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进步,但是我们当父母的却在退步,我们重视干巴巴的成绩,却不明白阅读的道理,不清楚阅读到底有什么用,很多父母给孩子买书也是盲目跟风。
01忽视阅读的父母,不爱阅读的孩子。
据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儿童的阅读量是中国儿童的6倍。
孩童时代薄弱的阅读习惯,导致了成年国民巨大的阅读量差异。
这几年,中国人每年阅读的书籍数量远低于其他国家,作为GDP排名前三的国家,阅读的比例却是最低的。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却会忽视阅读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95%的父母在孩子阅读方面存在困扰,不重视阅读积累是教育最糟糕的行为之一。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1至7岁也许不到人生的10%,却决定了人生的70%;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有的父母不重视孩子早期阅读,总是用“那么小懂什么”的理由找借口;有的父母可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但只是口头上号召孩子阅读,盲目地给孩子买书,什么火就买什么书。
如果父母不爱看书,靠给孩子买书,再指望孩子自觉,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就好像在说:我不喜欢书,我爱打麻将、玩手机,但是你不行,你必须多看书。
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
02爱阅读的孩子,成绩不会差。
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办法去更远的地方,最快让孩子探索世界的办法,就是通过阅读。哈佛首个演讲中国学生何江,他曾经在采访中提到,小时候睡觉前,父亲每天都会准时讲睡前故事给他和弟弟听。
阅读的力量,比我们想象中强大。
1.阅读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孩子本身就会有好奇心,会去思考地球之外有没有外星人?会想北极熊是如何熬过寒冬?
通过阅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这个世界,回顾历史,产生独立思考的火花。
让孩子获得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人生格局,这是孩子一辈子都能使用的宝藏。
2.阅读可以提高专注力和学习力。
如果孩子的专注力提升,学习力也会慢慢提高,自然就能拥有好成绩。
3.阅读可以带来持久的快乐体验。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在他的书《幸福的种子》里提到:“图画书不是用来学习的,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孩子的快乐有很多种,收到礼物会快乐,吃到喜欢吃的东西会快乐,和喜欢的小伙伴去公园玩,也很快乐。
但是,孩子阅读得到的快乐,会更加持久。
03培养阅读习惯,需要明白这4点
不是每个孩子天生喜欢读书,阅读需要我们父母刻意的培养。
我们要明白:
1.阅读需要诱惑。
让孩子感觉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目的”,才能让孩子喜欢阅读这件事。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
2.爱读书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看书这件事,其实与其要求孩子,不如从自己做起。一个家庭,父母有读书的习惯,那么这种习惯是可以遗传的。
家里处处是书,并且有读书的氛围,孩子喜欢看书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3.好的阅读在于读来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我们总喜欢计较孩子读了多少,但是更应该注重累积。
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有时候完全不按照我们的预期,可能是通过大量阅读建立的,也可能是一两本书无限次循环建立的,为人父母的我们,要注意观察,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
4.阅读不能急功近利。
不要强迫孩子去阅读,而是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开始阅读。
孩子日积月累的阅读,才能慢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毕淑敏曾说,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
阅读这件事,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就能像一颗颗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内心,慢慢地成长,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