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教育联合书单,由多家出版社联合发布,致力于定期向读者推荐最新出版的优秀传媒教育类图书,本期为2023年第7期。
教材
媒介素养概论
方亭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2年5月
本书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编辑的一本面向新闻专业学生、教师和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修习和提升的教材。本书紧密围绕媒介素养的思维、认知与能力结构三个核心层次,以新闻专业本科理论和业务知识为基础,以媒介领域涉及问题、现象和事件为分析对象,通过深层次透视和批判性思考,整合和提升学科素养,实现学习者对媒介认知,和由“入”到“出”的学科思维视角转变,媒介素养由“低”到“高”的提升。同时,本书注重对于媒介素养终身修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媒介素养修习具有时代性、发展性、持续性、通识性与个体差异性。
播音主持基本功训练掌中宝:
寓言·童话
曾致刘剑编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23年9月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教程新编
施玲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年10月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教程新编》是播音专业大学二年级语言表达课程的专业教材。本书是顺应新时代的数字资源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演变而新编的一本新形态教材。
本书以新形态教材出版,全书增加22个视频授课的链接二维码、50个二维码扫读示范播音。示范音视频分为三类:一为播音和朗诵名家的作品;二为本校播音教师的作品;三为本校播音系学生的优秀作业,共计72个音频视频。
广播电视学导论(第二版)
常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即兴口语(第二版)
姜燕著
新视频节目创作教程
吴圆圆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3年8月
5G拉开信息化高层次深度发展的时代序幕,传统电视节目跨屏生态布局衍生出内容形态各异的节目类型,“内容为王”已不是简单的节目视听内容生产,传统电视观念与概念亦无法表达当下视频节目创作的理念。本书聚焦“新视频节目”,立足“互联网+”背景下视听传播发展前沿,全面呈现中国新视频节目的发展状况,板块式拆解真实行业创作流程一一前期策划、现场拍摄、脚本写作、字幕包装、跨屏传播等,阐述新视频节目颠覆传统创作规律的理念变革、方法创新和实战技巧。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思政案例教程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由于所谓专业差异产生的“育人壁垒”,使得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通,使专业教育中始终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效统一。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内涵是: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增强理想信念;拥有家国情怀;发扬人文精神;做好品德修为;追求公平正义;自觉使命担当;对人诚信友善;恪守职业道德。而实现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目标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要素:课堂和教师。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本书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课程分类,主要介绍了新闻传播学院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等。
专著
北京国际形象与对外文化传播
曲茹主编
《北京国际形象与对外文化传播》以短视频传播、冬奥会和北京城市形象为切入点,展开案例研究。主要围绕连续三届的“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从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视角,阐述北京在国际形象塑造、对外传播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书中既有在华外国友人的他者之见,又有国内学者的反思和比较,对提升北京乃至我国国际形象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既可为北京城市形象传播、国际传播、对外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也适合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传播、对外文化传播工作的从业者借鉴学习,同时,对于聚焦北京国际形象与对外文化传播现象的观察者也有启发。
城市形象与城市想象
丁俊杰主编
互联网新闻学:基本范畴与中国情境
王斌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互联网新闻学》系统考察了新闻学的核心议题在新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在厘清经验事实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议程,助力于构建新时代中国新闻学知识体系。
基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业发生的系统性变革,作者提出了作为文本的新闻、作为行业的新闻、作为社会系统的新闻等三个层次的互联网新闻学基本范畴,分别从新闻生产、新闻分发、新闻消费、新闻职业理念、新闻传播业态、新闻运行体系等方面对当前新闻生态的前沿问题进行了实证考察与理论分析。
全书将学理思考与互联网新闻实践紧密结合,作者的研究基础包括几年来在专业媒体与新媒体机构大量调研得到一手资料,对传媒从业者和新闻用户的访谈,以及对互联网新闻产品的分析。书中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深度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对主流媒体的新闻常规有何改变、新闻编辑部如何看待和采纳数据分析、算法分发是否导致个体认知窄化、传受关系如何影响新闻真实、新闻透明性是否可以代替客观性、平台媒体和传统媒体如何双向融合等新议题在中国情境下的表现、机理与动因进行了学理探讨。
评书与连播:当代中国有声小说研究
张静涛著
有声小说开创了小说“音声化”的审美空间,丰富了小说的接受形式。它的兴起与发展,同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紧密相连。本书从有声小说的两个载体——评书与连播出发,从演播艺术角度分析其叙事结构、艺术审美、音声情境等,并特别研究了互联网时代有声小说的多元化发展。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新闻:
技术、媒介物质性与人机融合
吴璟薇著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新闻》探讨的是智能新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深刻变革。身处智能数字化时代,这一探讨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
网络时代中国动画产业成长路径创新研究
曾培伦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动画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路径之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视频平台的出现,给中国动画产业带来了转型与创新的契机,也给中国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带来了新的变量。
本书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从政策驱动时期中国动画产业形成的积弊入手,研究视角从政策端转向技术端,着力研究互联网这一技术变量对中国动画产业转型的推动和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的影响。作者归纳提出了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中国动画产业出现的平台化、圈层化、泛娱乐、去边界的产业创新趋势,以及虚拟动画产业集群的初步构建,并探讨了技术-政策二元协同的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策略,为中国动画产业高效“走出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思考。
对致力于传媒文化产业、动画产业研究的学者而言,本书的视角、框架和对政策与技术交互作用的观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戏剧和电影音乐鉴赏
陆佳敏张燕南张志敏齐欢编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歌剧、戏曲、音乐剧、舞剧和电影音乐为鉴赏对象,进行阐述和分析,充分展现这类音乐的独特魅力。当音乐遇见戏剧和电影,虽然仍具有纯音乐的一般特性,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但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必须与故事情节相结合,体现不同于一般纯音乐的功能性、戏剧性。
编写时增加了中国作品的比重,深度挖掘、提炼中国经典剧目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中国美学精神。
新媒体背景下的语言规范化研究
王岩邹珉李慧杨梓茗著
译著
电子游戏大发展:
从PONG到PlayStation的历史与未来
【美】马克·J.P.沃尔夫著
熊硕译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以来,电子游戏借助科技的力量,从实验室中的新奇之物逐渐发展成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并在21世纪初期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本书聚焦电子游戏的发展历程,从四个层面展开了研究。第一,阐述了“电子游戏”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指明了它在信息科学技术方面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特点;第二,梳理了电子游戏跌宕起伏的发展历史,将其概括为早期的电子游戏(1983年之前)、游戏产业的复兴(1983—1994年)和迈入次世代的电子游戏(1995—2007年)三个阶段;第三,从微观角度探究了电子游戏的开发流程、图像/音效设计的理念发展和类型特征等;第四,从宏观角度讨论了电子游戏在道德和伦理方面引发的问题、电子游戏与其他媒介的关系、电子游戏的发展前景等。
此外,本书包含大量扩展资料,适合电子游戏爱好者、电子游戏行业从业者和游戏学学者阅读,也可作为电子游戏的科普读物。
流行音乐、数字技术与社会
【英】尼克·普廖尔著
宋芹译
本书以流行音乐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多个主题,包括数字技术对流行音乐的制作、发行和消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互联网如何重置了音乐传播的方式,移动音频设备的使用对日常社交产生了哪些影响,游戏如何极大地影响了音乐的生产、发行和消费模式,等等。
有效的危机传播:
从危机到转机(第四版)
【美】罗伯特·R.厄尔默等著
郭晓科译
本书通过实践课程和深度案例剖析强调了决定危机应对成败的核心因素,包括危机领导力、管理不确定性、有效沟通、理解风险、传播伦理、组织学习、危机响应的组织重建等,为我们提供了处置危机的最新理论和创新方法,针对如何应对挑战并转危为机提供了指南。
*本书单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发起,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联合荐书,图书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