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粗略的估算是这样的:一般来说,家庭3人,人均20000,小孩是无收入的,也就是说夫妻两人平均是30000+。所以这个数据简单换算(并不准确)之后也可以变成:月均30000+,全国140万人。30000+是一个很高的数据了,但真的是千分之一人才有的高度吗?
这个由七万人样本得出的数据经得起推敲吗?
1,可能有很多家庭月收入没有达到6万,但其中一人达到3万以上的,这个收入构成也是非常常见的。这些全都没有归入这“70万”中,到底有多少无法判断,但数量不会少,或许有100多万,或许有几百万。
2,现在二胎的很多,家庭4人的比例已经很高,所以人均两万+的家庭收入并不是6万+,也可能是8万+,那么这部分夫妻二人人均收入要达到40000+
税后40000+,税前肯定是落入30%一档的个税税率,再加上社保,这个用人成本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企业倾向于不轻易支付这么多。所以这个水平在目前整个社会的收入体系里,正好就卡在必须是真正不可或缺的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企业才愿意为之支付的水平。有非常多的10000+,非常多的20000+,但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30000+,40000+的也很多。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其实很少,而且也非常合理。
3,有不少强势企业人均工资很高,超过了这个水平,但不等于企业员工都能达到这个水平,真正达到这个水平的只能是少部分,大部分都是被平均的。
所以,70万这个数据没什么信不信的,就算有偏差也是合理的偏差,信就完了。
另外,我觉得月收入可能已经不是唯一一个显著影响消费的关键指标,人均净资产也很重要。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有没有房贷有多少房产。即使是家庭月收入6万的,如果有3万要还房贷,还要考虑一定的储蓄,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并不乐观。而那些家庭月收入只有3万的,但没有房贷压力,甚至还有其他房租可以收,他们的消费底气可能反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