来找九相公决断。祖父从不违背自己所作的承诺,于是起身对大家说"这样吧,大家阿高兴吃点苦"众人见他有了办法,纷纷都说:高兴!高兴!吃苦不怕的,笃定!"祖父见得到大家支持,遂将主意和盘托出“现在堂船不能开了,我们就用花轿抬,摆开阵势,抬起轿子――冰上走!"就这样,花簇团团的迎亲队伍在祖父的率领下吹吹打打,抬着花轿直往新娘家而去,逢岸走路,遇河踏冰,直达镬底潭女家喝喜茶,然后再按“程序”返回,待天色近晚,才将新娘娶回夫家拜堂成亲。
那晚,祖父感觉自己的两条腿几近冻僵了,脚丫好像冻木了,回到家忙不迭喊我祖母“快烧水,给我烫烫脚……”祖母用热水给祖父洗脚时,已经很烫的水,他总是喊“不热,再烫点!”其实是祖父的双脚早巳冻坏,冷热疼痛已感觉不出了,结果连皮带肉反而烫烂了,待到发觉时已晚矣。还好他自己懂得开药方,敷搽包扎,疗伤在床痛不欲生。消息传出去,村上人敬叹不止,第二天早晨,新郎新娘还专门来到祖父床前致谢。从此,祖父的烂脚就没有好过,加上他原有肺疾加重,没几个月就抛下妻儿老小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对祖母说:"我这人说话算数,答应人家的事一定要办到,死后也无怨无悔。"祖父逝世时年仅二十多岁,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老话了。
我的祖母姓宋名翠华,是尹山戈湾村人。虽出生于塾师家庭,但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她仍是一个文盲。不过,祖母天资聪颖,她父亲每天私塾授课时,她总躲在窗外偷听偷学,居然也“过耳不忘",学过的书也能背诵如流。祖母自幼缠足"三寸金莲",总听她说"缠成小脚一双,哭掉眼泪一缸",但见她健步乡间小路,过高高的独木桥如履平地。
袁村
祖母自嫁到袁家后,承担起了料理中药铺及家务等重任,并为袁家生育了两女一子(即我父亲)。祖父的不幸英年夭亡,更让孤儿寡母的生活雪上加霜。是时江南农村有一种"抢寡妇"陋俗,凡年轻妇女死了丈夫的,若被讨不起老婆的单身汉看中,便可不费分文将其抢回家来拜堂成亲,就算自己的老婆了。这不箅犯法,也不丢脸,而且得到大家认可。我祖父去世时,祖母才二十多岁,年青守寡自有被抢的“危险”。但就在我祖父大殓那天,亲眷乡邻聚集灵柩前哀悼时,但见我祖母突然站于棺前,怀中抽出一把菜刀,对着众人大声立誓:"我男人死了,他说自己死得不怨不悔。我虽年轻,但已有三个小囡,儿子刚及二岁多。我今天当着祖宗亡人门前发誓:我绝不改嫁,一心只把子女抱养成人;请四邻八乡的人听好,谁也不要动抢亲的念头!!"说完,操起菜刀,对准自己左手的小拇指一节,用力砍了下去,顿时鲜血直流……祖母面无惧色,将断指用香灰包好放进佛龛中封存起来。在场的众乡亲惊呆了,许多人当即下跪向她示敬,从此,“九太太”刚烈名声传遍远近,赢得大家对她的尊敬,再没人敢动抢亲的念头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苏州、吴江一带相继被日寇侵占,学校被迫停课。其时年近七十的祖母忽发奇想,说“孩子们没书读怎么行?学校停课,我开私塾上课。”消息传出,本村和外村的不少人家,纷纷将子女送来就读,祖母把十七八个孩子按不同年龄“分班”,低龄者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大一点就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等课文。这真是天下奇闻,祖母自己原本是一个文盲,而要从文盲到“塾师”,可想她老人家付出的不仅仅是心灵的聪慧了,仅靠在家时“偷学”的那点学问,就算六十年不忘也不够“本钿”呀。
1940年抗战胜利前,袁氏举家从同里镇迁居苏州,祖母后因患肝病来苏寻医,终不治而于1943年仙逝,享年七十四岁,灵柩遵嘱返渡桥头落葬。是日天气阴沉,灵柩下船水路运行,船过茫茫黄天荡时,忽天降鹅毛大雪,漫天飞扬,水天一色……而下午二时许,到达渡桥头时,却又雪止天晴,阳光从云端喷薄而射出,那一番情景旁观者无不称奇。
上述二则乃袁氏祖辈发生的故事,谨此作为史实记之。
说起这袁家,那可是这县城赫赫有名的人物,不但祖上辉煌,如今也是县里的纳税大户。袁老爷子本名袁士崇,膝下三个儿子,老大袁治雄,现为县公安局长,老二袁治强,现为袁氏集团董事长,老三袁治武,县一中校长。袁家的产业比之祖上有过之无不及,袁老爷子生性淡薄名利,唯一嗜好玩赏金鱼。
袁家祖上留下一处庄园,现在是省级保护文物,座落在县城西北的镇都村,紧挨着城区。解放后归国家所有,但袁家人还可以住在其中,文革时把全家人都撵了出去,使袁家颠簸流离,苦不堪言,但也造就了三兄弟坚韧的性格,为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后来国家落实政策,同时也是为了旅游产业,专门划出一个四合院,让袁家居住,供慕名而来的游人参观留念。
这所庄园的主人袁氏家族,祖籍湖北公安县。其始祖袁敬祖于明末出仕途到此,择定县城西北的镇都村居住。其后裔仰仗其势,广敛钱财,至清末民初,袁氏家族的家业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
富则造屋,此乃农家一大嗜好。袁氏家族财大气粗。于是,将大量的钱财用于营建庄园上。
袁氏庄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民国初年基本建成。庄园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硬山、坡顶、砖木石结构,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房屋480多间,耗费了袁家大量的白银,也导致袁家民国时期的衰败,当然战乱也是一大祸害。即使这样,庄园的规模也是惊人的。
俯视整个庄园,布局为三组六院,各组一至三院不等,均呈四合院结构,房舍多是雕梁画栋,明柱花窗,气势恢弘,蔚为壮观。“天一堂”、“西仁来”“东仁来”并排三院南北纵贯。各院四至六进相间,皆以中门相贯,侧有甬道相通。主宅仪门居中,配以左右两厢。整个庄园四合院重重叠叠,井然有序,房舍疏密有致,鳞次栉比,浑然一体,做工精良造型朴实。庄园内的每一项建筑都严格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观念布局: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一干佣人居于群房。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坊、棺寿房等多在群厢,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
袁氏庄园极为注重门面装饰,借以显赫门第,张扬气派。六个大门当首推“西仁来”,其门楼高耸,甚为庄重。大门抱框高达5米,阔3米许,门扇高宽约2米有余,黑漆大门刻有“耕读世业,勤俭家风”金色对联。大门两侧有一对珍贵的石鼓,鼓托为莲花状,与石鼓融为一体,石呈黑色,给人以凝重而深沉之感。报袁氏族谱介绍,门旁这对石鼓是主人于光绪34年间聘请4名精湛工匠历时三载雕琢而成。鼓面刻有“福禄寿禧”、“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姜太公钓鱼”等浮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庄园内的石墙,所用石块均为人工精镩水磨,做工甚为精良。其墙面,则以六角形和方形石块拼凑成花卉图案,如同百花盛开,春意盎然。进得大门,迎步有一方石毯,中有石钱,四角镶嵌石蝠,进入者踏蝠踩钱,意为百福并臻延年益寿,可谓匠心独运。
庄园甬道幽深,院落重重,森严恬静。庄园主体建筑都是二层楼阁,檩壮梁重,廊柱挺劲,方砖作笆,上铺柞炭,居其内有冬暖夏凉之效。所用青砖皆以豆汁浸泡,力求坚固耐久。屋脊饰有吉祥的龙头凤尾,脊边饰以避邪的屋沿六兽。
袁老爷子就居住在庄园西北角的一个四合院中,此地原为家丁的护院,现开辟为工艺品店,间或出售袁氏庄园园志,买了此书的游客可以找袁家十七代孙签字,也就是袁老爷子。此院落甚大,足够袁家三代同堂,但袁家三兄弟都在县城里各有自己的事业,所以此园只有袁老爷子和一个小保姆居住。
汉高士京公由汝南隐居江西宜春县北五里山,后人高其羲行,名其山为大小袁山,至隋开皇十一年改宜春郡为袁州,因依公姓也。传至闳公,字夏甫,隐居洪阳洞,即今分宜,亦名其岭为袁岭,至梁则丞相璞公居城内,即今宜春市,至唐则侍郎皓公居城西,其孙希古公应洪都太守聘为山长,始携家眷居西山,至宋,有渔、樵、耕、牧四公以西山人众,谋徒厥居,维时,樵隐公、渔隐公徒江西丰城雩韶,即今老袁坊,同居数年,樵隐公精堪舆,念祖墓在袁,复归袁山高士坊,不忘西山之自,因以名堂,此西山堂之所始也。
提调:陈汉第、李经蕃、金还、周肇祥、邵章;
总纂:沈曾植、宝熙、柯劭忞、吴廷燮、缪荃孙、李家驹、劳乃宣、金兆蕃、吴士鉴、秦树声等;
协修:姚永朴、姚永概、袁金铠、张书云、张尔田、陈敬第、袁嘉谷、俞壁云、李葆恂等;校正:吴缪、李景濂、成昌、金兆丰、朱希祖、李哲明、朱方饴等;收掌:朱孔彰、唐邦治、袁克文、金梁等;
后来又增聘:马其昶、刘师培、夏曾佑、王树楠、夏孙桐、奭良、瑞洵、朱师辙等。其中沈曾植、宝熙等57人未到馆,尽管如此,尚有100余人进入清史馆。
我来自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城,只知道是山西洪峒县迁出来的我是第21世。
袁家山,又名吕祖庙、小蓬莱,位于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东南隅,公元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全国罕见的船形园林式古典建筑,它的建造很有气势,前有山门,中有纯阳宝殿,后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纯阳洞,洞中置吕洞宾木雕卧像,形象栩栩如生。数百年不减雄伟壮美之色,引无数名人学士兴诗作赋。明代的董其昌、王铎、钱谦益、孙承泽、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汤斌、宋荦、田兰芳等名人学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赋。有诗赞曰:“金缕歌终撒瑟期,露盘丹炉几迁移;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诗。”王铎于崇祯六年曾在此作《甘露台》诗一首而为此山增色。
袁家山为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所建,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袁可立(1562-1633),字礼卿,号节寰,又号闲闲居士,睢阳卫籍,睢州城内人。举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后以子袁枢官河南参政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皇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万历十九年,当其初出苏州府推官之时,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称,按治豪横而忤巡抚,巡抚反诬其罪,可立百辩雪其冤,巡抚羞愧自劾归。万历二十三年,太宰上其事,擢可立山西道监察御史,巡视北京西城明代的袁家山与后面的两个“袁尚书大石坊”及“袁尚书府第”恰在一条中轴线上,十分威严壮观。
清道光二十九年睢州知州范阳询曾大修袁家山,事成州中名士各撰联题额,有诗赋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重修袁家山吕祖庙碑记》拓片存河南省文物局)。近年来,河南省人民政府曾投入巨资进行维修,然当地一些人不顾文物保护法的三令五申,在其重点保护范围内竟劈去袁家山山基的后半部,使主体建筑暴露无疑,已严重危及到主体建筑物的安全,不能不是游山拜道者的一大遗憾。据悉,《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于2005年10月1日公布实施,相信治理工作不会拖延太久。
(袁可立详细资料见本站:袁氏名人--更多的袁氏名人--中国近代袁氏名人--袁可立。)
袁氏堂澄泥蟋蟀盆出产于中国"金砖"之乡----江苏苏州陆慕御窑村。陆慕,旧称陆墓,地处苏州北郊,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为皇宫烧制澄泥"金砖"而闻名于世。明代,余窑被朝廷封为"御窑"。当时已制作澄泥蟋蟀盆。明宣宗皇帝喜斗蟋蟀,澄泥蟋蟀盆也就成了贡品,为皇家专用蟋蟀盆,深得皇帝的喜爱。苏州陆慕澄泥蟋蟀盆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其地区土质细腻,很少杂质,碱性不大,烧出的蟋蟀盆光洁细腻,敲之有金玉之声,乃是蟋蟀盆中之上品。"苏州府袁氏堂澄泥蟋蟀盆"久负盛名,代代相传。至今还留有同治年间太祖袁鸿石的佳作。袁中平是袁氏堂第五代传人,在长辈们的亲手传授下,深得制盆要诀,十七岁即独立制作,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潜心研究,不断创新,设计新品,如铜鼓盆、螺丝盆、八仙盆、竹节盆等,且"出手必上乘",稍有疵斑,即毁之不取。因此,袁中平所制之盆,做工讲究,造型美观,色泽明艳,轮廓分明,雕刻精细,书画俱佳,盖与桶相合,十分贴切。捧在手上,感觉细腻润滑,宛若处子之肌肤,玩之爱不释手,抚之雅趣无穷,既可作秋兴之用,更确是收藏佳品。
近年来,袁氏堂澄泥蟋蟀盆声誉鹊起。袁中平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市相城区民文协会理事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雕塑艺术研究协会会员、工艺师。2001年8月,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办,袁中平制作的澄泥蟋蟀盆入选展出,受到领导和参观者的好评,并被授予中国文联最高奖----"山花奖·民间工艺优秀奖",同年十月,在天津(首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中获金奖,十二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中,《麒麟唤真龙》荣获铜奖、《胜战计》荣获银奖。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市场观察》杂志、《投资、收藏、拍卖》杂志、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和姑苏晚报等,均作了报道。
袁中平,男,1970年生于江苏苏州陆慕镇(旧称陆墓)御窑村。袁中平自幼生长在制作蟋蟀盆的世家中,迄今已是《袁氏堂》第五代传人。在长辈们的亲手传授下,深得制盆要诀。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潜心研究,不断创新。作品多以自创新品、奇品、孤品见长。作品风格自成一派,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型展览活动并屡获大奖。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先生为袁中平题词《诗质画境》。
2001年8月,作品《百子图蟋蟀盆》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中,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山花奖---优秀奖。2001年10月,作品《三月九花》在首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中,荣获"金"奖。2001年12月,作品《胜战计》、《麒麟唤真龙》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分别荣获"银"奖和"铜"奖。
2002年元月,作品《清风古韵》在首届苏州市民间艺术节中荣获"金"奖。
2002年9月,作品《松竹随缘》在2002(杭州)国际民间艺术品展中,荣获"银"奖,韩美林大师为作品证书亲笔签名。
2003年元月,作品《天地云龙》在苏州市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中荣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