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自学中医? 我不是一个中医高手我更不是一个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长者所以谈什么自学中医,好像有点自大经历了9年的摸索,总算有点收获比如家人... 

我不是一个中医高手我更不是一个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长者所以谈什么自学中医,好像有点自大

经历了9年的摸索,总算有点收获比如家人所得的,西医判定的病症逐个消失:心脏病、胃病、牙疼蛀牙、水肿、髋关节炎、骨质疏松、疝气、二三尖瓣反流、胰腺炎、感冒发烧。。。比如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的症状都在远离:头疼、易汗、失眠、手脚心汗多、花粉过敏、水果过敏、中暑、便秘、腹泻、经期严重提前、感冒咳嗽。。。回想起来,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当初都不是顺利的走了太多的弯路前六年完全是瞎子摸象、浑浑噩噩的状态三年前开始,有时覆杯而愈、有时无效而且恶化,且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一年开始有那种势如破竹的感觉避免这些弯路是个人觉得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站在自己的书架面前筛选我要推荐的中医书的时候我发现那几十本的中医书里面竟然有80%是让我走了不少弯路的书

中医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她们之间有着完全相通的东西比如孙子兵法、论语、道德经、书法、国画

所有这些文化的精髓都是免费提供的都很简单,简单到只有几千个字,却字字真理如果你稍有入门,就能够受用终生

闲话少说,我自己的体会,中医的自学要避免四大弯路,要明白这四个要点1、剔除陪伴你孩子成长的小鬼子间谍2、《黄帝内经》是高瞻远瞩的战略3、《伤寒》《金匮》是英勇建功的特种兵连队的大集合4、诊脉是战场指挥的决胜思维

资本控制下的宣传机器,实在太过庞大我们爷爷的爷爷一辈,不吃的东西,或吃得很少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了天天要吃的营养品不光自己吃,天天给孩子吃,早上吃、晚上睡前继续吃

我要是讲得不小心点的话,一大堆上市公司的追随者,说不定就要对我发起猛烈的进攻

西医和科学,经常讲统计学,讲究实际人数的效果统计总是批评中医没法统计,所以不科学但是在寒凉食品对人体的伤害这个事情上西医和科学界,就没有人去统计了

不过不要紧,大家自己的身边可以简单统计一下

在孩子上学的班级里,三四十个学生凡是比较瘦弱的,胳膊和腿细得怕一碰都要折的,瘦得象风一吹就要倒的,手脚冰凉的,冬天刚来就穿两件棉袄的,晚上睡眠差的,睡了一晚上脚还是冰冷的,夏天的嘴唇都是干裂的,平时饭量差的,隔三差五生病的他们的食品,你问问看都是从小吃某奶的,都是每天吃水果的,都是大量吃冷饮的

女士可以统计一下,自己上班的同事凡是手脚凉、睡眠差、腰围臀围肥胖、脸小浮肿、长期吃饭胃口差的、经常牙疼、经常上火、睡一觉眼睛肿的、妇科病不断的、经常跑医院的他们的每日食品,你问问看大部分都是喝某奶、吃水果的

男士平时不爱吃水果、某奶,还好但是喝冰啤酒、冷饮的也多数有睡眠差、大便细软易溏、手脚凉、肚子肥大

因为饮食是一家子共同的爱好所以一般妈妈有这些寒凉食品的爱好,孩子就自然也有相同的爱好整个家里三口四口人,都是这些毛病,都是轮流跑医院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蔬菜小时候吃一些苦寒蔬菜的时候,老人的做法通常是要用热水焯一遍,焯的水倒掉比如空心菜、苦瓜、红薯叶、马兰头等还有海鲜所有的海鲜,不管是鱼、蟹、蚌壳类都是要放大量的生姜、大蒜的说是去腥去腥其实同时就是祛寒!

前几个月,宁波有个新闻老公带着大肚子的老婆去吃海鲜殷勤地给老婆夹了2个生蚝,生吃的回去车上老婆就腹痛拉肚子了于是两口子,回头大闹餐馆,说人家的生蚝不卫生网上到处发生蚝本身出身海底,自然大寒,你再卫生,它也大寒伤人啊

大家回忆一下,身边见过的海边省份的人为什么他们大部分腮帮子往里陷,多数瘦海鲜寒那即使加了大量的生姜、黄酒、大蒜,还是平衡不了长期的寒

说下水果

还有某粉,是现在大部分妈妈给新生小宝宝吃的你统计一下宝宝都是便秘、腮腺炎、发高烧不断这些某某粉都是热性过强的

之前我讲过我09--12年的西医体检有一堆问题血液指标有20多个,10倍以上的超标右侧颈动脉流速慢、小腿骨质疏松、心脏二尖瓣三尖瓣反流、脂肪肝失眠、卫生间一滴水都嫌吵、耳鸣夏天长期拉肚子腰椎疼只能站半小时,坐也只能坐半小时,肩周炎,开车半小时都受不了,趴在方向盘上

2012年,我发誓不信西医,学中医并立即调整饮食,避免上述寒凉食品中午楼下吃饭、出差跟客户吃饭,全部装一碗水,涮干净油了再吃

2015年其实我对中医虽然学了3年多了,还是没摸到一点门道到2015年单位体检我血液指标只有5个小指标,轻微偏高骨质疏松、颈动脉缓流、心脏二三尖瓣反流、脂肪肝全部消失腰疼减缓,肩周炎消失,腹泻大幅减少,失眠好转只有耳鸣,是要用药当时还没好转

所以寒凉食品某奶、水果、冰啤酒、冷饮不要让它们象小鬼子的间谍一样,时刻陪着你的孩子

我自己的老婆,也因为不理解我讲的寒凉食品开始五年中,有两次,把我所有的药抛撒到了电梯口十年来因为食品问题,吵架也在二十次以上

直到这两年,才一次又一次地通过事实吃完发病,然后我给治愈等我陆陆续续,把他的夏天爱中暑、春天花粉过敏、牙疼蛀牙、皮肤病,包括减肥,一一给调理好她这才逐渐认同了这些寒凉食品对自己和孩子的伤害

所以学中医,最好家人一起学,否则思维的冲突太恐怖了。。。

但是这么大的冲突,为什么还要坚持学中医呢?

我不想,经常陪着孩子去医院吊盐水看着他的小手上,扎满了淤青,然后额头上继续扎我和老婆很辛苦,但他更可怜

虽然我是一个男的,我脸皮很厚我还是不想,将来让我的孩子,因为不懂中医在我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花钱请人,把我四肢绑在病床上扒光我的衣服,插满管子,让一群年轻的白大褂围着。。。

中国人的最高追求,不是名,也不是利是“无疾而终”!

所以即使我后面的文字所提到的书,你看不懂,也不要紧上面的,对身体有害的食品你醒悟了,你决绝了,你坚持了你的痛苦病症,都会慢慢消失。。。

你让你的孩子学会了哪怕是一点点中医将来你老了,你就会有保障!

第二:《黄帝内经》是高瞻远瞩的战略书籍

这本书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沦为迷信书籍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屑于去看一眼

包括现在各大中医大学《黄帝内经》都只是一门选修课程绝大部分的中医毕业学生都没读过

包括当代一位公认的顶级的中医大师(刚过世几十年)都明确否认《黄帝内经》对后续仲景伤寒的指导价值而他的弟子们更是如神圣不可侵犯般保护师傅的名誉这一点,让我在理解伤寒金匮的时候,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至少让我多走了2年的弯路

后来我才逐渐体会到他老人家也是文革的受害者,自然言语上有所保留或违心看看他治病开方的公开资料如果不是熟读《黄帝内经》怎么能有理有据、力排众议

《黄帝内经》很难吗?根本就不难,只要有小学文化水平,前面五六章你随便都能看懂比小孩背诵的三字经、千字文还要简单

《黄帝内经》的内容有很多,到现在我也没看完只要看完看懂前5篇,就能做到中医入门

前五篇没看懂的话后续的伤寒和金匮的近300个特种兵连队(方剂)你会完全一团糟

《黄帝内经》的书,大家学的话,尽量买没有现代人讲解的版本,也就是原文那种只有少数文字解释的版本很多讲解都歪曲了,你先看原文,自己看,不会有障碍的当然竖排的比较累,可以选横排的版本

阅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掌握一个小技巧一些不懂的字,不要去翻译成现代文好比英语的阅读理解,碰到不认识的单词,不要急着去查字典一个道理

比如王维的诗句:寻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读的时候,他的意思肯定明白了,就这样体会就好了不要去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你翻译的话,就差一大截了

比如《黄帝内经》的一句: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一时半会,你可能不太明白,不太理解但是等你后面看到伤寒论的少阳病,等你看到流行方剂温胆汤的时候等你以后看到,面对西医胆囊炎的中医方剂的时候你再想起这句话,你会一拍大腿,豁然开朗根本不需要如西医所说,把胆给切除了判断准确,也就是针对足少阳胆经的两幅中药的事情比如这句: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一开始你也不太理解为什么但当我用伤寒论的小青龙汤治疗孩子初冬的痰稀咳嗽一包颗粒下去,碗还没冲洗,孩子咳嗽就没了,痰就不听不到了再在书上看到这句话我只能对黄帝内经无比地仰望了

这样的语句,黄帝内经里不是偶尔有一句,而是句句都是所以能熟练朗诵,或者背诵是会受用终生的

看《黄帝内经》还有一个小技巧大部分的脏腑的文字,你都加上一个“经”字去理解

比如这句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这里这个肝字,要同时理解为肝经肝是一个脏、一个器官肝经是一根从头到脚的经脉,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器官叫做肝脏

这样理解的话我对付小儿的手脚心汗、头痛、脚气,还有岳母的头痛,就全部豁然开朗了本质上都是肝的问题肝的邪气,顺着肝经跑到头顶,就如闪电般头痛、或偏头痛肝的邪气,停留在腹部,就是疝气,或妇科病,或男科性病肝的邪气,顺着肝经往下,就是脚气,就是小腿瘙痒肝的邪气,顺着肝经的细枝末节爬满全身,就是全身皮肤病肝的气血不足,肝经顶端的眼睛就气血不足,小孩就近视早期补充了气血,不管是用开方子的方法,还是用扎针的方法,都能治疗早期近视

比如这句的后面一部分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畜鸡,其谷麦这“其畜鸡”在当今的语言环境里面,就不好理解我的建议,就是暂时不理解,先记住再说

我有一个朋友,常年爱吃鸡,一起出去,每餐必点一盘鸡五六年前虽然我中医还没有入门,但也知道肝和鸡有点关系也多次劝他悠着点,少吃两顿鸡,不听去年看到他脸色如醉,他说西医已经诊断为:高血压早就开始每周定时吃高血压的药了

所以治这种肝火过大的高血压中医方剂也是有的,近代名医张锡纯的药方,用不了几副药就会好当然还要考虑其他几根经的邪气情况每个人不一样,不能单用、不能照搬

其实不管是鸡,还是鹌鹑,多数鸟类,都是起床很早所以肝气生发力量大正常人吃多了要生病,大病后要恢复的病人吃了就补身体肝也好、鸡也好、麦也好都跟春天一样,有类似的生发的能量性质这点你如果停留在现代医学、现代科技的层面,是理解不了的

人只有五脏和六腑人脚有六根经,四肢就4乘以6邪气无非就是在这六根经上性质不同、位置不同、瘀堵程度不同而已判断准了不管西医取什么恐怖的名称都可以轻松入手,大方向不会错

另外,不要去参与那些中医界无聊的争论说黄帝内经讲脏腑,说伤寒讲六经,是两个没有关联的学科就我自己的体会凡是把脏腑和经脉,结合在一起考虑的时候我解决家人的痛苦,就如拔刺一般见效

这个讲座的优点是讲了黄帝内经的基本思维讲了汉字让我们后人崇敬的质朴的生活内涵讲了什么是伤害自己健康的食品所以听一遍不够,要反复听

当然,由于是给普通大众听的所以怎么治病,怎么理解那六根经没有讲

伤寒和金匮,是一本书,后人分成了两本是医圣张仲景的著作我的理解是,张仲景先辈在长沙做太守的时候,本来做官做得好好的,后来发现大批的家族成员,都死于瘟疫疾病,于是半路出家,收集世间方剂整理而成的一本书

书上近300个方剂,清清楚楚地写着,什么症,用什么方子方子的用药明细,全部数据清晰地的写在那了连煮药的关键,喝药的方法,都写清楚了

所以我把他们理解为:一个方子就是一个特种兵连队一个连队,只擅长一个战法,只擅长攻克敌兵一个类型的山头所以但凡读了几天伤寒和金匮的,就有可能碰到一剂而愈的奇效

之所以叫医圣就是这本书上的,方剂配伍极其严谨准确,药方还简单便宜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解释,去理解,都发现是精妙绝伦绝对是一字千金,一个字都换不了所以很多中医医生没读过《内经》,但是绝对不会说自己没读过《伤寒》和《金匮》

我们在给老年人治疗腰痛、关节炎、失眠、便秘、高血压、中风如果你理解了阴和阳,那补肾治腰疼就简单之极你理解了金木水火土,你治失眠、便秘、中风也难不到你你理解了土和木的关系,你要治孩子的感冒、近视,都不是难题

所以,我的体会是读伤寒金匮,你要放在六根经上去理解

伤寒金匮的特点是:某一连串的症状,用某一个方子

我举个例子:小柴胡汤:针对的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配方也很简单: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剂量也标出来了(现在有中成药小柴胡颗粒的)

你要是按着这个症状去套的话,很少碰到满足的病患偶尔碰到口苦的,忽冷忽热了,用上去有时有效,有时又没效

但是你要是放到足少阳胆经这根经脉上去考虑的话,你就活学活用了他的核心原理是,邪气在胸部,在少阳胆经,湿热产生了轻度的瘀堵即使没有上面四大类症状,但脉象显示有一点小孩子脾气暴,就可以用如果高烧头痛,就有可能是,邪气顺着胆经向上了小柴胡加大剂的生石膏,2剂之内退烧,身体恢复邪气顺着胆经向下了,就心口堵得慌、呕吐、便秘小柴胡加白芍、枳实大黄,就可以了

太阳经上麻黄汤、桂枝汤、五苓散,都是太阳经的毛病只是邪气的位置不同,瘀堵程度不同

这样所有的方子,尽管有近300个,加上明清后代名医补充的著名方剂你放到六大经脉上,上中下不同位置一索引,就条理清晰了

千万不要跟我以前一样估计大部分人都这样死记那几百个方剂和症状用的时候,一一往上套用,看哪个套得上这样做,基本上是要迷茫一辈子的这是我感觉我走的很大的弯路

很多人去争论,这六根经,没什么意义,换上123456代号也可以我的体会是绝对不可以

好比我们给小孩班上30多个同学为什么要叫名字,不叫学号代号呢?每个名字后面,都是有原因的,有父母期望的都叫数字代号,那不成劳改犯了?!

简单地说,六经,是一年春夏秋冬是四个季节,但是有六种天地气候的状态这六种状态,跟一天当中能量状态是对应的但不是24小时等分成6乘以4小时的哈这六种状态,跟人的六根经脉的能量性质也是对应的

就像前面举例的肝经像春天的能量状态,生发、向上,由冷变暖的状态所以肝经上面的病,就有头疼、有近视、有疝气、有高血压、有妇科病、有性病、有脚气你一懂这个厥阴肝经,这些你就有方向、有思路了,方子就能顺手拿来了这时候,伤寒金匮提供的特种兵连队,你就能选对用对了

六经,就是这六根经上流动的六种能量状态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参考书,可以选《思考中医》这本

《思考中医》这本书重点讲解了这六根经他们背后的能量状态作者是中医博士刘力红,值得一看,很有深度,也很有趣中医界现今还有这样的能人,也是万幸。

要深刻理解六经《黄帝内针》也值得一看讲扎针的,很薄,很深刻的一本书,不愧为大道至简是现今的扎针大师杨真海所传授,刘力红中医博士整理刊发的

扎针的练习,对六根经脉在人体的位置和走向,非常清晰我的体会,对于伤寒金匮的学习,非常有帮助二者完全是相通的只是对付瘀堵邪气的手段不同对付瘀堵程度不同而已

另外练瑜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任何人的任何病症来了,任何恐怖的名称,你都抛开你只判断,是哪根经,哪种邪气,就行了然后伤寒金匮的特种兵连队,你信手拿来就是,不容易出错即使没经验拿不准,但是大方向错不了

当然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一根经脉上有邪气一般都牵涉到好几根经所以人们说我牙疼,能不能给一个方子

牙疼的那根经我当然知道但是其他五根经的邪气情况如何呢?如果其他五根判断不准,只判断了一根这个药方就很容易出错

所以一般一个人的病症是2-3根经上同时有邪气,需要针对这2-3根经脉同时下药,才起作用

所以同样是牙疼,两个人的方子不一样同样是便秘,两个人的方子不一样同样是高血压,两个人的方子不一样

伤寒金匮的参考书

我的建议是,尽量买讲解内容少的,原文的现代医家讲解的,有很多但是很多都忽略了六经的位置,甚至否认了跟《黄帝内经》的联系,让我走了不少弯路所以建国后出版的讲解伤寒和金匮的书,要少买,要防止被带偏

对照着《黄帝内经》看《伤寒》《金匮》收获会很大的

至于药性的讲解,平时用手机搜索一下也可以也可以买《神农本草经》、建国初期张仁安的《本草诗解药性注》、或清代汪昂的《本草备要》都可以

每个药就相当于一个特种兵连队里面的一个兵,有清晰的优点,也有清晰的缺点对药的理解,要放到药方里去理解理解这个药方是针对哪根经,上中下哪个位置的这个药,在这个方子里,是针对哪根经,起主导还是辅助作用的不用特意去记多比较几次,就自然记住了

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对《伤寒金匮》的重要补充由于2000多年了,人们生活水平变好了,气候也有南移的趋势富贵病增多了,南方瘟疫增多了所以《温病条辨》是重要的补充算得上是,明清几百年名医大家们的共同努力,对中医所做的一次实践创新吧

2000多年,仅此一次称得上是创新了今后要创新,没有上千年的努力,几乎不可能但是理论框架没变,还在《内经》和《伤寒》的框架下面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景源的视频讲课《温病学》72集网上有免费的讲得比较清晰,刘教授很有实践经验

很多中医医生,包括老的,包括年轻的,很多只学了《伤寒》《金匮》,《黄帝内经》没学,《温病条辨》没学所以有时一次有奇效,多数时候,满脑子浆糊

前面讲了《黄帝内经》是战略《伤寒》《金匮》是待命的特种兵连队战场分析判断,就是关键中的关键了

小鬼子的兵力部署,你判断错了,你派出去的部队肯定就错了别人身上再神奇的方子,到你这也会变成伤害自己的毒药

前面讲到的,那么多的症状、方子,多数讲解的书,都是在讲症状,讲方子的搭配,唯独忽略了诊脉的细节这是9年以来,我自己走的最大的弯路

前面的《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的各个方剂包括其他医家补充的常用名方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想想它是对哪几根经起作用的这几根经上面的邪气性质分别是什么样的加上,对应的脉象,你要想一下它会表现成什么样左手寸关尺、右手寸关尺,六个位置对应的六经,分别会表现成样子

讲脉诊的书不多《三指禅》《濒湖脉学》他们讲了28种脉象,很细很形象却没有讲,跟《内经》、跟六经的关系所以我学了好久,都是抓瞎

找了很久有一本《治病法轨》脉法上让我突飞猛进

《治病法轨》是解放前,江苏太仓的名医王雨三的著作他也是受庸医所害,中年转行,自学成才的书上都是他自己读书和实践的体会

有一本深圳年轻中医董雪峰根据自己体会写的《图解脉诊》图形化的表达,对我帮助很大书中也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脉象不过大家读的时候还是要放到《内经》和六级的框架下最好在《治病法轨》的思路指导下否则,照搬套用也对不上几个的脉象的

这节内容很短,但是诊脉很重要!很重要!

====

补充:

本文首次发布于2021年10月,今天是2022年4月21日,经过大半年的再实践,以及部分网友学习进展的沟通了解,关于脉学部分感觉之前的文字有所缺陷,特做如下补充:

1)摸脉的功力,并不在手指上,关键还是在对人体气血循环框架,对人体六个层面三个循环的清晰把握。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要给儿子找个课外辅导老师,我们自己心理是有一个评估标准的,这个评估标准模糊不清,轻重不明,找来老师,就很可能带来不便;

所以有的网友问如何学习摸脉,我的建议是先抓住根本、掌握框架,就是《怎样给自己看病12345》里讲的那些。

作为一个自学了十年,并且把自己和家里人的病看了个七七八八的中医爱好者,我不能100%否定这种“把脉神医”的存在;但是我是想说,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学点基础的就可以了,不要指望,或是神化自己的能力;

脉搏简化一下,我认为大家学会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了:

2-1)寸关尺三个位置、浮中沉三个深浅,搞清楚;

2-2)上面几个位置,脉搏的力度有所感受,感受脉搏的粗细、流速、向前冲的力量,向上顶的力量、表层的力量、中层的力量,底层的力量,第一个指头寸脉的力量,第二个关脉的力量,第三个尺脉的力量,再结合一些实践经验,就能判断人体大概的健康细节;

2-3)一般来说,寸关尺,对应人的上中下三段(三焦),上焦是心口以上包括头部,下焦是肚脐以下包括脚,寸关尺表现明显的,就是说明对应的病症在人体的上中下那段位置;

我举几个例子:

尺脉很弱,重按都是瘪的、空的,说明肾阳很弱,一般人的症状是手脚冰冷、怕冷;

关脉很弱,中按象按在嫩豆腐一样没有弹力,说明脾经很虚弱;

寸脉很明显跳动的,说明病邪在上焦;

当然反过来,那个位置很强,按下去像按在铅笔上一样硬,也说明那个位置有病邪。

脉搏判断阴虚、阳虚是准确的,判断上中下大区域是可靠的;但不代表脉诊是万能的,脉诊一定要结合舌诊、询问,不应该过分夸大;

《伤寒论》提纲就是【脉证并治】,多数内容都是以症状论述为主,兼顾带上脉诊;著名山西老中医李可,也强调有些脉诊摸不全面,需要询问患者症状表现。

前面提到的书,我补充一下,《图解脉诊》值得一看,作者把脉象用图表达出来了,是一个好的方法,方便理解;

要补充的是,书作者的医术如何,我并不清楚,暂时还没有网友提供信息佐证;大家不要把能出书,跟中医技术水平高,直接对应哈;在深圳的朋友,如果愿意去验证的话,能反馈一些信息就最好了。

《治病法规》是清末的书,还是阐述得不是很清晰,部分内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大家就先别看了。

暂时补充到这里20220421

========

今天20220626,有网友谈到学脉诊和舌诊的问题,比较典型,故再补充两句:

脉、舌,如果单独学一项,或先学一项,再学另外一项,都要走弯路;我们先要建立六经框架,不然看到了舌,摸到了脉,脑子也还会是空白;一个脉象,不是对应一种病症,四五个可能性都有;一个舌象,也不是只对应一个病症;这是窍门之一!

《伤寒论》里面,都是“脉证并治”,仲景先师都是脉和证都观察,再做判断,难道我们能只看一个脉、或只看一个舌,能判断准确?!

一个病症,必然在脉、舌、吃喝拉撒睡上都有相应的表现,我们就要通过这些表现,反向去判断病症和病因;《怎样给自己看病》6症状的分级,建议看懂;

基于六经框架的前提下,针对一个患者,望、闻、问、切,四个探查病症的手段要同时使用,才能判断清晰、准确;

不存在,只凭借脉、只凭借舌,就能把病看准的情况!

===========

下面继续原文:

=========

中医跟中国文化的其他部分都是相通的

《易经》的乾卦和坤卦,如果你懂了那中医的阴和阳,就很好理解和应用

《易经》的坎卦和离卦,如果你懂了那中医的肾阴和肾阳的关系就很好理解老年人、中年人的补肾,就简单了

《论语》的仁

《大学》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的

喜怒哀热之未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孙子兵法》的围师必阙

这些都能让你对中医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当然你不能去外面实践你只能在家里实践

用食物代替药

不用药也可以:一碗酸辣黄豆牛肉热汤面一碗生姜红糖紫苏汤一碗葱白豆豉汤

其实原理是一样的,食物开方你会了,熟练了,才能用药用食物,错了也问题不大用药,判断错了,就有问题了有的彻底开反了,就会有生命安全问题

比如孩子感冒发烧了:怕冷、没有汗、发热、苔白用食物的话,生姜、红糖、葱白葱须、豆豉,各10克只要对症,30分钟见效

食物的配方,你要是还不会,那药就肯定还不会

有一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讲了一些食物用药的方法是民国大医家彭子益给学生讲课时自己编辑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前一大章节,讲阴阳五运六气,讲地球太阳的原理,很好,很方便入门者学习中间一部分讲脉学,有点《治病法轨》的影子,可以对比一下还有一大部分讲方剂和圆运动的关系,我看了很多次都没看懂还是觉得这部分没讲清楚,不如《黄帝内经》和六经,让我清晰

用按摩代替针按摩没有什么风险当然比用针累一点,效果差一点但还是有效的比如肚子疼,按足三里,放几个屁,10分钟就好了

学习小组

最近小孩老师,推荐家长自主选择,让投缘的小孩周末一起写作业好像效果还不错,边写边讨论,你追我赶的

所以有可能的话大家可以组织学习小组,或远程虚拟小组,一起学中医不谈钱、不谈利,只谈学习

刚刚入门,能力有限,我也还有没解决的小毛病暂时就跟大家讲这么多

THE END
1.如何自学中医?如何自学中医?收集中医学者及中医爱好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 您的姓名: 2. 年龄: *3. 是否中医学专业? 是 否 4. 职业: *5. 您在学习中医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困惑?问卷星 提供技术支持https://www.wjx.cn/jq/34021649.aspx
2.如何自学中医怎样把脉?39问医生你好!根据你的年龄性别和你叙述的:中医也是一门学科是比较复杂的(中医基础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https://ask.39.net/question/56918835.html
3.如何自学中医知识,老中医推荐这几本书评论1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评论 桑葚 0 背会,学会,才能当个中医 回复·6月前 查看全部1条评论 大象新闻 关注 接下来播放 84岁独居老人摔倒,狗狗急得门内狂吠呼来乡邻救主 1474阅读1小时前 爷爷78岁生日孙女送神秘惊喜,老人被感动到落泪 1534阅读1小时前https://www.hntv.tv/tjsbsp/article/1/1788158259929300993
4.我自学中医的经历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汪阿姨,你诊治疾病一般是从哪里入手?” “我这一种是家庭简易治疗,上不了台面的,你不要当真。”汪阿姨客气地说。 “汪阿姨,中医就是从单方与简易疗法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效,就是宝贝,请不要客气了。” “我父亲叫我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症,”汪阿姨说https://m.douban.com/note/605838763/
5.自学中医需要看哪些书?自学中医需要看哪些书?原来 中医助理医师 精选回答 就自学而言,我建议首先肯定是要看 中医基础理论的,不然很难理解中医,然后多背,《 黄帝内经》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书先不要看,把基础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学长说的看也是白看,因为根本看不懂。师传的一般都是先背书,几大经典著作都背了再上临床跟着学 https://edu.iask.sina.com.cn/jy/iR4OwkOrWj.html
6.中医自学百日通/家庭实用百科全书养生大系想知道如何更健康、长寿?中医包罗万象,运用特有的望诊、针灸、刮痧、拉筋等方法,防范疾病于未然,让身体更加健康。 本书让大家轻轻松松就能掌握中医知识,将中医运用到生活当中,从而使成功实现中医保健不再是件难事。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中医诊断和治疗两方面的知识,从日常生活入手,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科学实用,通俗易http://yuntaigo.com/book.action?recordid=bG96aHpsbmM5Nzg3NTU3NjU4Mzcz
7.首页学完了解光明课程后,您已经了解了光明中医的历史情况。 光明中医闭校已久,导致想系统学习教材的人求学无门。为此,我们给有需求的学习者开通了一条网上自学通道。 这里可以帮助您管理自学进度,提供问答功能协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可显示师兄的作业答案。 https://www.gmzyjx.com/kaitong
8.中医学习法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医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丰富的临床;只是把自己能够看到、想到的学习方法介绍一下给大家,把自己走过的一些弯路写出来,让后学的人可以吸取教训,节省精力。https://blog.csdn.net/HiHui/article/details/4233310
9.中医之道中医学习网相信有很多想学学习中医,却不知从何下手的中医爱好者,或者零基础想自学中医的初学者,都曾面对着同样的难题:如何学习中医?怎样才能学好中医?这个中医学习网站的诞生即来源于此。http://blog.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