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刘纲纪先生是一位创典立范、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式的美学家。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一方面承续着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所开启的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之路,另一方面延伸并指向中国美学的当代建构与未来发展,在当代中国美学史研究上独树一帜,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对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理论框架的建构,到对中国美学、传统书画美学精神的揭示,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弘扬,刘纲纪都极善于在古今之际、中西之间,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精神做出了极具独创性和典范意义的诠释。刘纲纪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中国美学的六大思潮、六大境界、六大特征、《周易》生命美学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揭示出中国美学“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伟大精神等,为中国美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范式,创设了重要的理论维度。
【关键词】刘纲纪;中国美学;六大思潮;六大特征;《周易》;生命美学;
作者简介:邹元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学、戏剧美学。杨锋刚,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刘纲纪中国美学研究的起点
和其它学科一样,20世纪以来的百年中国美学研究,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和出路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在与西学的输入、碰撞、交流和对话中趋于自觉。随着西方美学思潮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量涌入和不断扩张,曾经滋养了数千年中国人的心灵和生命的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精神遭到空前的嘲弄、攻击、甚至否定,并有以科学和革命的名义加以放逐之虞。但同时,恰恰是这样一种深刻的传统美学艺术理论的危机,激发了中国学人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精神和价值的自觉反思。尽管百年来的中国美学研究错综复杂,各种思潮、观点相互交锋、砥砺,但还是能找到一条20世纪中国美学所走过的转型、奠基、发展和建构相当明晰的逻辑线索。
二、从书画美学到哲学美学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渐趋多元化,从不同思路和角度研究中国美学史的著作相继问世。或者侧重于分析中国美学中一些重要的思想、范畴、命题的发展史,或者侧重于梳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的发展史,对中国美学、文艺理论中的重要人物、重要范畴的专题性研究也大量出现,中国美学研究出现了短暂的热潮。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既注重研究美学思想、范畴、命题的发展,又注重这些思想、范畴、命题同一定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艺术创造的深层关联,赋予这些思想、范畴、命题以丰满的血肉。与此同时,又注重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艺术创造在理论形态上的凝结和表达进行哲学的概括和提炼,这就使得它既区分于一般的审美文化史,也有别于一般的文艺理论史,而更能深刻反映中华民族对美和艺术问题的思考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在根本上切中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就此而言,他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中国美学史的范围,而对中国文艺理论史和审美文化史的研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三、中国美学的六大思潮
中唐以后,随着社会状况、时代精神、文化心理的变化,出现了同禅宗思想直接相联的禅宗美学。刘纲纪认为,禅宗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中是一个空前重大的变化和突破”,就其实际影响而言,“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美学的主体。”与儒道美学相比,禅宗追求的那种超越有无、是非、得失的自由境界,强调“自心”、“自性”的强大作用,凸显“妙悟”、“慧照”的内省式的直觉、灵感和体验等等,都表明了它同审美和艺术的血脉关联,不但渗透在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中,代表了一种不同于儒道两家的审美理想,而且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艺术理论,使中国美学对审美和艺术特征的认识得到了丰富和深化。刘纲纪认为,儒家主要是从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中去寻找美,重视人的道德精神的美,道家主要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去寻找美,追求人与自然合一的无限自由的境界,而禅宗是从个体内在精神的解脱和心灵的直觉体验中去感受自由、感受美。因此,它表现出与儒道不同的美的理想和境界,与儒道美学鼎立而三,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潮。
四、中国美学的六大特征
在刘纲纪看来,中国美学的六大思潮虽然各有其独特的思想重心,也凝结为不同的美的理想和境界,但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的表达,又在根本上表现出与西方美学不同的中国美学的共同特征,即“都是在肯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精神、必然与自由、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个根本前提上来观察美与艺术问题的。”在《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的绪论中,刘纲纪立足于中西历史、文化、哲学、美学的比较,抽绎出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刘纲纪认为,与世界其他民族和文化传统相比,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德作用的民族之一,这一点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因此,它就成为考察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的根本点。在此基点上,刘纲纪把中国美学的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
第一、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他认为,同西方哲学相比较,善始终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课题。中国艺术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现在美学上,便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美善统一作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国美学史。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美学思潮中,对于善的内容、实质的理解,以及美善如何统一的看法不同。正因为中国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并力求实现这种统一,所以中国美学经常把审美和艺术同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紧密联系起来,重视审美和艺术对人的道德情感的影响和塑造,反对那种低级的动物性的感官欲望的满足,把人的感官愉悦和情感满足提升到一种真正属人的、符合人性的、社会性的层次。
第三、强调认知与直觉的统一。在中国哲学中,对作为最高课题的善的探求,其根本目的在于成就一种人格理想和精神境界。因此,这种探求需要个体内心的体验和直觉,不能只靠纯粹概念的思辨。中国哲学的这一特征,深刻影响到以美善统一为根本特征的中国美学,使中国美学和艺术始终不把认知与直觉分割开来,而强调两者的统一。儒家美学最强调艺术的概念认识的功能,但并不忽视和否定直觉;道禅美学最重视直觉,但也充分肯定艺术的直觉不能离开认知。虽然其各自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把认知与直觉二者互相分离和对立起来。这是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优点。
第五、富于古代人道主义精神。中国哲学和美学始终重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和谐,并探索实现这种统一和谐的途径。审美与艺术被看作是促进人的健全合理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而不在于对外部自然的认识,也不是宗教的附庸或手段,而是实现“和”所必不可少的东西。人的感性欲求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和谐统一,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始终是中国美学的根本。“和”既是美与艺术的理想,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的理想。这使得中国美学富于原始氏族社会那种质朴、真诚、互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一切反人性、反人道、反理性、恐怖狂暴的思想,在中国美学中没有立足之处。
第六、以审美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美学追求美与善的统一,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和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高度自由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所以,在中国美学中,达到了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最根本和最广大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境界。与西方相比较,西方常常是由道德而走向宗教,以宗教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中国则是由道德而走向审美,以审美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中国哲学肯定人的现世生存的意义,主张在现世人生中求得不朽,不同于西方宗教那种把人引向一个遥远的彼岸天国。
这样一个融通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宗教等多向度、多层面、整体性的视域,对中国美学基本特征所做出的提炼和概括,可谓在根本上抓住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精神特质与核心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美学界的普遍共识。此后的中国美学研究,基本上就是遵循着这样的解释路径和范式,这在后来出现的各种中国美学研究论著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要么只是概念表述的不同,要么只是发挥其不同的方面,但总体上很难突破这一解释框架。实际上,不仅是中国美学,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样的精神特质。
五、《周易》生命美学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
如果说中国美学的六大思潮、六大境界和六大特征,是就中国美学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具体体现而言,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是什么原由使得中国美学以如此这般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在这些思潮、境界、特征的背后,那个更为根本的思想文化根源是什么?这不但是进一步确解中国美学的思潮、境界、特征的关键,也是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美学内在精神特质和文化根性的关键。在刘纲纪看来,这个一以贯之并绵延不绝地流淌在中国美学和艺术中的思想根脉,就是由《周易》所开显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思想。
刘纲纪认为,《周易》的生命美学精神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创造中,成为中国美学最伟大的精神和最宝贵的财富。他认为,《周易·大畜·彖》所说的“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一语,“就是对《周易》美学精神的最佳描述,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美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周易》推崇的“刚健”之美,既是天地万物强健不息的生命力量的表现,又是人格的坚强与伟大的表现,二者不可分地交融在一起。这种“刚健”之美,渗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光辉的历史文化之中,也表现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之中,表现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坚强奋进的生活之中。它所推崇的“笃实”之美,既表现了天地的宽厚博大,又表现了人的情感的诚挚忠实。“它使中华民族既有不畏任何艰险的宏大气概,又有处处小心求实的精神;既不屈服于任何强暴的力量,又有宽厚博爱的胸怀,……从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艺术作品来看,一切伟大的作品都不但是‘刚健’的,而且是‘笃实’的。它像大地那样地宽厚博大,又表现出极为真实诚挚的情感。”《周易》把“刚健”、“笃实”的美与“辉光”、“日新”相联系,将美与日月的光明相联系,既肯定了自然的美,又肯定了人的人格精神的美。
在现代学术史上,刘纲纪是第一个从美学角度对《周易》的美学意义进行阐发的思想家。他的《周易》美学研究,不仅开系统性研究《周易》美学之先河,而且迄今仍然是《周易》美学研究领域无法超越之经典。刘纲纪对《周易》生命美学精神的透显,是对“中国美学思想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揭示,它对从根本上把握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创设了新的理论维度。”循此生命精神的延伸,中国美学和艺术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答。“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闪闪发光。诚如刘纲纪所言:“‘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是中华民族和中国美学永远不会磨灭的伟大精神。它也是自商、周以来到现在,以至未来,将永远活在中国文艺中的魂魄。”这既是刘纲纪对中国美学优秀传统的总结,也寄予着他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的希望、期待和呼唤。在今天这样一个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这种精神也必将浇灌出未来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参天大树,也必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并且,刘纲纪以自己的中国美学研究的丰硕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美学的当代生机和未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