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朝到清末,中国的科举制度延续了近1300年。读书人为能中举,寒窗苦读一生。其中,确实涌现了不少人才,为朝廷选拔官员起了作用。
南宋年间,江南就有这么一例。考生名叫赵哲,主攻《易经》。《易经》即《周易》,为《五经》之一。谁知,去年科考与《易经》无关,他扑了个空。今年,他想改攻《论语》,但拿不定主意,就去拜访拆字名家朱安国,并说明来意。
朱安国说:“我只以字说事。说吧,你想让我拆什么字?”
赵哲写了个“易”字:“就拆‘易经’的‘易’吧。”
朱安国仔细看了看:“这个‘易’,上面像‘且’,下面是‘勿’。既然是‘且勿’,那你暂且勿要改变,还是继续攻‘易经’吧。”
赵哲听从朱安国的话,继续钻研《易经》。两年后会试,题目果然跟《易经》有关。赵哲烂熟于心,下笔有神,简直是文不加点,一举中了贡生。
赵哲十分感谢朱安国。但说到底,这还得归功于自己的钻研。至于朱安国拆“易”字押中了题,只能算瞎猫碰上死老鼠——撞上啦。
这里,“易”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中,它是“赐”的本字,把一个容器的酒水倒入另一个容器中,表示给予的意思。金文则出现两种字形:一种是省去一个器皿,另一种是省去左半个器皿并换成“貝(贝)”。小篆承接金文这两种字形,楷体则分别写作“易”和“賜”,“賜”又简化为“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