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精彩选段第十六回。是九年级上学期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学生难学,老师怕教。程杨木老师却选在八年级授课,这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实际课堂上却充分彰显出程老师的游刃与从容、激情与质朴、严谨与风趣,这固然离不开程老师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也源于程老师这篇精彩的教学设计。
程老师设计的《智取生辰纲》紧扣小说特点,围绕矛盾冲突,从课文题目的文眼“智”字切入,巧设六问,一线串珠,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读”,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不仅清晰地把握了小说跌宕的故事情节、精彩的环境描写、精妙的艺术构思,更深入地领悟传神的人物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感受了古典文学之美之魅力,从而轻松自然地完成小说的鉴赏。展示了程老师教学设计之智慧。
一、设能动之问题,引思维之火花
程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采用“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本文“情节的安排、环境的设置、性格化的语言、人物性格的刻画”等方面无不围绕“智取”而展开,因此程老师把“智取”设计成主问题,把其它方面设计成子问题,子问题之间环环紧扣,从不同方面指向主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走进文本展开探究,走出文本创造性阅读。这样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达成主问题牵动子问题的解决,获得省时高效的学习效益。
这份设计至为可贵的是,都是为学生能“动”起来而设计的。他的第一个问题“吴用如何设计智取的呢”,不仅巧妙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概括要点完成“动”的初级阶段,而且有利于达到“动”的高级阶段,即:使学生走出文本,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动”,是我们的教学孜孜以求的境界!程老师设计的“创设质疑情境”的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大胆质疑、个性化解读的,实际课堂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一学生提出:杨志虽急功近利、错投门庭,但也反应了当时社会不让有志者得志的黑暗与世态炎凉,这就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以己之口发前人未发之见、以己之笔抒前人未抒之情,这恰恰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生长点,更是教学设计最该用力的关键处。这样不仅有利于驱动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拓展认知的视野,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小说阅读的钥匙。程老师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示范。
二、化朗读之多样,绘宜人之画面
“读”的方式多样,有助于学生真正“动”起来。程老师设计学生进行了四读:初读,把握整体情节;研读,了解杨志性格;品读,突破斗志难点;朗读,体味小说技巧。学生在各种“读”中,“与目谋”“与耳谋”“与心谋”,多种感官同时之“动”,将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一幅幅气韵生动、色彩宜人、形象鲜活的画面,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文本,进而使小说的鉴赏落到实处。如品读环节,程老师的教学设想是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取者无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纲者就愚吗?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或矛盾的双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并以此解决小说的三要素。这篇设计以自己特有的途径,自然暗含着小说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故事导入,激发探究兴趣;复述课文,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精读课文,赏析小说的人物、环境;理解作品主题;激发课外阅读。通过课堂上品读古代长篇小说中的精彩片段,来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浓厚兴趣。
三、锻概括之功力,上创造之层楼
四、建人文之精神,培语文之素养
这篇设计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并加以辨别。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小说教育的主要特点,在教学中注重了小说三要素的教学,重在理清小说结构,赏析小说的人物、环境,理解作品主题。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就是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引导下,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自己读、自己说,而且兴致越来越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程老师精心设计的这堂课,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绽放奠定了基础。
(注:该文已刊发在2018年第6期的《黄山教育》上)
附:程杨木《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教学重点)。
2.围绕“智”,探究本篇小说的独特写法,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六回中的节选部分《智取生辰纲》。
二、问题研讨
1.题目是《智取生辰纲》,展开一下,较准确地说,是吴用设“计”、晁盖领衔智取杨志一行受梁世杰派遣押送到东京给蔡京祝寿的大批寿礼。那吴用是如何设“计”“智”取的呢?
有学生答疑后,教师引导:同学们一定还有更多精彩的回答,这里想请同学们着重从吴用他们如何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几个方面的条件来提炼一下。
②智用地利:之所以选黄泥冈、松树林为取纲的地点,是因为山冈可用来掩护,松树林既可诱敌休息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为取**药、下**药作好了准备。可见这个地点也是精心挑选的,可谓智用地利。
③智设圈套:那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这就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而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的圈套,等杨志来钻。
④智用人和: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吴用等淋漓尽致地发挥“人和”的优势,通力合作,巧演双簧,且演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他们扮客商,稳住对方;佯争酒,引诱对方;巧下药,麻倒对方。
我们具体展开来看看(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精彩的故事情节,教师视学情提示):
晁盖等人的戏怎么演得好,怎么将**药神不知鬼不觉地下到酒里去的?正当军汉们酷热难耐、疲惫不堪,好歹要在松林里歇息时,晁盖等人出现了。他们扮做贩枣子的客人,给杨志安全感,先让杨志放松警惕,同意歇息;接着由白胜挑着满桶诱人的白酒走上了山岗;有酒挑到眼前,军汉们岂能无动于衷?果然军汉们马上凑钱(老师忍不住了要插一句:这个“凑钱”的细节写得真妙啊,犯得着再去描摹个个咋嘴咋舌、垂涎欲滴的样子吗?这也是白描手法的妙用),当杨志大动肝火,脱口说出**药时,军汉们根本不在意,有趣的倒反是挑酒汉介意了;白胜欲擒故纵,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由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表明此酒无药,再让杨志放松警惕;接着顺势借舀酒作掩护,前一瓢装作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药;而白胜追这个,夺那个,竟和平常小贩卖酒一样,毫不漏破绽;戏这么一演,杨志信了,于是同意买,但白胜又欲擒故纵,一个劲不卖,这就彻底麻痹了杨志的警惕心理,终于全被**药麻倒,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
可见,吴用等人确实“计”高一筹,无论杨志怎么猜测,怎么提防,他们都好像全然了解杨志的心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而且事事走在了前面,让杨志防不胜防。
2.既然是突出吴用等人的“智”取,那前一部分写杨志一行的内容是否长了些?
小说的前一部分详写杨志一行的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了杨志的性格特点,其中浓墨描写了杨志的精明,他为了应付不测可以说是处处小心,时时留意,千方百计提防暗算,这不仅增加了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暗示了杨志失败的结局,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同时更衬出吴用等人的智慧——技高一筹。
3.小说为何要到最后才把晁盖等八人的姓名交待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小说精妙的构思、独特的结构,教师视学情提示)
文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准备?作者都没有点明,而是着力描写杨志与众军汉如何闹别扭、如何鞭打众军汉,老都管如何掣肘,虞候如何进谗言,军汉们如何埋怨,读者的目光完全被作者引向杨志一行的矛盾上。同时写杨志千方百计提防别人暗算,虽有内部不和,因其小心谨慎,似乎万无一失了,但吴用的智取妙计却一直在按计划实施着;等杨志一行被**药麻翻在地,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读者如坠入云雾里,无从知道那几个贩枣子的客人就是晁盖等人,弄不明白到底在哪一步酒里被下了**药。最后全盘端出,揭晓谜底,补叙出其中的种种情状,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使故事有悬念,更吸引读者,使读者更佩服吴用的用计之智。如果换一种写法,开始就把吴用的用计和晁盖等人的行动、面貌明写出来,直接展示在观众面前,那这个故事就平淡无奇了。看来,同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效果会大不一样。可见,作者结构安排之独特,构思之巧妙。
4.生辰纲最终被吴用等人智取,那杨志又“智”在哪里呢?(引导学生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教师视学情提示)
5.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的生辰纲最终还是被智取了,这固然是要突出智多星的计策更高明、无懈可击,但杨志自身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师视学情提示)
他性格的另一面:急功近利,粗暴蛮横,不讲究方式方法,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对军汉们“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导致与军汉们乃至虞候、老都管的内部矛盾激化。尤其是不注意协调好与老都管的关系,使得本来就对他心存鄙视的老都管公开抵制,这一矛盾的激化就是致命的了。军汉们敢不听杨志的打骂,坚持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冈松林里休息,就是因为有人撑腰啊。在丧失了天时、地利之后,又丢掉了“人和”,这是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有了内讧,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6.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水浒传》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无论是对杨志精明、谨慎、粗暴蛮横的性格特征的刻画,还是对吴用等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描写,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的。如文中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真乃描摹入画:“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你们省得甚么!”大骂后,“拿了藤条要打”。
三、质疑探究
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或“智劫生辰纲”?
可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分析体会,参考提示:
不客气地说,这不过是一起地地道道的黑吃黑的行为而已,但不难看出《水浒》的作者对于劫夺生辰纲事件及参与其中的人物抱以肯定的态度,赋予赞赏的笔墨,从中可见作者对**污吏乃至赵宋王朝的统治的不满和否定。再说在那个污秽而艰难的现实世界中,这些传奇式的英雄,也给读者以很大的心理满足。
四、课文阅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只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实,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需要大家去好好鉴赏。请同学们课后在了解施耐庵及其《水浒传》的基础上,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唯物辩证态度,选读《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段。
五、阅读提示
《水浒》虽是白话小说,但用的是元、明间的白话,还夹杂着一些方言,其中有的词语,字面上跟现代汉语完全一样,但意思却不同,所以我们在阅读课文时,要学会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并注意与现代汉语进行对照区别。没有注释,主要是结合语境;有时也可以囫囵吞枣,或向“五柳先生”学习,不求甚解。
(注:用该教学设计先后应邀在蜀山区50中西校及宿州市砀山五中等地上示范课,现已刊发在2018年第6期的《黄山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