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战胜命运的孩子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高考考纲的基本条目,也是历年各地高考试题高频出现的题型之一。
理解是分析综合的基础。如果没有对文中有关语句的准确理解,概括起来简直不可能。
理解更是鉴赏评价的基础。鉴赏评价总是起于理解,没有理解,鉴赏评价是空洞的。
一是借助前后句的关系理解。
(1)此时,我小小的心里,盛满了说不清是贫寒的温馨,还是温馨的贫寒,仿佛有一簇烛焰投射在冰块上,有一种凄凉的暖意在我的心中摇曳,并将我的身心紧紧地包裹着。这种来自阴阳两极的气息,在我的身上悄悄地融合,调和出一种平实、冲淡的品性。
(2)也许我的寻觅一无所获,也许我的期冀无法捕捉,但是,我不能停下越走越沉的脚步,尽管我的身后没有鞭子。
只有孜孜地追寻。
背负着纤纤霜月,聆听着悠悠樵声……
前句理解要抓住“阴阳两极”并读好其前语句,概括为“贫寒的物质和温馨的亲情结合,使他形成朴素、淡定的思想性格”;后句理解要读好其后语句,概括为“人生困苦、追求艰难,但亲情鼓励支撑作者永不放弃”。当然理解不是说简单抄录。
二是借助作者的理解来理解。
试题中要我们理解的句子,作者在文中都给出了解释。所谓的理解句子或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理解作者对某个句子或其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成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适应训练
困惑与坦然
我承认我感到困惑,不明白这世界今天是怎么回事,明天又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个修车的老头花二十分钟就赚走了我半日薪水,一个月收入等于我一年工资,难怪他唠叨着:“涨价有什么不好没涨价我吃贴饼子棒面粥,涨了价我吃大鱼大肉。别说西瓜一元五一斤,三元一斤我也照吃!”我骑着车想,这不算什么,当年莫吉里扬尼不也是用他那无价的画稿去向摆小摊的老婆子乞换一块面包,才得免于饿死
在西方,“寻求灵魂的现代人”已是一个典型形象。人的肉体曾经与土地血肉相连,技术文明把它们隔离了开来。人的灵魂曾经有神话或宗教作为家园,科学理性把它从中放逐了出来。汽车、电视、旅游等成为现代西方人的主要消费对象,但这一切并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所以愈是现代性的思想家,其实愈浸透着一股“发思古之幽情”的感伤。他们或向往古希腊的审美国度,或怀念中世纪的牧歌生涯,或羡慕东方式的宗法情趣。透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听到同样的呼声――对性灵生活的呼唤。
有人曾同我争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建设现代物质文明,然后才谈得上疗治文明的弊病。我只能怯生生地问道:难道几代人的灵魂寻求是无足轻重的吗我承认我不是理直气壮,因为我能感觉到时代的两难困境: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一方面,权贵贪欲的膨胀使得腐败丛生;另一方面,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鉴于前者,仁人志士戮力于改革、开放和振兴之举;面对后者,哲人贤士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净化之道。文明与野蛮的决战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积弊时弊并存,近忧远虑交集。此时此刻,治国者固然身临千钧一发的险关,运思者何尝不是肩负莫衷一是的难题
(选自《周国平自选散文选》,有删节)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如今不是凡高的时代了
(2)精神上何尝不也发生着两极分化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
(2)积弊时弊并存,近忧远虑交集。
3.“旅游业不知败坏了多少风景,电视机不知培养了多少!”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4.“在西方,‘寻求灵魂的现代人’,已是一个典型形象。”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参考答案
1.(1)不能让你生前出名但仍然可以让你死后留名的时代。(2)超越和沉沦。
2.(1)权贵贪欲的膨胀使得腐败丛生;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2)文明与野蛮的决战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
3.旅游业和电视机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们许多权利,如宁静的沉思、闲适的享受、潜心的精神创造等。
一
备考,不应该到了高三才被提上日程,教师应该从高一新生刚入学便开始着手这个工作,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夯实了,才能构建高中历史这一学科的高楼大厦。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师引领学生了解高中历史教材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包括必修和选修),以及教材设置不同于初中的特点,从而在正规学习开始前,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
第四,课后习题要努力向高考靠拢,特别要注意题目的质量,不求多,但求精,如果学生基础较好,那么建议从高一开始便做高考真题,培养学生面对高考题时的熟悉感及应变力。
第五,督促学生做笔记,每堂课都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每一章,每本书都要求学生列出提纲,很好地梳理历史线索。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就是说,“蓝”是教材,而“青”是学生于宏观处对教材内容的“俯视”,从而明晰所学内容到底在高中历史课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如此一来到了高三,学生便能大体上做到纲举目张。
第六,因为高中历史教材设置是专题式教学,同初中通史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进行必修教材学习前,甚至与专题教学同步,开设通史课程,可能短期内学生负担较重,而且需要教师有更强的知识驾驭能力,但是从长远看,这是完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
第七,历史活动课必须开设,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各种类型的史料,让学生在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培养历史辨析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对应对高考答题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建议学生多读书,如历史传奇、人物传记等,拓宽眼界,这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述能力很重要。“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二
经过高一、高二的系统学习,到了高三更关键,但若以前的基础扎实,走上“战斗前线”的师生便会多一份从容和淡定。但是更需要看到,这一年是对前两年学习的重新归纳总结和提升,稍有闪失,便会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中前功尽弃。下面我谈谈对高三复习教学的认识。
第一,进入高三的第一件事便是师生都要“自查”,学生要总结自己在必修和选修部分哪个模块学得不好,教师要反思自己在前两年的教学环节中遗漏了什么,哪部分讲解得不够透彻,学生存在的哪些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如此,师生都找出自己的不足,才能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高考题的难度正在于此,虽然考点不变,但是其切入的角度“千变万化”,比如说2013年全国II卷的第31题,考的是文化部举办“从猿到人”展览会的目的,而答案设置却涉及巩固政权的手段,也就是说,是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结合,还可以说是政治学科对历史学科的渗透,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近年来,各地高考从历史地图切入命题的频率较高,这体现了地理学科对历史学科的渗透,加强历史地图教学,也是迫切要求。
有谁知道,如此浪漫的婚礼是6天速成的缘分……
文学为媒,千里姻缘一线牵
1969年12月1日出生在辽宁省宽甸县的姜庆乙,因患青光眼在12岁时彻底失明了。
骤然跌进黑暗的小庆乙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常常以泪洗面。无奈,母亲汪翠艳便用读书哄儿子,一晃20多年过去了,正像庆乙在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天只亮了短短的童年,从此母爱成了我的一双眼。”博大的母爱,安慰了庆乙不幸的童年,也在庆乙的生命里注入了文学基因,为他日后进军诗坛奠定了基础。
1991年,在沈阳盲校毕业取得医师资格后,22岁的姜庆乙在宽甸县城开了一家按摩诊所。除从医外,姜庆乙最大的爱好就是文学创作。他虽然无法亲眼看到外面的世界,但他的心里有一双灵慧的眼睛,会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精彩,他把这精彩一行行地描绘了出来。母亲便为儿子抄稿子。因为盲文只能靠音译,译成汉字时难免有误,因而有的稿子要抄写十几遍才能定稿,但为了儿子,她从无一句怨言……母亲多年的努力和庆乙的苦苦求索终于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姜庆乙的诗歌创作进入了极佳的状态,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潮》、《诗歌月刊》、《中西诗歌》等20多家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学刊物发表随笔60万字,诗歌300多首,他的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感觉在中国诗坛上独树一帜,被诗刊社评价为“国内诗歌界的中坚力量”。
2002年,姜庆乙应邀参加诗刊社举办的第十八届青春诗会。他是辽宁省22年来有幸参加青春诗会的第7位诗人,被誉为“中国第一盲诗人”。
看到姜庆乙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母亲想,儿子创作道路要走得更远,就必须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但沉浸于诗歌研究中的姜庆乙却一直抱着独身观念,他在冥冥中隐隐地感到,命运中有一段最美好的缘分让他等待着……
明秀清,这个1975年出生在葫芦岛市绥中县渤海岸边的文静内向的女孩,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高考时考进了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那时,她的生活里洒满了阳光。
1999年10月,命运却对这位单纯美丽的女大学生露出狰狞,她被确诊为骨巨细胞瘤后,对右腿膝盖以下进行截肢手术。截肢后,极度绝望的明秀清几次想离开这个世界。母亲看着不哭不闹似乎过于平静的她,害怕了,便紧紧握着她的手,哭着说:“小明,要想开呀!就算是为了父母,你也要活下去。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妈也不想活了……”听了妈妈的话,明秀清的心碎了,她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担负着诸多未尽的责任啊。
换上假肢后,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明秀清开始大量阅读文学书籍。大学毕业后,明秀清被分配到了绥中县大庄子镇担任中学教师。她笔耕不辍,先后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散文、随笔,成为当地的一位文学新秀。
2003年末,明秀清被葫芦岛市文联选送到辽宁文学院新锐作家班进行深造,恰与姜庆乙的好朋友秦萧住在了一个宿舍。两个好姐妹常常在半夜里讲悄悄话。当秦萧发现明秀清因残疾而自我封闭时,便向她讲起了道理:“你这算什么呀,我的朋友姜庆乙是个盲人,人家不仅开了一家按摩诊所,还参加了青春诗会。能够战胜命运的人才最值得尊敬……”听着听着,明秀清情不自禁地在心中勾画着姜庆乙的形象。
一见钟情,6天速成一生缘
到达宽甸后,秦萧把明秀清领进了宽甸的一个小饭店,要为她接风洗尘。几个文友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们心照不宣地把明秀清安排在姜庆乙的旁边。虽说有些拘谨,但初次见面她对姜庆乙的印象还是蛮好的,吃饭的时候,善良的明秀清主动担当起给姜庆乙夹饭菜的任务。在场的几个文友注意到了他们俩脸上喜悦的表情,忍不住发自内心地笑了。末了,姜庆乙还貌似调皮地对一位男文友附耳低语:“告诉我,她长得是什么样?”那位文友略一端详,也附耳低语说:“有点儿像陈慧琳。”姜庆乙不知道陈慧琳长什么样,但他知道陈慧琳是个漂亮的大歌星。
第三天,姜庆乙上午照例要打理生意。下午,姜庆乙还是早早地歇了工,等待着明秀清的到来。当他听到明秀清的脚步声时,心不由得突突地跳起来,因为,他决定不再等下去了,他要挑明这个从前从没涉及过的话题。他将明秀清让到座位上后,开门见山地说:“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明秀清聪明至极,只是笑而不答,反问:“你说呢?”姜庆乙迫不及待地说:“今天是情人节,你知道吗?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和一个女孩子一起过情人节。”听了这话,明秀清很感动,她说:“是的,过情人节我也是生平第一次。”一句话,两个人心理距离一下子缩短了。
经过6天的接触,明秀清觉得姜庆乙那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的语言,为自己开启了一扇门,在那里,她读到了姜庆乙的善良、坚强、执着和睿智。而在姜庆乙看来,明秀清单纯透明的性格,让他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不知不觉间,姜庆乙在与明秀清相处的短短6天中,曾经顽固坚持的独身观念已经在悄悄地如冰雪消融,他竟渐渐地对明秀清萌生出一种深深的无法遏制的依恋。
闪电结婚,携手走上红地毯
6天很快就过去了,明秀清于2月18日离开姜庆乙回家了,姜庆乙头一次感到了为爱相思的痛苦。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课堂的有效性;学生;自信心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体现“教”的有效性,更体现“学”的有效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课堂活动对课堂的有效性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放在中学英语课程目标最为突出的部分。自信是学生取得英语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克服了对英语的惧怕心理,充满自信,才能快乐学习,注意力才能更加集中持久,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使课堂的有效性得以迅速提高。因此,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种心理气氛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培养自信心的重要性
1.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信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意义深远。自信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面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自信可使学生养成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自信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勇于探索和实践新问题。
2.从教育实践看,许多事实证明,有无自信心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全国很多优秀教师,如:四川成都29中陈志翔老师就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3.从古今中外名人事迹看,他们的成功无不闪烁着自信和毅力的光芒。唐宋家之一的苏洵,27岁时发愤读书成为一代名人。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不屈命运的安排,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日本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坂本保之介把树立信心作为开发能力的前提。
凡此种种都说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
二、怎样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课前以鼓励为主,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2.课中教师通过积极的鼓励和适中的教学任务的设置让学生体会成功,为学生树立能学好英语的坚定的信心
①采用积极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教学中的“评价语言”尽量以鼓励为主,通过简洁、中肯的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学家大卫史华兹曾说过:信心的功效在于“我一定能”的信念使你产生克服万难的力量、技巧与精力,一旦你相信“我一定能”,如何做也就应运而生。对于学生的成功的语言行为要及时肯定和鼓励。我经常使用Verygood、Great,Wonderful、Excellent、Youreallydidagoodjob、Welldone、Youreallygaveusasurprise等或用肢体语言:竖起大拇指、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充分唤起他们说英语的自豪感。对于回答不对的学生,也不要大声训斥。因为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是自然的,是可以理解的。在学生给出的答案欠妥时,我会说:Youranswerseemstoberight.Canyougiveusabetterone?或Pleasethinkitover,thenhaveatry!我总是对学生采用积极的、维护其自尊、树立其自信的言语。
②设立适中的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自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适中,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获得知识,达到目标,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特征,相信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反之,教学目标太高,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听不懂,多次努力,几经挫折,还是没有收获,学生就会丧失自信心,学习情绪下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如:我在教学GoforIt!七年级下册Unit9Howwasyourweekend?第三课时(Reading)《HowDidKidsSpendtheWeekend?》时,在这个课时教学中设计不同的任务,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停参与,乐于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最后再进行运用并拓展,提升到写作、输出的层面,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在作业中运用肯定性评语和期待的语言,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皮格马利翁效应以及中学英语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实施肯定性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助于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并获得成就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作业中运用肯定性评价语是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抬起头来”的最佳教学方法。作业评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师生对话的一种方式。然而,传统的英语作业评价方法是教师给学生的作业简单地打上A、B、C或具体的分数,以此来区分作业的不同层次。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对学生的作业除了认真批改外,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肯定性评语并且在言语中流露出对她/他的期待,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对于优秀作业我总是表扬中带有期望并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增强创造力,书写要更工整等。It’sgoodtobecorrect.It’salsoimportanttobecreative.Excellent,LiMing!Youhaven’tmadeanymistakes,buttrytomakeyourhandwritingnicer.Whatagoodboy/girl!/Neatandtidy!/Whatgoodworkyou’vedone!/Howcarefullyyou’veworked!/Howniceyourworkis!/You’vedonesowell!
对于那些总出小错的作业,我的评语中多了几分督促,因为这一类学生往往就缺少那么一点“推动力”,推一推,鼓鼓劲就上去了,松一松便下来了。例如:You’dbetterbemorecareful!/Paymoreattentiontoyourwriting./Workharderandthenyou’llmakemuchprogress!You’vemadesuchacarelessmistake!/Bemorecarefulnexttime.Yourworkisquitegoodexceptforafewspellingmistakes./Trytospellyourwordscorrectly./It’swrongtosay“hopedosth.”Youshouldsay“hopetodosh.”Pleaserememberit.
对差生的作业要批评,但更要多鼓励。例如:LiMing,Ithinkyoucandobetterifyouworkalittleharder./Don’tloseheart.Icanhelpyou./Trytodobetternexttime!/Ifindyou’vemadealotofprogress!/Ithinkyoucanworkmorecarefullynexttime.Tryyourbest,andyou’llcatchupwiththeothers.
一份差生的作业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错误,但是也许书法很不错。我力求用自己的评价燃起学生的希望:John,you’vemadeafewmistakeshere.Trytocorrectthem.Yourhandingwritingissobeautiful,Ilikeitverymuch.Keepon.恰当的评语能使他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强烈的兴趣和昂扬的斗志。
3.课后――体会成功,延续自信
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喜欢挑战的时期。课后设计、安排一些活动,尽量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成功。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孩子,你真行――风行于美国的赏识于激励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12.
[2]刘建达.论中国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情感过滤[J].外语教学,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