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除了知道《易经》可以算命外,不少曾对《易经》有过兴趣的人大多会因为《易经》的晦涩难懂望而却步。然后得出与社会流言相同的结论:《易经》太难学了。
并不可避免地会了解到无数人因学习《易经》而走火入魔的传闻,从而对学习《易经》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是的。福田先生也是这样过来的。走火入魔是必须的,每个初学《易经》的人都会犯这个错。
但如果你能把握住这个原则,你就能迅速从中走出来,然后就像孔子当年学《易经》“纬编三绝”的故事一样,对《易经》爱不释手。
什么原则呢?还得从头说起。
如果要福田先生追忆什么时候第一次听闻《易经》的话,那估计至少要回到三十年前(不一定)。但福田先生更早的印象是孩提时代看到母亲每次遇到困难想到办法后,都会习惯性地拿出一对像腰果一样形状中间对半开的牛角工具(差不多如下图所示。暂且称为“卦器”吧。长约5厘米左右)来打卦。
将卦器随手往地上一扔,就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种是剖面同时朝上,名为阳卦;一种是剖面同时朝下,名为阴卦;一种是一上一下,名为胜卦。
每次最多打三次。只要有一次打出胜卦,事情就是可行的。如果三次都打不出胜卦,则事情不可行。如果第一次就打出胜卦,母亲会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大吉大利。
小时候根本不懂这是什么。现在知道了,这叫占卜。原来以为是迷信。懂了《易经》之后,才晓得其中蕴含着科学。
从《易经》角度来说,占卜很科学吗?似乎并不那么科学,迷信成分更多。商朝武丁伐纣就是典型例子。
但占卜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安慰和信心强化,提升了克服困难的勇气。而真正克服困难的思路和方法,其实都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通过主观能动性找出来的。
可能这才是占卜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通过历史研究也发现:世界各大文明的起源,其实都是从占卜开始的。有了大量实践经验和智慧积累后,文明便得以诞生。
所以,占卜的意义重大。发现占卜的人很伟大。
如此一来,似乎学习《易经》就没啥意义了。既然占卜是迷信,干嘛还要冒“走火入魔”的风险去学《易经》呢?
这两个问题虽如出一辙,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无论占卜的结果如何,最终事情的成败都取决于我们的行为过程是否遵循了客观道理。
这些道理就是《易经》之中。《易经》通过伏羲、文王和孔子三代人的努力,用阴阳演化的方式形成了64个卦象,将世间一切道理都蕴含在了其中。
具体来说,伏羲因占卜而发明了“八卦”,周文王因八卦相重而建立了《易经》哲学体系,孔子因著《十翼》而将《易经》变成了科学。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易经》是历经前后几千年(考古最早发现八卦符号距今约8000年),三代人不懈努力,怄心沥血,终成正果。
学会《易经》后的最大好处就是遇到事情根本不用占卜。因为通过《易经》原理分析,你所面临的任何问题,其客观道理就摆在那里。我们只需按照《易经》所揭示的客观道理去做就好了。
反过来,如果我们一味地只相信占卜结果,相当于我们的思想意识完全被自己的主观愿望牵着走,心中的妄想会越来越强烈。
如果根据占卜结果所指示的方向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反过来印证占卜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占卜其实非常有用。
因为《易经》是一个完全自洽的逻辑系统。无论占卜结果如何,我们都能从实践经验中找到与占卜结果相吻合的逻辑关系。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很快就能懂得《易经》中每卦所揭示的道理,慢慢地也就不用再占卜了。
懂了《易经》再去学习其它任何学科或做任何事情,遇到困难都会被迎刃而解。自古以来,就有“不知易,无以为相”、“不知易,无以为太医”等等说法。
如此,《易经》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文明之始,大道之源。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五千年,各家各派,著述万千,兴衰得失,都是一部《易经》往复演化的结果。
《易经》思维早已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和血液里,沉淀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只要《易经》不失,中华文明就会一直演化下去,且越来越兴盛。
所以有人说,如果人生只允许读一本书。那这本书只能是《易经》。如果什么是人生必读的书,那也是《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