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关于拓展生命教育内涵的几点思考
■黄怡然
根据生命教育的理论内涵和社会吁求,红十字会可以把握“三条主线”,并在此基础上将识别最易受损群体作为“一个重点”加以突出重视,从而不断延展人道关怀的边界,丰富人道教育的层次。
生命存有教育:保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提出红十字生命教育的五大行动,就是基于既有业务平台和服务网络的内容扩展和升级,可期事半功倍、互补双赢。其中,“救在身边+生命教育”“人道救助+生命教育”行动可以直接提高社会公众的应急处突、资源获取能力,夯实安全和健康之基。
生命消亡教育:重筑认知,向死而生
死亡是生命不可回避的终点,然而传统文化对死亡始终讳莫如深。生命消亡教育旨在帮助公众打破思想禁锢,正确认识、理解和面对死亡,进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提高生命的末端质量、延续生命的相对长度、预防生命的无端凋落。
中国红十字会参与生命消亡教育由来已久。一方面长期推动“生命接力+生命教育”行动,把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所内蕴的生死哲学价值、科学医学价值、伦理道德价值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在安宁疗护、心理援助领域开展破冰尝试,向疾病终末期患者、厌世情节存有者提供精神力量,以温暖呵护协助其重拾自爱、自信和自尊,坚守对生命的热忱。
值得注意的是,在倡导具有普遍意义的良好社会风尚之余,红十字会也需考虑精准锁定处于心理困境的敏感人群施以援手。首先,在面向疾病终末期患者进行安宁疗护时,可将服务范畴拓展至家属和现场工作者,减轻其面对死亡的痛苦,提高其临终关怀的能力。其次,在面向精神病患者,特别是躁郁症、抑郁症患者输送慰问时,除物质捐赠外,还有待强化心理调适和引导。再次,当突发性公共事件袭来,红十字会要从汶川地震、新冠疫情心理救援行动中总结经验,建立主动出击、快速响应的队伍和网络,在心理守护中传播和实践生命教育。
生命发展教育:在爱与奉献中洞察生命价值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旨归,也是生命教育的必然选择。受教育者从最为基础的认识、尊重和珍爱生命出发,达成享受生命的使命、责任和担当的思想跃迁,其关键之一在于读懂爱与奉献。
红十字会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以满足人道需要和人道资源动员为重要工作内容,正是解锁生命发展动能的“金钥匙”。通过以“爱心相髓+生命教育”行动为代表的“三救”“三献”志愿服务、款物筹措活动,红十字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链接起人道的供需两端,不仅借助丰厚的生命叙事和生命体验布局生命教育的双向输送,更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引领公众深刻思考和体悟如何实现生命价值的自我澄明。
具体言之,一则建议红十字会继续坚持做好最易受损群体的发现者和代言人,在面向帮扶对象开展医疗救助、健康干预、赈济救灾、社区发展、教育促进项目的同时,鼓励其树立向善臻美的生命信念。
二则建议强化对志愿者的教育和培训,着力弥合志愿者在生命教育中即是传者,也是受者的身份界限,支持其在实践中涵养和升华生命价值,构建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同频共振的正向教育循环。
三则建议在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中融入生命教育内容,基于知识本位的显性课堂宣讲和实践本位的隐性课程开发,以人道文化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培育和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为未来的投资。
“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可以预见,在这项崇高事业的感召下,红十字会必将为新时代生命教育注入新元素、翻开新篇章。
(作者系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读者黄怡然)