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有人认为是占卜的书,有人认为是哲学的书,有人认为是历史的书,有人认为是管理的书,有人认为是养生的书,有人认为是百科全书。
但作者认为《易经》是一本讲天道的书,是一本讲三才之道的书。三才是指天、地、人。《易经》就是讲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之道的书。三才之道里的核心是天道,因为天道可以统领地道和人道。天道其实就是天道、地道之和。人要服从天地之道,也就是要服从天道。
所谓天地之道就是天地万物的规律,所谓人道就是人生的指南,就是人应该怎么做。所以《易经》不是讲算命,而是讲怎么改命,它提供给我们一种人生的指南。
2.学《易经》有什么用?
《易经》告诉我们因为什么而吉,言外之意就是你不遵循这个因就会凶;相应的,因为什么而凶,你不这样做就会吉。所以,易经的重点不是讲什么时候会吉,什么时候会凶,而是讲怎么做才能趋吉避凶。
《易经》是讲阴阳变化的。“易”字有三种意思:第一是变易,第二是不易,第三是简易,变异就是变化,不易就是不变,简易就是简单、容易。
学习《易经》的目的就是抓住不易,随时变异,回归简易。也就是说要抓住不变的,然后随机应变,最后回归至简至易,简单平易。
《易经》是天道的规律、人生的指南。《易经》讲的是:宇宙变化周期的大规律,是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是人生为人谋事的大智慧,简单的说就是大规律,大法则,大智慧。
《易经》是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阴阳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分成两类,五行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分成五大类,八卦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分成八大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是智慧,《易经》是教我们智慧的。
3.《易经》的文化地位。
《易经》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乃至东亚文化的第一经典。
1.《易经》是人类轴心时代唯一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
2.《易经》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家共同信奉的书。
3.易经是中国科学史上唯一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书。
如果把中国文化比喻成一条河流,《易经》就是这条长河的源头,它是一泓清泉,以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水流汇成了悠悠5000年的中华文明。
二、《易经》的作者
《周易》这本书经过三位圣人的创作,伏羲做八卦,周文王做《易经》的经文部分,孔子做《易经》的传文部分。
三、四象和八卦。
1.四象的秘密。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就叫四象,也叫四神、四灵。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那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四象应用在天文、地理上就是:南边是太阳,也叫朱雀;北边是太阴,也叫玄武;东边是少阳,也叫青龙;西边是少阴也叫白虎。
2.八卦是怎么画出来的?
八卦中最主要的两个符号阳爻(——)和阴爻(--),它们是古代先贤从天、地、人当中观察后归纳得出来的,这两个基本符号就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3.先天八卦的次序之谜。
八卦是从两仪、四象中生出来的。它是按照宇宙自然、万事万物生成的规律生出来的。事物生成的两大规律是:从下往上,先阳后阴。按照这两大规律生成三次,就得到了八卦。
第1次生出了两仪。两仪就是阴和阳,阳的符号是一根长线,叫做阳爻(——);阴的符号是两根短线,叫做阴爻(--)。
第2次生是在两仪的基础之上,按照从下往上,先阳后阴的法则生出四象。在阳爻的基础上先升阳后生阴,得到太阳和少阴;在阴爻的基础上先阳后阴,也就是少阳和太阴。太阳两根都是阳爻,是阳中之阳;太阴两根都是阴爻,是阴中之阴;少阳下面是阴上面是阳,是阴中之阳;少阴下面是阳上面是阴是,阳中之阴。
第3次生是在四象的基础之上,按照从下往上、先阳后阴的法则生出八卦。具体说,就是在太阳上面先生阳得到了乾卦,后生阴得到兑卦;在少阴的基础上先生阳得到离卦,后生阴得到震卦;在少阳基础上先生阳得到巽卦,后生阴得到了坎卦;在太阴上面先生阳得到艮卦,后生阴得到坤卦。
这样生出来的八卦的次序就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就是先天八卦的次序。
4.怎样从八卦中推出自然事物
八卦把自然万物分为八类。按照先天八卦的次序,用一个字来概括八卦的自然现象,就是乾为天,兑为泽,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
八卦不是只代表这八种具体事物或者现象,而是代表这八类现象。
《说卦传》中各用一个字来概括了八卦的功能:“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就是说乾卦是刚建的;坤卦是和顺的,是柔顺的;震卦是震动的,巽卦是进入的;坎卦是危险的,是下陷的;离卦是美丽的,是附着着的;艮卦是静止的,停止的;兑卦是喜悦的。
5.后天八卦的方位之谜。
后天八卦的四个正位:南边离卦,北边坎卦东边震卦,西边兑卦;四个隅位:东南巽卦,东北艮卦,西南坤卦,西北乾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