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西后街有一座古宅,门口挂着“高邮王氏纪念馆”的招牌。它的主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一般不为人知,但如提起扳倒和珅,也许无人不晓。王氏父子人称“高邮二王”。阮元说:“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间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当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誉。
王念孙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王安国是雍正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曾延请戴震为念孙授读,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尽得其传。《清史稿》记载说他“初从休宁戴震受声音文字训诂,其于经,熟于汉学之门户”。王念孙常与刘台拱、任大椿、程瑶田等书札往来,研讨学问。翁方纲赠以楹联:
识过铉锴两徐而上;
学居后先二郑之间。
“两徐”指宋代徐铉、徐锴兄弟,专治文字学。“二郑”指汉代郑兴、郑众父子,精通经义学。
王念孙之子王引之是嘉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工部尚书。一门三进士,足见家学渊源。人们常所说的王氏父子,即指王念孙和王引之。他们撰写的学术著作《广雅疏正》《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被誉为训诂学经典。王氏父子治学严谨,考证严密,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对《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理解。文中有一句“触龙言愿见赵太后”,以往一直把“龙”和“言”合为一字“詟”(音哲),而王念孙考定“詟”为“龙言”二字,系因竖写误会而成一字。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有《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正是“触龙”而不是“触詟”。学术界公认王氏父子的巨大成就,在训诂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更为人们广为热议的是,究竟谁是扳倒和珅的第一人?嘉庆四年(1799)正月,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不可一世的乾隆宠臣和珅被扳倒抄家,而王念孙是扳倒和珅的第一人。当时王念孙身为吏科给事中,隶属于都察院,与监察御史同为言官,职位虽然不高,但有直谏之权。和珅专权跋扈,嘉庆皇帝对他早已不满,将欲除之。正月初五,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擅权纳贿、贪赃枉法。嘉庆皇帝正好借此东风,翦灭和珅。此前他已使用了欲擒故纵、调虎离山之计,将和珅逼上绝境,如今他又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三日内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
有人说,王氏父子训诂学成就固然名满天下,而父子身为朝廷官员,其刚正清廉的为官之道,尤其是斗胆向和珅叫板的气魄,更是可圈可点,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写下令人钦敬的一页。和珅是乾隆的宠臣,长期担任军机处大臣和内阁大学士,掌握人事调动和军机大事的权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宫廷总管,权倾朝野,炙手可热。和珅贪得无厌,他所积累的个人财富,远远超过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抄了他的家,整个清廷的财政亏空就解决了。所以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其实像王念孙、王引之这样职位的官吏,是无法与和珅相提并论的。然而王氏父子却敢于向位高权重的皇帝宠臣发难,其过人的胆识才气在古代官吏中并不多见。王念孙甘冒满门抄斩的风险所呈的奏本,现在珍藏于故宫博物院。重读这个奏本,不但可以看到王念孙的忠诚,更可看到他一身的正气。
▲高邮王氏纪念馆雪地鸿爪摄
做人第一,治学第二
作为学者的王念孙,除了精通训诂外,对校勘也特别擅长。他对于文字谬讹、句读错乱、音训异同,常常细加考辨,用力甚勤,多有创见。如对《淮南子》订正字句错误将近千条,并用归纳法得出古书“致误之由”。王念孙总结出古书误例的规律性,是他校勘古书字句错误的实践经验总结,后人用来作为校勘其他古书的通例,具有示范意义和指导作用。王念孙致仕之后,每日以著述自娱,著有《读书杂志》,对于古义晦涩、誊抄误写、后人妄改之处,均一一更正。往往一字之考证,博及万卷之书,其精审如此。他的儿子王引之所撰的《经义述闻》一书,也有不少校勘方面的内容。其《经传释词》一书,专为解释经传中的语词而作,凡先秦两汉之书中有虚词的文句,都详加搜讨,予以诠释,为后来研究古文虚词开辟了门径。《清史稿》称颂“高邮王氏一家之学,三世相承,与长洲惠氏相埒云”。
令人惊讶的是,王念孙除了熟谙经史之外,还精熟水利。他在工部为官期间,著有《导河议》和《河源纪略》。《清史稿》说:“议者或误指河源所出,念孙力辨其讹,议乃定。《纪略》中《辨讹》一门,念孙所撰也。”
王念孙的德行操守,深得民心。在济宁离任时,官民依依惜别,“济宁商民出郊远饯,数十里中,肩错踵接”。道光十二年(1832),王念孙逝世,葬于安徽天长。
王引之(1766-1834)是王念孙的长子,字伯申,号曼卿,嘉庆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工部尚书、武英殿总裁、代理户部尚书、代理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曾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辑为《考证》。王引之少年时就从事声韵、文字、训诂学研究,深得父亲王念孙的精髓。王念孙曾高兴地说:“此子可以传我所学!”王引之二十岁起研究《尔雅》《说文》《音学》等书,所学益精,终成《经义述闻》《经传释词》。享年六十九岁,谥号文简。
《经义述闻》三十二卷,本其父王念孙之说,主张以古音求古义,为其代表作。该书旁征曲喻,博稽载籍,订正历代学者的误说,在训诂学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当时汉学诸家交口赞誉,认为是千古绝学,海内无匹,而且反对汉学的学者也认为汉唐以来,未有其比。《经传释词》十卷,专以古文虚词为考论对象,训释经传所见虚词凡一百六十个。书中博搜例证,考镜源流,特别对各词的特殊用法加以训释,多有卓见,超越前人。王引之为人,朴实无华,不尚虚文,他的书札短篇由后人辑为《王文简公文集》。王引之著书虽然不多,但是就这两部书,足以流传千古。
王引之也是清代名臣,他诚实处事,刚直不阿,严格律己,关心民瘼,嘉庆曾对军机大臣们说:“王引之言人所不敢言!”当时的清朝,贪官横行,冤狱遍地,民声无法上达,人才难以出头。京畿地方因为欠收,老百姓囊空如洗,街面上米珠薪桂,王引之愤然说:“事关民瘼,不敢不言。”经他具疏,米禁遂宽。他在山东学政任上,以端正风俗为要务。遇到旱灾、蝗灾,他都立即上书,以收速效,避免损害。
王引之的成就,首先是承自家学。他自幼苦学,一如其父。他的祖父在殿试时就有“端人正士”之目,在广东做官时始终将操守放在第一位。他的父亲对王引之的做人、治学、为政都有教训。如王引之做学政时,王念孙教育他要重视培养人材,整饬士风,要让幕友、家人谨守规矩,不可逾越。在学术方面,王念孙教训王引之以严谨、渊博为家法。正因为家法至严,才形成高邮王氏之学海内无匹的家声。
高邮王氏纪念馆“戬榖”砖雕
“乾隆间第一流之经学大师也”
家学的承传与弘扬,在扬州学术史上源远流长。在扬州学派中,有高邮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的经学校勘学、训诂学,仪征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刘师培的《左传》学,宝应刘宝楠、刘恭冕的《论语正义》学,甘泉焦循、焦廷琥的《孟子正义》学与《易》学等。近人张舜徽先生在《清代扬州学记》中称赞“高邮王氏训诂之学最为卓绝”,力挺“高邮王氏为海内无匹”。其中的原因,还与王氏用近代实验方法作校勘学新方法有关。王引之身处扬州学派中期,与焦循、阮元等既通经学、小学,又通天文、算学等近代科学的一代宗师相交。他又身处京师,方便接触到近代西洋科学技术,富于学习创造精神,所以善于运用近代实验方法,甚至用当时活在人们口语中的词语,用之于训诂。萧一山先生在《清代通史》中,称王引之是“乾隆间第一流之经学大师也”,这是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获得的成果。王引之年轻时就已著成《春秋名字解诂》,并开始撰写《经义述闻》《经传释词》。这令人想起章太炎先生在日本收黄侃为徒时所说的话:“人言一日千里,汝殆一日万里也。”
不经历风雨,哪里有彩虹?
评点
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长年束带研经,殚精竭虑,数十年如一日,终成大家。二人所著《高邮王氏四种》立说谨严、博大精深。由于王氏父子在训诂学、音韵学方面的杰出成就,海内外学者称之为“一门绝学,两代宗师”。在为官做人方面,王氏父子亦堪称扬州人的骄傲。慎为官,谨为事,勤修身,是其立身为官之本。尤其王氏父子刚正不阿,正气凛然,合力参倒权臣和珅,殊堪敬佩,留下一段反腐佳话。
今高邮王氏纪念馆,迎门的照壁上刻有“戬谷”两个大字。“戬谷”一词出自《诗经·小雅·天保》“俾尔戬谷”。“戬谷”是除恶灭凶以致“尽善”的意思,这里自然也包括除尽自己心中的一切贪欲邪念。这是王氏的传世家训,也应是我们后人的道德规范。马家鼎
链接
■生平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自号石臞,高邮州人。清代音韵训诂学家。乾隆进士,官永定河道。嘉庆时,以监察御史身份首劾权奸和珅。精通水利。师从戴震,受声音文字训诂。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河源纪略》等。《清史稿》卷四八一有传。
■评说
清经术独绝千古,高邮王氏一家之学,三世相承,与长洲惠氏相埒云。
——《清史稿》本传
识过铉锴两徐而上;学居后先二郑之间。——清·翁方纲
■理念
大臣不法,则小臣不廉。贪酷之吏习以成风,穷迫之民激而生变。
大人曰:训诂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
■印迹
名词解释
石臞学派
王念孙号石臞,为大学者戴震的弟子,他既是清代扬州学派的中坚,又是高邮石臞学派的创立者。王氏学识渊博,尤精通音韵训诂校勘之学,其学派以文字学为特色,成就最高。徐世昌《清儒学案》评价道:“论者有谓清经术独绝千古,高邮王氏一家之学,三世相承,与长洲惠氏相埒云。”又说:“汉学大师,惠、戴称首。石臞学于东原,有出蓝之誉。文简继之,小学训诂,实集大成。高邮一派,遂与苏、皖鼎峙。嘉、道以来,尤多宗王氏父子者。”高邮学者知名者还有贾田祖、李惇、朱彬、宋绵初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