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杨庆中演讲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故宫“太和殿”的名称也出自《周易》。
《周易》离我们遥远吗
居安思危、穷变通久、自强不息、韬光养晦、否极泰来、三阳开泰、革故鼎新、求同存异、殊途同归、洗心革面、义结金兰……
这些成语,诸位大概都耳熟能详吧,但如果我要说它们都来自于《周易》,你会不会吃惊呢?比如“否极泰来”这个成语,就是由《周易》里边两个卦的卦名《泰》卦《否》卦组成的,《泰》卦后面是《否》卦,否极泰来,意思是坏的过去好的到来。又如“革故鼎新”这个成语,也是由《周易》里边的两个卦《革》卦和《鼎》卦组成,革就是变革,鼎就是鼎立。革去旧的东西,然后建立新的东西,就叫革故鼎新。还比如“义结金兰”这个成语,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的感情不错,要结义为兄弟(俗称拜把子),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结金兰之好,那么这个呢,实际上与《周易》的《同人》卦有关,就出于孔子对《同人》卦的解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就是“义结金兰”的出处。还有“三阳开泰”这个成语,过农历新年的时候,人们都喜欢说这个成语,它就来自于《泰》卦:
“三阳”指的就是这个《泰》卦下面的三个阳爻。你看,这些成语都来自于《周易》,那你还会觉得《周易》离我们遥远吗?肯定不会。
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都去过故宫,故宫里有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为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叫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呢,这个“保和”、“太和”、“中和”,就来自于《周易》《乾》卦《彖传》讲的“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再比如,我们可能都知道,过去称皇帝为“九五之尊”,这个“九五之尊”是怎么来的呢,也来自于《周易》,《周易》的《乾》卦九五爻的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是《乾》卦中最好的一个爻位,乾又代表天,而九五呢,又是飞龙在天,所以把它比作皇帝,并称之为九五之尊。
你还比如,我们定下了一件事情,第二天又改变了主意,我们通常用什么样的话来形容呢,我们说,唉,又变了卦了,“变卦”一词,也来自于《周易》。
所以大家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周易》处处可见,简直可以说,它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了。在这里我特别强调,它“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为了表明它已经变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基因,它将永永远远地传下去。你不了解《周易》时,那你是在无意中传承它;你如果知道了《周易》,那你就可以自觉地去传承它,也就是由日用而不知,变成日用而知之。如此而已。
如何给《周易》定位
既然《周易》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界定《周易》呢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给《周易》定一个位呢现实中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听说你是研究《周易》的,就问你能不能给他算一卦,或者能不能给他的小孩儿改改名字,好像研究《周易》,就是搞这些玩艺儿的。当然我并不觉得他们这样理解《周易》多么可笑,主要是因为大家对这一块儿还不太了解。那么怎样界定《周易》呢我觉得如果给它定义一下的话,我们可以先借助一下清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四库全书》,这部书的《提要》里边呢,有这样一段话,它说: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易》说至繁。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方外之炉火就是道士炼丹),各个方面都与《周易》有关。都与《周易》有关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周易》,就是它们的哲学基础。所以,透过清代人编的这部书,我们可以看出,《周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周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周易》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左图为易经衍生的方位图,右图为古代的星象图。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包含着古代人们对地理天文的认识。
今天学《周易》应当学什么
既然《周易》这么重要,而大家对《周易》的感觉又扑朔迷离,想看看,想学学,可翻不了几页,就觉得头大,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一方面是由于大家接触得少,另一方面呢,是由于《周易》一书的结构确实有和其他经典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周易》有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学习这套符号系统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可是不了解这些东西,想知道《周易》的奥妙,又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少朋友往往是望而却步,终于进不了《周易》的门庭。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说学《周易》好比是去山顶看日出,日出的景象是美轮美奂的,但是登上山顶的路却不一定处处引人入胜,可为了看日出,我们还得上山。学《周易》呢,一开始也要克服这个枯燥乏味带来的烦恼。但是呢,学《周易》与到山顶看日出又不完全一样,看完日出,你获得一种美感,很舒服,可那下山的路和上山的路仍然没什么区别。学好《周易》就不同了,一旦你透过这些符号系统,领会到了它的奥妙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些符号的时候,就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了,而且呢,会感到字字珠玑,奥妙无穷,读每一句爻辞,都觉得这里边,简直是智慧太丰富了。
说到这,我想我们应该讨论一下今天学《周易》,到底应该学什么的问题了。当然,各位朋友的目的可能是不一样的,这没关系,只要有收获就好。我个人体会,学《周易》至少在三个层面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第一个层面,也是最起码的,就是知识的层面,我至少知道《周易》到底是讲什么的,包含什么样的内容,这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当然是有好处的。
第二个层面呢,再进一步,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涵义是什么,肯定是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的。
《周易》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在一代代地传承。
《周易》的生活智慧可概括为一个“变”字
今天学《周易》,就是要学《周易》的智慧,而《周易》的生活智慧呢,可以概括为一个“变”字。“变”是《周易》的核心观念之一,西方人以前翻译《周易》,就是翻译成“变化之书”。《周易》讲“变”呢,就是强调人们要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在这种顺应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永远处于一种恰当有利的位置。具体来讲呢,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成功或走运的时候如何防止变;一方面是在失败或倒霉的时候如何促进变。简单一点说,就是如何变和如何不变。
比如说,你现在很成功,你希望保持住这种势头,那你就要防止变,但防止变的办法仍然是变。变什么呢就是调试自我,谦卑虚心,戒骄戒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住自己的成功。大家知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往往会得到很多荣誉,很多好处。这个时候你如果骄傲自满,觉得自己不含糊,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自己比别人行,那就麻烦了,因为这样有可能会促使你走向失败。所以清朝的名臣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来形容人生的最佳处境,那就是“花未尽开月未圆”。花开尽了,那么紧接着的就是凋谢;月亮圆了呢,紧接着的就是亏损。所以这个时候呢,就需要你想办法不让它开尽,不让它特别的圆。那我们说现实中的花,它开到一定程度一定是要尽的;月亮到了十五、十六,一定是要圆的。但是人呢,却可以透过自己的努力来做到未尽开,未尽圆,方法就是谦卑。《周易》里面有一卦,名字就叫《谦》,汉代人说,《周易》里有一卦,大可以保一国,小可以保一身,指的就是这一卦。现实中,我们看到听到过多少这样的例子呀,比如很多企业,曾经名噪一时,结果说垮一下子就垮了,走马灯似的。为什么曾经有那种好的势头,保持不住呢,就是因为不知道怎样防止变,不知道怎样通过变来防止变。
那么,在失败或倒霉的时候怎么促进变呢,人的一生总不会时时事事都顺,你倒霉的时候,走背运的时候,环境不好的时候,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你就要促进变,这叫穷变通久。穷是指你现在境况糟糕,变是要变这个“穷”,通则是克服、超越了穷,也就是走出了困境。这就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越失败越要有信心。我常常做这样的比喻,成功、辉煌时就好比登上了山顶,这时如果不谦卑,那你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下坡路。失败、倒霉时就好比走到了谷底,这时只要你保持信心,坚持不懈,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上坡路。
防止变或促进变,都是要人努力追求和保持存在的合理性。相传在周庙里边,有一种器皿,叫“右坐之器”,这种器皿有一个特点,注满水以后呢,它就倾覆;注得太少呢,它也是倾斜的;只有恰到好处的时候,它才能够端正。有一次呢,孔子带着他的弟子,来到这个地方,问看庙的老头儿,说有没有这么回事儿,这个老头儿说,确实有。那孔子就让他的弟子取了一瓢水来试验,结果呢果然如此。孔子看罢,慨叹道:“呜乎!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也就是说哪有满了而不倾倒的呢,那么言外之意呢,就是太满了,就容易倾覆,就容易溢出来。这个时候他的弟子,有一个叫子路的,就问孔子,保持盈满有没有办法,孔子说,办法是有的:“持满之道,挹而损之。”也就是说,保持盈满的关键在于要注意“损”,具体说就是:“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意思是高但能够变得卑下,满但能够自己虚心,富贵但能够节俭……孔子认为,“能习此道,惟至德者及之。”《周易》讲变化,就是这样,要让人变得恰到好处,立于不败之地。走出低谷,恰到好处,就是成功;防止走下坡,恰到好处,就是保持成功。
《周易》讲变根据的是“时”
防止变也好,促进变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变。但变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周易》讲变,根据就是“时”,也就是“变通趋时”。《周易》中这方面的材料很多,为了便于大家听懂,我想结合着“屈伸随时”这个成语来讲。我们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屈伸就是变。但什么情况下屈,什么情况下伸,这是有智慧的,“因时而变”就是智慧。在现实生活中呢,顺而能进易,逆而能屈难;逆而能屈易,屈伸随时难。人们常常讲“识时务”,这里面就特别强调一个“时”字。
从《周易》的角度来讲呢,文仲的悲剧,就是没有处理好屈与伸的关系,也就是不知道因时而变。勾践兵败会稽山之后,求贤若渴,文仲当了大官,可
以说是得时有位,因为勾践要复仇,文仲有韬略。但当勾践灭了吴国,雪了国耻之后,文仲仍身居显位,就是有位无时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勾践这个人不咋地嘛,文仲忠君忧国之心没改,勾践阴险毒辣之性已彰,结果必然是时位乖离,因位而招祸,也就是说,这个位反而成了文仲的祸端。这就是不能因时而变的惨痛教训呀。相比之下,范蠡在勾践用人之际,能够因时得位,施展经邦治世之才;在勾践如愿以偿之后,又能因应时变,急流勇退,改行经商,所以,总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看来,因时而变是与时偕行,亦即与时俱进的明智之举呀。所以我们说,《周易》讲变,根据的就是“时”。因此,有学者甚至认为《周易》就是讲“时”的书。
《周易》把握“时”强调的是“知几”
那么,如何把握时呢《周易》认为,要想很好地把握时,就要多在“知几”上下功夫。“几”是什么呢,通俗一点说,就是苗头,兆头。《周易》里面有一段话:“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什么意思呢“几”,我们说了,就是苗头、兆头。“深”,就是“幽深”。这两个方面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神”,也就是变化莫测。因为变化莫测,才难于把握,才需要下功夫认真地研究。
越王勾践和范蠡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周易》的生命智慧是“乐天知命”
前面说了,我把《周易》的智慧分为生活智慧和生命智慧两个层面,前面讲的是生活智慧,现在再来看一看生命智慧。生命智慧主要是从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意义上来讲的。这方面,可以用“乐天知命”这句成语来表述。“乐天知命”,就字面的意思说,就是乐其天然,知其命运。而乐其天然之“乐”,又必须以“知命”为基础,所以“乐天知命”,归根结底还是“知命”。说到“知命”,人们可能总觉得神秘兮兮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周易》里面讲的“知命”一点神秘的成分都没有。
“知命”,是孔子很提倡的。怎样理解孔子的“知命”说,可能会人言人殊,但我的体会是,孔子所谓的“知命”,实际上就是认识你自己。有例为证:孔子有一个弟子叫樊迟,有一天呢,樊迟去孔子那里请教种庄稼的事儿,孔子说这方面我不如老农,你要想学种庄稼,可以问老农。樊迟又问种花的事儿,孔子说这方面我不如园丁,你要想学种花呢,可以去问园丁。樊迟碰了一鼻子灰,就出去了。孔子说,唉,樊迟真是个干不了大事的人呐,“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在上的统治者,如果好礼的话,那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他;统治者如果走正道、崇尚正义的话,老百姓呢,就不敢不服从他;统治者讲信用的话,那老百姓就不可能不为他效命,不为他效力。统治者能够做到这样,那么周围的老百姓,就会抱着自己的小孩跑到他这儿来要求当他的国民了,哪里还用得着学种地、学种花呢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
《周易》讲“乐天知命”入手处是“穷理尽性”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乐天知命”呢《周易》提供的思路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透过“穷理尽性”最后达到“命”。穷理,用《周易》的术语说就是探讨阴阳变易的法则。尽性就是发挥人的仁义之性。在这里,理是就着万事万物讲的,性是就着人讲的,其实是一个东西,至少是有相通之处。比方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性,树有树的特性,人有人的特性,狗有狗的特性,猫有猫的特性,这些特性从哪儿来的呢古人认为是天所赋予的,这就叫“天命之谓性”。也就是说,天所赋予的这个东西,落实到狗的身上就是狗的性,落实到猫的身上就是猫的性,落实到植物的身上,就是植物的性,当然,落实到我们人的身上,就是人的性。所以呢,我们穷了物的理,也就理解了物的性,理解了物的性,也就理解了宇宙的变异法则和人的本性,把人的本性发挥出来,就是尽了人的性。
黄山的云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景象的变化与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周易》讲乐天知命落脚点是天人合一
诗曰:
三千余年说易经,象数理占各不同。哲人布爻思形上,术士摆卦演吉凶。观变玩占德是本,乐天知命性为宗。莫道诸家多歧解,求其德义乃圣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