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红楼梦》中的僧道和传说中的如皋僧道都知晓人的未来命运归宿
《红楼梦》第一回中写,癞头和尚念了四句偈语:“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首诗暗示英莲在元宵节被人拐去,以致后来卖给薛家做婢妾。《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看了薄命司中的十二金钗册子,这些册子和判词预示了十二金钗及几个丫鬟的命运归宿。
如皋进入八仙名录的道教传人徐守信的故事,从宋朝传到元末明初。传说人们问其祸福前程之事,无不灵验,因得徐神翁美名。其事迹在宋人编写的《舆地纪胜》《铁围山丛谈》《春渚记载》中均有记载,可见他的影响之大。
如皋从古到今都有不少人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因此遇有大事就到庙中求籤问卦,或请瞎子算命。
三、《红楼梦》中的人物和如皋人都阅读并珍藏很多佛学道教经典著作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论道谈禅。这是“庄禅”文化的描写,是作者较深层次地接触宗教理论的反映。洞察作者创作心态的脂砚斋指出:此乃“悟禅亦由情”。其中薛宝钗说的一段话,出于佛教经典《传灯录》,可见《红楼梦》作者的佛教知识很丰富。一般文人是写不出来的。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八回中写:“那宝玉……将那本《庄子》收了,把几部向来最得意的,如《参同契》《元命苞》《五灯会元》之类,叫出麝月秋纹莺儿等都搬了搁在一边。”《红楼梦》注:“《参同契》:道教书名,全称《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元命苞》:春秋纬之一种,其书已佚,仅存遗编残图。《五灯会元》:佛教书名,宋代普济编,取《传灯录》《广灯录》《续灯录》《联灯会要》及《普灯录》撮要汇编而成。”这些描写,告诉人们《红楼梦》作者阅读和收藏佛学道教经典著作之多,这也是北京的曹雪芹不可能做到的。
如皋定慧寺收藏的佛经是罕世之物,其中有一部《贝叶经》是从狮子国(斯里兰卡)带回来的,是刺血书写的梵文。定慧寺还有明代藏经5084卷。历史上如皋的灵威观担负着苏北地区授戒的任务,盛时一次戒子达500多人。灵威观还编纂刊行道教经忏乐谱,如《法仪集》《三教精华道圆录》《指玄归真》《三丰经》《同戒录》《五都十函真经》等,为道教的传承和繁荣贡献非凡。
四、《红楼梦》中人物信佛,如皋的很多名人也信佛且与高僧名道关系密切
《红楼梦》第十六回叙述秦钟之死时,写了判官和鬼使可以决定人的死活;第二十五回写宝玉和凤姐中了魔法,是一僧一道登门救活了他们。《红楼梦》中的贾敬是出家的,惜春、妙玉是带发修行的,贾宝玉最后也是出家的,可见他们何等信佛。
如皋的冒辟疆、董小宛、吴蕊仙等才子佳人也信佛,他们都焚香念佛,谈情说爱的诗信中亦有佛道思想融进。吴蕊仙是出家的,在别离庙中结束了生命。冒辟疆曾把水绘园改名为水绘庵。定慧寺重建后,冒辟疆写了《重修定慧寺》详记其事,载于县志。他手书的如皋定慧寺碑文现仍保留在如皋文史档案馆。为不仕清朝而入佛门的诗僧恕庵是冒辟疆的好友之一。为康熙皇帝注经的御前和尚溥畹,工诗善文,18岁时就参加了冒辟疆组织的诗社。
五、《红楼梦》中与如皋县城都有管理佛教道教的官衙
《红楼梦》第十三回写:榜上大书:“……总理虚无寂静教门僧录司正堂万虚、总理元始三一教门道录司正堂叶生……”《红楼梦》注:僧录司、道录司——明、清时代掌管全国僧道事务的最高官衙。
《如皋历史文化》记载,如皋明清两朝管理全县佛寺和僧尼的僧会司设在广福寺;管理全县道教事务的道会司设于灵威观。
六、《红楼梦》中的丧葬仪式与如皋相同
《红楼梦》中,最隆重、排场最大的丧葬仪式是秦可卿之死,详写了“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开丧送讣闻”“按七作好事”“传灯照亡”“放焰口”“水陆道场”以及出殡前夜伴宿,出殡时路祭的盛况等。
如皋丧仪亦有报丧、送讣告、开丧、请阴阳择日大殓出殡等习俗,至今仍有“传灯照亡”“按七作好事”“放焰口”、出殡前守夜、出殡时路祭等习俗。“水陆道场”是大规模的佛事活动,如皋定慧寺不仅旧时做,从1993年到现在,每年都做。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红楼梦》与如皋的宗教文化关系密切。众所周知,小说本为虚构为主的描写。《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是虚构的,太虚幻境是虚构的,没有宗教经典可作依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由此可以看出,《红楼梦》作者的构思,实在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也是作者思想的真实反映。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冒辟疆生于如皋名门望族、文化世家,如皋深厚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熏陶滋润了他;冒辟疆博览群书,广交文人雅士、名士公卿、隐士逸民多达456人;冒辟疆的身世遭际和性情与贾宝玉惊人的相似;冒辟疆的思想应对了《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一切皆空。冒辟疆是《红楼梦》的作者是可信的。
第九节《红楼梦》中的“大如州”恰似如皋
1.《红楼梦》与如皋之关系一:大如州之名与如皋、与扶海洲有关,大如州的原型为如皋县。
虽说《红楼梦》洋洋百万余言,浩如烟海,迷宫般地令人眼花缭乱,难揣其意,但只要提纲挈领摸准门道,就可以“纲举目张”,探索出作者狡黠笔法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真真假假。门道何在?其纲安有?回答是书中开卷第一回也,脂砚斋批语中有,红楼正文中更有!
线装书局版《脂砚斋评石头记》第一回写道:“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
大如州在何地?应离姑苏不远。为什么?因为甄士隐是一个“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的乡宦,妻室娘家离“姑苏”必定不远。因此,“大如州”应在苏州周边的某地。查找《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的“地名索引”里,没有“大如州”;而以“如”字开头的地名只有“如皋”。那么,此如皋是否与红楼大如州有关系呢?回答应是肯定的。如皋,东控海,南滨江,北带淮湖,江海平原最先成陆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故谓历史悠久、疆域雄丽。书载:春秋时,晋灭贾国,贾国大夫贾南屏义不事晋,千里迢迢。逃至海边今如皋地,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他用车子载妻至今如皋西门海边高地,一箭射落一只野鸡,其妻始笑而言。《左传》有载:“昔贾大夫恶(不美),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到泽边高地),其妻始笑而言。”如皋亦由此出名,是一个全国特有的“动宾”词语结合的地名。
如皋东有扶海洲,一块因海而生、依海而枕的沙洲。旧《如皋县志》载:“扶海洲,春秋战国时开始发育,东晋太元七年(382)涨接今如皋城……”扶海洲在唐朝时期已很有名,时称“唐廖砂咀”。当年的廖角咀“上汇江淮,下吞东溟,通浙江、福建,达南海,历山东、辽东,直抵高丽、新罗、日本诸国……”为扬州门户、东疆要冲。“唐廖砂咀”亦称“如皋古砂咀”,后来连同“扶海洲”便都成为如皋(含今如东)的古称。将如皋称为“如州”毫不牵强。
脂砚斋在开卷第一回开头就写道:作者自云: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其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见线装书局版《脂砚斋评石头记》第一回)
何谓红楼之梦?作者云:“……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见线装书局版《脂砚斋评石头记》第一回第3页)
这就是全书总纲,这是告诉读者:红楼梦非梦也,仅仅是借“通灵之说”,言红尘真事,是假语(贾雨)村言,说“人生如梦”罢了。作者在开篇中还写道:“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寄去作奇传?”(见线装书局版《脂砚斋评石头记》第一回第4页)四句偈语乃全书本旨,作者呜咽心声!然“……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见线装书局版《脂砚斋评石头记》第一回第6页)
足矣!《红楼梦》言梦非梦,乃实录其事非假拟妄称也!
如此一来,书中“大如州”必有真实所指,查遍全国地名,没有以“如”起头再加上“扶海洲”的地名,而如皋在明清、民国时,均为全国第一大县,故而定名为“大如州”是既名副其实又大气洪亮,何等美哉!因此,应该认为“大如州”即如皋也。而且如皋至今也是“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景如画、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都市文明型”的世界长寿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