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大义今释南怀瑾(古文/白话对照)佛教灵性资料库丹道,灵性,冥想,打坐,修行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性惟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范古农述

此颂唐玄奘法师所作。将心王八识。类分为四。各作三颂。均前二颂论凡界。后一颂论圣界。注解用贯珠法。将颂句分析嵌入。

(首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为五识。其所缘之境。于三境中。惟是性境。其能缘之量。于三量中。惟是现量。其业性则通乎善、恶、无记三性。

(次句)在有情界九地之中。鼻舌两识。惟第一五趣杂居地行之。二地以上则不行矣。眼耳身三识。则以第二离生喜乐地为居止之所。三地以上亦不行矣。

(三句)其相应心所。共有三十四个。为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

(末句)中随烦恼二。更有大随烦恼八个。及根本烦恼之贪瞋痴三者。

(首句)此五识所依而发之根。其形状各殊者,为浮尘根。若就胜义根言。则同依于肉眼不见,天眼方见之清净色法所成之根无别异也。

(次句)识虽依根而发。苟缺他缘,亦不能显。故统论其依缘。则眼识,须藉明空等九缘。耳识,则藉除明外之八缘。鼻舌身三识;则籍除明空外之七缘。小异大同。好相邻近也。

(三句)至于对境而观五尘世间。须根境相合者,为鼻舌身三识。须根境相离者,为眼耳二识。其观察尘世之不同有如此者。

(末句)对境生情。熟为其主。彼小圣之愚于法相者,尚难分别是识与根。况凡夫耶。此五识之情状。所以日用而鲜知也。

(首句)凡圣之殊。系于迷悟。述者执妄。悟者解空。执妄为识。解空为智。若诸识于所缘境。能不起迷执。而观察我空法空之理。此即转识成智之功。超凡入圣之基也。然此所观空理。即是真如。有体有相。而此能观妙智。亦遂有二种之异,能直观真如之体者。为根本智。须变起真如之相而视之者。为后得智。今五识现空之智。但能缘变起之相。故唯属后得耳。

(次句)此五识不在因地转智。而在果地中转。犹且自己不诠(证也)真如。故五识所转之智,唯属后德,不属根本智也,明矣。

(三句)云何转智。菩萨地尽。入如来地。此谓藏识转为大圆镜智。光明初发其所持之五根。转为无漏色法。则依此而发之五识。亦成为无漏五智。所谓成所作智也。

(末句)此五智。即能成就如来所作三类分身。谓对地前菩萨。作千丈胜应身。对二乘凡夫作丈六劣应身。对余道众生。作随类变化身。而此无量分身,遍十方刹。无非今诸众生,息生死苦轮,得证佛果。作利他事业也。

(首句)吾人通常思念之心,是为意识。共业性通有善性、恶性、无记性三性,其能缘量通有现量、比量、非量三量,其所缘境通有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境。

(次句)意识遍行于欲、色、无色之三界。故三界众生轮回未息时,此识相粗。无论升沉,显易可知。非如后二识之不易知也。

(三句)其相应心所,则具足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四不定、共有五十一个。

(末句)意识起念。或善或恶或为无记。临时即有此会恶无记心所。分别支配与之相应。不差毫厘。

(首句)意识需缘简少。故得恒时生起。而变动不居。在造因则三性恒转变易。在结果则三界恒转变易。至于触境生感。忽乐、忽苦、忽忧、忽喜、忽舍、其于五受亦恒转变易。此于性界受三者。恒常辗转变易之状也。

(次句)心王既恒转变易。心所自亦如是。时而根本烦恼与之相应。时而大中小随烦恼与之相应。时而信等善法、或不定、或别境,与之相应。总相牵连无时或离也。

(三句)意识之情状如此。所以能牵动身根。而造身业。启发口舌而造倍业。较之余识。其力为独强。共用为最烈。

(末句)夫吾人所造身语等业。熏于藏识。而成来世因种者。有二类。其一能引起来世总报之果。共二能成满来世别报之果。总之六道众生。能招来世之果报者。皆此意识造业之力牵令趣生而已。故此识为凡界中最有权力者矣。

(首句)意识转智。亦在不执虚妄法尘。而观达二空真如。然其转智次第。要有三位。若其发起最初与智相应心品。即在菩萨第一圣位欢喜之地。

(次句)然在初地。惟分别我法二执已断。若俱生我法二执。犹尚自然现行,缠绕于用事。种子随眠于藏识。而未伏且断也。

(三句)若至菩萨第七圣位远行地后。则俱生我执之种子已断。法执之现行已伏。此时意识。纯为无漏。即第一位转智也。

(末句)直至入如来地。则意识之法执种子亦断。为第三转智究竟成就之位。能观察诸法性相。圆满光明,遍照大千世界,无不洞澈。如来鉴机说法。端赖于此。所以称为妙观察智也。

(首句)意根谓之染污识。继意识第六。故又称为第七识。此识缘藏识之见分为带质境。其业性为无记性。然无记有二。与染法相应。能覆障净法者。谓之有覆。非是则为无覆。而此识属于有覆。

又此识所缘之为带质境者。虽仗藏识见分之本质而起。而为由自识所解之我境。故一边通乎自识。一边通乎本质。谓之通情本也。

(次句)此识随其所缘藏识见分。执之为我。是众生我执之所由致也。夫藏识之见分。原非是我。认非我为我。故其能缘之量成为非量。

(三句)其相应心所。但有十八个。为八个大随烦恼。五个遍行。而别境中一个慧。

(末句)更有贪痴我见及慢之四个根本烦恼。与之相随而不舍离。

(首句)此识思量之功,在八识中最为优异。其优异之点。盖在恒常详审二者。然其所以为思量者。惟此妄执之我相随逐之不舍而已。

(次句)惟此识将妄执之我相。恒常思惟。详审量度。致令一切有情从无始来。日夜不息。分别人我。镇住于六道而不肯出离。昏迷于二执而未曾觉悟也。

(三句)此识即具我见、痴、贪、慢、四惑与八个大随烦恼。恒相应起。自己虽不造业。令所发之意识因此染污而造作染业矣。

(末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辗转而起之识。皆依此识而生。此识染污。故前六转识染污。此识若还清净。则前六转识清净。此诸识缘中。所以呼此识为染净依也。

(首句)末那为意识之根。故其转智。必借意识转智之功而成。菩萨初极喜地。意识已断分别我法二执种子。初心转智。故此识亦初心转智。而始成平等性。

(次句)至第八不动地。意识第二位转智。则此识亦于斯时第二位转智。此后借无功用行。任运将此识之我执种子。恒常摧灭。不复增长。

(三句)入如来地。妙观察智究竟圆成。则此识所转之平等性智。亦复成就。如来能现自他不二之境。起他所受用之身。即依于此智耳。

(末句)此智所现佛身。盖为教化初地至第十地诸圣位菩萨而设。亦惟此等菩萨。为所被之机而得受用。此所以为他受用也。

(首句)藏识非但不能造作善恶二业。且不与染法相应。故其业性惟是无覆无记。其相应心所。只有五个遍行心所而已。

(次句)此识是众生果报之体。故遍行于三界九地。而随他前六识造业之力。相应趣生。轮转无休。

(三句)然声闻缘觉二乘圣人。但知六识。不了更有藏识。都因小乘经中。非显露说。二乘迷于佛旨。故执为并无此识。

(末句)由此之故。能兴大乘论主广引圣教。备显正理。与之争辩。如成唯识论中所裁者。非得已也

(首句)此识之为藏也。浩浩乎深广矣哉。一具诸法种子。持而不失。是能藏义。受诸识所熏。随熏成种。是所藏义。此识之见分为第七识所执。认以为我。是我爱执藏义。因此识体义具三藏。持种受熏执以为我。令无边有情。无始相续。甚深广大而不可穷诘也。

(次句)藏识渊深不可穷尽。喻之如海。此识海中,以前七转识为其波浪。此波浪之起。即以其所缘之境触荡为风。风浪互为因果。相续生灭。致此识海。弥失其湛寂之相。而愈形其鼓荡之态矣。

(三句)此识之在有情界也。受前七识缘境造业之所熏习。而成心色二法种子。复即执持此诸种子。从过去位运至未来位。一俟成熟。即现作正报之根身依报之器界。此根身与器界。亦为此识所执受而为其相分也。

(末句)此识既有执受根身器界之功能。故有情之死。其去也独后。有情之生。其来也独先。谓三界有情。以此识作主人公。不信然乎。

(首句)藏识转智。亦以末那转智为衡。菩萨在第八不动地前。末那第二位转智。断我执种子。则此识不复为末那执以为我。而才始舍去执藏之义。此为第一位转智。能令有情不受分段生死也。

(次句)至菩萨十地后。等觉位中。金刚道后心。即入如来地时。末那究竟转智。而藏识之异熟果相亦空。此为第二位转智。能令有情不受变易生死也。

(三句)如来地藏识究竟转智。名为大圆镜。此识之因相一切种子。尽成无漏。故名为无垢识。此无垢识成就。同时即为大圆镜智依之而发。此为第三位转智之相也。

(末句)藏识中因具有漏种于。故为生死有情之本。今无垢识漏种已尽。惟是无量功德之藏。即为诸佛法身。而大圆镜智常寂之光。普照十方世界极微尘数佛刹之中恒现报化二身。尽未来际度脱众生也。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

第六识:意

第七识:末那或云染污

第八识:阿赖耶或云含藏

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三量:现量比量非量

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

欲界:五趣杂居地

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

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定四:悔睡眠寻伺

心用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眼识九: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耳识八: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鼻识七: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舌识七: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身识七: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意识五: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末那识四:境作意根本依种子

赖耶识四:境作意俱有依种子

资粮位:十住十行十回向

四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

地上圣位:

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

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十法云地金刚道

五受:苦乐忧喜舍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朝奉郎新差知登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苏轼书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磨。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为心法。如医之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无不可者。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近岁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子证。至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余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譬如俚俗医师。不由经论。直授方药。以之疗病。非不或中。至于遇病。辄应悬断死生。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世人徒见其有一至之功。或捷于古人。因谓难经不学而可。岂不误哉楞伽义趣幽耳少。文字简古。

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于世。几废而仅存也。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广大心。得清净觉。庆历中尝为滁州。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轼游于公之门。三十年矣。今年二月过南都。见公于私第。公时年七十九。幻灭都尽。惠光浑圜。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且以钱三十万。使印施于江淮间。而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轼乃为书之。而元使其侍者晓机走钱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为金山常住

元丰八年九月九日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沧波居士程中行序

(一)

楞伽经,它在全部佛法与佛学中,无论思想、理论或修证方法,显见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宝典。中国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把它列为五经十一论的重心,凡有志唯识学者,必须要熟悉深知。但注重性宗的学者,也势所必读,尤其标榜传佛心印、不立文字的禅宗,自达摩大师东来传法的初期,同时即交付楞伽经印心,所以无论研究佛学教理,或直求修证的人,对于楞伽经若不作深入的探讨,是很遗憾的事。

楞伽的译本,共有三种:

①宋译(西元443年间刘宋时代):求那跋罗翻译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计四卷。

②魏译(西元513年间):菩提流支翻译的入楞伽经,计十卷。

③唐译(西元700年间):实叉难陀翻译的大乘楞伽经,计七卷。

普通流行法本,都以宋译为准。

本经无论哪种翻译,义理系统和文字结构,都难使人晓畅了达。前人尽心竭力,想把高深的佛理,译成显明章句,要使人普遍明白它的真义,而结果愈读愈难懂,岂非背道而驰,有违初衷。有人说:佛法本身,固然高深莫测,不可思议,但译文的艰涩,读之如对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及,这也是读不懂楞伽经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本经的难通之处,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译文的晦涩,因为楞伽奥义,本为融通性相之学,指示空有不异的事理,说明理论与修证的实际,必须通达因明(逻辑),善于分别法相,精思入神,归于第一义谛。同时要从真修实证入手,会之于心,然后方可探骊索珠,窥其堂奥。

无论中西文化,时代愈身上推,所有圣哲的遗教,大多是问答记录,纯用语录记载,朴实无华,精深简要。时代愈身后降,浮华愈盛,洋洋洒洒,美不胜收,实则有的言中无物,使人读了就想忘去为快。可是习惯于浮华的人,对于古典经籍,反而大笑却走,真是不笑不足以为道了。楞伽经当然也是问答题材的语录体裁,粗看漫无头绪,不知所云,细究也是条分缕析,自然有其规律,只要将它先后次序把握得住,就不难发现它的系统分明,陈义高深。不过,读楞伽极需慎思明辨,严谨分析,然后归纳论据,融会于心,才会了解它的头绪,它可以说是一部佛法哲学化的典籍(本经大义的纲要,随手已列了一张体系表)。他如解深密,楞严经等,条理井然,层层转进,使人有抽丝剥茧之趣,可以说是佛法科学化的典籍。阿弥陀、无量寿观及密乘等经,神变难思,庄严深邃,唯信可入,又可说是佛法宗教化的典籍。所以研究楞伽,势须具备有探索哲学、习惯思辩的素养,才可望其涯岸。

楞伽经的开始,道德由大慧大士随意发问,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其中有关于人生的、宇宙的、物理的、人文的,如果就每一个题目发挥,可以作为一部百科论文的综合典籍,并不只限于佛学本身的范围。而且这些问题,也都是古今中外,人人心目中的疑问,不只是佛家的需求。倘使先看了这些问题,觉得来势汹涌,好像后面将大有热闹可瞧,谁知吾佛世尊,却不随题作答,信手一搁,翻而直截了当地说心、说性、说相,依然引身形而上的第一义谛,所以难免有人认为大有答非所问的感觉。实则,本经的宗旨,主要在于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与宇宙万象的根本体性。自然物理的也好、精神思想的也好,不管哪一方面的问题,都基于人们面对现实世界,因现象的感觉或观察而来,这就是佛法所谓的相。要是循名辨相,万汇纷纭,毕竟永无止境。即使分析到最后的止境,或为物理的,或为精神的,必然会归根结底,反求之于形而上万物的本来而后可。因此吾佛世尊才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加以析辨,指出一个心物实际的如来藏识作为总答,此所以本经为后世法相学者视为唯识宗宝典的原因。

(二)

自佛灭以后,唯识法相之学,随时代的推进而昌明鼎盛,佛法大小乘的经论,也可以纯从唯识观点而概括它的体系。不幸远自印度,近及中国,乃至东方其他转译各国的佛学,却因此而有“胜义有”与“毕竟空”学术异同的争论,历两千余年不衰,这诚非释迦当初所乐闻的。殊不知如来藏识,转成本来净相,便更名为真如,由薰习种性,便名为如来藏,此中毕竟无我,非物非心,何尝一定说为胜义之有呢?所以在解深密经中,佛便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同一道理,佛说般若方面,一切法如梦如幻,无去无来,而性空无相,又真实不虚,他又何尝定说为毕竟的空呢?倘肯再深一层体认修证,可谓法相唯识的说法,却是破相破执,才是彻底说空的佛法。般若的说法,倒是老实称性而谈,指示一个如来自性,跃然欲出呢!

反之,说到参禅直求修证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通宗不通教,于是许多在意根下立定足根,或在独影境上依他起用,就相随境界而转;或著清净、空无,或认光明、尔焰;或乐机辨纵横;或死守古人言句。殊不知参禅,也仅是佛法求证的初学入门方法,不必故自鸣高,不肯印证教理,得少为足,便以为是。这同一般浅见误解唯识学说者,认为“诸法无自性”、或“一切无自性”,自己未加修证体认,便说禅宗的明心见性是邪说,都同样犯了莫大的错误。须知“诸法无自性”、“一切无自性”,这个观念,是指宇宙万有的现象畍中,一切形器群象,或心理思想分别所生的种种知见,都没有一个固定自存,或永恒不变的独立自性。这些一切万象,统统都是如来藏中的变相而已,所以说它“无自性”。华严经所谓:“一切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还归于法界,便是这个意思。如有人对法相唯识的著作或说法,已经有误解者,不妨酌加修正,以免堕在自误误人、错解佛法的过失中,我当在此合掌曲躬,殷勤劝请。

(三)

本书的著述,参考楞伽三种原译本,而仍以流通本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为据,但译义取裁,则彼此互采其长,以求信达。遇有觉得须加申述之处,便随笔自加附论标记,说明个人的见解,表示只向自己负责而已。后来有人要求多加些附论,实在再提不起精神了。这次述著,除了杨管北居士夫妇的发心外,还有若干人的出力,他们的发心功德,不可泯灭。台大农化系讲师朱文光,购赠稿纸千张,而且负责誊清和校对,查订附加注解,奔走工作,任劳任怨,虽然他向来缄默无闻,不违如愚,但这多年来,旦夕相处,从来不因我的过于严格而引生退意,甚之,他做了许多功德事,也是为善无近名的。但到本经出版时,他已留学美国,来信还自谓惜末尽力。其余如师大学生陈美智、汤珊先,都曾为誊稿抄写出过力。中国文化研究所的研究生吴怡,也曾为本书参加过润文,和提出质疑的工作。韩长沂居士负责出版总校对。最后,程沧波居士为之作序。这些都是和本书著述完成及出版,有直接关系的人和事,故记叙真相,作为雪泥鸿爪的前尘留影。

一九六五年(乙巳)十一月南怀瑾自叙于金梁轩

凡例

①译述的原文,是以台湾台北市善导寺、台湾印经处出版的楞伽经为根据。

②本书只取楞伽经的大意,用语体述明,以供研究者的参考,并非依据每一文句而译。希望由本书而通晓原经的大意,减少文字与专门术语的因难,使一般人都能理解。

③特有名词的解释,力求简要明白;如要详解,可自查佛学词典。

④原文有难舍之处,就依旧引用,加‘’号以分别之。遇到有待疏解之处,自己加以疏通的意见,就用()号,表明只是个人一得的见解,提供参考而巳。

⑤本书依照现代方式,在眉批处加注章节,既为了便利一般的阅读习惯,同时也等于给楞伽经列出一个纲要。只要一查目录,就可以明了各章节的内容要点,并且对全部楞伽大意,也可以有一个概念了。

⑥本书译述大意,只向自己负责,不敢说就是佛的原意。读者如有怀疑处,还请仔细研究原经。

---楞伽大义今释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注一)译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当释迦牟尼佛住世的那一段时期,佛在印度南海滨的楞伽山(注二)顶上,和他的出家比丘(注三)弟子,以及修大乘菩萨道(注四)的弟子们,很多的人,都聚会在一起。当时由大慧大士为大众们的上首,他对于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自心识现境界,已经善于解证它的真实义理了。他对于各种各类的众生差别,以及各种各类心物色相的究竟本际,都已经了知无遗。并且深人佛法,对于无量普度的法门,都了然通达。但为了随顺一切众生各种不同的希求,才随缘普遍地显现在世间。关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道理,他已经彻底通达。由于佛的启示,为了解决当时与后世人们的许多疑问,他就代表大家起来问佛,提出下面的许多问题。他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说出一段赞美佛境界的偈语;其实,这也就是说明佛法精义的纲要。他说: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万有世间的—切诸法,都是生灭灭生地不停轮转,犹如虚空中的幻华相似,倏有还无。如果离了生灭的作用,便如虚空,一无所有。当幻华的作用和现象显在空中之时,便不是“无”;当幻华的现象和作用消逝了以后,便不再是“有”。智者了知此中“体”、“相”和“用”的原因,自己便得解脱尘累,常觉不昧;既不执著一切世间是决定的“有”,也不执著于绝对的“无”。而且悲悯世间一切众生的愚迷,生起大慈悲的心愿,乃在一切世间随类现身,说法度世,拔济众苦。)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一切诸法生灭无常,犹如梦幻,这一切都是从心意识所变现,如果离了心意识,便一无所有了。智者了知它是在“相”和“用”的显现上,形成了幻有。但在自体上却都无自性,本自了不可得的。因此悲悯世间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果教化济度世间。)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万有世间一切诸法的存在,都如梦幻似地生生灭灭;在生灭灭生的现象中,如果说它是断灭的“无”,但它却有相续的作用。如果说它是恒常的“有”,但它却又是生灭无常的。智者了知一切诸法,既不是决定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因此悲悯世间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佛是大智慧的解脱者,他已经了证“人无我”和“法无我”,自觉内证一切的烦恼障和智障,都因为妄想分别而生。这些分别的妄想心,犹如火光中的烟馅和光影相似;它的自性却是本来无相,了然清静的。所以烦恼和智慧,同样的都无自性,本自了然清净的。因此悲悯世间的思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有若无有。是二悉惧离。

(这是说:一切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既无生死可了,也并无另有一涅槃寂灭的境界可得。既没有一个住在涅槃寂灭境界中的佛,也没有一个佛往来于涅槃寂灭的境界中。在本来清净自性的真如中,既没有一个所觉的境界,也没有一个能觉的本体。如果执著佛境界的是有是无,也就同执著有一涅槃的可入可出一样,仍然还是法执。因此必须要远离能觉所觉二边,了无所住才是佛法正觉的真实内义。)

牟尼寂静现。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牟尼是佛的名称,也便是寂默的意义。这是说:佛从本性清净寂默中静观万法,得证远离生灭的作用,不取一法,也不舍一法。只得性自如如,这便是远离尘垢,远离缠缚的解脱法门。若能解脱生灭,还归寂灭清净,便无古往今来等法执。由此而解脱十方空间。三世时际的束缚,以证得毕竟寂静了。)

(上述大慧大士的赞佛偈语,最主要的道理,是指出佛已经在无生灭的境界中证得解脱,在自性清净寂灭中得到大智慧。但为了济度世间一切众生,出离苦海,仍然兴起同体的大悲,无缘的大慈之心。但他所悲的是什么呢?是悲众生的愚迷。其实既非实有人和法的可悲,也非绝对的无人和法的不可悲。只是悲其所悲,应无所住而已。故知大乘了义的佛法,以兴起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来济度世间,才是它主要内义的精神了。)

这时大慧大士说完了赞佛的偈语,便自我介绍说:他名为大慧。现在为了彻底了解大乘佛法的要义,所以提出一百零八个问题,请求佛的解答。佛就答应他随意发问,并且说,理当为他说出如来自觉的境界。

(注一)求那跋陀罗:此名功德贤,中天竺人。南朝宋文帝时,泛诲至广州,帝遣使迎至京师,深加崇重。乃讲演华严,并译此经。

(注二)楞伽山:在师子国(即锡兰岛)之山名。楞伽为宝名,又曰不可到、难入之义也。此山以有楞伽宝得名,又以险绝常人难入得名。佛在此说楞伽经,表法殊胜。

(注三)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

(注四)菩萨:具名菩提萨埵,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

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云何无色定及以灭正受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

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己还云何为种姓非种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

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

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

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

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

如实有几种几波罗蜜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

何等二无我云何尔焰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

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

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

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

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

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梨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

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云何空风云云何念聪明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

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

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

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

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

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

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

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

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

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

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

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

趣至无自性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

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

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

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

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

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智尔焰得向众生有无有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

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兔毫窗尘虮羊毛(麥廣)麦尘

钵他几(麥廣)麦阿罗(麥廣)麦几独笼那佉梨勒叉及举利

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为有几阿(少/免)名舍梨沙婆

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

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

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火焰几阿(少/免)风阿(少/免)复几根根几阿(少/免)毛孔眉毛几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

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

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

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

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

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

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

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

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

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

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注:(少/免),读nóu,如阿(少/免)楼陀。

(麥廣)又作(麥黄),读kuàng,大麦。】

于是,大慧就问: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如何才能清净心中的妄念?为什么心中的妄念增长不休呢?)

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为什么知见会落于痴惑之中?何以见痴惑会更加增长不已呢?)

何故刹土化?(为什么世间有这许多的国土,化生生化不已?究竟它是怎样生起的呢?)

相及诸外道?(而在这些国土上有各种不同的外道,他们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如何才能到达无觉无受的寂灭境界呢?如何才名为无觉受呢?)

何故名佛子?(怎样才可以称为佛子呢?)

解脱至何所?(解脱了后又到哪里去呢?)

谁缚谁解脱?(究竟迷时被缠缚的是谁?而悟后能解脱的又是谁呢?)

何等禅境界?(哪些是禅定的境界呢?)

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在佛法中,为什么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的不同呢?)

缘起何所生?(产生万法的因与缘,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云何作所作?(什么才是产生作用的因,和作用所产生的果呢?)

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为什么世间会有许多同异的理论,它是如何产生,形成变化的呢?)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如何才是“无色定”的境界?如何才是“灭尽定”的境界?如何才是“无想定”的境?何以在定中能够自觉出定的境界,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呢?)

云何所作生?(何以一切所作所为,能够形成因果的作用呢?)

进去及持身?(怎样会入胎而形成此身的存在呢?)

云何现分别?(何以会有现识而起分别妄想,与万物形形色色的作用呢?)

云何生诸地?(何以佛法中会有大小乘各种地位差别的建立呢?)

破三有者谁?(能破三界(注五)的生死,也就是脱离“欲”、“色”、“无色”三界的是谁呢?)

何处身云何?(如何会有六道(注六)中各类身命的轮转不已呢?)

往生何所至?(往生究竟要生到哪里去呢?)

云何最胜子?(如何才算是诸佛中最殊胜的法子呢?)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如何才能够得到神通?如何才能够得到自在的三昧(注七)呢?)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怎样才是三昧正受的心境呢?)

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何以名为藏识(阿赖耶识)(注八)?什么是意与识的分别呢?)

云何生与灭?(如何是生灭的现象呢?)

云何见已还?(怎样是已见到“不还果”的境界呢?)

云何为种性?(何以众生会有许多不同的种性呢?)

非种及心量?(为什么有非佛的种性,他们的心量又是如何的呢?)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为什么要建立一切的法相呢?为什么又要高标一切法相无我呢?)

云何无众生?(何以说本无众生可度呢?)

云何世俗说?(哪些佛法是随世俗的说法呢?)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如何才能不生断灭的见解?如何才能不生常住的见解呢?)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什么是佛和外道的不同之点呢?什么又是他们互相可以沟通之处呢?)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为什么佛法流变到后世而有各种不同的派别产生呢?)

云何空何因?(怎样才算是空?空的境界又是什么呢?)

云间刹那坏?(为什么念念之间,每一刹那都在坏灭呢?)

云何胎藏生?(何以众生界的生命有的因胎藏而生呢?)

云何世不动?(何以说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本来就未尝变动的呢?)

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为什么世界一切万法,都如梦如幻?犹如海市蜃楼?或如火光焰影?或如水中明月呢?)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为什么有七觉支(注九)?为什么又有三十七菩提道品(注十)呢?)

云何国土乱?(何以国际间有战争和内乱的发生呢?)

云何作有见?(何以大家认为万象是实有其物的呢?)

云何不生灭?(为什么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呢?)

世如虚空华?(为什么世间一切犹如虚空中的幻华呢?)

云何觉世间?(如何才能不离世间而内证自觉呢?)

云何说离字?(为什么说第一义谛不是文字言语所能表达的呢?)

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能远离妄想的是谁?何以佛说法常用虚空作譬喻呢?)

如实有几种?(真如(注十一)究竟有几种呢?)

几波罗密心?(波罗密(度到彼岸)的心法究竟共有几种呢?)

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如何才能超过菩萨的各地(注十二)境界?能到无所觉受境界的又是谁呢?)

何等二无我?(为什么有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二无我呢?)

云何尔焰净?(怎样才能使我执和法执的焰影熄灭呢?)

诸智有几种?(智慧的境界究竟有几种呢?)

几戒众生性?(众生的性戒有几种呢?)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世间一切的珍珠宝物等,它们之所以宝贵,究竟是谁的赐予呢?)

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世间的一切言语和芸芸众生的不同,究竞是谁的杰作呢?)

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偈语讽颂共有几种形式?怎样才叫长颂和短句呢?)

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世间成为有系统的学问有多少种?怎样才叫做是论藏呢?)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为什么世有各种的饮食?为什么世间会有许多的爱欲呢?)

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什么叫做国王?而转轮王和小王的分别又是怎样的呢?)

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何以国土之间,有许多人和神的守护?三界天人又共有几种呢?)

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怎样才构成大地?日月和星宿等,又是如何存在的呢?)

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修行解脱道的人,共有多少种呢?)

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佛弟子共分为几种?怎样才称为佛法中的教授师呢?)

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佛,究竟有多少种?众生又有多少种呢?)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魔和一切外道,他们各有多少种呢?)

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自性与心,究竟各有多少种呢?)

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请告诉我,何以会有假设的说法呢?)

云何空风云?(何以虚空中会有风云的发生呢?)

云何念聪明?(何以世人会有天赋的聪明呢?)

云何为林树?(何以世间会有森林丛树的密布呢?)

云何为蔓草?(何以世间会有蔓草的滋生呢?)

云间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何以世间会有象、马、鹿等动物?为什么有人要去捕捉它们呢?)

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什么才是卑贱和丑陋?为什么会有卑贱和丑陋呢?)

云何一阐提?(何以世界上有绝无善根的众生呢?)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男人和女人,以及不男不女的阴阳人,他们是怎样生出来的呢?)

云何修行退?云伺修行生?(怎样修行的人,中途会生退心?什么是修行人进步的情形呢?)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教授禅观的大师们,他们教的是哪几种方法?而且应该教哪些人去修持掸观呢?)

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一切众生,往生各道,是什么形相?究竟有多少种类呢?)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如何是真有财富,用什么方法才会获得财富呢?)

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如何才是释迦的种族?如何才会有释迦种族的形成?又如何才是释迦甘蔗种族的系统呢?)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何以会有长修苦行的仙人们?他们所教授修持的,是用哪些方法呢?)

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何以说:诸佛菩萨,常在一切时中,常在一切刹土上,以各种不同种类的名相和色身,显化度人。为何有无量数的人间天上的最胜佛子们,时常围绕着佛呢?)

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何以佛戒人食肉,佛用什么制度来戒除肉食?那些食肉的众生们,为了什么要肉食呢?)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

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为什么佛说:法界中有无数的刹土,有无数的须弥山,(注十三)又名妙高山?而有的世界,形如莲花?为什么最好的世界又名为“师子相刹”?而且各种世界,犹如器皿一样,有覆有仰,有侧有横的呢?为什么无尽虚空中的无量世界,犹如帝释天的宝网,重重无尽。有的形如珍宝,有的形如箜篌和细腰鼓等等光彩夺人,不一而足,但为什么另有一些世界,却没有像我们一样有日月的光明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问智慧佛?

(什么是佛的化身、报身、法身和智慧身呢?)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

(为什么佛说:卢合那报身佛,在欲界中,不能成无上正觉?而于色究竟界中,才能证得菩提正觉的呢?)

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

(当佛入于涅槃以后,谁在此世间主持正法呢?究竟佛住世多久呢?佛的正法,又能住世多久呢?)

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悉檀(注十四)和解脱的知见,都各有几种呢?)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佛由什么因缘,要制定出家比丘们的毗尼“戒律”呢?)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交易,云何百无受?

(这些佛法中的最胜佛子们:例如声闻(注十五)与缘觉(注十八)等,为什么有的会受因缘支配或变易生死?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无所挂碍的极端寂灭的境界呢?)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如何是世俗的神通?如何是出世间的神通呢?)

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什么是大乘菩萨七地的心量呢?)

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僧众共有几种?怎样才算是破坏和合僧的徒众呢?)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什么是佛的医方论?由于什么原因,佛要发明这些医方?)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为什么我们伟大的佛要说:过去历劫中的迦叶佛、拘留孙佛,以及拘那含佛(注十七)等,都是我的化身呢?)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为什么佛要说明世间的断见和常见,以及我和无我的涵义呢?)

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为什么佛不在任何时地,只说一种佛法的真义?而却为一切众生们,分别介绍各种心量不同的法门呢?)

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何以世间会有男女等众生?又有诃梨阿摩勒(注十八)等果木呢?)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为什么这个世间的边缘,会有鸡罗、铁围、金刚等山围绕?而且这些山中,都充满了无量的珠宝,都住着许多会幻化的神仙们呢?)

(以上所述,如果严格分类,并不止一百零八个问题,若把它归纳成一百零八个问题,也无不可。本经所说,只以一百零八问为范围,也是笼统概括来说的。法门无量,开始于一,满数为十。十进多数,统于一百,所以论藏中有百法明门论之作。无量法门,不离八变。总括它的数、理和现象而言,便名八识。此所以本经只用“一百零八”以统率无量问题。吾国显教法门,所用的念佛珠子,通常都用一百零八颗为标准,可能就是因本经的一百零八句而来,以后便成为惯例。至于后世密宗所用的数珠,统统采用满数,如一百一十,一百二十不等,是含有圆满的意义。)

大慧菩萨随意而问,漫无次序地说了这许多问题,释加牟尼佛也就归纳的用偈语来说明如下: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这两句应该是结集经文的人所加进去的话,因为佛具一切智,彻底了解万法的本源,所以又别称他为无上此间的解脱者和解惑者。)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这两句,才是佛所说本经的真义,他说大乘的一切法门,是以诸佛的心地法门为第一。)

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这四句,文从字顺,大意已如原文。下面都是佛回答的话。)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生灭和不生不灭,涅槃寂灭和刹那虚空等等的说法,无非都是使你内证自觉,进入一切诸法空无自性的境地。)

佛诸波罗密。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佛法有六度(注十九)等的法门。佛的弟子们,有声闻,缘觉等种类。还有些外道学者,以及进入“无色定”的修行者。诸如此类等等事情,其中的问题还多得很呢!)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

(其他还有须弥山和四大海水,以及世界的洲渚和土地,天上的星宿和日月,外道们和天人们与阿修罗(天魔)等等,也都是问题啊!)

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

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

(佛法的解脱,自在和神通,以及佛的十力(注二十)和禅定三昧正受等的境界,生灭灭尽和佛的四如意足(注二十一)、七觉支(注见前九)和三十七道品(注见前十),一切禅定的各种无量境界,和中阴身的往来生死,正受中的灭尽定,和住三昧定中的起心说法等等,这也那是问题啊!)

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

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

智尔焰得向。众生有无有。

(心意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以及能妄想的,所妄想的,能见和所见的。佛法各乘的种性,犹如金银和珠宝的性别。断无善根的一阐提种性,以及荒乱众生和一乘佛道,智慧和妄想的趣向,众生的有无等等,这也都是问题啊!)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诸山须弥地。巨诲日月量。

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每一刹土究竟有多少物质微尘的数量?一弓有多少长?一肘和一步有多少的拘楼舍,半由延和一由延中间有多少的距离?——大千世界为一刹土,二尺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十拘楼舍为一由延,由延又译为由旬。这也都是问题啊!)

免毫窗尘虮。羊毛(麥廣)麦尘。钵他几(麥廣)麦。阿罗(麥廣)麦几。

独笼那佉梨。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为有几阿(少/免)。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

几迦梨沙那。为成一婆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

(由微尘以至于大小度量衡等,这些也都是问题啊!——古注:古印度以七微尘成一窗尘,七窗尘成一兔毛端尘,七兔毛端尘成一羊毛端尘,七羊毛端尘成一牛毛端尘,七牛毛端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子,七芥子成一大麦,(麥廣)就是大麦的别称。半斗名钵他,一斗名阿罗,一斛名独笼,十斛名那佉梨,十万名勒叉,一亿名举利,一兆名频婆罗,一尘名阿(少/免),一芥子名舍梨沙婆,一草子名一赖提,一豆名摩沙,一铢名陀那,一两名迦梨沙那,一斤名波罗。波罗弥楼就是须弥山,等于说须弥山共有几斤?这些也都是问题,如果都想一一明了,哪还有工夫更问余事呢?)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声闻和缘觉乘的独觉佛们,以及佛的大弟子们,究竟有多少人?他们一身又有多少微尘?你为什么不问这些呢?)

火焰几阿(少/免)。风阿(少/免)复几。根根几阿(少/免)。毛孔眉毛几。

(一朵火焰有多少微尘?一阵风有多少微尘的数量?每一根毛有多少微尘?以及毛孔和眉毛,究竟又有多少微尘?这些也者是问题啊?你为什么不问呢?)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保护人民身体财产的最好的帝王?怎样才是一个治理盛世的转轮圣王。何以世间须要王者来守护?怎样才是解脱的法门?这些也都是问题,你当然都须要一一了解。)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

(你何以不问言语文字广义利狭义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包括你现在所问的种种问题。为什么各种众生会有男女饮食的欲望呢?你间这些问题,当然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

(为什么世间会有男男女女如森林般地繁殖?为什么世界的边缘,有如金刚般坚固的高山?为什么世间一切都如梦似幻地不实在,但众生们却如渴鹿般的贪爱不舍呢?何以金刚山等的上面,会有天仙们居住,他们的天地,又如何能像海市蜃楼般的庄严美丽呢?这些也当然都是问题啊?)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佛法所说的解脱究竟是解脱到哪里去呢?而且是谁缚住你?又是谁去解脱呢?怎样才是禅定的境界?神通变化与外道的方法和内容,又是怎样的呢?你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

(什么是一切都从无因而生的理论根据?什么是一切都从有因而生的理论根据?什么是有因与无因的统一和矛盾?以及什么是有因无因都不合理。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如何是现有还灭?怎样才能净除一切妄念妄觉?为什么一切妄念妄觉流转不已?以及如何才能净化一切的有为有作的妄想?这些问题,当然更须要一—了解。)

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如何能断除一切妄想?三昧的定境是如何而起的?能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又是谁呢?脱离了三界的束缚后,他的法身又存在于什么地方呢?这收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为什么一方面认为法界本无众生,而另一方面又说众生都是有个我相呢?如何才是针对世俗所说的法?这些必须详细地广作分别。尤其是当前发问的“我”是如何的?以及“无我’之相又是如何的?何以会形成胎藏的生命?何以有种种不同众生身相的存在?达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如何是断见和常见?怎样才能使心得到定力?如何是言语文字与正智的差别?如何是佛所说的戒性和佛子们种性的差别?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如何是成为正见的理论?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一切众生种种的差别,又是如何的?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一了解。)

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

(众生们为什么被饮食所拘束,赖以活命?如何是人们的聪明和魔境界变相的差别?何以世间会有树林和葛藤的盘根错节?这些都是佛菩萨的最胜弟子们所要问的,当然也部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

(何以法界之中会形成种种刹土?为什么许多仙人们要长修苦行?世界人类为什么有不同族姓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师承又是如何的呢?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

(为什么世上有相貌丑陋,为人所轻视的人?为什么有的人要修行?为什么在欲界中不能证得菩提正觉。而要升华到色究竟界中才能成为正等正觉呢?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

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

(什么是世间的神通?怎样才是真正的比丘?如何是化身佛和报身佛,以及如如不动的法身佛和平等智慧佛呢?怎样才称之为僧众?达些都是佛子们应当要问的问题。还有各种众生的国土世界的形状,何以会有许多的不同,为什么有的如箜篌,有的如细腰鼓?同时有的刹土,为什么没有光明呢?对于这些问题,当然都须要一一了解。)

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宝。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以下佛便接着提出许多问题,而且每提一个问题,自己就随着推翻它,表示所提问题本身的能够发问的这个功能,它就是最大的问题,一切总要归之于心。而且在方法上,既要能产生问题,又要能解破问题,如书空画影,不可以执而不化。)

(原文如上,不再加译述。)

(注五)三界:又名三有。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身体,宫殿,一切物质,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粗分四级,称为四禅天。三、无色界:此界无色,无物质,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界。此既为一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

(注六)六道:又名六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故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故谓之六趣。

(注七)三昧:此云定,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

(注八)阿赖耶识:心识名,八识中之第八。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

(注九)七觉支:见注十所列三十七道品中。

(注十)三十七菩提道品: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即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四正勤:一、对已生之恶使除断为勤梢进,二、对末生之恶使更不生为勤精进,三、对未生之善使生为勤精进,四、对已生之善使增长为勤精进。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念如意足,三、精进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为,四、定力,五、慧力。七觉支:一、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三、喜觉支,四、轻安觉支,五、念觉支,六、定觉支,七、行舍觉支。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注十一)真如:诸法之体性离虚幻而其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注十二)菩萨地:大乘菩萨有十地: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注十三)须弥山:译言妙高,为一小世界之中心也。

(注十四)悉檀:佛之说法不出四悉檀。悉檀者,古师一译为成,谓以此四法成就众生之佛道故名。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

(注十五)声闻:为佛之小乘弟子,由闻佛说苦集灭道,而修出世法者。

(注十六)缘觉:自观十二因缘而成道者,亦非大乘。

(注十七)迦叶、拘留孙、拘那含佛:乃是过去七佛中之三佛。

(注十八)诃梨、阿摩勒果:诃梨与余甘子等为五药。阿摩勒形似槟榔,食之可防风冷。

(注十九)六度:即六波罗密也,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其行法行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注二十)十力:佛有十种能力:即知是处非处智、知三世业报智、知诸禅解脱三昧智、知诸根胜劣智、知种种解智、切种种界智,知一切至所道智、知天眼无碍智、知永断习气智之十力也。

(注二十一)四如意足:见注十所列三十七道品中。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这时大慧大士再问佛说:“所有的识有几种‘生’(生起)、‘住’(存在)、‘灭’(消逝)的作用呢?”佛况:“所有的识有两种‘生’、‘住’、‘灭’的作用,都不是思量推测所能够明了的。什么是所有识的两种‘生’呢?就是所谓流注生及相生。如川流不息地生生不已,名为流注生。因此而发生所有相续不断现象,名为相生。什么是识的两种‘住’呢?就是所谓流注住及相住。如瀑布流注般的宛然相续,才有一切现象界的存在。什么是识的两种‘灭’呢?就是所谓流注灭及相灭,即是相续存在的力量同时不断的消逝,和现象的消灭。”

(佛法所谓的识,相同于一般所说的精神。但依唯识的精义而言,通常所谓精神,还是唯识的变相作用,所以不能完全依普通知识称它为精神。佛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是指宇宙万有的全体大机大用,只是识的变化。以上答大慧大士的问题,是说明宇宙万有识变的过程,不外生起、存在和消逝的三大阶段。而这识变的三大过程,归纳起来,又只如川流不息地相续与相互依存的力量,却由它发生现象(相、用)的两种作用。但是一般人,都只能在理论上去推测,去了解它,却不能亲身体验它的究竟。)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佛又说:“一切识有三种现象。一是转相,乃是辗转变化的现象,称之谓转识。二是业相,乃是业力(注二十二)的现象,称之谓业识。三是真相,乃是圣智的现象,称之谓正智,或名真相。”又说:“如果广泛的说有八个识。简略来说,只有三种识:一是真识。乃是真相之识,称之谓真识(又名为如来藏识)。二是现识。乃是对境所显的现量识,称之谓现识。三是分别事识。乃是能分别一切事物的分别识,称之为分别事识。如何才能明了现识所显示的现量境的作用呢?举譬喻来说:犹如明镜照物,能够摄取任何现象,相来不拒,相去不留。现识的作用也同这个情形一样。”

(人们要了解唯识,首先就要认清什么是识;要想认清什么是识,第一步就先要知道现量境中的现识。所以佛先举出现识,再用明镜照物来做譬喻。至于引用譬喻,本来是因明的一种方法,但是因明和逻辑(Logic)的论理,它的法则有时也有所穷,并不见得完全可以表达真义。从古至今,人类的语言,并不足以完全表达心中的意思。所以还需要动作和表情,以及符号和譬喻等等的帮助,才能够收到理解的效果。但是这个方法也有偏差,就是容易使人把指月的指头当作月亮来看。所以先要注意譬喻这什事只是譬喻,它并不就是所喻的本身。人们面对世间一切事物、最先的接触——不是第一观念——还没有意识分别的生起,这个时候,就是现识的现量境的作用。不过现识和分别意识的交变过程,其间是不容毫发的。刹那之间,立刻就会生起意识分别的作用,所以不能把握现量境,也就无法认清现识的面目。如果能认清了现识的作用,就可体验到所说的唯心唯识的究竟道理了。有人把直觉当作现识,那是不对的。直觉只是意识的率尔而起的分别心,并不是现识的现量境,因为有了直觉,便非现量境了。)

(注二十二)业力: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苦果之力用。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薰,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薰,是分别事识因。

佛又说:“现识与分别事识,这两种作用,会不会冲突呢?从表面看来,好像这个现行识的现量境完了,才生起分别事识。其实,它两个是互相辗转发生作用,互为因果的。当接触外界的现象时,接受不可思议的熏染,和产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这就是现识的因。吸收内外种种的六根六尘现象,和受无始以来习惯性的妄想熏染,就形成分别事识的因。”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薰。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佛又说:“如果要恢复本来真识的自相(如来藏旧的真相)。只要先消除能接受习气熏染的虚妄分别事识的作用,那一切身心的根识自然消除,这样就是灭了识相。”

(故知要不着相,首先就须消灭分别事识的作用,也就是说:首先须灭掉思惟分别的意识,这正是其他经典所谓的“空此一念”的道理。但勿误解没有了分别意识,就等于木石的无知,须知分别意识,只是由真识转相的第八阿赖耶识中间的一种作用。分别意识灭了,才能见得到如来藏包含宇宙万有之机的真面目。下文就是佛对“识灭”作进一步的指示。)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佛说:“再加分析,便有七种自性:①集性自性。(自心能收集一切善恶业力的性能。)②性自性。(自性本智的性能。)③相性自性。(了解内外一切现象的性能。)④大种性自性。(地、水、火、风四大种和万物性空缘起的性能。)⑤因性自性。(推理形而上的理念性能。)⑥缘性自件。(觉知已离有无空幻的性能。)⑦成性自性。(自觉圆满的性能。)共次:又有七种第一义:①心境界。②慧境界。③智境界。④见境界。⑤超二见境界。⑥超佛子地境界。⑦如来自到境界。这都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内证自性正觉,依性所说自性的第一义心的境界;以这自性正觉第一义心,成就如来在世间、出世间最上乘的法门。这都是诸佛在正觉自性中的慧眼,透入自性和众生的共相所建立的义理,不和一般外道们的邪见理论相同。何以不相同呢?他们都从自我心理的体验境界上,由妄想推理产生见解,不能反观自己觉知和认识的真实与否,便确定为如比如彼,却不知一切世间或出世间的事物,都是自心妄想分齐(分析或归纳)所显现的差别境象。一般无智愚痴的凡夫们,没有实际体证形而下万有事物之性,都是无自性的。因此,更不能证入自性形而上的第一义,所以也就见有见无,形成相对的矛盾理论了。”

(七种自性,那是普通凡夫状态,由于知觉或感官所产生,以此推论心理与物理的作用。其实,这种感官和知觉,也都是人人心识所具备的性能,那依如来藏识(阿赖耶识)而存在。一旦转识成智,就变为七种第一义心,都依持于真如而起用的。如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倘若固执名相,又落在遍计所执的妄想之中了。)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牙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注二十三)婆罗门:天竺四姓之王。此云净裔,亦云净行。其种自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佛说:“如果要证得如来境界的法界一身者,应当放下这个身心所生起的妄心作用,和依他而起的因缘会聚所生的妄心现象。舍离由心所造的——生起、存在、消灭等虚幻的境界。只要彻底了解万法唯心;也就是说要认清宇宙万有,无非是一个真心全体的大用。由此观察心理妄想,无始以来都是虚妄习气的力量;才能解脱三界万有的系缚。由此寂静思惟,达用归体,证得万物原是一无所有。如此自能渐次达到佛地寂静圆满、本自无生的圣境,证得自身本具彻底自觉的圣智。不久当得一心自在的能力,自然开发究竟的无功用行,正像如意宝珠之在盘中,随众生业力观察角度的不同,发现各种不同的色相,而宝珠自身,却自依然无相。所以才能顺应众生各种微妙之心,以种种形态的化身,随顺众生心理和心量,使他惭次进入菩萨的各地境界,最后度到寂静的彼岸。所以我说:你们应当修学各自悉檀(注见前十四)内明此心本具三昧的善法。”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佛说到这里,大慧大士又问:“希望您再说心、意、识的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的自性现状。也就是诸佛和大士们所依此修行的,而使自心不再执著混和于外缘的各种情况,所谓廓然朗照,显示真心自体的圆成实相,切实证到一切佛所说三界唯心的真实境界。这也就是您这次在楞伽国摩罗耶山的海岛中.为同来集会的大士们连声赞叹如来法身、似无边大海的藏识(阿赖耶)和现行的心理状态。”佛说:“眼识所生观看的作用,简说是由四种因缘,才形成眼识随境而转的现象。哪四种因缘呢:①自心现识的本能活动,于不知不觉间,具有吸收外境的性能。②无始以来,就赋有色相习气所熏习的虚妄作用。③心识自性分别的习惯。④现行心理,随时随地要见种种色相的缘故。有此四种因缘,就使平静无波似的藏识海中,掀起波涛汹涌的洪流。当此全海既已生波,那平静的如来藏识,也就统统变为洪涛巨浪了。”

(佛在这里只说眼识者。因为这个世界的众生,最重是色相的诱惑,眼为心的枢机,所以只略说眼识,依此就可以类推了。)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

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

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佛说:“这个极其深细的藏织(阿赖耶)的究竟边际,除了已经到达如来果地,以及真实证入菩萨境地的大士们外,其他如声闻、缘觉、外道等修行人,他们所得的三昧智慧之力,决不可能推知它绝对性的义理和境界的。至于已证入菩萨诸地的大士们,有他的善巧智慧和方便法门,能够于先佛的圣教经文中,研究判断它的章句义理,能够信入藏识的境界;但如要切实了然明白它的究竟道理,必须要得最殊胜的、无量无边的善根因缘成熟,能摆脱自己心中现行的虚伪妄想,宴坐在寂静的山林中,由修习下土道(天人乘),渐次进入中士道(声闻和缘觉乘),再进至于上士道(菩萨大乘)逐步依次循序上进,渐渐才能发现自心妄想流注的作用。等到修持的功行圆满,自然会得到无量诸佛来灌顶(性光和智慧的加庇),证得自在之力和神通三昧,与诸大善知识和佛子们把臂同游。然后才能解脱得度,确实远离了心意识,见到自心所现的自性境界,才能度过虚妄习气的生死苦海。大慧啊!所以说:凡是真实修行的人,应当亲近最殊胜难得的善知识。”说到这里,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是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忽然吹来阵阵的烈风,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如来藏正是如此,它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是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珮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这是说:譬如澄清寂静的海水,它一经变动以后,就转变为种种波浪的现象。由心所生七识的作用,也是如此,也都是由如来藏所出发而和合俱生的。也就是说:当七个识生起作用的时候,如来藏识即全海成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识,它会生起思惟的作用,分别各个识的现象和道理。总之识的作用和现象,大体分作八个,但虽然它有八个作用的不同,其实它又是无定相可得的,而且所谓无相,就是相的毕竞空,无相便是无相,并无另外有一个无相之相可得。)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这是说:譬如海水,当它起了波浪的作用时,它便全海成波,但现象和作用虽然有了不同,可是它们同为海水,却是本无差别的。当它由波浪还成海水的时候,只是现象和作用的平息,也并无另有一个所归还之处。一切识的作用产生,仍然不离于心。所谓心识,也仅是体用上的不同,根本就没有什么差别可说。)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这是说:藏识就是能累积一切业力的根本,意识就是能广为采集业力的先锋。所谓一切唯识的作用,便是指能识别和所识别的分别作用。以名数而言,虽有心、意、意识等等的差别,其实,都是根尘相对,一念妄心之所起。当它对内外境界起作用的时候,便形成了前五识,而前五识的对境未生分别之初,也就是识的现量境了。)

这时,大慧大士又以偈问道: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名何唯愿说。

(这是说:世间一切呈现的色相,乃至如青赤等等的光色,使众生们发生眼的识别作用,为什么却说它像波浪和海水一样,只是一体的变相,完全根据如来藏而来的呢?还希望您为我们解放其中的道理。)

佛也就以偈回答说: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

(这是说:青赤等等的光色,也只是如来藏识变化而生的暂有现象而已,它们的根本,原来是空无所有的,就如大海的平静无波一样,只因自心执著成相,采集累积,便成为业力的依存作用了。所以佛说一切无非是自心之所生.用这譬喻使凡夫们开悟其中的真谛。)

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这是说:由心而有业,但业力的自性本空,如果自心摆脱了能摄取和所摄取的作用,那便同大海中的波浪一样,就会返本还原,自己归还于清净寂灭的大海水了。)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这是说:众生们只于世间光色等等各种现象之中,互相资生受用,所以就形成身心性命的存在,这便是现识的境界。它在其中显现一切业力的因果,互相辗转循环,便如波浪的重重叠叠,层出不穷了。)

这时,大慧又以偈语问道: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这是说:佛以大海和波浪的现象和关系,用作识诲心波的譬喻;但是波浪与海水,是有它的活动现象,因此可以用知识来分别的,业力和藏识的关系,如果也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

佛又以偈回答说: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诲。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这是说:因为凡夫们的智慧低劣,他们不能了解藏识是像澄清湛寂的海水。业力的现象,像大海中所起的波浪一样,所以只能用譬喻来做说明,使他们依此类通,反求诸己,便可以豁然而悟了。)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这是说:日出东方,光明便普照世间,无论上中下的众生们,都蒙受阳光的普照。大智慧如佛者,正像日光普照世间,是为一般愚痴凡夫们,演说真实之法,然而我佛既已为众生演说各种各类的法门,何以却不说心的真实体相呢?)

佛又以偈语回答说: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这是说:如果要说心的真实体相,此心就根本没有世人所想象那样有一真实的东西存在。真实这个名词。也只是世俗知识上的一个观念,因此不可循名执相,妄求真实。譬如海水生起波浪,它就一时俱生,并非前后次第的出现。又如镜中照见形象,梦中显出各种境界,都是一时之间,同时俱现的。心的境界作用,也是如此,不过有时候它却有次第因缘的作用,互相依存,辗转生起业力的因果关系。)

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这是说:所谓识的意义,就是指此有分别了知的作用。最明显的,便是心理意识有分别然与不然的鉴别作用。前五识如:眼、耳、鼻、舌、身,它们有显现境界的现量功能,而且并不循一定的次第发生,当它在某处应用时,使显现出它的现量作用了。)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于。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这是说:意识对于前五识,正如画师教导学画的弟子们,指挥他们如何去着色,如何去描画。至于内外的各种境界,犹如画画的彩色。境界本自无心,正像彩色的本身,本来就没有文彩。当它由人们的心意画成一张图画的时候,这张图画的本身,既非是笔,也不是无形象的白纸,只是综合各种线条与色彩,便构成为一幅图画了。如果仔细分析它的各个部门,也就根本没有东西。我说心意识等作用,也是如此,其实,都无真实的自性存在。)

言说别施行。其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

(这是说:为了言语文字表达它的功用,所以使用各种理论和譬喻来分别解说。至于心的真实体相,它根本是超越文字言说的一种境界。我之所以仔细地分析,只是为了初机认清心识的业力作用。如果要真正了知心的真实境界,只有修行求证,才能切实证得。因为心的真实体相,难有自悟自证,把能觉想的和所觉想的作用,一齐抛却,才能了知它的真实面目。)

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这是说:为了使无智的愚夫们容易了解,才广为分别,说出其中的道理。事实上,这种论辩,皆如梦幻,也无真实的意义,所有种种的解说,无非是因时、因地、因人,随事而说法,便建立各别的法相。如不能对机说法,你所说的与他所需要的并不相合,那在一般人们看来,就认为你在胡说乱道了。)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这是说:佛所说的法,譬如良医的因病施药,都是随着众生心量的不同,而说不同的法,使他门随机悟入。)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这是说:凡夫们用妄想心来推测佛所说的心识体相,当然不能了解它的境界。即使声闻等人,以他们的智慧来体认,也不见心的本际。大慈大悲的佛陀所说的自心境界,唯有真正自觉内证的人。才能了知它的实际。)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慧智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佛说:“再说,如果大乘菩萨们,要知能摄取的自心现量,和所摄取的妄想境界,便应离群索居,不为世俗所拘,而且断除睡眠,从朝至暮,自夜达旦,修习自觉自悟的方便法门:同时也应远离外道的经论言说,以及舍弃声闻、缘觉二乘的学理和境界,一心勤求通达自心现识所生的妄想情状。

“再说,大慧啊!大乘菩萨们,既然建立了住持智慧德相的心愿,对于上乘经的圣智三相,应当精勤修学,什么是须要勤学的圣智三相呢?那就是: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如是能够修行得此三相,便不至于蹭蹬修途,被懈怠自误,故自懒散犹如跛驴之心,乃至以得少为足,便自以为已得智慧德相的错误了。要知佛法中最胜弟子的菩萨第八地,就是由修此三相而出生的。①所谓无所有相:那就是说乐于修习声闻、缘觉以及外道的境界,才得生起。②所谓自愿处相:那就是说过去诸佛们,都从菩提大悲心流露,自发的大愿力所生。③所谓自觉圣智究竟相:那就是说对于一切法相,都无所执著,自得如幻三昧之身,进循一切诸佛修行所趣的诸地次第而行。这便名为圣智三相,是能到达自觉圣智究竟境界之路,所以有志于大乘的菩萨们,当勤加修学。”

(所谓圣智三相,就是由小乘到大乘,自出离世间到不出世间不入世间的佛法的历程。初得无所有相,是证空果,但这是偏空,不是圆满解脱知见,必须“智”“悲”双运,方能进入真空妙有的境界。所以再进修一切诸佛自愿处相,才是大慈悲力,完成福德的准绳。但空有妙圆,智悲双运,虽然有解脱知见而福德智慧尚未圆满,所以最终要以修习自觉圣智究竟之相,才得证入佛地。可是如不能先证无所有相,即不知依空起用,便不能完成自觉圣智究竟之相。如只知沉空住寂,偏而不圆,便成为小乘的果位。悲愿无穷,缘生不舍,又是菩萨修途的自障。所以最终必要统摄于自觉圣智究竟之相,才得证于圆满而不偏的佛果。一切佛法,毕竟只是一乘,偏空或著有,都不是修习佛法的正途,唯有完成圣智三相,才是佛法真实的归趋。禅宗的三关之说,也须参考这节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佛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己。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有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

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

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这时,大慧大土又问道:“希望能够说出关于圣智境界中所起分别自性的事相,以及百零八个问题的基本根据。”并且说:“依此说出分别的作用,可以使大乘菩萨们证入自相共相的妄想自性。如果了解分别妄想的自性,那就能够善于周遍观察到人无我和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汉所行境界,毕定舍离无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经文语态已很明白,故不再译。)

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

(这是说:形形色色的色相,以及分别色相的心理妄想。它们都是无自性的。但凡夫众生们,却依色相等等形色的关系,而滋长增强妄心的作用,因此色身也在其中产生感觉和领受,由此安身立命而形成了众生界的形形色色。其实,心、物、众生三者,都是由于如来藏识的种子所显现的啊!)

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

(这是说:如来为了使众生解悟,所以一再解释心意等八识,和五法、三自性及人和法的二种无我的境界。)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

(这是说:宇宙间的形形色色,是互相对立,互为变化的。所以长短相形,有无相生。它们都是互为因果,递相嬗变,生生不已。物质微尘的生灭法则,就是如此。所以智者于色空二者之间,便不妄认色尘是实有的。须知心物众生,原来都为唯心现量所起,由此建立世界的形形色色。但这个道理,却不是无智邪见的人所能了解,所以他们也就不能净除心中的妄想恶念了。)

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这是说:须知此理的真意,绝不是从觉受与思想上可以体证得到的。即使达到声闻道果的境界,也不能了解它的究竟。大慈大悲的救世佛陀一再地叮咛我们,如要证得此中真际,乃是自觉的境界,便必须在心中去自证自觉。)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非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

复次大慧,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想行事妄想相,计著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怎样才能够净除一切众生自心分别妄想的流注?此中究竟是顿然而住的顿法呢?还是惭修而成的渐法呢?”佛说:“如要净除自心分别妄想的流注,那是渐修而净的,并非是顿然而住的;譬如果木,是渐熟而成,并非顿然而长的。譬如制造陶器,是渐渐造成,并非顿然而成的。又譬如大地生长万物,都是渐渐而生,并非顿然而生的。又譬如人们学习音乐、书、画等种种技术,是惭惭学成,并非顿然而得的。

“可是又不尽然如此;譬如明镜,顿时显现一切有无的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分别妄想的流注,也是同样情形,要顿时呈显无所有的无相清净境界。又譬如日月一样,顿时照见一切色像,如来为众生净除自心流注的习气过患,也是同样情形,要顿时呈显不可思议智的最胜境界。又譬如藏识,顿时可以分别而了解自心的现识,以及安立色身的受用境界。譬如一切依报的佛身,也是同样情形,顿时可以成熟—切众生所处的境界,将修行的人安然静处于他的色究竟天中。又譬如法身所生的正报的佛身,光明照耀,顿时可以产生无量的化身;而已证人自觉圣趣的人,也是同样情形,他能够顿时照见法相,净除执有执无等等邪见妄想。

“大慧啊!法身和报身佛,乃说明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都因自心流注的习气所生起。人们由于不能了解自性,便执著相续的妄想而轮转不已。其实,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都是不实如幻,所有的执著根本都是了不可得的。

“再说:因为众生们执著缘起自性,不知其自性本空,却以它为实,所以便生起妄想的自性现象。譬如善用魔术的幻师们,借草木瓦石等物,变出种种的幻像,便构成一切众生界种种的形色。人们见到这些幻像,便生起种种妄想,其实,这些种种妄想虚构的境界,根本就了无真实的。众生妄想,也是如此,因为自己不了解依他缘起自性,便于其中认为妄想有自性作用,由此而形成种种妄心,生起种种行为的形相和妄想的现象,由此执著,便形成了妄想的习气,这便是妄想熏习的自性现状。大慧啊!这就是报身佛所说的依报所生的法相之法。至于法身佛呢?那便是由于远离妄心自性和一切法相,而自觉内证圣智所处的境界。那么化身佛呢?那便是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内证自心的般若智慧,远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缠缚,解脱诸识行相,却于其中随顺众生根机,而建立诸法,使离一切苦,而得究竟乐,这是超越于一切外道邪说和二乘偏见的。

“大慧啊!再说佛的法身境界,它是远离一切攀缘不息的妄想心的。既离了妄心的攀缘,那么一切有为的根尘识量和法相,便都自然寂灭。这却非一切凡夫和声闻、缘觉所知的境界,更非外道们执著我相所能知的境界。这是由内证自觉圣境的究竟差别现象所建立的。所以你们对自觉圣智究竟差别相,应当勤加修学,而对于自心流注的分别妄想,却应当加以除灭。”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愿愍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佛说:“大慧啊!所谓声闻乘,他们有共通的两种差别之道,就是‘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如何是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呢?就是指能够明见无常、苦、空、无我的境界,得真谛之道,位于离欲寂灭之境,见息灭阴界入的自相和共相。对于外物内心,坏与不坏之相,都如实了知,而且自心却常得寂止。因自心常得寂止,于是禅定解脱的三昧道果,便都得到正受而解脱了。但是他们仍然未离无始的习气,仍然未脱不可思议熏习的变易生死,这种达到自觉圣乐住的声闻,便名为“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至于得到自觉圣差别乐住的大乘菩萨,他们并不愿住于寂灭门中,而贪著三昧正受之乐。只为顾悯一切众生,而生本愿之力,虽然知寂灭而不证涅槃,所以大乘菩萨对此不应修学。

“如何是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呢?那便是对于物理的四大种性,坚(地)、湿(水)、暖(火)、动(风)、青、黄、赤、白,等等,认为虽无造物者为之主宰,但是确有生生不已的作用存在。从自相和共相来斟酌推理,都是如此。而且先辈学者所说,也是如此。他们仅只见及此理,就对它生起一种有自性的妄想。所以大乘菩萨们,对于他们这些见解,便应知所取舍,应当随顺教导,令其入于法无我的境界后,再舍却人无我的境界,人法两见消灭后,再渐次进入菩萨等各地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性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己思量计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这的,大慧大士又问佛说;“您平常所说的常不思议的自觉圣趣境界,以及第一义的境界,这与外道们所说的,另有一常不思议的造作因缘有何不同呢?”佛说:“我说的,和外道们所说的不同。为什么呢?外道们的常不思议,它是不因自相而成的。如果这个常不思议,不是由自相而成,那又根据什么原因才显现出常不思议的境界呢?反之,如果不思议是由自相而成的,那它便是常住不变了。他们说有一个造作者的因缘在那儿,所以不思议的理论,便不能成立了。我所说的,是第一义(形而上)的常不思议。第一义是自相成就,离于一切有性与无性,证得自觉之相,所以说它有相。第一义以般若智慧为因,所以说它有因。它是毕竟离于有性无性的。它正像没有造作者一样的虚空,是涅槃(寂灭),灭尽定的境界,所以说它是常不思议。这是不同于外道常不思议的理论的,这是一切如来自觉圣智得大所得的境界,所以你们应当修学。

“其次,外道们所说的常不思议,不是常住的,它不是自相为因,也非从修行中得到的,它是另有一不思议常存着的。他们因为看见万有所作的,有性无性,都是无常,于是思量推测,便认为另有一常不可思议的存在。而我所指的,也即是此理,万法都从因缘所生,非有性亦非无性,因缘法中,都是无常,既证得此理,住于自觉圣智境界中,再指出他们所认为另有一常不可思议之说,是无因之论。如果外道们认为另有一存在之相,而成为常不思议。但既知为自相之因的自性,也就等于无件,也就等于兔角,本无此物。试问那另一常不思议的存在,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他们所说的常不思议,只是一种观念游戏,徒有言说名词和妄想而已。外道们所说的既有这种错误,他们徒托空言于妄想,就等于兔子有角—样的无稽,那当然不能证入自觉的境界,而是一种非分的妄想。但我所指的常不思议,是证入了自觉的境界,离于有为的造作者,非有性亦非无性,所以说是永恒常在的。我的说法并非认为外于一切,自性无性,一切无常,便思量推测另有一常不思以。而外道们不知常不思议为自证自觉的境界,所以他们去圣遥远,他们的理论是错误的。”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贤圣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气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相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人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佛说:“大慧啊!众生界中,有五乘种性:便是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和各别种性。

“怎样才是声闻乘的种性呢?如有一种人,听到断除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自他的共同法相,便举身毛孔怡然欣悦,就乐于修习这种断除烦恼相,和断惑证真智,不再进修悟彻缘起无生之相,这便名为声闻乘种性。但是他们也有类似菩萨第八不动地的见地,缘起的烦恼已断,只是未能完全断尽烦恼的习气。虽然已了却分段生死,却未能了却变易生死。可是他们却在这时,就作狮子吼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们确已如实修行,证入人无我的境界,但以为已经进入了涅槃。

“怎样才是各别的种性呢?如有一种人,自己觉知另有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或生生不已的长寿之相,或有天人大丈夫之相的存在,便求入于其中,认为那便是涅槃的境界。或者还有一般异学的外道们,认为一切的生命都是造物者的杰作,他说这便是涅槃或至高无上的真理境界。大慧啊!凡作如此想法的人,便无从证入法无我的境界了,他们是不会得到大解脱的。这些也属于声闻乘的外道种性,他们事实上未曾解脱,但却说自己已经得到出离世间的正觉了。你们为了点化这些邪见的外道们,便应该修学无上的正道。

“怎样才是缘觉乘的种性呢?如有一种人,听到因缘性空,入于寂灭之法,便全身汗毛竖立,悲泣流泪,就不再乐于愦闹,不再愿意亲近谙缘,不再执著世间的一切,从此深信自身能证得种种神通,离合聚散,变化无端。他们听了这种说法后,就醉心于此,这便名为缘觉乘的种性。你们如能知其根性,便可随顺演说缘觉乘的法相。

“怎样才是如来乘的种性呢?这有四种差别:①证实法性。②离实法而证性。③自身内证圣智之性。④外于胜妙庄严的国土而证法性。大慧啊!如有一种人,听到这四种法相,及一切身心外物等等,都是由于自心阿赖耶识的不可思议的功能转识所建立时,其心不惊不怖不畏者,便是如来乘的种性。

“怎样才是不定种性呢?如有一种人,听到声闻、缘觉、如来三乘之法时,便随所说之法,顺流而入,随其信解而加以修习。并无一定的主旨,这便名为不定种性。

“大慧啊!我说这种分别,部是为了初发心修行的人,指出其根性相近的观机设教法门,所以才有三乘或五乘种性之说的建立。但都是为了要他进入人和法无我的究竟佛地,才作如此分类。他们如果能够自证如来的境界,烦恼的习气自然净尽,便可证入法无我的境界了。虽然暂时住于声闻三昧的法乐境界,但仍能会得如来地最胜之身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这是说:预流、一来、不还,以及阿罗汉等的声闻四果,虽然是有所得,但总是未了自心,犹被法所缚。按:须陀槃亦云须陀洹,译为预流,是初果声闻。二是斯陀含,译为一来或往来。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这是说:佛法所谓的大小三乘;或本无三乘,只有一乘;或说连一乘也没有,这都是因为思痴凡夫们,缼少智慧,不能了彻究竟的真义,所以我才说了其中差别之法。如果是内证圣智的圣者,便能远离这些不了义的知见,而还归于自心的寂静。)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这是说:第一义的境界,是远离于有无二边相对的法相偏执,本来住于了无所有之地,又从哪里建立起三乘的差别相呢?)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这是说:所有无量禅定的境界,如空无边定、色无边定,以及灭尽定等等,都各自有它的三昧,就如灭尽感觉知觉等心理状态,这都是心量所作的本分之事,并非心外另有一种境界。)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佛说:“大乘菩萨们,应当善知三自性,所谓妄想自性(又译为遍计所执性)、缘起自性(又译为依他起性)、成自性(又译为圆成实性)。

“大慧啊!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是出于着相而起的。为什么呢?从缘起自性(依他起性),依内外境的所缘而生起一切事和一切名,便构成行为上所表现的事相和名相;由此就执著以为是确实有事和有名的二种自相,所以便名为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了。证得如来正觉者,便于此中建立法相,乃说出这些都是自心执著名相的现象,和自心执著事相的现象。所谓执著名相的现象,是说人们对内外诸法的执著。所谓执著事相的现象,就是执著于自他确有内外等等的事实,这就名为执著事和名的二种妄想自性(遍计所执),都是由于依因仗缘而生起的,所以便名为缘起(依他起)。但如何又是成自性(圆成实性)呢?那便是说:如果舍离名相和事相等妄想,内证圣智,以及自觉圣智所行的境界,便名为成自性(圆成实性),这就是圆成自性的如来藏心。”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这是说:名、相、和分别这三种妄想,便是依他起和遍计所执两种自性所起妄想的现象。如果得到自觉正智,便能证入如如的境界,那便是圆成实相了。)

佛说:“这就是观察五法三自性的法相途径,是自觉圣智所行的境界,你们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佛说:“大乘菩萨们,还要善于谛观二种无我相,所谓人无我和法无我。

“什么是人无我呢?须知离了无始以来妄想自性所执著的我,和由我所引起的所作所为和所想等等;那些由五阴入聚所构成人我的身心作用,都是由无始以来的愚痴,和爱欲所起的业力所生。例如由眼和色尘等的摄取、领受和执著。便生起眼识的作用。其余诸根的所知和识,也部是如此。殊不知身心一切诸根,以及器世间的物质,和能藏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都是自心所显的现识,由于妄想的遍计所执之故,便显示出这种种的法相。寻其根本,都是在刹那不停地生灭灭生,犹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之间,辗转相续,似有而无,如此的变坏不停而无止境。无奈人们却于此中,自生执著,于是自心便躁动得犹如猿猴,喜欢逐臭如飞蝇,以及像风火一样的毫无厌足地吞灭一切和自己,其实这些都是由于无始以来的虚妄习气所形成。人们便于此中轮转生死,死生生死,而生出各种各类之身,和各种不同的色相,犹如幻术和神咒相似,机钮一动,形象便跟着生起了作用。如果善于观察这种实际情况,便了解根本上都无实在的我存在,这便是人无我的智慧了。

(注二十四)十八界:断六根六尘六识也。界有二种义:一者因义,谓根尘识,三和合造业,为生死因。二者限义,谓根尘识三,各有界限,不相紊乱也。

(注二十五)十二入:入乃涉入之义。六根六尘互相涉人,故名十二入。如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等是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着,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着生。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眼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贤圣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经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愚痴凡夫们诽谤正法,他们是基于什么原因和理由呢?恳请您为我辈解说。”佛就归纳其意,作了一首偈语说: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恩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这是说:大凡诽谤正法的理由,不是执有的常见,便是执无的断见。殊不知有无断常等见的发生,也都是心量的作用。可是凡夫们只执著于身心感受的作用,不能自觉了知心量的圆通体相,于是便形成诽谤正法的邪见,这都是因为凡夫们愚痴无智的缘故。)

于是,佛重申此义,又说:“有四种无中生有的理念,那便是:①本无有相却建立其相,②本无有见却建立其见,③本无有因却建立其因,④本无有性却建立其性。再者,一般愚痴凡夫,其所以发生诽谤的原因,是因为他对于所立的至理实相,毫无所得,于其中观察,得不到究竟本际,便认为一切都是非分之说,因此就产生诽谤,这便名为建立诽谤相。

“再说,什么是①本无有相却建立其相呢?那便是说,对于身心的阴、界、入等,本来就无自他的实相,可是凡夫们却于此中执以为实,认为本来如此,而无不同,这便名为非有相建立相。这都是从无始以来,由虚幻妄想的习气及种种执著的染污熏习所生。什么是②本无有见却建立其见呢?那便是说,对于身心的阴、界、入,以及人、我、众生、寿命、造物主等,认为确有其存在的见解,这位名为非有见建立见相。什么是③本无有因却建立其因呢?那便是认为人在最初所生的分别识等作用,乃是无因而生的,以后又是不实如幻的,它本来就是无所谓有生的,目前只因为眼看到色,而有光明和轮廓等的情形,使产生了意念。前念虽生,生了还坏,这便名为非有因建立因。什么是④本无有性却建立其性呢?那便是对于虚空、寂灭、入涅槃、无所作为等法,都认为它们是有各别的自体,各各执以为实。殊不知这种法,是法也是非法,若是离了法性,便性自非性的,何况一切诸法,本来便如兔马等角,徒有名言而非实在的,这便名为非有性建立性相。

“总之,建立诽谤正法的理由,部是由于思痴凡夫们的妄想所生,因为他们不善于观察自心现量,所以不是圣贤的境界,因此你们对于远离诽谤邪见,应当修学。大乘菩萨们,虽然彻底了知心和意识等的五法、三自性、二种无我的实相,但为了安顿众生,便现出各种类的身相,以种种方便,令其进入究竟的道果。这种情形,也譬如妄想一样,都是依他而起,本无定法的。又譬如如意宝珠,随着十方刹土众生的业力观感不同,和观点角度的不同,而遍现各种不同的色要。所以菩萨应世化度,便于一切如来的法会中,现身随众听闻正法。如此,他们了知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水月、如光影一样,本来自离于生灭之相,断常之见,以及声闻缘觉之法的。他们‘得百千三昧,及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官,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这个偈语的意义,是赞扬大乘菩萨的境界,大体都如上所说,就不必再加解释了。)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唯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大惠,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等远离。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著水性,而彼水无。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著言说。

这时,大慧大土又问:“您所说的一切法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究竟是什么道理呢?请您为我们详加解说。”佛回答说:“所谓空空者,就是指妄想自性的法体,即所谓空者,也是空的。为了使执著妄想自性的人,了解其个真义,所以才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等法相。大慧啊!简略地说来,约有七种空,就是: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什么是无生呢?那便是说:一切诸法不从本身而自生,所以名为不自生,但并非说性自性是不生的,只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仗因缘而生,并不是自生的。除了住于三昧境界中,截断了三际才可名为无生。为什么呢?因为离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无生的境界。如果远离刹那相续流注的妄想自性作用,以及诸法同异之性,就可显现诸法无自性,由此而知一切诸法的自性,确是本来都无自性的,所以我便说一切离自性。

“什么是不二呢?那便是说,例如冷热、长短、黑白等等,是各有不同,各有异相,这就是现象界互相对待的二法。所谓真如法界(本体)一切法不二,并非于涅槃外,另有一个生死的作用,也并非于生死外,另有一个涅槃的境界。生死和涅槃,只是两种不同的异相,其实,涅槃和生死,自性却是无二的。不但涅槃生死如此,一切诸法,自性之体相,也是如此的。所以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等,你们都应当修学。”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这是说:我经常说空的境界,既不是世俗观念的绝对没有,也不是另有一个空的境界存在。空便是毕竟空的,它是离于断见和常见的。生死和涅槃,犹如幻梦一般地显现,但是自性的业力,却是永远不坏的。空是指自性体空,并非说业相也是绝对没有的啊!)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这是说:如果执著虚空和涅槃,认为是一个实在的境界,那便落在二边之见里了。无论是生死涅槃,无论是空有二边,都是空花梦幻,能了解证到这点,那才可以说是真灭度了。愚痴凡夫们,每于此中造作,由此更加生起妄想。至于一切自证自觉的圣贤呢!却于此中离有离无,了不可得。)

佛又说:“大慧啊!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等法的内义,是寓存于诸佛一切经藏之中,凡所有经典,悉说此义。不过一切诸经,都为了随顺众生的希望,为他们分别开示多种方便理趣,使他们了然,自见其义。但真实之法,并非在于言说。正如炎热中的渴鹿们,把炎热时旷野里阳光反射的焰影,误认是水。所以诸圣慈悲,便用种种方便理趣,谆谆善诱,使他渐次精进,了知热时阳焰中,毕竟无真水,一切但为相似的光影,了无实际。同样的,一切经典所说诸法、也都是为了使愚痴凡夫,发起欢喜信受之心,依此循序渐进,得证佛道。自觉圣智,绝不在言说之中,所以你们应当依于内义,切莫但执言说和文字,便以为是实法。”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当时大慧大士又问佛说:“您一向说:如来藏的自性是本来清净的,既然一转而变为各类的色相,便和合于一切众生的身中,就好像一个无价之宝,被包在灰尘厚积的破衣里;但如来藏的自性,仍然是常住不变的。所以一切佛都说:一切众生被五阴(身心的暗昧景象)、十八界(内外境和心细之间。注见前二十四)、十二入(身心内外的根尘。注见前二十五)等等尘垢的外衣所缠缚。被贪欲、瞋恨、愚痴等等的妄想尘劳所染污,不得解脱。这种说法和外道们所说的另外有一个真我的存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现在您说有一个自性的如来藏。外道们也说,另有一个真我是经常存在,能造作一切的,而且是不依靠一切的缘而周遍不灭的。但是您却又批评说执着另一个我的存在,那是错误的观念,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这是说:人我身心的现象,都是由五阴——物色、感受、思想、本能活动、心识的业力等,相续流注不断,因缘和合,互为因果,才形成一个物理世界和人生。有些人却认为这些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是胜自在天的天主所作,或者说是另有一个主宰所创造出来的。其实,都是自心分别的妄想所生,都不是真理。)

(注二十六)三解脱门:解脱即自在之义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由此三解脱门,则能通至涅槃。三解脱门者:一曰空,二曰无相,三曰无作:又为性净解脱、圆净解脱、方便解脱。

大慧又插嘴问道:“什么是意生身呢?”佛接着说:“所谓意生身者,譬如人们心意识的作用,当它产生幻想时,立刻可以生起,自在无碍,所以名为意生。当它变化时,自由去来,不为石壁所阻,不为地域所限。但人们的意识,为什么能够如此自由呢?因为以前的经验,变成了记忆,这一记忆在心中,就相续流注不绝,可以生起幻想。意识本来是无形无质,不为身体的形相所囿,而为一身主宰的源泉。大慧啊!菩萨得到意生身的境界,也是如此,在弹指之间,就可以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所谓如幻三昧之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境变化等身,也都同时俱生。犹如人们的意识作用,外界一切都不能障碍它。所以得了意生身的菩萨们,可以随着自己本来愿力所忆念的境界,而普度成就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道的‘得自觉圣智善乐’。大慧啊!修菩萨道的人,能得到这种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而舍离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相的境界,得到了意生身,达到‘得自觉圣智善乐’。这才是菩萨修行大方便的四法,你们应当努力求学。”

(注二十七)无生法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后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而个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

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

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

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

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

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

(这是说:真如自性,是本来虽生而无生的,所以亦无所谓有生有灭了。但人们在心理妄想的生灭现象当中,却执普生灭的作用,而生起因缘等的渐生和同时俱生等的错误观念。)

非遮灭复生。相续团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

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这是说:妄想的生灭作用,并非前念灭了,印象遮没以后,才生起后念的绝对性作用,事实上,妄心生灭的作用,是相续流注不断,互为因缘互作因果的。现在为了断除凡夫愚痴的妄想因缘,对于那些说因缘有无等法,指出它们本自无生的道理。而这些凡夫观念之所由生,都是因为被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迷转了,所以才有三界中的欲、色、无色的出现。)

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

(这是说:真如的本体,虽生而无生,所以根本上亦无可灭。观察一切有形的万象,都如花的乍开乍谢,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幻相而已。)

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

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这是说:有形的万象,都如梦幻空花,其中既没有一个能摄受的主体,也没行一个被摄受的对象。因此也没有已生的过去种种,和当生的未来种种。也就无所谓有因和外缘的真实可得了。总之,这些观念和一切事实,从本以来,都是一无所有,只不过是一种虚妄的理论文字而已。)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其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这是说:一切事理自身都没有绝对固定自性的实体,所以用言语所表示的有或无,都是一种假设的说法。至于究竟的空和空不空的道理,它的意思极为深奥,不是愚痴无智的凡夫们所能够了解的。一切事理的性能,既然没有绝对固定的自性,所有表示事物的言语和理论,也只是一种影像而巳。内圣大智的正觉第一义之道。是必须由心性自觉而得,这才是我所说的身心自性的实际。)

(上节佛的论说,是指出言语文字都是妄想所生,并无实性。佛法重在求证自觉圣智善乐的第一义,不可斤斤计较言语理论和文字,不然,就成为口头禅了。而且徒逞口舌之利,往往弄得是非纷然,对于真正佛法的证悟境界,却是了不相干的。何况所有的言语文字,并不能完全表示人们内在的真情实意呢!我佛早在二千多年前,已经说出语意学的最高原理,可作为研究语意学者的启示。)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于无始生死计著摄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虚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如画垂发幻梦揵闼婆城火轮热时焰无而现众生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焰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辩正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这是说:世间事物,虽然似有,实在皆如梦幻。垂发是指有眼病的人,看见目前虚空中,就有毛发下垂等景象。一切众生对世间事物的观念,也都是眼病似的幻觉,并非事物的真相。三界的生死死生,也是如此。如果能够观察清楚,就可以得到究竟的解脱了。)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思夫妄想生。

(这是说:一切众生,对世间事物的执迷不悟,犹如炎热中的渴鹿,把热气的光影,当作清水去追逐。同样的,人们平静无波的心田(如来藏),对境依他而起,被尘劳所染污。业力的种子,就因此迷妄乱动,辗转不休。这那是由于凡夫愚痴无智,从妄想而生。)

如为翳所翳。于无始生死。计著摄受性。如逆楔出楔。

舍离贪摄受。

(这是说:如来藏既然兴起业识的作用,于本来平静无波的心田,犹如病眼被翳所障相似,对于世间的事物,就无法看透它的真相了。所以从无始以来,流浪在生死海中,执著虚幻现象,偏偏认为它是实有的,而且牢牢的摄受在心中,所以就叫做遍计所执。佛所说的法,犹如用楔出楔,是要凡夫们,舍离贪欲等等的执著。换言之,佛所说的法,也只是过河的筏子,只是为了使众生解脱三界,度过生死苦海的方便法门,同样的不可执著。也就是所谓‘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这是说:人们的身心作为,都如魔术师们的机器人,他的开关,只在中心一念罢了,此念一动,就生起一切的有为。然有为法都如浮云梦幻、石火电光,随时随地地消散,始终无法把捉。但如果能够仔细地反省观察,体会其中的道理,也就可以得到解脱,永远断除了业力的相续流注,摆脱三有的系缚了。)

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虚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这是说:宇宙万有现象,本来就没有绝对的自性存在,犹如虚空中的光影,都是暂时偶然地存在,如果能这样观察诸法,便不为幻象所惑。也不执著于诸法了。)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如画垂发幻。梦揵闼婆城。火轮热时焰。无而现众生。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这是说:一切言语教化等等,也都是假立的名相而已。归根结底,又哪里有一个实际的真相可得呢?所谓言教,正如以指指月,只是表示真义的言诠。言教自身,并非就是真月。如果把言语理论,认为实法,便是一种妄想。这样。就等于凡夫,执著五阴为身心之相,犹如病眼者看见虚空里都是毛轮,和看画时的立体感,及误认海市蜃楼为实境,或把旷野的焰影当作清流去追逐一样,都是迷真逐妄,都是凡夫们从无中生有的妄见而已。何况还有些自囿于形而上的常存和不常存,本体的一元和多元,同俱或独立等等的探讨呢?这些见解,都是无始以来的习气相续流注的错误所生,只是愚痴凡夫们的大妄想而已。)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观众色。而实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如同热时焰。种种众色相。如梦无所有。

(这是说:宇宙间的万法,无非都是藏识的显现,虽有暂时偶然的万象存在,只是如梦似幻地显现,毕竟无有实体。如果离了心、意、识、转识成智,证入不可思议的真实自性的如如境界;那末,便如明镜照物,水净沙明,法眼便豁然洁净了。也好像如意宝珠、自身清净无色,但由于角度观点的不同,随缘现出各种差别不同的色像,事实上,却毕竟没有固定不变的色像,就此可以了解世间万象的发生,都如沙漠旷野里的光影,如梦似地空无所有。)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鏁无常,苦,不净相,计著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崄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线觉境界。

(这是说:禅有四种,就是愚夫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等四种,内容已如上文所说。修持这些禅定的境界,有些人会在定中现出如日月光明,或红莲华,或现碧海晴空,深险无际。或一片虚空,有的如火烬烟灭。例如这些种种境界的形相,大抵都是堕在内外道共通的心外有法的境界中。即使稍具高明的,也大多仍在声闻或缘觉乘的境界之个而已。)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这是说:要远离这些禅的境界,放下了还要放下,那就归于了无所得,一无所有。所谓不依心,不依身,不依亦不依。那么一切十方刹土中的诸佛,自然都会用不可思议的手;并非有相的手,也非无相的手,同时之间来摩其顶.他也会自然地进入如来禅的境界了。)

(注二十八)三种乐定:一天乐、修十善者、生于天上、受种种之妙乐也。二禅乐、修行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洁净、万虑俱止、得寂静之悦乐也。三涅槃乐,离生死之苦而证涅槃,究竟得无为安稳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著,事自性相计著。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著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佛又说:“大慧啊!还有两种自性相。①就是言说自性相的执著。与②事自性相的执著。所谓言说自性相的执著,部是由于无始以来的言语理论等的习性,累积而来,因此产生虚伪的执著习气,所以就固执成见和形成先入为主的主观观念等等。所谓事自性的执著,都是由于不觉自心妄想所现的各种差别境界,反认为这些都是事实。”

(这一段所谓的言说自性相,和事自性相两种;其所以没有和上面已经讲过的言说问题相提并论,并无其他特别意义。佛说涅槃境界以后,又跟着再说出言说和事的自性相,是为了教人勿被入涅槃等名词和观念所困惑,然后才能亲证涅槃,因此才在此处再讲解言说自性相和事自性相的原因)

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如来神力和正修行菩萨道的关系

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如虚空兔角及与槃大子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

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

大慧又问:“那么,言语和理论,都是空谈了;难道言语和理论的本身,就没有固定的性能,也不能表示万法本有性的性吗?如果根本没有自性,那言语理论的本身,也不会产生作用。但是,言语理论确实有它的性能,因此一切万法,也有它的自性啊!”佛回答说:“如果根本没有自性,就没有言语和理论的产生,但是,世间上的事物,确有许多虽无事实,却有它的抽象名词存在啊!那些抽象的名词和语句,根本就没有它绝对性的,却有它不同的理论。当然喽!如果一定要彻底探究它的本身,也无非都是徒有空言而已。你说言语和理论,一定有它的确实自性,但依据上述所说,你的理论,就没有根据了。

大慧啊!并非一切刹土世界都有言语的。所谓言语,只是人们造作出来的。在另外有些佛国的世界里,只要互相看了一眼,彼此就知道意思,并不一定需要言语。而是有的世界里,只用动作来表示,也就可以彼此互通意思了。例如人们有时只需扬眉瞬目,或微笑一下,或欠伸一下,乃至咳嗽一声,都会彼此了解意思。甚之,彼此心灵也可以互相感通,彼此身体,也可以互相感应。再说:香积世界(注二十九)普贤如来的国土里,只需要瞻视佛身,就可以使菩萨们得无生法忍,以及一切难得的殊胜三昧。试问难道不靠言语理论,就不能了解真义吗?所以我说:不能以为言语和理论,是有它的绝对性,更不要以为必须靠言语,才能了解自性。大慧啊!你当然看得见这个世界上,有蚊、虫、蚁等,它们虽然没有像人一样的言语,但是它们也可以互相传达心意,彼此分工合作啊!”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如虚空兔角。及与槃大子(注三十)。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

(这是说:人们的意念当中,可以产生抽象的事物。例如:兔子有角,石女生儿,明明没有的东西,却可用言语来描述它,但这无非都是人们自心的妄想所生而已。)

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这是说:世间事物,那是因缘和合,才生起万有的道理。但它们虽然缘起却无自性。只因凡夫们,不自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要想把握不能把捉的现实,所以轮回在三界的火宅之中,而受痛苦的煎熬了。)

(上面这些话是从演说如来的法身神力而来,到此又引起因缘生法和言语理论的真实可靠性的辨别。殊不知法身自性虽然体空,却具无量神力,这正说明形而上本体的功能,是具足万法的。至于物质世间的生起,就是本体功能的显现,但却依因缘和合而生,生已还灭。如果以物质世间因缘的法则,来推求形而上的本体自性,那便是大大的错误了。所以佛又提出自心现量的重点。无非提醒我们用物质世界的言语理论法则,是不能推求形而上的本体自性的。这里所说的心,也就是万法唯心的如来藏性的另一名称,不能只当作这个妄想心来看。如果一定要坚执言语理论的法则,是有绝对性的,是可以推求形而上的本体自性的,那就是一种偏差和错觉了。所以才在言语之外,提出许多不借言语而可以通有无的事实等等。到此明白指出自性体空的功能,并非言语文字可以了解,但也不是不能自觉自悟证得的。这正是通贯四种禅后,指出涅槃自性,和如来神力的总结论。归之于‘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不易定则,平凡处为最奇特,奇特就是基于平凡。其中各点,如果推而广之,就可以触类旁通了,在这里也不须多废言辞,唯在学者们自己占领悟。)

(注二十九)香积世界:众香世界,有香积佛住持。

(注三十)槃大子:即石女也。

圣不见惑乱中间亦无实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

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著,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著。若种种幻相计著,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世尊,是故无种种幻相计著相似,性如幻。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著。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不实速如电是故说如幻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著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坏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著。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著,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见,作不正论。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为什么凡夫妄想分别,会引起声闻乘种性呢?因为他厌离自己经历的各种现象,与观察外境中人们的共同现象,而厌喧求静,执著于清净,所以就生起声闻乘种性。殊不知执着静相,也就是一个大妄想,所以名为妄想起声闻乘种性。为什么对这惑乱妄想,会引起缘觉乘种性呢?因为他对于内在和外界的各种惑乱现象,都避而远之,独坐孤峰,静观万化,执著于自觉境界,以为不亲因缘,便是究竟的解脱,所以名为计著起缘觉乘种性。为什么智者在惑乱现象中,也会引起佛乘种性呢?因为他证觉万法唯心,一切现象无非都是自心的现量。除此以外,内外诸法,都无自性,此心不再产生任何妄想,所以就生起佛乘的种性,这就名为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

圣不见惑乱。中间亦无实。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

(这是说:已经证得自性的圣者,即使在惑乱的现象界中,也不起分别执著。既无所谓幻,也无所谓不幻。更没有在幻和不幻的中间,另有一个中道的真实自性。如果有一个中道的真实自性,那也等于是一种惑乱,也等于把惑乱当作真实。)

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

(这是说:离幻即真。但真也是没有一种境界和现象的。如果认为断了一切惑乱,才能证得真性,那也就是一种惑乱,仍然不得清净。所谓断惑证真,仍然是法眼的翳障,等于避溺而投火,永远得不到解脱。)

佛又说:“大慧啊!非幻的境界,是无法描画比拟的,因为我们所见到现象界一切都是如幻的。”大慧又问:“是因为人们执著种种幻象,所以您说一切法如幻呢?还是另外有一种可以把捉的‘幻’的作用呢?如果因为人们执著种种幻的现象,因此您才说现象界的一切如幻。但现象界的自性,的确有些并不是如幻的。为什么呢?例如现象界各种物理的色相等等,它又能构成现象的另一原因存在。而且,根本就没有因为无色相,才发现现象界的种种如幻。所以说,不能认为人们执著现象界的种种幻相,就是绝对的错误的,只能说它也是一种相似性的幻罢了。”佛说:“执著现象界的种种幻相,不能认为是一种相似性的幻。因为身心内外与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不实在的,并没有绝对性的存在。它的幻化生灭,刹那刹那不住,快速犹如闪电,所以说都是如幻的。譬如电光吧!刹那之间一现就灭,并非独对愚痴无智的人,才有此现象。无论智者与愚者,当他面对此境,身心内外,就同时呈现此光的。只要在这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中,舍离如幻的妄想,观察自他内外一切现象,都是无自性的,就可以了解一切如幻的道理了,并非是专指执著现象界的色相,而说如幻。”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不实速如电。是故说如幻。

(这是说:正觉非幻的境界,是无法可以形容比拟的。即使现在我们所说的如幻法的法性,它的本身也是如幻的,一切没有真实的存在可得。生灭变化如闪电般地一现即逝,所以说,一切法如幻。)

大慧又问说:“您曾说一切法自性本自无生,现在又说一切法如幻。(既然无生,何以又生幻呢?倘有如幻,就不是无生了。)由此看来,岂非您前后所说,自相矛盾吗?到底您是说自性无生,就是如幻的呢?”佛回答说:“并不是我前后所说的,自相矛盾,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的生灭,只是现象。现象虽生灭,而自性本不动摇,所以说自性无生。凡夫不知现象界的生灭与自性的无生,都是自心现量的事,所以却向心外求法,向外寻求有和无,有自性或非自性。其实有无和有性与无性等,也都是自性无生的现象而已。大慧啊!所以说我不是前后自相矛盾的。但是为了辨正外道学者,认为万有是另有一个创造因的理论,所以我说明一切法自性本来无生。因为他们愚痴无智,认为有生于无,或有无相生,殊不知这都是根据自己的妄想执著而成立的。我说的无生,并非著有,也不著无,只是说缘起生灭的自性本来无生,所以才说无生。

大慧啊!我说的性和自性,乃是为了辨明生死缘起的,为了纠正一般认为死后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完了的断见,为了指示我的弟子们,确知种种业力能产生生死缘起的生命,所以我才勉强假定一个性或自性的名辞,以概括产生生死的功能和作用。

大慧啊!我为什么又说一切法自性如幻呢?那是为了深怕愚痴凡夫们堕入了忘想恶见,不能体认自性,不知有无都是如幻,都是自心的现量境界。而始终执著生命的缘起,是另有一个主宰,所以我明白指出一切万有性空,都是如梦似幻的存在。不要执著身心和内外一切现象,是有一个绝对的实体。要认清真如实相是了不可得的,那就不会有各种谬论了。大慧啊!所谓如实处见一切法,就是一种超自心现量的境界啊!”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这是说:自性本来无生,说是自性,也只是强为之名,因此不可执著以为有一实性。说是有一自性,是为了概括业力生死流转的功能。如果观察到一切皆如幻化,便对生死和自性涅槃等,了了常知原是无相的,自然就不会再产生任何妄想了。)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

记论有四种一向及诘问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

(这是说:凡夫们往往执着文字名相,以为这就是究竟,所以不能解脱,犹如大象陷于泥坑里,愈陷愈深,无法自拔,是多么的可怜啊!)

其次,大慧啊!宇宙万有的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离了因缘以外,就根本无性。因为没有一个作为主宰的造物者的存在,所以从形而上的本体自性而言,我说一切法本自无生。因为—切法的自性,本自没有体可得。如用自智自觉,观察诸法的自性体相,毕竟性空而不可得,所以一切法本自无生。为什么呢?一切法既不可以把捉而来,也不可以把捉得去。只因为自他妄念,想要将它把捉而来,但它却无所从来,想要将它把捉而去,但它却无所从去,所以说一切无可把捉,离了来去。可是为什么我又说诸法本自不灭的呢?因为形而上的自性,本来就没有实相可得,所以说,虽然有现象的灭,但形而上却空无自性,本自不灭。但为什么又说,一切法无常呢?因为缘起的现象,本来没有经常存在的可能性,所以说它是无常的。然而为什么又说一切法是常的呢?因为现象缘生,形而上的本体,毕竟性空无生。一切现象缘起缘灭是无常的,而自性本空却是恒常的,所以说一切法性空是常的。”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这是说:佛法的论理,有四种方法。那就是直答、反问、分别和置答等四种。佛是用这四种方法,以制服一切外道们的邪说。)

有及非有生。僧伽毗舍师(注见下文解中)。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这是说:数论(注三十一)学派与胜论(注三十二)学派等,他们大抵那是说:有生于无,无能生有。这些义理都是无记论,都不是真理。)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以难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这是说:佛是大智正觉者,于无分别中分别宇宙万有,一切法的自性,都没有实体可得,也不是言语思想可以形容的,所以说是无自性。)

(凡是善于说法者,必须能建而又能破。此是因明和逻辑(Logic)的共通原则。破是辨驳不同于我的谬论,破其邪见执著,建是使他在真理之前低首,归依于吾所建立的宗旨。而最善于能破和能建的说法者,可谓人间天上,莫过于佛。佛具一切智,穷万法源。明宇宙万有的空无自性,无言语可说,离思议之表。却又须以此事明白告诉众生,必须要在不可说中,用各种方法说出其中的道理,使人们在可思议里,达到不可思议的超脱境界。所以在这里说了一切法如幻,破一般论理思辨的执著以后,跟着又说出名句形身的要义,和表明吾佛说法的方法。如果人们对此了然于胸,就可以知道佛说一大藏教的组织方法,同时也可以了然后世诸善知识接引后进的妙用了。即使不是学佛的人们,懂了这个道理,对于思辨义理文字的写作和讲说,也应该有很大的进益。)

(注三十一)数论:迦毗逻仙所造之穹,又名金七十论,立二十五谛,论生死涅槃。以数为量诸法之根本,故以立名。从数而起之论,故名数论。

(注三十二)胜论:呕露迦仙所始称,分析宇宙万有为空间的唯物的多元论也。别为六种,谓之六句义。实为本体,德为属性,业为作用,同为共通性,异、和合为物间之固有性。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禅者禅及缘断知是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诸掸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最彼无有。

(这是说:所有各种禅定,都超不出四无量的境界[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慈无量心。二、悲无量心。三、喜无量心。四、舍无量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梵行。]既是空无边处定、色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禅定最高的境界,是无所有处定,也叫作灭尽定。但是无色定还是不出五色界的范围。总之,四无量的禅定境界,不外欲界、色界、无色界的领域,虽然,没有粗的触觉和妄想,但依然还存有细的感受和妄想。这些仍然跳不出自心的现量境界,如果能超越自心的现量,就一无所得,而解脱三界了。)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反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这是说:初果须陀洹,二果一往来,三果是不还,四果阿罗汉等。如果认为是有法可得,有果可证,执著果位和自己所得的禅境界而不知舍离,都是自心惑乱的证见,以大乘佛法看来,不过是比较高明一点的愚痴凡夫罢了。)

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这是说:真正的禅者,在禅定境界中,既无所谓能禅定的心,也无所谓得禅定的境。既断除了能知和所知的见,便没有真和妄的分别执著,依此而证得正觉的自性,自然就得到解脱了。)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著,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著,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妄想尔焰识此灭我涅槃

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

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佛又说:“还有两种觉相:①是观察觉,②是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所谓观察觉是人们返照自己的知觉和感觉的自性,以体认妄心的现状,毕竟是离了互相对立的‘四句’,了无自性可得,这就名为观察觉。(就是凡夫智慧境界的相似觉,并非正觉的境界。)所谓四句:就是一(一体)异(不一体)、俱(共同存在)不俱(不共同存在)、有(有实在的)无(没有实在的)、非有(好像是没有)非无(好做不是没有)以及常(永恒的存在)无常(没有永恒的存在),这些就是互相对立的四句。大慧啊!离这四句,就是离一切法的纲要,所谓离四句,绝百非。也就要以离此四句为观察一切法而得智慧的体相,所以你们应当修学。(这就是观察法天我。)大慧啊!所谓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就是人们都在妄想境界中接受它的本能感觉,所以一般人们对于坚(地)温(水)暖(火)动(风)的生理本能状态,执著不舍,而误认此虚妄假合的四大活动,是真实的存在。而且还根据因明的——宗、因、喻三支论理方法,于虚妄不实中强认为是真实性的。智者就在此中觉知它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境界,这就名为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这就是观察人无我。)

大慧啊!大乘菩萨们就在此中成就二种觉相,了知人无我和法无我。由此得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又名为得入无相智的善巧观察。从此入于菩萨的初地(欢喜地)境界,‘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曾菩萨。自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注三十三)。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大慧啊!大乘菩萨们,还应当了解四大所造成的色尘(物理)作用。他们应当觉知,形而上真如自性的实际,本来没有四大种的生元,因此四大种也本自无生。若能真观察到四大无生的实际,才知道宇宙万有一切现象,都不过是名、相和妄想分别的境界,所以才感觉它的存在,无非都是自心现量的差别境象而已。其实,外界物理的性能,根本也是无自性的,这就名为心现妄想分齐(等差平等)。就是说观察三界中,所造的色尘体性自相,也本来是离四句,绝百非,究竟无一物可得,毕竟是通体清净的。它也各自离物性的自我和物我所属的作用,住在自性体相的如实法中,根本就没有物理类别的分段自相可得。因为万物一体,所谓‘是法住法位’,都住在诸法本自无生的自性体相之中。

“复次,大慧啊!其他外道学者们,大体说来,有四种涅槃的境界。①性自性非性涅槃。(对境无心,内在独守清静,以此为涅槃的境界。)②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认为各种现象的自性,都无存在,以此为涅槃的境界,就是所谓断见。)③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对于自己身心各种色相和内在的自性,都认为根本无性,只有一灵不灭的,就是涅槃境界。)④诸阴自他共相相续流注不断涅槃。(认为我和人们的五阴,本来就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存在,以生生不已就是涅槃的境界。)这就是外道们四种不同的涅槃境界,都不是我所说的涅槃。大慧啊!我所说的涅槃,是妄想识灭,才名为涅槃。”

大慧又问:“那么,也就天所谓有八种识的作用和关系了?”佛回答说:“当然有八种识的作用和关系。”大慧问:“既然有八种识的作用和关系,为什么您只说涅槃是离意识妄想,而不说离其余七种识呢?”佛说:“既然离了意识分别攀缘的妄想作用,其所以引起其余七种识作用的因就投有了,七种识又从何而生呢?所谓意识,是由五识——眼、耳、鼻、舌、身——分别对境,因依他而起遍计所执的关系,才产生意识的作用。意识既已形成了,再受种种境界的熏习,增长如来藏识的种子,便名为第八阿赖耶。藏识又同时受意识的增长熏习,和意识所生我和我所执的思维因缘等等,分别妄想也就同时执著以此身相为我。所谓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因为攀缘自心显现的各种境界,总汇妄心执著的现状所生。意识连带其他七种识,都是互相辗转,互为因果的。譬如海浪,所有的波是水,所有的水是波。如来藏识和意识妄想等,也是如此。因自心现量领受境界之风的吹荡,心波藏海就迭相生灭,便互为因果。所以说:意识灭了,其余七种识也同时灭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妄想尔焰识。此灭我涅槃。

(这是说:佛法所证的涅槃,并不是有一个涅槃寂灭的境界可得。此中既无能作与作所的出入作用,也没有涅槃之相可得。只要灭除如馅影一般的妄想,现前就是涅槃了)。

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

(这是说:妄想意识等的生起,是因为依他而起,是由于遍计所执的互相攀缘而形成的。心念便是心王的变相作用,诸识都是心王之所生,所以也名识为心所。)

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这是说:意识妄想,永不停灭,心海洪流,波浪汹涌,兴起了流注相续的现象。但只要意识妄想灭了,其余诸识,也就跟着而灭,不再产生作用了。)

(注三十三)十无尽句: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之愿,以十无尽而成就。若此十句有尽,则我愿亦尽;此十句无尽,故我愿亦无尽,名为十无尽。一、众生界无尽。二、世间无尽。三、虚空界无尽。四、法界天尽。五、涅槃界无尽。六、佛出现界无尽。七、如来智界无尽。八、心所缘无尽。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

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知清净是名第一义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若异妄想者即依外道论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这是说:人心被内外的境界所缚,感受和知觉等的妄想,就随着外境而转。如果住在无妄想的最难胜的寂灭境界中,就会生起一切平等性的智慧了。)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这是说:在妄想的本身而言,当它在分别思惟的时候,是有它各别不同的特性存在。如果再仔细观察,将发现妄想的作用,都是缘起而生。因缘生法,从缘而起,从缘而灭,根本上是没有实在可以把捉的。所以要知道妄想的本身,和妄想所涵盖的各种现象和作用,都是依他而起,是缘起无生的,妄想的本身根本就是不实在的。)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这是说:妄想所生起的现象,是有种种分支差别的。它的现象虽有千差万别,但都是如梦幻似的,只是偶然、暂时的显现,根本就是不实在的。)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

(这是说:依他而起,对境而生的各种妄想,它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觉,也就是心被外境所缚的一种变态的现象。妄想的本身是无知的,只不过面对诸缘,就会倏尔生起妄想。)

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这是说:何以说妄想本身是无知的呢?因为这些妄想本身的性质,都是依他而起,对境而生,都是缘起而无自性的。虽然有种种不同的妄想,但都是依内外诸缘倏尔生起的。只从妄想去了解内外诸缘,妄想却不能自见其妄想。)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这是说:佛所说的法,只有世谛[世间万有的事理]和第一义谛[形而上的本体]。除此以外,假使还有第三谛的话,那根本就是空洞的名词和理论,是无因而生的。妄想是属于世谛的现象,并非第一义谛。如果能断除妄想,那就是圣人的境界了。)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这里所说的譬喻,是针对上面所说妄想缘起等等的结论。第一个譬喻,是以一般修持观想的人们来说:他们只从一心想象各种事物,就有各种事物的显现。其实,那些事物,根本就不是真的,都不过是妄想所生起的现象而已。第二个譬喻,是以一般眼行翳病的情形来说:因为人们有了翳病,眼里就现出各种色相。这些色相,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都不过是因为有了翳病才发生的。人们面对内外境界,所生起的色相感觉,也都是心病的变像,依他缘起所生,根本没有其实的自性,但对此幻觉,人们却不自知不自觉而已。第三个譬喻,是以炼金的情形来说:人们的洁净自性,比之如金,坚固而有光辉,当它深埋在尘垢之中,就如金子埋在泥沙夹杂的矿藏里一样,必须要经过一番锻炼洗刷,才恢复到纯金原有的光辉和坚实。所以当人们的妄想净尽后,此心就如虚空,更无一些云翳的遮障了。)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这是说:妄想本身的自性,既不是有,也不是无,那是依他缘起所生。所以一般说心的自性为有为无,各自建立种种理论,互相诽谤,都不过是由于各人自己的妄想执著而已。)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这是说:如果认为妄想是无性的,只是依他缘起而生,才有妄想的性质,那也就等于是说无性的却能生有性的作用,有是从无而生的了。)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义。

(这是说:所以推寻妄想的究竟,说它是有,当然是错的。说它是无,也是不对。有无都不著,然后才能得到清净智,清净智便是言语的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的第一义谛。)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

(这是说:妄想大约可分为十二种,已经在前面说过了。而依他缘起所生的妄想,却是由于六尘的作用。如果觉知那都是自己心上的焰影浮尘,又从哪里去把捉它的有无差别呢?)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这是说:由名、相、分别、正智、如如的五法,就可以了解妄想等等的真实和不真实了。至于说到妄想的自性,它有三种:那就是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依他起和遍计所执两种,就是妄想缘起的成因。离此两种作用,便是妄想灭了的圆成实相。所以修行的人,能够善于分别此中道理,就可使妄想息灭,住于真如的如如之境,便‘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这是说:一切内外的色相和缘起的各种现象,无非都是由于人们的妄想而生。所谓妄想和色相等各种现象,又都是从缘起而生。此中道理,是彼此互为因缘,互为因果的。)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这是说:由自觉的智慧去精细地观察,既无所谓缘起,也无所谓妄想。在真如自性的第一义谛中,‘成性存存’,好像如有它的性能。其实,缘起和妄想,都是无自性的,此中哪里还有妄想、感受和知觉的存在呢?)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这是说:妄想自性是有是无的理论,无非都是人们妄想的推测而已。人们一有了妄想,如有种种的境界发现。如果在妄想灭了的清净自性的圣境中,哪里会有这些事呢?)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这是说:妄想的生起,就同在清净的自性上,涂了尘垢似的。犹如颜色涂在素纸上,就变成了图画一样。纸上涂满了色相,犹如心上积满了尘影,人们却在其中,由依他而起,遍汁所执的缘起,更加执著妄想了。如果认为其中是另有一个精神思想的主宰者,那就等于外道学者的见解和理论了。)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这是说:上面说了这许多妄想的道理,而这些所说的,仍然是一种妄想。妄想说妄想,都是因为分析人们的妄见,以所见和妄想和合而生,才有这些理论。总之,如果能够远离有和无的妄想二见,才是真实的圆成实性。)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

彼起烦恼灭除习烦恼愚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大慧大士又问:“如何是自觉圣智相的境界?如何是一乘佛法的道理?”佛说:“古佛与先圣证知的性和相的道理,历来递相传授的,无非是指示妄想无自性的真谛。在孤独静处的时候‘独一静处’,自觉观察,证知此事,并不是从他人处得来的。离一切妄想之见以后,再加以升华,便进入如来的果地,这就名为自觉圣智相。什么是佛法一乘的道理呢?就是说:扬弃能摄受,和所摄受的一切妄想,而住在一念不生的真如实际里,这样就名为一乘觉。大慧啊!一乘觉的境界,决非其余外道学者,声闻、缘觉、梵天主——天人等之所能得。只有如来,才能了解,所以名为一乘。”大慧又问:“那么,为什么佛又说大小三乘的道理,却不说一乘呢?”佛回答说:“因为声闻、缘觉们不能证知所谓本来自在涅槃,是并无另一涅槃境界可以出入的,所以不说他们是在一乘中。他们的涅槃境界,是如来为了调伏他们的烦恼妄想,所以教授他们求得寂静的一种方便,使他们得到暂时的解脱,并非依仗自力而证得真际的究竟涅槃,所以不说他们是在一乘中。又因为他们的烦恼障和业力习气不能根本断除,所以不说他们是在一乘中。因为他们不能证知法无我,只能离于分段生死,当然还不能了解变易生死,所以才为他们说三乘的道理。

大慧啊!如果他们能断除一切所起的烦恼和错误的习气,便能证得法无我。便能了解寂静的三昧境界,并非是自性的究竟,从而悟入无漏(注三十四)的境界,再不耽著禅味,而觉知自性本来元是无漏。于是,再转入世,于入世中超出世间,具足上上无漏的境界,出世入世,了然无碍,就当得如来的不可思议的自在法身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才。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这是说:佛法由人本位、最初发心进修,由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而到如来地,这些也便是佛所说的进德修业,次第渐进的一大阶梯。其中除如来地外,仍然都是有心地的转业相。而且彻底来说,诸乘部不是究竟的真谛。如果一切的妄想心灭尽,天所谓有几乘,乃至某一乘的境界,所以佛说究竟只有一乘,为了开示引导众生的关系,才说出其余各乘。)

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这是说:解脱烦恼的方法和途径,约有三种,所谓:性净解脱〔证得自性本来洁净〕、圆净解脱[证得自性清净圆满]、方便净解脱[了知一切方便法门,是本来清净],更进而证得法无我,那就没有烦恼和智慧的差别存在,所谓烦恼即是菩提正觉了。这样才是大解脱,才能远离烦恼和智慧的对待偏执,而得到究竟的解脱了。)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

(这是说:声闻、缘觉二乘人们所得的解脱境界和果位,好比一根浮木,飘荡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虽然自身可以不致沉没,但是身外的风浪波涛,依然未息,自己就以此为究竟的解脱,仍然还是无智的愚夫。)

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这是说:二乘的人们,虽然灭了烦恼,但还不能断除余习,只是以此换彼,暂时不生而已。他们贪著三昧境界的寂乐之味,不肯放弃。他们住在无漏的境界中,并非是最究竟的成就。他们也可以在各种寂乐的三昧境界中,安身立命,再不退转。甚之,住在定中,可以经过无数世劫,即使劫火洞燃,也无所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这是说:他们这种情形,是自己耽于三昧寂乐之中,贪著境界之昧。犹如贪饮醇酒而至于沉醉的人们,昏昏然、不知不觉。等到三昧的酒力消失,翻然憬悟,才转而证得如来境界,方知本来清净,由来成佛已久矣。)

(注三十四)无漏: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瞋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

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

(这是说:佛所说的大乘道,并非是真有一个什么乘可以度人,它不是言语文字所能表达的。说它是真谛,却无体可得,说似一物便不中。说它是解脱,却本来无缚,又解脱个什么?那么,就说它是个无相,没有境界的吧!事实上,它又不是绝对没有体相的,也不是没有境界的。)

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这就是说:必须由修大乘道的法门,得到三昧自在的境界,自然而然会发生种种意生身的作用,犹如莲花出于污泥而自在,不染尘垢,而且具有无比的圣洁和庄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除此法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

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

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这就是说:贪爱的欲念和无明的活动,比做长养众生的父母。能够分别内外一切的境界,都是心识之所生,倘能证得纯觉无识,便比做佛的境界。破贪欲等心念所生的八十八结使(注三十五),比做罗汉的境界。断身心五阴等苦恼的积集,比做清净的僧众。如果有人能够依次地断除了这五种无间之业,当然就不会堕入无间地狱了。)

(注三十五)八十八结使:八十八者,于一切烦恼中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为本惑,余悉名随惑,此十惑就所迷之谛理而差别为八十八结使也。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系缚心身,结成苦果,故云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故云使。苦集灭道之四谛为所迷之真理,迷其真理而起,于欲界为三十二,于色界为二十八,于无色界为二十八,通三界而为八十八也。欲界之三十二者,失迷于苦谛之理而起十惑,次迷于集谛之理而起七惑,前十惑中除身边戒之三见。集谛者业因也,无以业因而迷执我体者,故无身见,无身见故无边见,戒禁取见。次迷于灭谛之理而起七惑,如集谛下。次迷于道谛之理而起,有八惑,于前之七惑加戒禁取之一,已上总为欲界之三十二惑。然色界与无色界各有二十八者,于四谛下之惑各除瞋之一故也。上二界为定地,故不起瞋恚之粗动烦恼。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佛说:“如何才是佛的知觉境界?”佛回答说:“证觉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二无我),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二障),远离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二生死)。断灭了贪、瞋、痴的根本烦恼,和忿、恨、覆等的随烦恼(二烦恼),这就名为佛的知觉境界。如果那些修声闻、缘觉的人们,得到这种境界,他也就是佛了。所以我说佛法只有一乘之道。”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这个偈语的意义,已经如上文所说,不必再加解释。)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迎叶拘留孙。拘那含(注见前十七)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成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

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

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这个偈语的意义,已经如上文所说,不再加解释。)

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

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

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

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

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

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

(这是说:无论认为自性是有或是无,落空或执有,都是落在一边的境界。而且有之与无,也无非是心的现识境界的一种现象或观念而已。要净除这些落在有或无的两边境界,才能得到平等寂灭的心之自性。)

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

(这是说:只要不执著于任何境界,如明镜当空而照见万象,于万有景象过即不留,自然会体证得本来寂灭的自性。但所谓寂灭,却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如果这样,只是一种断灭空——即顽空而已。须知寂灭无为是自性天然本色,它本来能起照应事物的妙用。当它照见事物的时候,寂灭无为的自性,就在照用事物之中。但在不照不用的时候,依然还是它本来的寂灭无为。所谓当用之时,体在用中。在体之时,用归于体。这就是如如不动,无来无去,就名为如来了,也就是大乘菩萨道的圣贤境界。)

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

(这是说:如果认为宇宙万象的有,是从无而生的。所以生起万象以后,终归于灭。或者认为万物是因缘(因素)和合而生的,所以因缘离散以后,就没有了万象。这些理论和观念,毕竟不是我教法中的道理。)

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

(这是说:我所证觉的法性,其中究竟也无所谓外道,也无所谓佛,无所谓真我,无所谓非我,也无所谓另有其余的作用。可是当它生起作用的时候,它的确是由和合因缘积聚而生,怎样又可以说它是绝对的无呢?)

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

(这是说:一切万象,都从因缘积聚而生。可是能够和合因缘的那个功能,又是谁呢?如何又说它是绝对的没有呢?如果是绝对的无,哪里会生起万象呢?所以说有说无,和执空执有之徒,都是没有彻见自性的本来。用这些谬误的见解,来讨论宇宙万有的体性,都是落于偏差,堕在执著自我主观的邪见之中。)

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这是说:如果彻底了知万有的如来自性,虽能生万象,而体自无生。万象虽灭,而体自不灭。观这一切的有无、来去、生灭等等,毕竟都是空寂的,那自然就会远离这个有无的两边邪执了。)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

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

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

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

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对于佛法的理论和正觉纲宗的相互关系,请您再为我们详作解释。使我们不致落于众魔和外道的知见里去。”佛回答说:“一切声闻、绿觉、菩萨们,有二种通相,那就是宗通(正觉的纲宗)和说通(说法的理论)。什么叫作宗通呢?那就是说由于自得内证的殊胜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文字言语妄想所能想象的。由此而进入无漏界,证得自性正觉的自相,远离一切虚妄的感觉和知觉等的妄想,于是降伏一切外道和众魔,使自性正觉的光明圆满无缺,这就名为宗通之相。们么叫作说通呢?就是说对于九部(注三十六)种种的教法,都能够融会它的异同和空有的道理,而随顺—切众生,以各种善巧方便的言语表达出来,使他们受益得度,这就名为说通之相。大慧啊!你和其他的大乘菩萨们,都应当修学。”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

(这是说:所谓宗通,是由自觉内证的实相而成就的。所谓说通,是由诸佛的教法而建立的。因为自觉内证,善见法性的真谛,依此而善于分别一切法,故能对机设教,说法如云如雨了。亦如维摩经所说:“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所以能自觉内证而得宗通的菩萨们,他们才善于弘宗演教,并不是如一般凡夫,只是从妄想觉受来推论的。)

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

(这是说:自觉内证的宗通之相,并非如愚痴凡夫的妄想所想象,真有一个自性可见。诸法虚妄,了不可得,凡有所得的,都无自性,但何以反在其中生起妄想,何以要在其中求取一个解脱的境界呢?)

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

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

(这是说:观察一切有为诸法,都是属于生灭作用。有生就有灭,好象是相续不断,其实,它没有究竟的真际。所以从有为的生灭法中,求得的知见,只有增长同异或空有的烦恼,徒自增加颠倒而已。所以唯有远离心意识,才是达到真谛的正途。如果真正远离了心意识,此中既无罪福,也无损益,二边颠倒的妄想都不再生,毕竟无为,便是涅槃。然后观察世间各种妄想,都如梦幻的飘忽,都如芭蕉似的中空,都是虚妄不实的了。)

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这是说:在自觉内证的涅槃境界中,看到人们虽然有贪、瞋、痴等的作用,其实也都是幻生幻灭,其中并没有一个人我的真实东西存在。身心五阴的一切有为作用,都由于一念爱欲所生。虽偶现暂有,也都只是梦幻而已。)

(注三十六)九部教法:佛经之内容分类,有九种也。一、修多罗,二、祇夜,三、和伽罗那,四、伽陀,五、优陀那,六、伊帝目多伽,七、阇陀伽,八、毗佛略,九、阿浮陀达磨。此外尚有其他分法。

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

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

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

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

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

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

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

性究竟妙净我说名为量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

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

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

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

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

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

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

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

(这是说:世间诸法,都由因和缘所生,凡夫妄想,不执著于有,便落于无,乃至非有或非无,而不知道我所开示的通相。)

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

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

(这是说:世间一切法(事物),并非从有所生处而来,也不是根本就没有生。既不是有无互相发生,也不是非有非无的辗转相生。总之,世间事物,都从因与缘的和合而生,缘起性空,何以一般凡愚们,却在此中而产生妄想呢?性空缘起之中,既不是真实的有,也不是绝对断灭的无,更不是有和无的辗转相生。)

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

(这是说:由此观察世间的事物,然后转变妄心意识,就会证得无我的境界。其实,一切事物的自性,都是虽生而不生;因为都是因缘所生的关系。)

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

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

(这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既然都从因缘和合而生万法,所以就可知道它并不是自有的。一切事物的本身,因为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所以一切事物并不能独自发生。如果事物的自身能生自身,就发生果能生果的谬论;但因为果不能生果,所以一切事物却是仗因托缘而生,并无自性可得。)

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这是说:观察世间一切有为法,能缘和所缘,都根本不可得。因缘所生法,本身是无自性可得,一切都无自性可得,都只是唯一真心的现量境界,所以我说万法唯心,只是说的这个心啊!)

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

(这是说:这个真如的现量境界,也就是万有自性的根源,它是离一切因缘的作用,亦无自性之量可得。它的体性是究竟净妙,具足圆成,所以我称它是万法一心的真心啊!)

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

〔这是说:我随世间一般习惯,也说这个我字。事实上,这个我,根本不像世间观念认为另有一个我的存在。就是身心的五阴,也是虚幻不实的假名而已。〕

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

(这是说:有四种自性平等之法,就是所谓:相、因、性、生。其中第三种所谓的一切事物之自性,都是本来无我的。第四种所谓生和无生的境界,那是修行者真实修证的所得。自觉内证以后,方知这四种自性,都是平等而无自性的了。)

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

(这是说:世间无智凡夫,因外境的鼓荡,就依它而起,产生种种的意识妄想和外在的境界,这就是世俗的所谓心量。)

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

(这是说:因为有依它而起的意识妄心的作用,才见到外境种种事物。世间一切凡夫,就在此中执著建立我身和赖以生存的一切物质资粮等等,这就是世俗的心量。)

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

(这是说:远离一切意识妄心的诸见,乃至于远离能妄想和所起妄想曲作用。这个世俗妄心便了无所得,也就自觉内证而无生了。这就是我所说唯心的现量。)

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

(这是说:但离意识妄想,既无所谓自性之性,也非不是性,所谓性和非性等等意念,都要远离,才能得到自心解脱,这就是我说的唯心的现量。)

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这是说:离意识妄心以后,所谓如如、空、涅槃、法界,乃至意生身等,都是天然本具,本自现成,本自具足的,这就是我说唯心的现量。)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龂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著生,是名为语。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著,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说妄想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泥犁中

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

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

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

彼言说妄想。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泥犁中。

(这是说:一般凡夫们,执著世俗的各种言语妄想,而以为是不易的法则,随他执著而轮转生死,接受天堂和地狱的苦乐等果报。)

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

(这是说:身心五阴之中,就根本没有真我。也就是说:五阴并不是我。可是也不像他们所想象的,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

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

(这是说:一般的凡夫们,除了认为根本没有我的存在以外,有些人却妄想认为一切事物,都自有它的性能的,所以认为人我也有一个自性的存在。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一切事物和人们,也应该确实见到有一个真谛的自性了。)

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

(这是说:—切事物,从本以来,就无所谓另有—个自性的存在,净和秽,生和灭等等,毕竟都是没有实在的自性存在。诸法如幻而不实,都如水月镜花似地显现,但也不是断见,认为它是根本无所有的。)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智。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著。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

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

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

(这是说:凡是吸收采集业力习气的便是识。反之,不吸收采集业力习气的便是智。依着无所得的智境界,来观察一切万法,彻底通达它的一无所有便是解脱境界。)

逮得内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

(这是说:自觉内证智相,住于了无所得之境,渐渐得到自在无碍之力,就名为智慧之力。凡是为境界所缚的,便都是妄想心意识,而自觉内证妄想心的便是智。只要常住了无所有的殊胜境界,由此就可以发生慧力。)

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

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

(这是说:有相或无相,空和有,出世和入世等境界,无非都是心意识的思想分别作用。无分别,离一切相,都无所住,才是真正的佛法,这是和一般声闻沉空住寂的法门不同的。由此得到毕竟寂静的无生法忍,成就如来的清净智慧,生起善解的胜义,远离一切烦恼的执著。)

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

(这是说:如来具有上述的三种智,由此而得到圣自在的真果,不仅能够普遍了解意识妄想的思惟现象,而且也完今了解世间和出世间的内外诸法之自性。)

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

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这是说:声闻和缘觉二乘圣人们的智慧,是不能了解这个道理的。因为他们沉空住寂,离有入无,还是著相。避有著空,便执著空为自性,还都是声闻的教法,没有真实的证觉。如果超越二乘的心量,证如万法唯心所现才是如来的清净智慧。)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转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智

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间缘起如揵闼婆城

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智。

最胜于缘起。非如彼直想。然世间缘起。如揵闼婆城。

(这是说:佛为最殊胜的正觉者,他是说世间一切,都是因缘而生的,并非如一般人们执著妄想,误以为真,因为因缘互起的世间,只是如海市蜃楼,梦幻似地存在而已。)

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

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

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

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

(这是说妄想是不真实的,然而人们却不能看出它是虚妄的,所以才有相续无间的业识作用,流注不绝。换言之:世间一切现象的相续无间,都是这种不真实的妄想所生。如果是证知了妄想的虚幻不实,而不去执著,那么相续无间的罗网就被切断了。)

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

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

(这是说:因为人们都不能了知一切法的自性,只是跟着言语意识而摄受一切境界,譬如春蚕作茧,自缚难解。所以愚痴无智的凡夫们,不能观察自觉,都在相续无间中,流转不已。)

(注三十七)五趣:又曰:五道。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人,五、天。

(注三十八)三缘和合:三和合缘等者,外道妄计根尘我三缘和合,诸识次第相续而起。三事即根尘及我三事,和合相应而生是识。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著性亦然愚夫邪妄想

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

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

非水水相受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

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死游行无所有

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

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

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

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

(这是说:所谓自性,原来是无自性可得,所以亦无名言可说。此中既无事和相之可得,更无相续的所依和能依,只因凡夫愚痴,以妄想推测自性,犹如逐臭不舍,但于行尸走肉上而起恶觉,其愚叹为观止。)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

(这是说:如果认为一切法不生,便是立论的宗旨,那不是我说的法,而是外道的见解。如果一切毕竟不生,何以一切不生的自性,却有待于因缘生法呢?)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

(这是说:如果是大智慧者,决不会有一切法不生的观念。因为一切法,确借因缘而生起,这岂不与他的宗旨相违背吗?所以正觉者,应当舍除这些过失。)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着性亦然。愚夫邪妄想。

(这是说:譬如有眼病的人,幻觉空中有毛轮如垂发等现象。那些执著于自性的人,也和有眼病的人一样,都只是愚痴无智,自生邪曲的想象而已。)

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

(这是说:即如所说的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情状,也是本来并无自性和事实的存在。但为了名词思辨上的设立,才描述它的作用,凡夫们却于此中生起了妄想。)

相事设言教。息乱极震掉。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

(这是说:所有的名相和名相所指的事实、都是为了思惟辨证时的方便而成立的。如果执著名相,把它当作实法,便将徒乱人意,使人们意乱神迷,为妄想所摄而增加散乱了。学佛的人们,要能超出于名相的藩篱,不要分别它的有和无才对。)

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

(这是说:譬如狂渴时的麋鹿,反误以荒野里的焰影是水,拼命去追求它。无智凡夫,追逐于世间事物和执著于名相,也犹如渴鹿逐水一样。唯有圣者,方能解脱这些妄见。)

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

(这是说:圣者的境界,是亲证一切法的本来清净,已得到了三解脱的三昧,远离了一切的生灭心,游行于无所有的寂灭境界中。)

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

(这是说:若能从了无所有处修行,不要分别所谓自性和非自性等等,自然就性相平等,由此可生圣果了。)

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

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

(这是说:所谓性和非性,以及如何是自性平等的境界呢?那就是说人们不能彻底了解身心内外诸法,都是无常而无自性可得的,所以妄想分别,漂流在内外境界现象之中。如果能够破除妄想执著,自然就可以见到自性平等的境界了。)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智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

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焰是亦说邪智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

(这是说:在有妄想分别的攀缘状态中,观察智慧实相,说这是智那不是智等等,都是妄想者所说,并不是智的实相。)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

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焰。是亦说邪智。

(这是说:如果说因为自他同异等性相的分歧,或是被物质所障碍,以及远近距离所阻隔,才得不到智相,这些观念,都是邪见。还有认为是因年龄老小,以及身心诸根不健全的关系,而明照一切的智慧境界不生,这也是邪见。)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现,外性相故。著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唯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谓我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佛说:“大慧啊!其次,愚痴凡夫们,被无始以来的虚伪妄想所迷转,所以就不善于了知宗通和说通的真意,而迷著于自心所现的内外性相,执著方便之说,对于自宗四句(注三十九)的清净通相,就不善于分别了。”大慧问:“诚如尊教,惟愿您为我解说宗通和说通之相,使我和其他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善于了解二通,不致堕入凡夫、声闻、缘觉们的妄知邪见。”佛回答说:“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如来,有两种法通,就是说通和自宗通。所谓说通,是为了适应众生心理上所希求的,为他们解说种种不同的经典,这就名为说通。所谓自宗通,就是实际修行者,离自心所现的种种妄想,不再困在一异、同俱和不同惧的知见里,超脱一切意识,远离因和果等知见,而自觉内证圣智境界。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们,堕在二边对待之见,所以不能了知这个道理。这就是我说的自宗通法。大慧啊!这种宗通和说通,你和其他一切大菩萨们,都应当修学。”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这个偈语的意义,已详如上文所说,不须再释。)

(注三十九)四句:即四句执。—、常句。外道计过去之我,即为今我,相续不断,执之为常,即堕于常见,是名常句。二、无常句。外道计我今世始生,不由过去之因,执为无常,即堕于断见,是名无常。三、亦常亦无常句。外道于上二句,皆见有过失,便计我是常,身是无常,若尔则离身即无有我,此亦成过,此名亦常亦无常。四、非常非无常句。外道计身有异故非常,我无异,故非无常,若尔则离身亦无有我,此亦成过,是名非常非无常句。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着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论外道虚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

惟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

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

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

来者谓事生去者事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

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大慧啊!这也就是你刚才所问我的,为什么说习近世论的种种辩说,只能摄受贪欲,却不能接受正法的道理。”大慧又问:“所谓摄受贪欲,以及正法,是有哪些不同的道理呢?”佛回答说:“所谓贪者,例如取和舍,感触和嗜味,凡是系着外尘境象,堕在或有或无的二边见解里,因此产生苦阴,乃至生老病死,忧愁苦恼等。所有这些过患,都是从爱的一念而起,这都是由于习近世论和创造世论者,所以我及诸佛称之为贪。这也就是所谓摄受贪欲,而不接受正法。大慧啊!什么是接受正法呢?就是说,善于觉知一切都是自心现量,证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菩萨种种上上地相,离心、意、识,得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对于一切法,无须待他力启蒙而能自在自得,这就名为法。也就是所谓不堕在一切见、一切虚妄、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之中。大慧啊!有许多的外道痴人,堕于二边之中,例如断见、常见等的黠慧者;因为接受一切无因论就产生常见,又因为见到缘尽则灭,就起断见。我法是见本来就没有生、住、灭的,所以名为佛法。这也就是说明贪欲和佛法的不同,你和其余的大菩萨们,应当修学。”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一切世间论。外道虚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

惟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

(这是说:一切世间的世论学说,都是虚伪妄想所生的理论而已。他们妄见有一能作的和所作的,根本就没有自宗。佛说只有佛法一自宗,是离于所作和能作的妄想,所以佛教弟子们,必须远离一切世论之学。)

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

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

(这是说:世论之学,是不能究竟了知自心现量的,而且也观察不到妄心对待的二边,更不能了知能摄和所摄的,部是非性,也不能远离断见和常见。总之,一切在妄想心中流转不止,这就名为世论。)

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来者谓事生,去者事不现。

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

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著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随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大慧,汝等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

愚于缚缚者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

众智各异趣外道所见通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

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彼悉无解脱

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真实灭苦因

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

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

三有惟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

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若离于言语亦无有所说

“大慧啊!而我所说的涅槃,就是说善于觉知自心现量,不执著于心外之性,离于四句,(注见前三十八),见到本来如实之处。不堕于自心所现的相对的二边见解里,舍弃能摄和所摄,及一切妄心的推度,把愚痴和真实一起抛却,能这样合弃,就得到自觉的圣法。同时还要了知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离二烦恼(贪瞋痴等根本烦恼和忿恨覆等随烦恼),净除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永离二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证入菩提次第的上上地,乃至于如来地,证得一切如梦似幻般的各种甚深三昧,离心、意、识,便是涅槃的境界。大慧啊!你和其余的大乘菩萨们,应当赶快远离一切外道等各种涅槃的见解。”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

愚于缚缚者。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

(这是说:各种外道的涅槃见解,都是妄心妄想所生,没有真正解脱的方便法门。愚痴无知、愈缚愈深,不能善于连用解脱法门,虽然也是为了求得解脱,但始终得不到解脱。)

众智各异趣。外道所见通。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

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彼悉无解脱。

(这是说:各种外道们的旨趣,虽然各自不同,但都是心外求道的见解,在这点上却是彼此相同的。所有的外道,都不能证得究竟解脱之道,无非是由于愚痴妄想的作用。他们执迷不悟,妄认有能造作的主宰和所造作的物体,而且在有无之间,落于相对的偏见,而不能究竟解脱。)

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真实灭苦因。

譬如镜中像。显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

(这是说:愚痴无智的凡夫们,只乐于执著妄心妄想,不闻真实的智慧。贪著言语理论,便是堕于三界的苦本。如果内证真实的自觉,才能灭除一切苦因。譬如镜中现像,虽然人物来照时就显现出来,但去后却不留形迹。一切妄心妄想,对境依他而起,自心现量,也犹如镜子一样,本无来去生灭的踪迹可得,只因愚夫妄见,而产生有无等二边的妄想而已。)

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

(这是说:凡夫们因为不识自心现量,和缘起生法,所以就产生有无的二边妄想。如果了见自心和外境,就不会生起妄想分别之心了。心虽然是种种的根本,但它却是没有自相和所现的相可得。即使心中现出各种事相,也只是一现即空,而实无所现的。犹如愚迷凡夫们的妄想,也是无从把捉的。)

三有惟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

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

(这是说:三界所有的欲、无明和业等,都无非是唯心妄想所产生的。除此以外,实在没有另外一个东西的存在。妄想分别,便现出种种事相,只是凡夫愚痴,不能自知罢了。既如佛所说的种种经典,处处都指破这个妄想。所有佛经的各种不同说法,也只是名词论辩的不同而已。如果不去执著名词而实证涅槃,本来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注四十)二十五真实:二十五谛真实也,二十五谛为数论外道所立,说明宇宙万有开展状况顺序之根本原理也。即自性(物质的本体)受神我(精神的本体)之作用而生大,由大生我慢,由我慢生五唯(色、声、香、味、触),五知根(眼、耳、鼻、舌、身),五作业根(口、手、足、男女、大遗),心根,又由五唯生五大(空、风、火、水、地)。而神我与自性之关系,恰如跛者与瞽者。神我虽有智的作用,然不能动,自性虽有活动作用,然不能生为其活动之源之动机,盖神我为使自性有活动者,自性为使活动动机实现者,由此二相生中间之二十三谛也。

(注四十一)六德论:六德:梵语薄伽梵之六义也,有时亦通用于王者之六德。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如是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大慧,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阴不在阴亦非有余杂

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当知亦非无此法法自尔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

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沈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同样的,如来和解脱,也是非异、非不异的,因此,如来又别名为解脱者。如果如来不是解脱者,那就有色相所形成,而色相的形成,却是无常的。如果如来是解脱者,那修行所得之相。就应无能证和所证的分别了。可是修行者的见地,确于其间见到差别之相,所以说,如来和解脱,是非异非不异的。

“同理可以了知,智慧和妄想,也是非异非不异的,何以如此呢?因为智慧和妄想,都是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的。因为是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所以是离一切量的,但离一切量,就无言说。无言说,就无生。无生,就无灭。无灭,就寂灭。寂灭,就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就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就无攀缘。无攀缘,就超过一切虚妄。超过一切虚妄,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正等正觉,所以便名为佛陀。大慧啊!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者,是永离一切根和量的境界的。”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

(这是说:如来正觉,是远离一切根尘境界,此中既无事亦无因,远离能觉和所觉,远离能见和所见。以及一切缘起和五阴等作用,在如来正觉中,既不是一,也不是多。)

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

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

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

(这是说:但是,也不能认为如来正觉,是没有能见和所见的。如果是没有能见和所见,那如何又能善于分别一切法呢?总之,一切空、无相、无作,并非如凡夫妄想所推测的,有一真性可见,可是却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只是本来法尔如此,原是不增不减的。)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

(这是说:法尔本来如此,而生起万有的相和用。可是因为有,有复还无。因为无,无又生起万有的相和作用。如果是绝对的无,无就不可能领受一切的相和用。如果是真实的有,有就本来有在。不应该凭借妄想才能知道相和用。)

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沈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这是说:凡夫们不能亲证我和无我的道理,只是听闻言说,便妄加推测。须知执著无我,却又落于一边。凡夫们不执著于我,便执著无我,总在二边相对之中,不仅使自己沉迷沦溺,而且也破坏了世间和出世间的正法。)

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这是说:远离这些知见的过错,观察我法,自能得到通达,这样才名为正观,否则就是毁谤世间大导师的佛法了。)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惟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贤圣,不实妄想。如揵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贤圣。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著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揵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

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

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

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梦幻及垂发野马揵闼婆

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

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

云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

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耶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

名不应无义惟为分别说

非无性无生亦非顾诸缘非有性而名名亦非无义

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七住非境界是名无生相

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惟有微心住想所想俱离

其身随转变我说是无生无外性无性亦无心摄受

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

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

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舍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

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

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钩鏁

离彼因缘鏁生义不可得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

但说缘钩锁凡愚不能了若离缘钩锁别有生性者

是则无因论破坏钩锁义如灯显众像钩锁现若然

是则离钩锁别更有诸性无性无有生如虚空自性

若离于钩锁慧无所分别复有余无生贤圣所得法

彼生无生者是则无生忍若使诸世间观察钩锁者

一切离钩锁从是得三昧痴爱诸业等是则内钩锁

钻燧泥团轮种子等名外若使有他性而从因缘生

彼非钩锁义是则不成就若生无自性彼为谁钩锁

展转相生故当知因缘义坚湿暖动法凡愚生妄想

离数无异法是则说无性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

以病差别故为设种种治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

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

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

佛说:“大慧啊!我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同干外道的不生不灭。为什么呢?他们是说另有一性能,它是人们的自性,只有它才得到不生不变相的。我却并不如此地堕在有或无的范围。我说的,是超有无,离生灭,非有性,也非无性。譬如种种幻梦的境界一样,所以不是无性。所谓无性便是说:像一切色相,并无真正的自性形状可得,只是有可见和不可见,有可把捉和不可把捉而已。因此我说:一切法是无自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没有,只是自心现量所生。那么妄想分别不生,就安隐快乐,世累永息了。可是一般愚痴的凡夫们,只是用妄想做事,并非是至贤境界。

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揵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

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

(这是说:为了灭除外道们的生灭理论,才建立佛法的不生不灭的真义,这可不是一般愚痴无智的凡夫们所能了解的。万有一切诸法本自不生,也没有自性,也都是了无所有的。犹如海市蜃楼和梦境,幻化成万有的一切。如果认为它是另有一个自性的,这自性从何因而来?如果本自无因,那这自性也便是无因可得,岂非成为无因论了。就因为一切诸法,本自不生,所以我才说无自性,这也就是因为自性本空的缘故啊!)

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

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

(这是说:一切诸法,都从因缘和合而生,当因缘离散的时候,可以被知觉的自性,就无从得见了。所以说性是本来空而无生的,我才说无自性。因为一切诸法,一一都待因缘和合而生,当它和合生时,虽然好像有自性,可是实际上却了不可得,毕竟是没有的。因此再去分析和合的诸缘性,也根本无有自性。这就是佛所说的法,是不同于一般外道们的见解。)

梦幻及垂发。野马揵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

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

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这是说:一切诸法,都如梦幻似地存在。世间种种事物,并无一个最初的因可得。所以若要折伏有因论的观点,必须要申述本自不生的真义。如果能够申述无生的道理,使可使法流永不断灭。说一切诸法并无最初因的理论,是可以使外道们起惊怖的。我们在此处须特别注意,这里所说的无因,是专指无最初因的说法,切勿作无因而生诸法去理解,龙树菩萨在中论里讲得很明白,如: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这时,大慧又以偈问佛说:“云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这是问:什么是因?它是怎样生起的?在哪里和合呢?)

佛回答说:“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这是说:你只要观察一切有为诸法,既不是无因而来,也不是有一个最初的因而生,说有说无,都无非是从生灭法立论的。如果真能见到生灭本空,那么有无之见,便无从产生了。)

大慧又问:“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邪?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名不应无义,惟为分别说。”

(这是说;什么叫做无生?那是指根本没有自性吗?或是看到一切诸法,从因缘而生,所以就假名叫做无生吗?既然有了这个名词,不应该说是没有意义的啊,希望为我们详细说明一下。)

佛回答说:“非无性无生。亦非顾诸缘。非有性而名。名亦非无义。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七住非境界。是名无生相。”

(这是说:并非是说:根本就没有自性而能生一切诸法的。也不是说:由于因缘生法,才假立一无生的名词。而且这个名词,也不是没有意义的。这个道理,却不是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乃至七地菩萨们所能了解,因为这不是他们的境界,所以才名为无生无相的。)

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离。其身随转变。我说是无生。

(这是说:要远离一切因缘所生法,而且也远离一切的事物,唯心而住,这时,能想和所想都要远离,渐使其身也跟着转变,我说这便是得到无生的境界。)

无外性无性。亦无心摄受。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

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

(这是说:一切外物,有性无性,都无心去领会,只要断除内外一切妄见,我说这便是得到无生。因此,对于无自性和空等诸法,都应分别了知。为什么呢?不是说有一个空的境界,或者是你去空掉它,才名为空。因为本自无生,自性本空,所以我说是空。)

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

合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

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

(这是说:因缘和数的和合,才生起一切诸法,有生便有灭,所以一切诸法,都在生灭之中。如果离了因缘和数,就别无生灭之相。而且离了因缘和数的和合,再也没有自性同异之相,如于此中还要推寻同异的理论,那都是外道们的妄想而已。何况有与无,根本就是自相对立的矛盾观念,有生于无,无生于有,那都是名言思辨的妄想。本来就没有无与有的实际可得,故说非有也非无。一切诸法,除了因缘与数的和合转变而显现外,也本来都是了不可得的。)

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钩鏁。离彼因缘鏁。生义不可得。

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但说缘钩鏁。凡愚不能了。

若离缘钩鏁。别有生性者。是则无因论。破坏钩鏁义。

如灯现众像。钓鏁现若然。是则离钩鏁。别更有诸性。

(这是说;世欲所见所知形而下的一切诸法,都只是因缘和数的和合所形成,互相辗转变化,犹如钩锁连环,除此以外,所谓能生诸法的主宰或自性,根本都了不可得。所以缘起无生,此中别无另一个自性的存在。这是和外道不同的地方,不是愚痴无智的凡夫所能了解的。如果说离了因缘互变以外,别有一个能生的自性,那便是无因论,破坏因缘生法的定理。譬如因灯而显现色像一样,灯照色显,是互为因果的,犹如钩锁连环,缺一便不能起作用,所以离了因缘互变以外,再没有另一个自性的存在了。)

无性无有生。如虚空自性。若离于钩鏁。慧无所分别。

复有余无生。贤圣所得法。彼生无生者。是则无生忍。

(这是说:一切诸法,都无自性,也本自无生,体如虚空,了不可得。如果离了因缘互变,如钓锁连环似的生生不已外,竭尽智慧去观察,也无从分别其极致了。此外,所谓无生的境界,便是得道贤圣所证得之法,那是他自心所生的无生境界,便是所谓无生忍了。)

若使诸世间。观察钩锁者。一切离钩锁。从是得三昧。

痴爱诸业等。是则内钩锁。钻燧泥团轮。种子等名外。

(这是说:能够观察到世间一切事物的法则,都是因缘缘起所生,犹如构锁连环,生生不已。如果在因缘生灭之中,不造因,不著缘,舍离钩锁连环的作用,便可在其中安身立命,自入寂灭的三昧之乐了。贪瞋痴爱等诸法,也如钩锁连环,彼此互相辗转而生,这便是内在因缘的连锁现象。钻木取火,凸镜照日引火,以及泥团轮机等物,互相辗转为用,便成陶器。稻麦种子等,从因缘而得生生不已,这些统统名为外缘的钩锁现象。)

若使有他性。而从因缘生。彼非钩锁义。是则不成就。

若生无自性。彼为谁钩锁。展转相生故。当知因缘义。

(这是说:假使另有一个自性,可是它确靠因缘而生,那个自性与因缘,有什么连带的关系呢?这个道理,显然是不成立的。如果能生诸法的,便无自性,那它又是谁来和因缘发生连锁性的作用呢?故知一切诸法,只是因缘彼此互相辗转,互为因果而相生的,这便是因缘生法的道理。)

坚湿暖动法。凡愚生妄想。离数无异法。是则说无性。

(这是说:物理世界中的坚(地)湿(水)暖(火)动(风)等物质的法则,也都是因缘互变所生。凡夫愚痴,却在其中发生妄想。不认为有一道物者所主宰,便认为是自然界所自来。其实,离了因缘辗转互变以外,更无其他的原因,这便是诸法无自性的道理。)

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以病差别故。为设种种治。

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

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

(这是说:佛为大医王,能医众生的心病。故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种种不同的说法,无非如医者因病施药,为了破除众生妄心烦恼的心病而已。但是烦恼的根本,并非真有种种不同的差异,万别千差的烦恼,都是根源于一心,证知万法唯心,一切唯识,了知一心之法,便是唯一的大乘佛法了。)

(注四十二)毗纽:即自在天也。又为那罗延天之别名。

(注四十三)迦毗罗:数论派之祖,立二十五谛之义。

若无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当知是无常。

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色不坏,至竟不坏。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唯说三有微心,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四大合会差别,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种事摄所摄。知二种妄想,离外性无性,二种见。觉自心现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离心性无性妄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不觉自心现量,堕二边恶见相续。一切外道,不觉自妄想。此凡夫无有根本。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从说妄想生。非凡愚所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远离于始造及与形处异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

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

彼诸外道等无若生若灭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

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

梵天为树根枝条普周遍如是我所说惟是彼心量

“所谓②形状变灭,叫作无常。就是说四大种和所造成的色相,是不会灭的,而且是毕竟不坏的。大慧啊!你观察物质形状的究竟,分析至于微尘,毕竟还是会毁坏的。四大和所造成的色相形状变异了,长短大小便有不同,所以他说四大种不坏,只是形状的变灭,这是堕在数论中的见解。所谓③色相便是无常。殊不知色相只有形状和位置的变异,说名叫作无常,并非是四大中性是无常的。如果四大种性是无常的,那在普通世俗的理论里,也是说不通的。因为世俗理论所说的性和非性,只是一种空言。他们对于所说的性,但有名言理论,并不能亲自见到它的境界。所谓④转变便是无常。殊不知转变只是色相形状的事,种性还是现前的,并非是四大种性也跟着转变了。例如金子做成各种东西,只是形状色相的转变,只是装饰的器具和位置坏了变了,却不是金性有了坏灭。同样的,其余四大种性的转变,也是这个道理。大慧啊!诸如此类的外道们,对于无常的见解,各有他们分别妄见的理论。他们妄认劫火洞燃,烧及四大之时,四大的自相,还是不为所烧。他们认为四大的各种自相,如有毁坏,四大创造色相的作用,便会断灭。

“大慧啊!我所说的法,认为外物,既不是绝对的常,也不是绝对的无常。为什么呢?因为外物的性能,是没有绝对性的。我只说三界唯心,唯心精微,能造三有,却不说一切相是有生有灭的。四大缘合,就造成色相的差别,四大和所造的色相,它的能造和所造,部是唯心妄想能取和所取的功能。如果了知能所二种,那是妄想,就会舍离物性有无的二种妄见了。只要觉知自心现量,便知所有妄想,都是由自心所造成的行为所生,离了唯心自性,却本无妄想的自性。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诸法,同样的,既非是常,包不是无常。如果不能觉知一切诸法,都是自心现量,就会堕在有无二边的恶见里,相续不休。一切外道,不能觉知自心妄想,所以便说他们是凡夫,不知根本的了义,所以对于我所说的,世间的、出世间和出世间的上上法,都是妄想所生的话,他们就茫然无所适从,根本无法觉知真谛。”这时,佛就归纳这些意思,作了一篇偈语说:

远离于始造。及与形处异。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

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

(这是说:外道们愚妄分别,不了解四大种的性能,看到形而下万物所生的色相,形状和位置的变灭,都受另一无常之性的支配。这种见解,都是凡夫的妄想。岂不知物理四大种的性能,并无坏灭,只是色相形状的变易而已。外道们,对此而作无常之想,只是看见外物种种情形,自心就被外物现象所沉没了。)

彼诸外道等。无若生若灭。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

(这是说:又有些外道们,也说一切诸法,都是不生不灭的,既然四大的性能,本来是常在的,那么所谓无常的,又是什么啊!)

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

梵天为树根。枝条普周遍。如是我所说。唯是彼心量。

(这是说:须知一切诸法,只是自心现量所生,能取和所取的两种境界,都无非是此心的流转现象。此中既没有我,更没有我所作的依存。三界之中,上至梵天,乃至万有一切诸法,正如我所说,皆是心外无法,都是自心之所显现。)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门乐醉所醉。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慧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邪。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

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

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

照曜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

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

(这是说:一切诸法,无非是自心现量之所生,所谓住涅槃的境界,和如来的果地,也是唯心而已。这便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的说法。)

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

(这是说:自心现量,是包藏了菩萨七地(远行地)的境界。了无所得,是菩萨第八不动地。此二地便是修行者的住地。佛地便是修行者最高而最殊胜的成就。)

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

照曜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

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

(这是说:内证自觉智慧圆净,这便是如来的果地,便是自在庄严,最为殊胜的佛地。在这里般若智光,照耀犹如大火,光明遍在,慧焰升腾,化度三界一切众生,使其不坏天人眼目。至于化度众生的方法,有时或失或后,方便却有多门,演说大小诸乘,无非那是如来地的变化。)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这是说:修大乘菩萨道的十地次第境界,都是唯心现量的建立。十地(法云地)等于初地(欢喜地)。初地又等于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等于七地(远行地)。七地又等于八地。二地(离垢地)等于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又等于五地(难胜地)。三地(发光地)等于六地(现前地)。因此证得无生法忍时,了无所得,于第一义谛中,毕竟一无所有,犹如觉时说梦,哪有次第的相续可言呢。)

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

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大慧啊!如来所得智,是般若的成就,不是心、意、识和身心五阴、根尘、界处等妄想熏习所成。三界一切诸法,都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却不从妄想所生。所谓常和无常,是二边对待之法,既落相对,就不是一,唯有了然于不二寂静者,方知一切诸法的不二无生之旨。所以如来应世,证得正觉,既不是常,也不是无常。乃至有言语可说,妄生分别,就落在常或无常的谬误里。如果灭了分别妄觉,就远离愚痴凡夫们的常和无常的妄见,心自寂静。须知寂静之慧,是远离了常和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妄想熏习之所生。”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众具无义者。小常无常过。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

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这是说:一般不知真义的人,就会产生常或无常的对待妄见,如果妄心不生分别觉知,就永离这些边见和执著了。无沦落于何种境界和理论,既有所立,便有对待的理论纷然杂陈,这些无非都是妄心分别之所生。如果观一切诸法,无非都是自心现量的境界,本来便了不可得,也就无言语可说了。)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薰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这是说:所谓如来藏的意义和境界,是很深奥微妙的,它是和末那(俱生我执)、眼、耳、鼻、舌、身、意识等同时俱生的。它具有产生能取和所取的两种功能,显现空无和幻有的作用。唯有大智大慧者,才能远离现象而证得如来藏。)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这是说:如来藏正像一大圆镜,依他而起,便会显现物象,我们也名它为心。其实,这个心的作用,都是无始以来,受习气染污熏习而生,如果依实相来观察,这一切都本来无事的。)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这是说:佛所说的法,也无非都是直指本来无事的法门,犹如以手指月,只希望人们因指见月而已。无奈一般愚夫,便误认指头为月亮,只知执著名相,却不能见到名相所指的真如实际。)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这是说:万法唯心,一切唯识,八个识便是妄心的分层作用,而妄心也就是八识的总名。所以依心论识,妄心犹如工于演戏的技师,意识犹如戏中的配角,而前五识的作用,犹如一群善于变演戏法的戏剧班子,出这些人物的组合以演出身心的种种现象。于是自己的妄想,又来欣赏自己,或悲叹自己,所以说妄想是演员又是观众。其实,演员和观众,幕前和幕后,堂上和堂下,那是一群剧中人,曲终人散,依旧是一片虚无。)

(注四十四)胜鬘夫人: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嫁阿窬阇国为王妃。佛在给孤独园,波斯匿王夫人共致书于其女阿窬国王妃胜鬘夫人称扬佛德。胜鬘得书欢喜说偈,遥请佛来现,佛即现身。胜鬘说偈赞叹其德,佛为授记。胜鬘复发十弘誓愿,感天花天音,乃至说大乘了义,广明二乘不了义。佛赞印是放光升空而还独园,告阿难及天帝释结名付属。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名相虚妄想。知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这是说:所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道理,包括了大乘的法门。名和相,都是虚妄不实,由妄想分别所生都是无自性的。唯有正智和如如,才是圆成实相。)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这时,大慧大土又问:“您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犹如恒河里的沙子,多至无量无数,这个道理,是否可信,或者另有涵义呢?”佛回答说:“关于这个问题,你不要只听我说,不术语意的真谛。所谓三世诸佛的数量,并不止如恒河里的沙数那样多。为什么呢?凡是一件事情,越过了世间的见闻,便不是臂喻之所能比了。因为凡夫们,执著希望于生命的长存,外道们又以邪见,增加他们的妄想,所以便流浪生死,轮转无穷。现在为了使他们厌离生死而得解脱,努力精进而证真谛,便向他们说,诸佛是很容易见的,并不像优昙钵华(注四十五)一样难得看见。有时为了止息他们太过随便的心理,又说佛是很难见到的,犹如优昙钵华一样。其实,世间偶尔亦现显优昙钵华,可是世人几曾亲见此花,或者失之交臂而不能见。所以有的便认为此花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个都没有见到的可能。但如来出世,世间都能见到,只因人们不能内证自觉,所以便不能建大如来的自通境界,因此又说如来出世,犹如优昙钵华一样,千载难逢。

大慧又问:“如果众生的生死本际,是本来不可知的,何以却说有解脱呢?”佛回答说:“如果能够将无始以来的虚伪妄想的习气之因灭了,了知自心现量,当下便知一切根尘外物的缘起真谛了。若能转识成智,就是转妄成真,变烦恼为共提,方知解脱的境界,是并无什么可灭的。由此应知所谓无边无际,并非是绝对的无所有,这里所谓的无边无际,是和凡夫们妄想分别的无边不同啊!如能善于观察内外,离于妄想分别的作用,便知内外妄想分别,才是众生情智的成因。虽然外表仍然无异于一切众生,但内证智慧和妄想的光影,了知一切诸法,都本自寂静无为,了不可得。如果不识自心,便现妄想,所以妄想就生灭不停。如果识得自心,妄想便灭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观察诸导师。犹如恒的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这是说:观察一切诸佛如来,犹如恒河沙数,过去和现在,不坏也不去,未来也无穷尽时,这才是真正的平等法。如来便是自性法身,他是远离一切过患的,虽然恒随众生法性之流随缘示现,应机说法,但自性却常住不变,这便是佛的正觉法门。)

(注四十五)优昙钵华:译曰瑞应。按此花为无花果类,世称三千年开花一度,值佛出世始开。故今称不世出之物曰昙花一现。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著。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梨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无常刹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灯种子而作刹那想

刹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

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薰

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

相续次第灭余心随彼生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

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云何无所成而知刹那坏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世间不坏事

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比丘得平等云何见刹那

揵闼婆幻等色无有刹那于不实色等视之若真实

空无常刹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灯种子。而作刹那想。

刹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

(这是说:念念皆空,一切无常,这便是刹那不住的道理,愚痴凡夫,却在这里产生空的妄想。譬如河流和灯光,都由前相后相,前念后念,刹那刹那之间,相续不断而形成,粗看便有整个河流和灯光的存在,愚夫无知,却在这里产生现有的妄想。如果能在刹那之间,自息烦恼,得到寂静的境界,远离于一切能作和所作,一切内外诸法,寂然不生,这便是我说的刹那的道理。)

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

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

(这是说:万物有生便会有灭,这却不是愚夫们所能知了。人们所看见的万物,生生不已,好像没有间歇性似的相续不断,其实这都是由念力妄想熏习而成,人们却习惯地以为万物是恒常存在的。人们之所以如此,都因为自心无明为它的基本初因,于是分别妄想就由此连续生起。如果世间万物色相,尚未产生之前,试问妄想又在哪儿停留,谁是我?我又在哪里呢?)

相续次第灭。余心随彼生。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

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云何无所成。而知刹那坏。

(这是说:妄想分别是念念相续,次第而生的,前念灭了,后念便接着生起。当色相不存在的时候,妄想又何所缘而生呢?因为妄想分别,是依他而起的,是虚妄不实的,并无另外的生因使它生起。它也本来就没有形成真实的东西,而只知它在刹那之间,必然会坏灭的。)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世间不坏事。

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比丘得平等。云间见刹那。

揵闼婆幻等。色无有刹那。于不实色等。视之若真实。

(注四十六)四住地无明住地:三界见思之烦恼也。一、见一切住地,三界之一切见惑也。二、欲爱住地,欲界之一切思惑也。三、色爱住地,色界之一切思惑也。四、有爱住地。无色界之一切思惑也。于此加入无明住地称为五住地。皆言住地者,以此五法为生一切之过,恒沙烦恼之根本依处故也。

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一切佛所说说离诸过恶

为诸无间智及无余涅槃诱进诸下劣是故隐覆说

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诸乘非为乘彼则非涅槃

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意识之所起识宅意所住

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

关于佛的存在和佛法与唯识的几个怀疑问题

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火。一切佛所记。说离诸过恶。

为诸无间智。及无余涅槃。诱进诸下劣。是故隐覆说。

(这是说:佛法所说的大小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等,并非真实有乘的存在,无非都是法界自性的差别,佛就加以方便说法。自性如来,本来便是不生不灭,无物可以磨灭的。一切诸佛所说的三乘以及成佛的授记,也无非都是方便说法,为了使众生脱离一切祸患,使他们证得无间法智,以及住于无余依涅槃,由于大慈大悲,而用种种方便法门,诱进一切下劣的众生,使他们进入佛道。所以有许多说法,便是不了义的隐覆之说。)

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诸乘非为乘。彼则非涅槃。

(这是说:一切诸佛,都以缘起所生的分别智来说各种佛法。所谓三乘等等,根本就无所谓有乘的存在。即如所谓涅槃,就是本来清净,并非另有一涅槃的境界,如有境界,便是心识现象,不能算是真正的涅槃。)

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意识之所起。识宅店所住。

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

(这是说:欲、色、有、见,这四种作用,便是四住地,所谓住地,就是存在的意义。这四种住地,都是意识所生的,也就是识的窟宅,意的住所。可是一切凡夫们,有的觉得意和眼识等等,是有断灭的作用,便在这里生起无常的感觉,执着而为断见。或者有的觉得意识清净,便认为这是涅槃的境界,就认为这是常住的,因此生起常住的常见了。)

(注四十七)阿罗汉:此云无生,乃诸欲清净,烦恼不生,为小乘之极果也。

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

惟愿无上尊哀愍为演说愚夫所贪着臭秽无名称

虎狼所甘嗜云何而可食食者生诸过不食为福善

惟愿为我说食不食罪福

曾悉为亲属鄙秽不净杂不净所生长闻气悉恐怖

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

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诸细虫于中极恐怖

饮食生放逸放逸生诸觉从觉生贪欲是故不应食

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

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

彼诸修行者由是悉远离十方佛世尊一切咸呵责

展转更相食死堕虎狼类臭秽可厌恶所生常愚痴

多生旃陀罗猎师谭婆种或生陀夷尼及诸食肉性

罗刹猫狸等遍于是中生缚象与大云央掘利魔罗

及此楞伽经我悉制断肉诸佛及菩萨声闻所呵责

食已无惭愧生生常痴冥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

妄想不觉知故生食肉处如彼贪欲过障碍圣解脱

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

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食如服药想亦如食子肉

知足生厌离修行行乞食安住慈心者我说常厌离

虎狼诸恶兽恒可同游止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

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

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

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佛说:“为什么学大乘菩萨道的人不吃酒肉和葱韭蒜等等?希望佛再告诉我们这些问题,及其中的罪福作用。”

曾悉为亲属。鄙秽不净杂。不净所生长。闻气悉恐怖。

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

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诸细虫。于中极恐怖。

饮食生放逸。放逸生诸觉。从觉生贪欲。是故不应食。

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

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

彼诸修行者。由是悉远离。十方佛世尊。一切威呵责。

展转更相食。死堕虎狼类。臭秽可厌恶。所生常愚痴。

多生旅陀罗(以屠杀为业者)。猎师谭婆种(食狗肉者)。

或生陀夷尼。及诸食肉性。罗刹猫狸等。遍于是个生。

缚象与大云。央掘利魔罗(注五十一)。及此楞伽经。

我悉制断肉。

诸佛及菩萨。声闻所呵责。食已无惭愧。生生常痴冥。

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妄想不觉知。故生食肉处。

如彼贪欲过。障碍圣解脱。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

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

食如服药想。亦如食子肉。知足生厌离。修行行乞食。

安住慈心者。我说常厌离。虎狼诸恶兽。恒可同游止。

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

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

(这人偈语的道理,意义已由平易的文词字句中,明白地说了,而且大要已如上文所讲,所以不须再加译述。)

(注四十八)六亲:父母妻子兄弟也。

(注四十九)遮戒:佛所遮止之事也。

(注五十)五净肉: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而杀之疑者。四、诸鸟兽命尽自死者。五、鸟残,鹰鹫等食他鸟兽所余之肉也。

(注五十一)央倔利魔罗:佛陀在世时,住于舍卫城者。信奉杀人为得涅槃,乃至欲杀其母。佛怜悯之,为说正法,即改过而入佛门,后得罗汉果。有央掘魔罗经,说佛济度央掘魔罗事。

THE END
1.全国车牌集锦本程序是根据古本“三世相”(或三世演禽)上面的方法来论命的,它古老而质朴,可论人的前世、今生、来世等情况,如受胎来历、前世托化、生年富贵变化、子息多寡、夫妻关系、推屋宇相、算田业知福禄、算一生财运、论寿数长短、论先天衣禄、论后天衣禄等等,虽然内容杂而多,有些晦涩难懂,但它是中国命理学发展过程上的https://xiazai.zol.com.cn/pk/351515_324702.shtml
2.精考演禽三世相法定价:¥660.00 作者: (宋)徐升等编;故宫博物院编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丛编项: 故宫珍本丛刊 标签: 丛书 命书 命相ISBN: 9787806457443 出版时间: 2000-01-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8cm 页数: 2册,477,421页 字数: 内容简介 暂缺《精考演禽三世相法》简介https://www.dushu.com/book/11206928/
3.三世相唐朝国师袁天罡,演禽演禽相法书籍电子版,国学古籍下载聚宝三世相唐朝国师袁天罡,演禽演禽相法书籍电子版,三世演禽日本存古本扫描书籍共58页,三世演禽相关类别学习资料,三世演禽日本存古本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信息:演禽演禽相法-三世演禽 书籍页数:共58页骨肉少力,三世演禽,三世演禽命书完整版,三世演禽 pdf,牲畜旺相,三世相法,演禽三世相法,禽演世三 演禽演禽相法-http://www.haiyangshijie.com/418.html
4.《完整无删减算三世全书诸葛亮著古代生肖运程演禽三世相法算前世今京东JD.COM图书频道为您提供《完整无删减算三世全书诸葛亮著古代生肖运程演禽三世相法算前世今 三世单本》在线选购,本书作者:,出版社:1。买图书,到京东。网购图书,享受最低优惠折扣!https://item.jd.com/10105606699909.html
5.《三生三世步生莲叁足下千劫(当当专享限量光吞万象慧海瑞相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三生三世步生莲 叁 足下千劫(当当专享限量光吞万象、慧海瑞相、心动神明章随机发放)》,作者:唐七,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三生三世步生莲 叁 足下千劫(当当专享限量光吞万象、慧海瑞相、心动神明章随机发放)》简介、书评、试读、http://product.dangdang.com/29510296.html
6.三世演禽书孔夫子旧书网:与三世演禽书有关的图书大全。国内领先的古旧书交易平台,汇集全国各地13000家网上书店,50000家书摊,展示多达9000万种书籍;大量极具收藏价值的古旧珍本(明清、民国古籍善本,珍品期刊,名人墨迹,民国珍本,绝版书等)在孔网展示与交易,吸引了大量的学者https://m.kongfz.com/topic/2887857/
7.www.bjrdky.cn/xxxr31367206.shtml世界童书论坛等多个大型行业论坛,并首次设置“网络出版馆”,增加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出版新业态的展览三世同床高h不停 国产嫩穴 动漫大姐姐被揉胸挤奶 62.25MB 23%好评88人) 林予曦吃芭蕉md0044fulao一级黄色毛片绿相 fistingbdsm双拳 蜜桃臀双马 95.87MB 55%好评736人) 边吃下面视频一区 用http://www.bjrdky.cn/xxxr31367206.shtml
8.下载精科三世相法本软件是根据袁天罡《三世书》又名《三世相法》或《三世演禽》编写而成,内容丰富,且通俗易懂,操作简单。三世是指过去、现在及未来,亦即所谓前世、今生、来世。三世相法内容包括禽星占命术与万化仙禽等.https://mydown.yesky.com/pcsoft/33522250.html
9.三世相2卷袁天纲(唐)刊本,江户初–红叶山古籍文库2023-11-09收藏评论 术数,命理相关书籍 255m 113页 资源下载 此资源下载价格为8叶币立即购买 无法下载与分享被取消请联系客服微信号: <1376292438 > 访客可免登陆直接在线支付获取下载链接! 分类:古籍?子部标签:术数,命理 作者: 自由飞翔 简介: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https://hongyeshan.com/post/51899.html
10.南方三世相法码农集市专业分享IT编程学习资源PC机软件,需要.NET Framework 2.0 本程序是根据古本“三世相”(或三世演禽)上面的方法来论命的,它古老而质朴,可论人的前世、今生、来世等情况,如受胎来历、前世托化、生年富贵变化、子息多寡、夫妻关系、推屋宇相、算田业知福禄、算一生财运、论寿数长短、论先天衣禄、论后天衣禄等等,虽然内容杂而多,有些晦涩https://www.coder100.com/index/index/content/id/38440
11.三世相法大全集(豆瓣)演禽三世相法明鈔本 觀男女三世星命 繪圖演禽三世相法 附錄 三世相法表解 論六十甲子宿命 ··· (更多)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 我要写书评 三世相法大全集的书评 ··· ( 全部0 条 ) 论坛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 + 加入购书单 以下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10540/
12.(袁天罡演禽三世相卷(上)(pdf格式古籍)(58页)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键 词: 周易 穷通宝鉴 禽星手抄星宿推算 神秘占星术 太乙神数 太乙金鏡式經 资源描述: (袁天罡 - 演禽三世相卷(上)(pdf格式古籍)(58页),周易,穷通宝鉴,禽星手抄星宿推算https://www.huibaike.com/96343.html
13.图说心经第四章《心经》经文详解在线免费阅读但总的都不离一实相印。本章将融会各高僧大德的注释,讲解此经。 本章内容提要 《心经》经题 众生的五蕴 空与色没有什么区别 小乘空性境界和大乘空性境界 五蕴与十二处、十八界的关系 生命的大轮回 四谛十六行相 《心经》空性智慧的剖析 凡夫的四颠倒 四种涅槃和三世诸佛 咒语与经文的分水岭 成就圆满的智慧 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6964253664995183631
14.北京大学中哲真题5篇(全文)所谓三世因果业感之理,即现在世的苦乐乃过去世善恶的业报,而现在世善恶业又感未来世苦乐之果;现在的因招致未来的果,因果连续而有无穷生死,此乃迷界流转的相状。又,由于善恶业的性质及强弱不同,使得感果的时期不仅限于次生。三世因果报应说(三世轮回说)以灵魂不灭为根据。自我:肉体+灵魂https://www.99xueshu.com/w/filefeaujb64.html
15.三生三世:鱼水相欢(文可郁)阅读本书 加入收藏 书籍评分 评论列表 打赏作品 三生三世:鱼水相欢状态:连载作者:文可郁 74009.5万字 商君武丁之妻妇好,自人间成道,后遇公子长情,爱恨纠葛数百载,终因爱化巫。后借上元神器司母辛鼎,夺天地造化,篡六道轮回,仙凡妖魔凡有两情相悦者,无不遭遇三世伐爱之轮回,从此世间有情人再无终成眷属之例https://nuoha.vip/book/view/178677.html
16.密教发展期的忿怒相神灵图像学溯源现收藏于巴特纳博物馆的一件降三世明王造像(图18),发掘自那烂陀9号遗址,是1932~1933年出土的75件佛教遗存中的一件。关于它的断代专家们的看法大相径庭:巴特纳博物馆当前的名目标签上注明的是7世纪,而在1957年的目录中又注称是10世纪;冯·施罗德的书中将其断代为850~950年。如果按照笔者之前对那烂陀造像艺术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618/10480111.shtml
17.六十四卦配世应六亲全图六十四卦爻相全图 六十四卦爻相全图 乾宫八卦属金 乾为天天风女后 天山天地否 父母戌土世父母戌两书合在一起,才是天、地、人三才合一,才是完整的八卦应用方法。其学术根源在于《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八宫六十四卦纳甲图 上世卦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 四世卦五世卦游魂卦归魂卦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https://www.360docs.net/doc/9f4dc71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b.html
18.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你演你的,我演我的,我们从此两不相欠之所以要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还是因为高中的时候看了三生三世系列,当时并不知道唐七是抄袭大风的书,当时觉得这个作者的文风我喜欢,爱情故事写的好我也喜欢,小说里的人物什么的我也喜欢,因此十分的喜欢。 大概是因为喜欢他们的爱情才喜欢。 当然对于抄袭这一点,本身作为一个写手的我也是坚决的反对,不是作者,就不会体https://www.jianshu.com/p/544acd34a6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