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格也就是两种格式,第一种格式平仄两两交替,第二种平仄按照232节奏平衡布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举例: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上联的第3位正格是仄声字,现在用了平声字,这就是变格了,下联不变,仍然是正格,但一副联是一个整体,就这样声律布局的联就是称为变格联。也就是只要上下联1、3、5部位任何一个字位或是多个字位的平仄声发生变化,此联就是变格。而联句的变格就是就每一句而言,可将上下联分开而论。
关于三仄尾中叠声词的应对带来的三平尾问题,这也是主张忌讳三仄尾学者的主要依据,例如出句“明月三更寂寂语”,对句怎么来应对呢?因为6位“寂”是仄声字,那么应对必须是平声字,那么下联也就形成三平尾了,既然忌讳三平尾,那么着三仄尾如何处置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探讨一下,首先出句是不是就一定要这么出的问题,明知对句会有三平尾之忌讳,为什么要这样出句呢?在没有对句的情况下,出这样的句子本来就不合理,是不懂联律的行为,可以考虑调整出句,相同意境的句子完全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例如此句改为“三更明月娇娇语”、“犹思明月三更寂”等类似句式;二是对句三平尾在联意很好的时候适当而为之,因为对“寂寂”的也是叠声词,5位平声出律也算固定词组难以协调音律之故,通常这要求出句者有好的自对句,也就是本来就是一副上佳意境联,我们讲不以律害意正是此意;三是对句应对“寂寂”仍旧用仄声叠词来应对,“平平仄仄仄仄平”而成鱼竿韵,关于鱼竿韵我将在下面论述。
(2)五言句:正格就是七言句除掉前面两个字即可。变格就是正格的上下联1、3部位任意一个或是多个字位平仄声发生了变化。
例如: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这是上下联的首字平仄变化而成变格。
又如: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这是上联的1、3部位和下联的3位平仄声发生变化而成变格。
(3)孤平****(特别注明:《联律通则》已经不再禁忌和避讳孤平,但诗律依然是大忌)****关于孤平,为什么要有所忌讳又可宽让之:孤平是指以“仄平脚”收尾的律句除尾字是平声外,其他字位只有一个平声字,实际上就一种格式:(仄仄)仄平仄仄平,五言就是除掉前面两个字。现在部分论坛允许孤平联句的存在,这将逐步为更多人接受。孤平的概念是源自律诗,律诗因为是多组句子,不像对联就上下句,没有其他参照句子,这可能是允许孤平存在的原因。就像拗救一样,律诗一般要求有拗就有救,而联句只要不是大拗句字,上下联讲究平仄谐调、合联律即可,不硬要拗救。关于拗救的论述见拗句部分。
2.特殊格式
1、全平全仄特例:一是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而是多分句联中,上联某一分句全平或是全仄,下联对应分句全仄或是全平。我们还是从诗中找,例如:李白《怨歌行》“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前句就是全平句,全平全仄韵律也是来自诗律,我在分析近千副名联时没有发现一副全平对全仄的联,偶有三两副联中出现全平或是全仄分句,但对应分句声律格式要么是律句格式,要么就不合律,所以不提倡使用。****此种特例虽然运用较少,但要知道其存在的地位,多数此类特例运用在巧趣联中。****
2、鱼竿韵:鱼竿韵最初不是联律,是诗律的一种,由于楹联文学的发展逐步渗透到联律中,至于起源倒是真地考证不了了。由于网络楹联文学和诗词的结合,关于鱼竿韵的定义没有一个准,在此根据现在广泛支持和切实得到运用的格式加以总结归类,我们先分析鱼竿韵的几个特点:一是律句联,非律句联不在此韵律范畴;二是四连平,我们仅说四连平而不说四连仄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四连平在诗句中是单独存在的,而其对应诗句不一定是四连仄,但由于楹联的声律相反律,才引入四连仄概念,但分析鱼竿韵还是以四连平为基准;三是以五言为基准,其他多言句以此为变化基准;四是以七言为限,七言以上不提倡使用相对应的鱼竿韵变化格式。
根据以上一般鱼竿韵特点,列举鱼竿韵一般格式:
五言: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六言:通平平平平仄===通仄仄仄仄平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通通平平平平仄===通通仄仄仄仄平(2位通处上下联平仄必须相反)
通平平平平仄仄===通仄仄仄仄平平
——由于鱼竿韵是特殊韵律,句首通处上下联平仄尽可能相反,七言第一种格式2位通处上下联平仄必须相反。
——为什么不主张七言以上联允许鱼竿韵的存在,因为不能让平声或是仄声连续过多,超过六个就不好了;另外此韵来自诗的韵律,古体诗和近体诗中没有七言以上句式,就是有,那也是非律句诗。
关于鱼竿韵大家还是有很多疑问,我们不妨从诗词到楹联都从实例分析:
王安石诗句“松行三千行不尽,居然捧出梵王宫”前句就是“平平平平平仄仄”五连平;谢灵运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前句“平平平平仄”四连平;大家不妨看看其下句都不是鱼竿韵了,是一般律句,这也是我为什么将鱼竿韵定义的时候仅依据平声而不以仄声的连续。我们来看几个名联:杭州秋瑾墓联“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下联第一分句“平平平平仄”四连平,但在上联的第一分句声律却是“平仄平平仄”这种一般律句格式;再如济南千佛寺漱玉泉亭联“翻飞千寻玉===倒泻万斛珠”上联“平平平平仄”鱼竿韵,下联“仄仄仄平平”一般律句格式;再如昆明西山华亭寺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上联尾句“仄仄平平平平仄”四连平而成鱼竿韵,而下联尾句声律却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一般律句声律格式。以上两例诗句和三例都是以律句格式对鱼竿韵格式,由此可见鱼竿韵仅是连平概念,其实与连仄无关,但由于对联讲究的是平仄和谐、上下声律相对,这才将连仄概念引入对联声律鱼竿韵之中。
我们很多人认识鱼竿韵可能是从已故中国楹联学会原会长马萧萧先生的名联“花开三章清平调===叶落一曲长恨歌”而来,此联上联六连平,对句“仄仄仄仄平仄平”没有和出句那样六连仄,而是中间断了一仄声,这是因为《长恨歌》是固定词组,不可更改,但其四连仄也已经满足鱼竿韵的定义了。我分析的691副风景名胜联中有5副鱼竿韵句联。
——总述:我们承认鱼竿韵在楹联创作中的存在,但不一定要上下联都符合鱼竿韵!可以用律句格式应对鱼竿韵!但要考虑上下联的声律一般变化!原则上不允许4连仄以上单独存在的!
3.拗句
(1)拗句的概念
所谓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首先拗句必须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在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是拗,就是我们在上面讲的正格和变格中提到的变格,所谓变格中涉及的字就是“拗”,那么变格律句就是拗句了。在律诗中我们要说的拗句相对来说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这也是狭义上的拗句,我们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还要分成小拗和大拗来,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具体讲解。
(2)拗句的救
诗人在写作时对律句犯拗的地方想办法进行补救,这就是拗救。由于近体诗中已经有很多不论平仄的字了,那么这类字也就无用拗救了。拗救就是当本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使用“仄声字”而形成“拗”,为了声律和谐,就要在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本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拗救有三种情况:
1)本句自救。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例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换作仄声字,那么在第五字就将该用仄声字的换用平声字,例句“双鬓向人无再青”。在“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在第三字位改用仄声字为平声字,变成“仄平平仄平”,例句“故园芜已平”。从例句中我们发现五言第一字有拗就要救,但没有提到七言的第一字,因为七言的第一字的位置不是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要求对第一字进行补救,但适当时候可以考虑平仄和谐。
2)对句补救。七言出句(一组律句的上句,下同)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以及五言出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我们就要求在对句(也就是一组律句的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将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的第五位该平用了仄,那么对句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平”,也是在第五位将仄声字改用平声字;再如五言“仄平平仄仄”,第一位该平而用了仄,那么对句就是“平仄仄平平”,也是将第一位仄声字换用平声字。例句: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必须要提醒的就是没有平拗仄救的,这是为了避免孤平而制定的规则,也就是当上述出句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不能在对句相对应位置将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一般这种情况要求本句自救或是变成大拗采用另一种救补方式(关于大拗我们单独列出来分析)。
3)本句自救,同时对句相救。例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出句第五位“竹”仄声拗、对句第三位“自”仄声拗,作者在对句第五位将该用仄声字的时候换用平声字“沙”,这样既救了出句的拗,又救了本句的拗。
4)大拗,本来本部分内容可以在上三小类中可以解释,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将这部分单独列出来,因为这部分也是很多诗词楹联爱好者急需学习和要掌握的。
大拗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也就是(五言就是除掉括号内的两个字,也就是七言除掉前两个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种就是出句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在对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将该用仄声字的用作平声字,这就是错位补救,以使平仄声和谐。第二种我们看到对句的格式不变,只是出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同时将七言本句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这就是本句临字补救,其实这也是规避三仄尾的一种做法。
这种律诗的大拗句(出句)运用还是比较多的,通常被诗人故意安排在律诗的第七句。
(3)律诗中的拗句和楹联中的拗句
1)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律诗是有拗就要救,但由于楹联只有上下句,没有其它律句相映衬,故关于拗救部分的小拗通常不要求在楹联中使用,也就是说楹联中的小拗可不救,只要整体平仄声和谐即可。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律诗要求对句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如果对句不进行拗救仍然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讲此诗句就不合律,但在楹联中不能属于出律范畴,只要对句仍然是相对应的律格联句即可。
2)关于大拗句的格式,律诗中的格式是固定的,就是上面列举的两种格式,但楹联则不同,因为楹联仅仅是两个句子之间的对仗,所以楹联更大程度上倾向于平仄相反律,特别是网络楹联的兴起,更是给拗句的另一种格式提供了温床。楹联拗句(大拗)也是两种,但每种有两种应对格式,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格式一,律诗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格式二,相反律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一,律诗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平——格式二,相反律格式
以上相反律格式仅适用于楹联,不适用于律诗!楹联中拗句在日常使用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鄙人在分析古今风景名胜区名联时统计691副联中有拗句联(包括多分句联中拗句分句)41副,比例约为6%,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不能看到拗句联而不知何物。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一、词类
语言里有许许多多的词,他们是构造句子的“建筑材料”。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由他们“建造”而成的。各种不同的构造句子中的作用并不相同,正如钢筋、水泥、木料、砖瓦、铁钉这些不同的建筑材料在盖房子中的功用各不相同一样。为了更好地了解词是怎么构成句子的,我们需要给词分分类。按词在造句中的不同作用而分出来的类一般称作词类。现在一般将汉语的词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十二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四.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您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人家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八.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九.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十.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十一.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十二.拟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词。
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二、工对
诗律术语。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对仗主要以实字为纲。古人将实字分为几十个门类,凡同门类的实字相对,叫同类对,是构成工对的主要手法。
2、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干支对、人名对、地名对,也是构成工对的重要手法。
3、语音修辞中的借音对,构成听觉上的工对。
4、词汇修辞中的借义对,构成视觉上的工对。
5、词汇修辞中的互成对,也构成工对。所谓互成对,是指同一义类的两个并列成分用在一句之中,再与对句的同一义类的两个并列成分相对。互成对中两两相对的词语,不一定要用同类对。
6、有些词语,如天地、花鸟、诗酒、兵马、人物等,经常平列,也是典型的工对。
当句对用在句中.有灵活多变.抑扬顿挫的效果.如: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这是当句对的一个典型的例对:[野水"[田水"互对.[晴鸠"[雨鸠"互对.而上下联又遥遥成对.十分工整.又如白居易的<寄韬光禅师>中也有一首: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一、教学大纲对联一般禁忌:同声落脚、同声收尾、古今音混用、合掌、不规则重字、三平尾(三仄尾)、孤平。
二、教学标准《联律通则》(修订稿)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第十条避忌问题。(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三、教学目标了解一般对联的七点禁忌,在赏析对联时可以发现和判断禁忌,在创作对联时能够尽量规避禁忌。
四、教学内容
1.忌同声落脚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安排,不能全是仄声或全是平声。如这副据称是已知最早的押韵联就是同声落脚: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不过,这是一副采用特殊手法的对联,其句脚安排可以不依常规。
2.忌同声收尾对联一般要求上联联脚(上联最后一个字)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联脚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当然,也有少量对联是上平下仄收尾的,如: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撰]但是,这种情况应以特例视之。
3、忌古今音混用一幅对联,要么用古声,要么用今声,不能在一幅对联中混用。所谓“混用”,是指上联用古四声合律,下联用今四声合律而用古四声不合律,或者相反情况。如:红颜已老非如昔风韵犹存更胜昨上联“昔”按古声合律,下联“昨”按今声合律,按古声(昨:入声)则不合律。是为古今音混用。
4.忌合掌合掌,即忌同义相对。指的是上下联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整体合掌),或者上下联使用了同义词(局部合掌)。无论是局部或整体合掌,都会影响对联的质量,应尽量避免。如(整体合掌):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达:古仄声)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根尘俱彻证圆通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如“风光”对“风月”、“鹏程”对“锦程”。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不”字):
业流不住勿贪境命运相同不恨人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的大忌。但“异位互重”的格式是允许的,如: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6.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登莲台”、“依法修行可入道”。三仄尾作为出句的特殊格式自然应尽量避免,但不算作出律,而三平尾则禁忌。
7.忌孤平
孤平本是律诗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作孤平。孤平只针对平声收尾的句子,仄声收尾的句子,不存在孤平。唐人律诗最忌“孤平”,所以对联亦尽量避免。如:
审查中的讲稿至今没有完毕和学生见面,不知何故?
答:(1)凭此得开千里目(6)助君一览五湖春√(2)白雪阳春传雅曲(8)高山流水觅知音√(3)玉有莹光堪饰美(9)金无足赤但求真√(4)重古往今来道义(7)会天南地北茶人√(5)三湘风暖对花艳(10)六代会开联苑兴√30分3..为以下对联配上恰当的横批(20分).(1)薛家新制巧蔡氏旧名高横批:精品纸业√(2)以平常心对非常事处浪漫世作散漫人横批:从容淡定√20分4.指出上下联的句脚和联脚字(20分.断错1处扣2分).(1)只要红梅一点自然香味十分答:句脚字和联脚字都是:点、分√(2)善结七贤坚骨节安为五斗折腰身答:句脚字和联脚字都是:节、身√(3)笃守信诚燕山留骏业欣偕俏丽商海有萍踪答:句脚字是:诚、业、丽、踪;联脚字是:业、踪√(4)对口扶贫舞起巨龙千顷碧借鸡生蛋孵出金凤万家春答:句脚字是:贫、碧、蛋、春;联脚字是:碧、春√(5)五四青年奋勇擎旗耀今烁古万千后学当先立志继往开来答:句脚字是:年、旗、古、学、志、来;联脚字是:古、来√20分100分。恭喜!相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