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4.11.23
------------------------------
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西周后期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王室衰微”的时代。周王朝的衰微,各路诸侯的坐大,官方似乎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垄断思想资源了。于是,“天子失学,学在四夷”,知识和思想也慢慢分化。政治秩序的瓦解和官方意识形态的坍塌,使得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一个行为失范和信仰危机的局面。对社会来说,没有了共同遵守的道德法则和礼数,甚至出现了“八佾舞于庭”、“礼乐征伐从诸侯出”这样大不敬的僭越行为;对个人来说,没有了信仰,出现了价值真空,不知道何去何从,乃至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这样的慨叹。而我们所要讲的孔子,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走进我们视野的。
-----------------------
天地之大德曰生(之一)
天地之大德曰生(二)
--------------------------
儒家的性与天道——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天是中国人的生存境遇,它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它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它似乎高高在上,但却永远不会死板地向人间颁布命令;它似乎就在我们身边,但却又是神鬼莫测,“时事无常”、“造化弄人”地化解着我们的努力,嘲弄着我们的命运。所以,尽人事而知天命,一直是中国人的处世方式。我们一般不会眼巴巴地等着天上掉馅饼,更不会去崇拜什么人格神,而是脚踏实地第生活在大地上。但是,我们又不是天不怕、地不怕,而是永远对“老天爷”充满着无限的敬畏,最怕的就是“天诛地灭”。
----------------
儒家的心性之学——平凡人生的超越情怀儒家思想并不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只是几条迂腐的道德戒条。在她的思想深处,充满着对心灵的深深关切和对人存在的终极关怀。如果说,儒家“外王”的社会报负是在追求一种社会的和谐,那么,其关于“仁”的思想的深化,则是塑造“文质彬彬”的君子,追求诗意的人生。这里的“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道德情感,更多的则是一种快乐和境界。从孔子“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道德追求,到“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精神快乐,最后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超越;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物质贫乏到“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的幸福人生,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