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健先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等。研究方向为训诂学理论、训诂学史、《说文解字》研究等。主编、参编《汉字标准字典》、《中华字典》、《二十四史全译》等辞书、教材、古籍译著、论文集十余种。
■编者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今天仍然是我们文化生活的焦点。而要传承发展好汉字,学习、解释、理解必不可少。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千百年来为人称颂,在朱小健教授的讲述和分析中,解说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
■阅读提示:
汉字的可说解性
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探讨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和精神。说解汉字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汉字既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跟文化相互作用,解说就是一种作用。“习与性成”,这是《尚书》里面的话,使用、传承,并且能够对汉字进行解释,是中华民族独具的一种智慧和文化。怎么传承?就是要分析、认识、理解、把握、运用每一个汉字形体所蕴含的意义、理念和价值观。而意义、理念和价值观的把握需要通过解说来完成。
首先我们来看汉字的可说解性,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汉字和文字;第二,造字和说字,说字就是解释。
我们今天要讲说文解字的事情,说文解字就是解读汉字。解读汉字首先需要还原理据,也就是为什么用这个形体来表达这个意义,还原它里面所包含的理念和思维模式。有人认为用形体来表达意义就是图画,其实不是。过去我们说图画跟文字的区别在于文字有固定的读音,那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文字把形体、概念和意义结合在一起了。汉字沿用至今,有着极强的生命力,除了汉字与汉语的适宜性有关外,我想,它跟我们的思维习惯和精神追求是有关系的。
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汉字大道
许慎怎样说解汉字
接下来我们讲讲许慎是怎样说解汉字的,包括内容、智慧和精神这三个方面。
关于说解汉字的内容,许慎大概完成了这么几项:
第一,解释了汉字之源,即汉字从哪儿来。“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说文解字叙》引用《周易》里面的话。对于文字的起源,学术界有种种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都跟许慎在这里的表述有关。许慎引用《周易》里面的话,说明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些学说,他从里边看到了自己的使命,写了《说文解字》,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文字解释系统,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第二,说明了汉字之用。我们可以来看看《说文解字叙》里的话:“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通过它把文明传给后代,后人通过它可以了解自己的过去。这是中华民族跟世界上其他民族很不相同的一个方面,很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往未来看去,我们并不放弃过去,我们慎终追远。没有文字,我们就看不到《史记》、《汉书》,就不知道我们的文化五千年都没有断过。
第三,解释了文字之理,包括三个方面:始一终亥、以义相从、理据体察。
始一终亥,整个《说文解字》一共有540个部,从“一”开始,到“亥”结束,这是一种理念。许慎用“一”作为发端,是一个事物的头,从这儿开始,通过形体的联系,最后到达了“亥”。“一”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是道的发端。而亥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最后一个,结束了,又从子开始,而子就是一,所以复从一起,又回到前面去了。
以义相从,每一个部里的文字是按照义排列的。比如我们看“雨”部,第一个是“雨”,接下来就是“雷”,“雷”后面的五个字都跟雷有关系;然后是“雪”,后面的都跟雪有关系;然后是“霝”,“霝”就是下雨,后面也有一系列跟下雨有关系的字;接着是“露”、“霜”。我们可以看到,“雪”是在“雷”声震动之后讲的,从冬天的“雪”到春天下雨,即“霝”,到夏天的“露”,到秋天的“霜”,有其排列顺序。
理据体察,是对字义的体会和说明。比如“人”,许慎说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可见,“天地之性最贵”不是许慎的发明,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然,它也经过了许慎的选择。
第四,文字之证。许慎解释、分析、探索和体察古人造字的道理,再把这种道理通过他的证据给我们证实,告诉我们它是必然的、准确的。比如“儒”这个字,许慎解释说是“柔”,为什么呢?它从“需”声,“需”有柔的意思,比如糯米的“糯”,相濡以沫的“濡”。但是,你要以为这就是“儒”的特征,恐怕不够。“需”,许慎解释为:“頁也。遇雨不进,止頁也。”“需”是《易经》的一卦,许慎引用《易经》的话“云上于天,需。”说明“需”是等待的意思。云出来之后,你别着急走,忍一忍,等雨下完了再走。这里面就有柔的含义。但是,它也有刚的一面,“需”不是不出去,还是要出去,出去是必达的,所以它是柔中有刚。通过“需”让我们联系到“儒”,柔刚并济才是“儒”的本质特征。
除了内容,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体现在他说解汉字时用到的三个主要办法:互训、义界、推因。
互训,就是用两个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字相互解释。这样一种相互解释的办法反映了许慎(当然他继承了前人的认识)对字与字之间的同义关系的认识。正因为两个字之间有同义的关系,抓住了其中一个就可以去推知另外一个,这是类推的能力,是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比如《说文解字》里说“珍,宝也”,反过来也说“宝,珍也”,这两个字互相解释,意思是一样的。当然,它们之间其实是有区别的。我们都知道,“珍”着眼于东西少,“宝”着眼于东西贵重。但许慎用它们相互解释,他抓取的是什么?是它们之间共同的东西,通过已知推测未知,用大家都知道的解释那些只有个别人知道的,用今天我们明白的来解释我们过往已经生疏了的。这种直接的解释适合我们学习语言、掌握字义类推的能力,跟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性相适应。
义界,就是下定义,用一串词、一句话来说明字义、词义。因此,它反映了下定义的人对事物概念特征的认识和对不同事物之间区别的认识,体现了人类考察客观世界的一种辨析的能力。刚刚说“珍”和“宝”的区别看不到了,怎么办呢?就要靠义界。义界需要抓住被解释对象的主要特征,用最精炼、鲜明乃至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比如说“口”,“口”是什么呢?许慎说是“人所以言食也”,“口”是人体的一个器官,用来说话、进食,就做这两件事,非常清楚,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区别于其他的东西。
互训用两个词相互解释,解决了一个字像什么的问题;义界区别了词义,解决了这个词、这个字是什么的问题;推因找到了根,解决了一个字词为什么是这个含义的问题。三者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对于字词创造、分析、解说的体系,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先辈的智慧。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许慎说文解字的意义和价值
许慎说解汉字的意义我觉得起码有三个:一是开了小学,为中国语言文字学奠定了基础;二是明思维,通过他对汉字的分析、解释,使得我们的思维方式既能够被感受,又可以被解说、被理解;三是传文化,让中华文明借助解释传承不绝。因为文明可以自明,也要他明,加以解释。比如子贡问孔子,有一个我们要奉行一辈子的字吗?孔子说,有啊!“其恕也”。孔子接着又说了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对“恕”进行了解释。可见,解释是传承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