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8.06内蒙古
有些地方叫“爹”“大”,有些地方叫“爷”“伯”;还有以“叔”称父亲的,如河南一些地方;有以“相”称父的,如安徽歙县;有以“官”称父的,如福建福清;更有以“哥哥”称父亲的,如浙江武义。还有很多,不一而足。在现代口语中,人们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可谓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如今,这些丰富多彩的父亲称谓,很少有人再叫了,人们就像一起商量好似的,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管自己的父亲叫“爸爸”。
有语言学家分析,“爸爸”是70%的人类语言中都存在、且意义相近的一个词,因此,这个称谓词应该是人类语言最早产生的词汇之一。换句话说,很早很早很早以前,人类还没有学会说话的时候,就会喊“爸爸”了。
那么,古代中国人真的不喊自己的父亲叫“爸爸”吗?
事实上,古代人最初称呼父亲,也喊“ba(音同爸)”,只是写出来不是“爸”这个字,而是“父”。
东汉召陵许慎所撰《说文解字》解释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是说“父”为会意字,象以手举杖之形,是指立规矩、统率全家、以法度教子的一家之长,即父亲。
“父”作为父亲讲,早在先秦就有了。如《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到了后来,“父”多与“母”连在一起使用,表示父亲和母亲。如元杂剧《拜月亭》:“俺父母多宗派,您昆仲无枝叶。”
“父”是中国社会中历史最悠久、最稳定、也最有地位的称谓,从古至今,无论是字书、辞书记载,还是人们的口语习惯,一直都没有改变。直到今天,“父”仍然是人们对父亲的一个重要称谓。
那么,“爸”这个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爸”字见诸文献,始于三国时期张揖所撰训诂书《广雅释亲》:“布可切。爸,父也。”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人们只得用汉字来给汉字注音。“布可切”,就是古代对汉字的一种注音方法,即“反切法”。
所谓反切,简单来说,就是把两个容易识别、极为常见的字,合在一起,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二者相切,这个生字的读音就拼出来了。
比如,“布”的声母为b,“可”的韵母为e,声调为阳平,两者合起来,反切的音则为“be”,与今音“波”相同。
大概是到了唐宋时期,“父”和“爸”字今天的读音形式,开始出现。
约成书于唐开元二十年(732)之后的韵书《唐韵》,将“父”字注音为“扶雨切”,折合成今音即为fu(音同“父”)。
成书于北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的官修韵书《集韵》,将“爸”字注音为“比驾切,音霸”,折合成今音即为ba(音同“爸”)。
由此可见,中古以后,就开始有两个称谓父亲的词,一个是与脱离口语的“父”,一个是记录口语的“爸”。
那么,“爸”的叠声词“爸爸”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爸”的重叠形式“爸爸”,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张自烈《正字通》:“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作爸字。吴人称父曰爸。”
在清末后十年直到1949年的国语运动中,教育部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父亲”称谓词依北京话改为“爸爸”,引起了一场小风波。有人对此很不赞同,认为这么改是改错了,“爸爸”不是对“父亲”的专称。
到了1945年,上海申报刊文,倡议设立父亲节,因“八八”谐音“爸爸”,便定在八月八日。可以想见,这一时期,“爸爸”这一称谓在世俗生活中有了更宽广的接受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爸爸”作为父亲的主流称谓词,渐渐崭露头角。但是,在很多方言中,它还处于从老派称呼向新派称呼过渡的阶段,似乎比较“年轻”。除了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之外,绝大多数地方的人们依然对“爸爸”一词不太接纳。
“一夜春风过万家,满园深浅吐芳华”。“爸爸”一词的真正得到普及,是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受到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大众媒体的影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爸”系称谓已扩散分布至各大方言,现在已成为对父亲最流行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