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所以说五行含有阴阳,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
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地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失元气走向衰败或死亡。
比如水稻,化肥对它有生的作用,如果化肥用量过大,施肥次数太多,就会使水稻陡长,苗株虽比正常的粗壮高大,但却不会结出果实。食物营养对人有生的作用,营养过度就会导致肥胖病,这都是由于生得过分或有生无克造成了事物的物极必反,由好变坏。
反过来说,病虫害对水稻是克的作用,如果病虫害过分严重,又不用农药施治,就会大大降低水稻产量甚至颗粒无收;疾病对人体是克的作用,人体受疾病的侵袭,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就会使体质日益下降,严重者还会死亡。
这就是克得太过或有克无生导致的后果,所以,有生无克,有克无生,都不是好事。只有当生克达到相对平衡时,才有利于事物的稳步发展。
五行生克的相对平衡,就是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这种平衡被打破,则“统一”随之而被破坏。
这一法则适用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生克平衡为贵的例子,举不胜举,希望读者在进行五行基础理论的学习之前,能通过上述事例对五行生克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全面的认识。
生与克不过是两种概念,两种名称,千万不要把生与吉画等号,也不要把克与凶画等号,需要生时,生就是吉,需要克时,克也是吉;不宜克时,克就是凶,不宜生时,生也是凶,生与克就是阳与阴的关系,我们不能说阳都为吉,阴都为凶。阴阳生克与吉凶的判断标准只能看是否符合需要,是否适宜,换句话说,就是命理上的喜忌。
初学命理的人,往往没有掌握这一点,一见克就打一个寒颤,一见生就喜上眉梢,这种轻率的、片面的、错误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改掉,彻底地改掉!否则,就会像许多命理爱好者那样越学越糊涂,学了几年,还断不准吉凶。
关于五行生克,先在这里粗略地勾一下轮廓,下面再详细阐述。当你在学习中感到后面的某些内容不好理解时,请你再回头看看前面的有关内容。这是一套完整的、前后融合的思维方式,望读者万万不要拆散而断章取义。
一、五行相生
五行之生,是五行中某一行(如木)对另一行(如火)的具有促进、助长性的作用,这两行又分主生者(如木)和受生者(如火)。主生者力量被泄弱,受生者力量得到加强;主生者施与,受生者吸纳。
五行相生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分真生和假生:真生,指主生者有力量生受生者,同时受生者也有力量吸纳主生者的施与,这必须是主生者和受生者都不太弱,主生者的力量不能过分地超过受生者的力量,木能生火,必须是木、火皆有气,这样的木生火才是真生,如果火太弱接近熄灭,火就无力吸纳木之气而使火旺。
这就好比一个年老体衰濒临死亡的生病者,纵有玉液琼浆或珍贵良药,他也难以吞咽,只有渐渐等死,主生者力量太弱无力生受生者,或受生者力量太弱无力吸纳主生者之气的两行之间的生为假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受生者相对太弱而不受生者按五行归类则为: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窒。
主生者太弱,受生者太旺,则又表现为: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虚;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由此可知,主生者与受生者力量悬殊太大,都是假生,假生实质上等于克,是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对真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掌握和运用,但对假生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就稍微难一些。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程度为太旺,什么程度又为太弱。希望读者仔细玩味,深刻理解并牢牢掌握上述假生的十种形式和实质,为今后的实际预测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五行相克
五行之克,就是一行对另一行的制约(牵制、抑制等)作用,克也分主克与受克,主克者制约对方,受克者受制于对方,主克者的力量因行克而被消耗,受克者的力量因受克而被抑制、损失。
相对来说,主克者受损的程度较小,受克者受损的程度较大(反克例外)。比如用刀砍木,刀主克,木受克,刀比木硬,刀不过把刃砍钝,而木却被砍折。二者的受损程度悬殊很大。
五行相克的关系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又分正克、反克和重克。正克是指主克者有力量克制受克者,就是通常所说的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反克是指主克者本身力量太小根本不足以克制对方,而反被对方所制约。
比如水是克火的,但要用一杯水去浇灭熊熊大火,不但止不住火势,泼进去的水反而一下子就被大火烧干,化为乌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杯水车薪。
五行反克归纳起来,就是:
木本克土,土重木折;土本克水,水多土流;水本克火,火多水干;火本克金,金多火熄;金本克木,木坚金缺。
重克,是指主克者太强,受克者太弱,克的结果,使受克者遭到极其严重的损伤,造成毁灭性的结局。因为太弱的五行,好似风中残烛,微风一吹便有熄灭之危,遇上狂风席卷,岂有不灭之理。
重克归纳起来表现为:
木弱逢金,必被砍折;金弱逢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至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弱逢木,必遭塌陷。
三、五行亢旺
事物发展旺盛到极点,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在五行学说中,我们把它称为“亢旺”。导致亢旺的条件,必须是自身旺盛至极,又无别的力量对其进行有效的制约,旺与亢旺的界限,有时很难区分,往往只是毫厘之差,但若不能精确判别,在预测中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五行亢旺的表现形式为:
木过则顽;火炽则烈;土厚则壅;金刚则折;水狂则滥。
四、五行生克小结
从前述的五行生克中可以看出,在生克这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中,无论是生得过分还是克得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统一,或者叫做打破五行生克的相对平衡,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
为了维持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们常说的吉凶。只要能够精确判别四柱五行在岁运中由生克引起的各行力量变化,根据命局的平衡程度就可顺理成章地推断命主的吉凶祸福。
五行生克是命理学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它是整个命理学的中枢,所以,读者务必细心体悟,牢固掌握,不可放过一字一词,五行取象于实际生活,五行生克学说自然也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理相吻合。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所以,建议读者将五行生克之理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事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细心地比较,模仿,开通思路,展开联想,宇宙万事万物皆逃不出阴阳五行的范畴,当你悟通五行之理后,你会猛然发现:任何复杂的事物原来不过是由简单元素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