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系辞下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解读
2013年1月20日21:59:39
2013年1月21日09:00:45
2013年1月22日09:00:34字数:4484
2013年5月17日16:26:08字数:4287
2015年2月21日12:03:49字数:4245
2018年3月26日08:02:43字数:4252
2018年3月30日09:23:55字数:4263
2018年5月16日20:17:00字数:4274
2019年3月13日07:50:23字数:5057
2019年4月8日07:43:19字数:5513
《系辞下传》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帛书《系辞》:是故,《易》也者馬。馬也者,馬也。
缘也者制也。肴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白话】
所以《周易》的本质特征就是象;象,是模仿外物的形象。
卦辞和彖传,是裁断一卦吉凶的;爻象及爻辞,是仿效天下万物变动的。事物的吉凶悔吝因此而更加彰显。
【解读】
1.笔者认为,“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应归入第二章。该句总结前第二章“制器尚象”十三例,重申《易》的本质是象。《周易折中》亦云:
凡章首不用“是故”字,曰“是故”者,承上结上之辞也,诸儒以此句为上章结语者,似是。
《系辞传》所有“象”字,帛书皆作“马”,这是因为帛书《易传》学派重言辞不重卦爻象,详见拙文:《“象”在帛书<系辞>为何作“马”?》
《释文》:“【象也者,像也】:众本并云:‘像,拟也。’孟京虞董姚还作象。”
《系辞传》称卦象为“拟”,《系辞上传》第八章、第十二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2.“彖者材也”,这是下章第四章裁断卦之主爻(彖)之纲要。材,帛书作“制”,《说文》“制,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断。”制,古文{未刀},与“材”古文形似。材,通裁。
3.“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这是《系辞下传》第五章爻辞义例十一则的纲要,爻辞是用譬喻的形式阐述天下的运动法则,事物的吉凶悔吝因此而更加彰显。爻,帛书作“肴”或“敎”,详见《系辞上传第八章》解读。
《系辞下传》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帛书《系辞》:陽卦多陰,陰卦多〔陽,亓何故也?陽〕卦奇,陰卦〔耦〕也。〔亓〕德行何也?陽,一君二民,君子之道也。
阳卦中阴爻多,阴卦中阳爻多。那是什么缘故呢?因为阳卦以奇为主,阴卦以偶为主。这两者各自说明什么德性品行呢?阳卦一个君主两个百姓,是君子之道;阴卦两个君主一个百姓,是小人之道。
此言乾坤生六子,六子卦之主爻。
阳爻为君,阴爻为民。“阳卦多阴”,谓震、坎、艮一阳而二阴;“阴卦多阳”,谓巽、离、兑一阴而二阳。“阳卦奇,阴卦耦”者,阳卦阳数一为奇(奇数),阴卦阳数二为耦(偶数)。
八经卦主爻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中爻
初爻
上爻
“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君,群也,得群众之心也。震得民本,坎得民心,艮得民末。
一、震得民本例
1.屯卦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按:初九为下体震卦主爻,得乎坤体之本(初),坤为民众,故曰“大得民也”。
2.复卦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按:初九为下体震卦主爻,得乎坤体之本,坤为朋,内卦为“来”,故曰“朋来无咎”。
3.解卦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解,利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
按:“解,利西南,往得众也”,上体为往,九四为震卦主爻,得乎坤体之本(初),坤为西南,故曰“利西南,往得众也”。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按:同上,又九四变坤,坤为朋,故曰“朋至斯孚”。
4.豫卦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按:上体震卦,主爻九四,得乎坤体之本,故曰“大有得”、“朋盍簪”。
5.益卦《彖传》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按:初九为下体震卦主爻,得乎坤体之本,坤为民,故曰“民说无疆”。
二、坎得民心例
1.师卦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按:《大象传》从上而下观象,上坤为容为众,下坎坤体之中,得民心,故曰“容民畜众”。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按:下体坎卦,得坤体之中,坤为邦国,故曰“怀万邦也”。
2.谦卦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按:九三为谦卦卦主,处互体坎中,坎为劳,故曰劳谦。九三得重坤之中,重坤为万民,又《说卦》“坎者,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万物所归,故象曰“万民服也”。
3.蹇卦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以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
九五:大蹇朋来。
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按:上体坎卦,九五得坤体之中,坤为西南,上体为往,故曰“蹇,利西南,往得中也”。坤为朋,故九五爻辞曰“朋来”。
《系辞下传》第五章
(《咸》九四)《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周易》(《咸》九四)说:“心意不定地往来,朋友顺从了你的心意。”孔子解释说:“天下的事情何必思索,何必忧虑?天下的事情,途径虽殊异,其归宿则相同;意见虽千百,其结果则同一,何必过多思虑?正如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交相推移而光明常生;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交互推移而年岁形成。往,就是屈;来,就是伸。一屈一伸相互召感,就必然产生利益。尺蠖毛虫回缩其体,是为了向前伸展;龙蛇冬天蛰伏,是为了保存自身。(学者)精研义理,进入神妙的境地,是为了能够运用;利于施用、安处其身,是为了增崇美德。除此之外,都不必加以追求。穷尽事物神妙变化的道理,就是最高的的德行。”
咸卦的主题是无心而感,故曰咸。然而咸卦各爻由于自身局限,皆不得咸道。如初六感于拇(足指),六二感于腓(腿肚),九三感于股(大腿),九五感于脢(背),上六感于辅颊舌,此五爻大都兼与邻爻亲比,心系不专,故感于物。唯有九四,上下刚爻,互体乾卦,故专心应初,然不得正,故感于心,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咸卦九四喻男女相思心意之往来不定,然最终归于恒卦。推广到天地万物之往来,日月往来归于明,寒暑往来归于岁,屈伸往来归于利。往来即阴阳、动静、内外。阴阳相依,故“尺蠖之屈”是为了“求伸”;“龙蛇之蛰”的静是为了“存身”的动;“精义入神”,内也,“以致用”,外也。
《周易折中》云:
“精义入神”,则所知者精深,穷理之事也。“利用安身”,则所行者纯熟,尽性之事也。“穷神”则不止于入神,其心与神明相契者也,‘知化”则不止于利用,其事与造化为徒者也,至命之事也,穷理尽性,学者所当用力,至命则无所用其力矣,故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此章是释“爻者效天下之动”之义,而原其理于一也,自此以下十一爻,皆是发明此意,而此爻之义,尤为亲切,盖感应者动也,不可逐物憧憧,而唯贵于贞固其心者一也,所以然者,此心此理,一致同归,本不容以有二也,故首以此爻,而以“致一”、“恒心”两爻终焉。
以此领悟“一阴一阳之谓道”,只有把握从阴阳合体的“致一”之道,才能安身立命。阴阳合体为十一爻的象数宗旨,安身立命为十一爻的义例主题。爻辞十一例的象数奥妙详见《周易密钥》第4-13节·发现《系辞传》七例与十一例卦序的象数奥妙。
(《困》六三)《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解》上六)《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噬嗑》初九)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而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噬嗑》上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否》九五)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鼎》九四)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豫》六二)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复》初九)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损》六三)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益》上九)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周易》(《困》六三)说:“被嘉石所困,居于圜土,(刑满释放)回到家里,看不到妻子了,有凶险。”孔子解释说:“困穷于不妥当的处所,其名必受损辱;凭据于不适宜的地方,其身必遭危险。既受损辱又遭危险,灭亡的日期即将来临,哪有可能见到其配人为妻的一天呢?”
《周易》(《解》上六)说:“王公射击盘踞在高墙上的恶隼,一举获得,无所不利。”孔子解释说:“恶隼,是禽鸟:弓矢,是武器;发矢射击恶隼的,是人。君子身上预藏成器,等待时机而行动,哪会有什么不利呢?有所行动而毫无滞碍括结,所以外出必有收获。这是说明先具备现成的器用然后再行动。”
孔子说道:“小人不知羞耻、不明仁德,不畏正理、不行道义,不看见利益就不愿勤勉,不受到威胁就不能戒惕。受到微小惩罚而承获重大告诫,这是小人的幸运。《周易》(《噬嗑》初九)说:‘将桎加于足上,遮没了脚趾,没有咎害。’说的就是这一道理。”
(孔子又说)“善行不积累不足以成就美名,恶行不积累不足以灭亡其身。小人把小善看成无所获益的事而不屑于施行,把小恶看成无伤大体的事而不愿意除去,所以恶行积累满盈而无法掩盖,罪行发展极大而难以解救。因此《周易》(《噬嗑》上九)说:‘肩膀扛着枷锁,遮没了耳朵,有凶祸。’”
孔子说:“凡是倾危的,都曾经逸乐安居其位;凡是灭亡的,都曾经自以为长保生存;凡是败乱的,都曾经自恃万事整治。因此君子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自身则可常安而国家可以永保。所以《周易》(《否》九五)说:‘想到“快要灭亡了!快要灭亡了”,才能做到像系在丛生的桑树上(一样坚固)。’”
孔子说:“才德浅薄而地位尊高,智能窄小而图谋宏大,力量微弱而身任重负,这样很少有不涉及灾祸的。所以《周易》(《鼎》九四)说:‘鼎足断折,王公的美食倾覆,身体被沾濡,有凶险。’正是说明力不胜任的情状。”
孔子说:“能够预知几微的事理应该算达到神妙的境界了吧?君子与上者交往不谄媚,与下者交往不渎慢,可以说是预知几微的事理吧!几微的事理,是事物变动的微小征兆,吉凶的结局先有所隐约的显现。君子发现几微的事理就迅速行事,不等候一天终竟。所以《周易》(《豫》六二)说:‘耿介如石,不需等待一整天(就可悟知豫乐适中之理),守持正固可获吉祥。’既然有耿介如石的品德,岂须等候一天终竟(才领悟道理)呢?当时就能断然明知。君子知晓隐微的前征就知晓昭著的结局,知晓阴柔的功益也知晓阳刚的效用,这是千万人所瞻望景仰的杰出人物。”
孔子说:“颜渊这位贤弟子,他的道德大概接近完美了吧!一有不善的苗头,没有不自知的;一知不善,没有再次重犯的。《周易》(《复》初九)说:‘走不远就回复,没有大的悔恨,最为吉祥。’”
(孔子说)“天地二气缠绵交密,万物化育醇厚;男女阴阳交合其精,万物化育孕生。所以《周易》(《损》六三)说:‘三个人同行就会减损一人,一个人行走就会得到朋友。’正是说明阴阳相求必须专心致一。”
孔子说:君子先安定其自身,然后才有所行动;先平和其内心,然后才发表言论;与人确定了交情,然后才可以求人。君子修习这三种德行,做人方可周全。自身不安而行动,百姓不会跟从;内心疑惧而发言,百姓不会响应;无所交往而求人,百姓不愿给予。没有人会给这种人利益,甚至损害他的人还会来到。《周易》(《益》上九)说“不要再增益他,甚至有人会打击他;居心不安(而贪求无厌),有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