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10.11广东
一般说的“之卦”,指的就是变爻或变卦。
“之”在这里,往往已经不是指一个爻的变化了,而可以是指一个、两个乃至六个爻同时变化所组合成的状态。
这些卦爻变化所引起的卦的变化结果,就是“之卦”及其结果相应的结构状态。
换句话说,“之”也就是指的是“本卦”变化后的“变卦”及其相互关系。
得到“变卦”后,我们可以根据“变卦”来判定现在及当前可见的状态。
而“变卦”中的每一个爻或卦(三、四、五、六个爻组成),都内含有现在还看不到或未来变化的一些结构状态和性质。
这些未来的情况,全内含在“旁通爻”(“伏爻”)或“旁通卦”(“伏卦”)之中了。
其中还内含有与现在和未来相反的一些状态。
即卦(三、四、五、六个爻组成)与爻的“反覆”(“反象”)之象所内含的象义和变化。
因此,卦中动、静、变、化、现、见、显、隐、伏等的那些组合、结构状态,全显于卦、爻之间的变化及其内涵之中了。
比如:
以及《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每一个卦,又变成了六十四卦(《易林》之法);
还有那些“六十四卦生成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虞仲翔卦变图”“、李挺之卦变反对图”、“李挺之六十四卦相生图”、“朱子卦变图”、“易别传先天六十四卦直图”以及我们所提及和未提及的各种“六十四卦变化图”等。
这些变化的结果,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所谓的“之卦之象”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这种“之”(变)的概念,已经是不仅限于指爻的“正”“不正”位的概念了——表面上看,好像是爻“之”的变化,实际上,已是卦与卦之间的“之”变及其过程了。
下面举一些《左传》中的卦例以示“之卦之象”的规律及其应用。
“陈宣公筮公子完之生”为“观之否”:“观”四(爻)变而成“否”。
“毕万筮仕于晋”为“屯之比”:“屯”初(爻)变而成“比”。
“鲁桓公筮成季之将生”为“大有之乾”:“大有”五(爻)变而成“乾”。
“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为“归妹之睽”:“归妹”上(爻)变而成“睽”。
“晋文公筮勤王”为“大有之睽”:“大有”三(爻)变而成“暌”。
“晋知庄子引易论先毂之败”为“师之临”:“师”初(爻)变而成“临”。
“鲁穆姜筮往东宫”为“艮之随”:“艮”六个爻(覆反而五变)全变而成“随”。
“郑太叔引易论楚子”为“复之颐”:“复”上(爻)变而成“颐”。
“崔武子筮娶齐棠公妻”为“困之大过”:“困”三(爻)变而成“大过”。
“鲁庄公筮叔孙穆子之生”为“明夷之谦”:“明夷”初(爻)变而成“谦”。
“卫孔成子是立君”为“屯之比”:“屯”初(爻)变而成“比”。
“鲁南蒯筮以费叛”为“坤之比”:“坤”五(爻)变而成“比”。
“晋蔡墨引易对魏献子问”成:
“乾之姤”曰:“潜龙勿用”:“乾”初(爻)变而成“姤”。
“乾之同人”曰:“见龙在田”:“乾”二(爻)变而成“同人”。
“乾之大有”曰:“飞龙在天”:“乾”五(爻)变而成“大有”。
“乾之夬”曰:“亢龙有悔”:“乾”上(爻)变而成“夬”。
“乾之坤”曰:“见群龙无首,吉”:“乾”六个爻全变而成“坤”。
“坤之剥”曰:“龙战于野”:“坤”上(爻)变而成“剥”。
“鲁阳虎筮救郑”为“泰之需”:“泰”五(爻)变而成“需”。
“晋筮立成公”为“乾之否”:“乾”初二三爻全变而成“否”。
“晋公子重耳筮得国”为“屯之豫”:“屯”初四五(爻)变而成“豫”。
“宋太祖召陈抟筮”为“离之明夷”:“离”四上(爻)变而成“明夷”。
“晋顾士群筮母病”为“归妹之随”:“归妹”二五(上下象易)(爻)
变而成“随”。
“晋郭璞岁首为朝廷筮”为“解之既济”:“解”六个爻(上变而覆)全变成“既济”。
“回纥筮出师”为“乾之同人”:“乾”二(爻)变而成“同人”。
“北齐神武筮室中无火而有光”为“乾之大有”:“乾”五爻变而成“大有”。
当然,在筮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没有“变爻”发生或出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